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把铁锹闹革命
“五把铁锹闹革命”指大庆家属组织起来,大搞农副业生产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大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各方麵条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应不足,4万多名职工的生活相当艰苦。特别是从1961年开始,职工的家属一批一批地来到油田,吃粮吃菜更加困难。为了度过难关,大庆会战工委号召家属组织起来,发扬南泥湾精神,像革命战争时期那样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五把铁锹闹革命
- 含义:大庆家属组织起来大搞农副业生产
- 地点:大庆
- 时间:1961年
综合概况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方麵条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应不足。为渡过难关,大庆会战工委号召广大家属组织起来,发扬南泥湾精神,像革命战争时期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搞农副业生产,这一号召得到了职工家属们的拥护。
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鵰塑

1962年4月,钻井指挥部机关的职工吕玉莲、王秀敏、杨学春、丛桂兰,在45岁家属薛桂芳的带领下,扛着铁锹,背着行李,抱着孩子,到远离住地15公里外的地方去开荒种地。在“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的带动下,家属参加农业、副业生产劳动蔚然成风,五把铁锹发展为万把铁锹。到1965年年底,已有95%以上职工家属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家属垦荒队的成绩获得了肯定,石油部奖给她们一面“发扬穷棒子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的锦旗。
事件详情
1961年,随着石油大会战的展开,一批职工家属来到大庆。为了解决困难,会战工委作出决定:把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坚持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支援石油会战的道路”。
那一年的冬天,钻井指挥部首先回响会战工委的号召,一面把家属组织起来学习,一面组织家属大搞积肥活动。1962年春天,大庆油田的第一个家属生产队便诞生了。
当时,很多家属都报了名,最后确定薛桂芳、吕玉莲、王秀敏、杨晓春、丛桂荣等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开荒种地。
1962年4月16日,上午9点,薛桂芳等5人背着行李、粮食,领着3个不满4岁的孩子,扛着铁锹,提着一盏油灯,搭了个便车,就向目的地出发了。车缓缓地把她们带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下了车,离她们要去的“八一新村”还有3公里多路。由于茫茫草原草深无路,她们几个人只好背着行李、粮食,抱着孩子,扛着铁锹,深一脚浅一脚,一步步地艰难挪动。到下午1点多,才到达了“八一新村”。到“八一新村”后,她们就动手修房子。原来钻井队留下的一幢破房,只有四根柱子,上面没有房盖,四面没有墙。看到这种情景,5个人二话没说,放下东西,捲起袖子,挽起裤腿,就开始干起来。没有房盖,她们从附近的副业队借来一块帆布,把房顶和四周都盖上;没有床,到1.5公里多远的地方抱些乾草来铺在地上,搭起了地铺。在副业队的帮助下,终于算把房子修好了。晚上,经过一天的劳累,几个人又困又乏,但又不敢睡觉,因为那时荒原上经常有野狼出没。为了能让大家睡好觉,薛桂芳便把4把铁锹插在门口,一把铁锹枕在头下,并说,你们就放心睡吧,我给你们放哨。几十年后,薛桂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记忆犹新。她说:“因为我的年龄最大,大家都很尊重我和我的意见,我感到,我有责任多关心大家。”第二天,天刚亮,吃过早饭,她们就扛着铁锹,领着孩子下地了。4月的早晨,天气很冷,地还没有完全化冻,草根又深,挖起来非常费劲。她们一锹一锹地挖,从早上7点多,一直到晚上5点多钟,全天苦干11个多小时,才挖了一亩地。进入5月,天气渐渐暖和了,但其他的困难也接踵而来。她们住的房子十分简陋,每逢下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在滴答。地铺上的草又湿又潮,几乎每天都要把草抱到外面去晾晒。草原上的蚊虫也格外多,5个人浑身被咬得到处是包,痛痒难忍。薛桂芳她们吃饭是在副业队搭伙,没有菜,天天吃的是高粱米、窝窝头,喝的是水泡子里的硷水,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5个家庭妇女在“八一新村”开荒种地的讯息很快传到会战指挥部。4月12日,迟翠英又带着第二批家属来到了“八一新村”。接着,第三批也来了。两批总计18人。人多了,队伍也正规了起来。迟翠英被任命为队长,邵香荣任技术员。为了能适时种上地,在队长的带领下,她们开始用人拉犁翻地。犁是借来的,开始大家都不会用,乾起活来,不是你挤我,就是我踩你。扶犁杖的也是忽深忽浅。为了让大家都能学会这套农活,技术员邵香荣到附近农村向老农请教,并将老农讲的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带着大家边学边练。就这样坚持了几天,终于学会了用木犁开荒,而且越乾越熟练。几天时间,她们在“八一新村”附近种了16亩地,到秋天,收了1750公斤粮食。
到1963年,家属垦荒队伍扩大到71人,种地92亩,收粮食1.5万多公斤。每人分粮食200多公斤,菜300公斤。不但自己改善了生活,支援职工食堂2000多公斤蔬菜,还回响党的号召,卖给国家3000多公斤余粮。这一年秋收以后,队伍又扩大到142人。
上级领导肯定了薛桂芳等家属垦荒队取得的成绩,石油部奖给她们一面“发扬穷棒子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的锦旗,鼓励她们坚持发扬“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不断前进。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大庆职工家属参加农业、副业生产劳动的风气逐渐形成了。到1965年年底,大庆已有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职工家属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单是1965年一年,大庆家属就生产了2000多万公斤粮食,1500多万公斤蔬菜,12.5万公斤禽蛋肉食品。家属们还同矿区职工一起利用农闲和工余时间建设矿区,从大庆石油会战至1965年,她们和大庆职工先后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的“乾打垒”住宅。由家属们举办的各种作坊、食堂、託儿所、缝衣组、理髮店等服务部门,遍及矿区各个居民点。
人物简介
薛桂芳,1917年出生于甘肃省酒泉县,1940年随家迁至玉门油矿,1960年随丈夫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转为国家干部。曾历任钻井指挥部创业庄家属一队指导员,安达市副市长,创业庄家属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大庆市妇联主任、大庆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曾荣获石油工业部模範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劳动模範和大庆家属标兵等光荣称号。薛桂芳同志是中国劳动妇女中杰出的一员,是在大庆石油会战的特定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巾帼英雄”。1962年9月17日,薛桂芳第一个回响大庆油田会战工委关于“把家属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号召,带领王秀敏、杨学春、丛桂兰、吕玉莲4名青年妇女,背着3个孩子,扛着铁锹到离家15公里的荒原上,搭起帐篷开荒种地。她们以石油工人家属那“天当屋、地当床,誓让荒原多打粮”的气概,克服困难,用人拉犁杖,铁锹翻土,开出了32亩土地,当年收穫粮食1750斤,以实际行动支援了石油大会战,点燃了油田家属走出家门闹革命的第一把火,建立了大庆油田第一支以农为主的家属生产队。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向大庆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矿区建设方针鼓舞下,薛桂芳又带领一批家属到“30井”和职工一起盖起乾打垒,继续开荒种地,建成了大庆油田第一个新型工农村———创业庄。1962年大庆会战工委授予她“五把铁锹闹革命的带头人”称号,1962年至1965年连续4年被评为大庆五好家属、石油工业部标兵。1965年3月薛桂芳和6名大庆职工家属,以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身份,来到首都,向党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汇报了大庆油田职工家属用铁锹开荒种地的动人事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1971年至1973年,薛桂芳被评为大庆家属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範。1989年6月因病逝世,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