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和(射洪县仁和镇)
仁和镇位于涪江之东、瀋水之畔,是射、西、蓬、盐四县交界处,是射洪的门户,是西、蓬、盐三县进入射洪的交通要道,依山傍水、商贾云集、人杰地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仁和镇
- 外文名称: Renhe Town
- 别名:永生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四川省射洪县
- 下辖地区:原广生乡、永平乡、太宗乡
- 政府驻地:人和大道145号
- 电话区号:0825
- 邮政区码:629206
- 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05°29′22″,北纬30°55′32″。
- 面积:75平方公里
- 人口:约4万
- 方言:四川话
- 气候条件:气候温和
- 着名景点:神仙洞 莲花山庄(三堆山)
- 机场:无
- 火车站:遂宁站
- 车牌代码:川J
- 学校:仁和中学、仁和国小、仁和幼稚园
- 街道:仁和大道、水巷街、南星街
- 大型商场:金源商场(仁和店)
- 网咖:水木网咖、腾飞网咖
乡镇介绍
隶属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地处东经105°29′22″~105°36′59″,北纬30°55′32″~31°1′44″),海拔354米,位于射洪县东北边陲,距县中心35公里,东依西充县的同德、高院,蓬溪县的罗戈、文井,射洪县的曹碑镇;南与青岗接壤;西连天仙、文升;北与盐亭县的金鸡、高凤、高灯交界,行政区域面积76.6平方公里。1992年9月行政区划变动时,撤销原仁和、太宗、广生、永平四乡镇建制,合併为仁和镇。2007年并撤村后,全镇辖卧龙、中房、水头寨、白象、应真庙、滩口、张王、广井、牛王庙、天宫、三溪、凤鹤、大井、嘉陵、杨家桥、魏家观、南岳等17个行政村和1个青龙社区。
历史沿革
宣统元年(1909年)置仁和乡,以后沿用仁和为名。
清初属务本乡二甲,宣统元年(1909年)置仁和乡。
民国29年(1940年),设仁和乡。
1950年,成立仁和乡人民政府。
1958年,改为仁和公社。
1985年,设仁和镇(乡级)。
1992年,由原仁和、广生、永平、太宗4个乡镇合併组建仁和镇。
行政机构
- 2007年并撤村后,全镇辖卧龙、中房、水头寨、白象、应真庙、滩口、张王、广井、牛王庙、天宫、三溪、凤鹤、大井、嘉陵、杨家桥、魏家观、南岳等17个行政村和1个青龙社区。
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与资源 仁和镇自然资源丰富,有着肥沃的土地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2015年,全镇有耕地面积29895亩,水田9633亩,水浇地8992亩。2015年,常用耕地面积14175亩。
人口状况
人口 2015年,有12824户、40191人。非农业人口11942人,外来人口3081人。
经济发展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年均增长11.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亿元,2015年,有乡镇企业160个,上缴利税982万元;人均收入6377元。
第一产业 截至2015年,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生猪、野猪、蛋鸡、肉鸡、肉兔、蔬菜、乾果等特色种养殖业,推进优质粮油、畜禽养殖、优质果蔬基地建设,实现农业总产值3.2亿元。建成种养殖家庭农场3家,全县首家种植家庭农场在我镇白象村柿子湾建成,发展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6个,建土地流转合作社4个、累计流传土地1.43万亩、适度规模流转3800亩,在射西路、仁曹路、仁永路沿线常年推广地膜玉米覆盖高产栽培2000亩、水稻高产示範栽培5000亩,大小春示範改制现场1000亩、水稻制种500亩、推广紫色红薯600亩、黑花生300亩,实施退耕还林专项建设,栽植香桂、巨桉、核桃等经济林果3500亩,新增种植业大户50余户;每年产粮2.2万余吨、油料1000余吨;建成年出栏500头以上商品肉猪繁育场2个,新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殖大户30户,发展白羽肉鸡、百草鹅养殖大户3户,遂宁市唯一的省级标準化蛋鸡养殖场在天宫村建成,年产蛋18万公斤,天鹅、波尔山羊、肉牛等特色养殖已初具规模,每年出栏生猪7万头、家禽50万羽以上,满足了人民民众生活所需。确立波尔山羊、生猪、肉鸡、天鹅、肉兔等特色主导养殖业,以拓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实现畜牧业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立足实际,围绕市场需求,以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科技推广培训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卧龙村西充坝、油房坝和张王村、三溪村、杨家桥村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500亩,以四川菜旺食品有限公司为依託,每年规模种植榨菜、青菜为主的绿色蔬菜1.1万亩以上,为企业提供充足原材料,实行生产、精深加工及销售一条龙,强化对外宣传、精心包装企业,打造品牌效益;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际网路+把镇域内特色农产品销售推向中高端市场。
第二产业 受国家政策影响,辖区内丝厂、铁厂、板鸭厂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已全部关闭,高污染比重减少,仅剩一家榨菜食品公司。
所获荣誉
仁和镇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範镇"、"四川省优美环境乡镇"、“省级小城镇”、“市级卫生集镇”、“市级平安创建模範镇”,“市级安全生产示範镇”。
乡镇建设
截止2015年,仁和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狠抓集镇开发建设,坚持“城中村”改造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引进遂宁银盛、射洪虹桥、金宸房产等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投资2.53亿元,实施集镇开发楼盘和个人建房共37处,总建筑面积14.54万平方米,并建成镇标誌建筑20层电梯公寓1幢。投资80万元改造集镇街道。争取国家农网改造项目实施集镇电网规範化改造,政府投资130万元完成集镇路灯升级改造、安装集镇监控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实施集镇美化、净化、亮化、绿化、居民行为规範化等“五化”工程。西充坝、罗村沟、滩口村引进民间资金实施光亮工程,规範安装村道路路灯152盏;组织集镇居民筹资10万元在神仙洞坡上新建2.5公里人行健身水泥路和油房街1公里水泥路连线人行健身通道。投资7万元完善了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和详规编制工作。
文体教育
建成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新建了篮球场及室外体育健身场等服务居民的配套设施。
仁和国小、幼稚园、中学改扩建。其中近两年投资320万元对修建了学校综合楼、操场等硬体设施和添置了教学仪器设备等。
特色景点
仁和镇把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业,利用群英水库扩建、借盐亭金鸡嫘祖开发等契机开展招商工作,加大旅游项目引进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我镇地处三市四县交界、八乡镇友邻的地理区位优势,按照“游群英水库、观仁和风光”的构思,在商旅发展上谋篇布局,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和接待游客一体化的乡村特色农家乐,在南岳村以招商引资模式结合群英水库资源启动发展福灵山观音文化生态观光农业项目,逐步打造群英水库—蓬溪高峯山—盐亭嫘祖故里观光走廊,把握资源区位优势,力争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2个,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服务业。
射洪人顶骨化石
1979年10月,原夹江县退休医生、原地下革命工作者张定侯先生回乡探亲期间,在仁和乡十村(下房沟村)境内的马鞍山南坡的一段砌坎垮塌的地边泥土剖面上发现了人顶骨化石残片一块。经四川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派出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前往现场考察,将其命名为“射洪人顶骨化石”,比五十年前的大溪新石器时代人大三分之一。省博物馆秦学圣、范桂杰、胡昌钰,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胡发德等人于1979年11月30日写的《四川省射洪县人顶骨化石发现的初步调查简报》中认定“射洪人比大溪人更早些,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从第四纪地层特徵看,射洪人顶骨化石可能从属于更新世纪末期或全新世纪初期的地层。”射洪人顶骨化石残片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仁和镇发现了射洪人顶骨化石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类人猿)曾在仁和镇的群山大岭上集群生息过。仁和镇曾在上千年前繁荣过。第一代射洪人曾出现,并居住在仁和镇。
神仙洞
神仙洞-吉祥寺位于仁和镇的青龙山上,始建于1992年,93年释觉法师傅入住神仙洞-吉祥寺。神仙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考,她曾有过辉煌的年代,皆因历史沧桑,早已成为一片荒山。喜逢盛世,换了人间。这十年来,政府重视,民众热心,群策群力,开发出如今亭台阁榭、佛号经声的净土佛地;古榕新枝,旅游休闲的观光景点,造就了仁和一方的和谐环境。自唐以来,不断有人来洞歇息,留下了不少的珍贵金属、陶瓷、器皿、钱币,铸就了神仙洞的历史辉煌。如今神仙洞-吉祥寺已成了三市四县28乡的人民朝山拜佛、旅游休闲的圣地。
医疗环境
- 仁和中医院( 级医院)
- 仁和镇中心医院争取资金近500万元改扩建基础设施,升级医疗设备,现拥有80张床位,达到了一级甲等综合性卫生院标準。
交通状况
县内
仁和——射洪,滚动流水班发车
县际
射洪——仁和——西充,上下午各一班
仁和——成都,上午两班;曹碑——仁和——成都,上午一班
曹碑——仁和——绵阳,上午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