
借代辞格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作为一种修辞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本文从传统修辞学和逻辑思维学角度对借代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借代辞格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在分析归纳借代辞格功用的基础上对借代辞格运作的过程进行了阐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借代辞格
- 定义:以事物的主要特徵指代该事物
- 类别:词语
-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定义分类
(一)借代的定义

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代理论进行研究起,到标誌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着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1)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徵指代该事物
《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
(2)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3)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徵或标誌代人物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髮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髮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徵。黄髮,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髮型,这里代指儿童。
(4)以地名代事物
清藕香室主人编《花花世界·李十娘称病谢嘉宾》:板桥老人,每有同仁诗文之会,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砚席,磨隃麋,都梁,供茗果,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
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陕西千阳县。其地产墨,因以“隃麋”代指墨;都梁,山名,在今江苏,山上生有兰草,名都梁香草,故这里以“都梁”代香草。
(5)以专名代通名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6)以官名地名代人
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
(7)以具体代抽象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8)以原料代成品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
(9)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着名的医学家,着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10)以实数代虚数。
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是实数,这里是需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功用阐释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
(一)称说功能
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
(二)描写功能
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徵,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徵或标誌,这种特徵或标誌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徵和标誌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1)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徵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二毛”,指黑白两种头髮,这是老年人的特徵,这里借指头髮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时引发了接受者对老人的再造性想像,使接受者对“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仁义之心,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2)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时,有些複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複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是数词的虚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陈年久藏的艾叶。在汉文化中,“三”、“七”、“九”等数词,有代表“多”的虚指功能,在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运用的重複,而且显得简洁明了。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关照下,也不会被曲解。
(3)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複
古诗忌讳同词重複,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複,多用借代。
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处。
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複,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3)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鲁迅《吶喊·头髮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誌,代表了国家的尊严。用“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
(5)可以使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出于平仄的需要,如: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麵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像,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如果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声调。“月”是入声字,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如果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上,则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
出于对仗的需要,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
出于押韵的需要,如: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
运作过程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接受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程度决定的。
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认对语境的依赖。
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辞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誌,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迴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本身没有明显的标誌,而且临时性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的一例: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离开上下文语境,很难理解“月光”可以被溅起。而在这里,椰子落入海里,溅起一朵浪花,在明月的照耀下,闪着光辉,因此,诗人以“月光”代闪着光辉的“浪花”,以超常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幻象,以唤起欣赏者的想像,达到情感的共鸣。
有些借代看起来受文内语境的制约不大,但受社会文化这个大语境的制约。如: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幺?
因当时银圆上有袁世凯的头像,故以“袁世凯”代银圆。
此类借代,如果仅从文内语境考察,很难找到相应的本体。因此,必须着眼社会文化背景这个大语境,从外部语境中考察借代的依据。
(二)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
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不但受社会心理的制约,也受交际双方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研究借代辞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础。由一个概念而联繫到临近的另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叫联想。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现象时,我们就会在这一对象的刺激下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和体悟,这种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人类认识事物,储存事物,提取记忆的方式,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按传统的分类方式,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係联想”四大类。其中“关係联想”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无论是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还是受体的解读,都是基于此种联想的。
关係联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係的联想。按联想的事物之间的关係,关係联想又分为四类:反映事物种与属之间相互依存关係的,叫做“种属联想”;反映事物主体与宾体之间相互关係的联想,叫“主宾联想”或“主从联想”;反映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关係的联想,叫“偏全联想”;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係的联想,叫“因果联想”。
比如,我们看到远处茫茫大海中高耸的帆,自然而然会想到帆下的船,这就是“偏全联想”;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枪枝的时候,不免会想到持枪的士兵,这是“主从联想”;当我们看到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时候,不仅会联想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因为那是他们给中国留下的创伤,这是基于因果关係的联想;当我们感知“豪放诗”这一概念时,很容易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千古名句,因为它们是这种热情豪放、激情四溢的诗词中的典型,这种联想叫“种属联想”。
(三)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文本建构完成,只意味着这个交际活动刚刚开始,要想一次修辞实践实现其价值,必须要经过接收者的辨认和解读。一般说来,接收者对辞格的辨认并不困难,很多辞格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标誌性,如明喻的标誌“像”,暗喻的标誌“是”,引用的标誌是引号等等。借代辞格有时候也用引号将代体引起来,说明这个词在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多用在近现代作品中,如毛泽东《组织起来》:
这就是说,民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为智慧的代称,例中用以代替“有智慧的人”。“成千上万的‘诸葛亮’”代千百万有智慧的人民民众。
只以引号辨认借代辞格并不可靠,有时,双关、反语和引用等辞格都会用引号,而且频率要比借代辞格高的多。借代文本的建构有时是对文内形式逻辑的颠覆。借代,有时用事物的标誌,属性,原料等借代本体,而这些借体毕竟是与本体不同的相关概念,用在本体的位置,大多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判定借代辞格,最根本的是找出文本内不合逻辑的地方加以辨认,即文本语义的异常来分析,如果是表达者根据邻近联想有意为之,这必定是借代。这种逻辑上的不合理,是文内语境和语义冲突造成的,是借代辞格运用的必然结果,表达者故意为之,接受者也可以以此辨认借代文本的真伪。
(四)借代文本解读过程阐释
借代文本的建构,以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语境与语义的冲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读正是利用联想对这种冲突的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经验和冲突化解的快慰。
联想是借代文本解读的钥匙,接受者联想语境以和表达者相逆的方向展开联想,排除表达者设定的障碍,领会借代文本表达的信息。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绿肥红瘦”,是把词人对想像中风雨摧折后的春意阑珊、满目狼籍的意象,进行的充满伤春之情的表达,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貌似直抒胸臆,却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语句中,抒发了自己深沉隐微、难以言表的幽怨。其中“绿”与“红”是借代的用法,分别以各自的颜色代替海棠叶与海棠花,加上“肥”与“瘦”两个拟人化的形容词的修饰,不仅形成了感官上的相互辉映和衬托,更形成了现实与想像,理智与愿望的对立,把词人这种言之不尽、却又味之愈深的情感体验充分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随着词人的引导深入体会词中情感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像空间和阐释余地,使一个感喟着春闺幽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并传达出无尽的诗情余韵。
修辞信息包括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两部分,两者相互依託,相互交叠,共同构成修辞信息的整体。读者对辞格的解读实质上就是对这两部分信息的获取过程。成功的借代文本解读,不但可以破译文本信息,同时可以在联想的过程中体验审美的快慰,享受化解语义冲突的成就感。
运用原则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借代在运用中还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借代运用恰到好处,借代辞格的运用主要遵循相关性、显着性、切镜性三大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借代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替换,这种替换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两者存在了这种相关性,联想机制才能沟通本体与借体。这种相关性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或者是因果上的,种属上的等等。它不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的联繫,而是经过人类认识的结果,是心理层次上的相关。这种关联性要被用于借代修辞,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一个借代文本要经过读者的解读,如果读者经过思考仍不能发现借体与本体的相关性,破译修辞信息,那幺,这次修辞活动就是失败的。当然,有些相关性可能涉及专门的领域或者只在一个团体内被认同,利用这种相关性建构借代文本时,要在上下文中做出说明,让读者在解读时有理可寻。借体与本体存在相关性是借代运用的最基本要求。
(二)显着性原则
单纯就本体与借体的关係而言,为了实现单纯的称说功能,与本体关係最为密切的事物最容易成为借体。也就是说,在一个概念域里,离本体概念越近,越有可能成为借体。但是,多数借代文本的运用不只是单纯的换名那幺简单,表达者总是或多或少的想要这个文本起到描写的作用,在这个因素的参与下,显着性原则就发挥作用了。表达者将最为显着的特徵作为借体,呈现在解读者的面前,使本体事物更富有形象性,也能让解读者更深刻的体会本体事物的特徵。
以上的两个原则,关联性是基本原则,显着性是最高原则。一个借代文本得以构成,必须建立在关联性原则的基础上,这是借代辞格存在的前提。而一个借代文本的好坏,取决于它对显着性原则遵守的程度。借体事物越显着,借体对本体的描写就越形象,越深刻。
(三)切境性原则
借代辞格的运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有时是对事物的褒扬,有时会起到讽刺的效果。因此,借代的运用要注意适合题旨情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修辞对象。不同风格的借代运用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在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不同性质的人要突出不同的特徵,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鲁迅的<药>中有处人物特徵的刻画: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问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义哥是一手哈拳棒……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这里“红眼睛”“驼背”显然是不好的身体特徵,带有讽刺的意味,在描写反面人物时,偏偏抓住这两个特徵,刻画入木三分;如果将这运用于正面人物的刻画,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2)语体差异。借代辞格在小说、诗歌中运用较为普遍。小说中,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多用借代。诗歌中,有时迫于字数、音律的调整,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运用借代;有时为了不直接说破,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语义空白,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是诗歌的审美特性而运用借代辞格。与前两种文体相比,政论性文体因为以语义明白为主要要求,一般不会用借代辞格。
结 论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古人对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诗话、文论中,缺乏系统的论述。现代的研究则重在微观,为此从巨观上研究借代辞格的分类、功用和运用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相关概念的临时替代。总的说来借代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体是本体的一部分;二是借体不是本体的一部分,但有着固有联繫的;三是借体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借代辞格的功用具体地表现为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简洁精练、富于变化、幽默诙谐等,可以总括为称说功能和描写功能。相关性、显着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