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着名崑剧演员)
王芳,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苏州崑剧院副院长。第十二届、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工闺门旦、正旦、刀马旦。师承沈传芷、姚传芗、张传芳、张继青、庄再春、蒋玉芳等老师,崑剧、苏剧兼演。其扮相俊美秀丽、唱腔委婉动听、表演精緻细腻,是当今苏州昆、苏剧舞台的代表人物。 曾出访日本、比利时、美国、德国、法国、芬兰、奥地利、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芳
- 别名:王弘芳(传、继、承、弘、扬之弘字辈)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963年4月29日
- 职业:崑剧演员
- 毕业院校:江苏省苏崑剧团
- 代表作品:《长生殿》、《牡丹亭》、《白兔记》、《满床笏》、《西施》、《花魁记》、《柳如是》
人物经历
1977年考入苏崑剧团(2001年改名为江苏省苏州崑剧院),崑苏兼学。以崑剧武戏《扈家庄》开蒙,饰演扈三娘。启蒙老师施雍容为其打下了良好基础,王芳凭此剧在1979年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中,获得学员表演一等奖。
在校期间跟随沈传芷、姚传芗等老师学习《游园》、《惊梦》、《寻梦》、《思凡》、《琴挑》、《惊变》、《埋玉》、《评雪辨蹤》、《断桥》、《描容别坟》、《胖姑学舌》等崑曲折子戏。毕业后跟随着名崑曲演员,有“旦角祭酒”之称的张继青老师学习,并随张传芳、倪传钺、章继涓、尹继梅、柳继雁等多位传字辈、继字辈名家学习崑曲传统剧目。且得到庄再春、蒋玉芳等苏剧名家亲授,学习《醉归》等苏剧剧目。

八十年代末,戏曲行业出现整体低迷,王芳不得已离开崑剧团,去了中外合资的婚纱公司学习化妆。但暂时的离开并没有阻止她追寻艺术事业的步伐,1992年在泉州参加了“天下第一团”的优秀剧目展演,王芳表演的苏剧《醉归》以最高票名列优秀表演奖榜首;1994年,在全国崑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中,她的《寻梦》又获得好评,获得了“兰花最佳表演奖”;紧接着1995年一举摘得梅花奖。这使她觉得越来越不能离开崑曲舞台,于是放弃了婚纱公司的高额工资,毅然决定回到崑剧团。
2005年,她以三本崑剧《长生殿》再次摘得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成为“二度梅”获得者。此后,更是为观众不断演出了众多精彩剧目,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舞台形象。在2012年崑曲名家年度雅集中,王芳说:“崑曲是我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心中的恋人。我这辈子会追随她”。
社会任职及荣誉
现任江苏省苏州崑剧院副院长。
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芳,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十二届、十四届、十五届苏州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崑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
苏州市未成年人崑曲教育传播中心主任。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代表剧目
1、在《长生殿》中饰演杨贵妃,并擅演其中的《絮阁》、《惊变》、《埋玉》等传统折子戏。
崑剧《长生殿·小宴》,王芳饰演杨贵妃

2、在《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成功塑造了怀春少女一梦而亡,又为情死而复生的舞台形象。其中《寻梦》成为其代表剧目之一。
3、在《白兔记》中饰演李三娘,以正旦应工。尤以《养子》最为着名,”推磨“与”产子"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创新,表演形象逼真,极具张力。
4、在复排崑剧《满床笏》中,曾先后饰演过萧氏与师氏两个角色。
崑剧《满床笏》,王芳饰演萧氏

5、在新编崑剧《西施》中饰演西施,并凭藉此剧获得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
6、主演电影《凤冠情事》,该片展现了两齣崑曲折子戏,《烂柯山·痴梦》与《紫钗记·折柳阳关》,王芳在《折柳阳关》中饰演霍小玉。此片入选第6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及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
8、在苏剧《花魁记》中饰演花魁女莘瑶琴,尤擅演《醉归》一折,着名作家陆文夫赞其“一登台就带有一种诗人的气质”。
9、在新编苏剧《柳如是》中饰演柳如是,并凭此剧获得第24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
重要奖项
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学员一等奖。
“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
首届全国崑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大会兰花最佳表演奖。
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芳(右),第二十二届梅花奖“二度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获“促进崑曲艺术奖”。
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台湾“金钟奖”最佳传统戏剧节目奖。
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
第二十四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
第二届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
艺术年表
1963年
王芳,生活照

4月生于苏州。
1970——1976年
苏州市虹桥国小学习。
1976——1977年
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习。
1977——1981年
江苏省苏崑剧团(现江苏省苏州崑剧院)学员班学习。
1979年
参加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演出崑剧《扈家庄》,并获学员一等奖。
1981年
结束学员班学习,开始在原江苏省苏崑剧团,现江苏省苏州崑剧院工作。
学员班毕业前,参加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演出苏剧《醉归》,并获学员表演一等奖。
苏剧《花魁记·醉归》,王芳饰演莘瑶琴

自1981年起,苏剧《醉归》曾在苏州、南京、北京、泉州、台北、台南、等地多次演出。
1983年
于南京演出苏剧《五姑娘》,获江苏省“优秀演员奖”。
1986年
于南京演出苏剧《醉归》,获江苏省第一届青年演员大奖赛二等奖。
1990年
于南京演出苏剧《昭君出塞》,获江苏省第二届青年演员大奖赛三等奖。
1992年
6月,于泉州演出苏剧《醉归》,在文化部主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获优秀表演奖。
10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
6月,于北京演出崑剧《牡丹亭·寻梦》,荣获首届全国崑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大会兰花最佳表演奖。
自1994年起,崑剧《牡丹亭·寻梦》曾在中国北京、上海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地多次演出。
9月,获苏州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
崑剧《牡丹亭·寻梦》,王芳饰演杜丽娘

1995年
以崑剧《寻梦》、《思凡》,苏剧《醉归》三折戏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3月,在全省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活动中,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行业标兵。
1996年
4月,荣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1997年
3月,在参加1995—1996年度”跨世纪奉献杯“四项能手活动中,被评为艺术表演能手。
3月,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局、苏州市人事局授予王芳为苏州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记三等功一次。
1999年
崑剧《牡丹亭》在苏州开明大戏院沁兰厅演出。
2000年
4月,在首届中国(苏州)崑剧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剧展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2001年
崑剧《白兔记·养子》在苏州会议中心演出。
崑剧《白兔记》,王芳饰演李三娘

崑剧《白兔记·养子》曾在台北新舞台,台南成功大学,香港艺术中心,北京国家大剧院,苏州会议中心、开明大戏院、沁兰厅、兰心剧场,奥地利维也纳等地演出。
7月,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王芳为“德艺双馨”会员(三等功)。
2002年
9月,被评为第二批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2年—2007年)。
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崑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中荣获“促进崑曲艺术奖”。
2003年
4月,荣获苏州市2000—2002年度劳动模範称号。
12月,被评为苏州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1999年—2003年)先进个人。
被推举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4年
1月,获得2003年度江苏省苏州崑剧院艺术业务主创奖。
4月,崑剧《长生殿》在台北、新竹、桃园等地演出。
崑剧《长生殿》,王芳饰演杨贵妃

5月,荣获苏州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
8月,受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聘请,担任第七届“文华奖”评奖委员会评审。
11月,崑剧《长生殿》在苏州开明大戏院演出,并获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发的感谢证书。
11月,参加第一届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崑剧《长生殿》在张家港大剧院、崑山大戏院等地演出。
11月,崑剧《长生殿》在台湾演出,并获台湾“金钟奖”。
12月,纪念洪昇逝世300周年,崑剧《长生殿》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
2005年
3月,参加香港艺术节,崑剧《长生殿》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演出,并获“最佳剧目奖”。
4月,被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6月,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享受市级劳动模範待遇)。
9月,获首届苏州“杰出人才奖”荣誉称号。
11月,以崑剧《长生殿》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11月,参加祝贺十运会召开的省委宣传部优秀剧目调演,崑剧《长生殿》在南京紫金大剧院演出。
11月,参加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崑剧《长生殿》在上海逸夫舞台大剧院演出。
2006年
3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3月,荣获苏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感动苏州·十大母亲”。
7月,参加第三届中国(苏州)崑剧艺术节,演出崑剧《西施》,并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
崑剧《西施》,王芳饰演西施

12月,荣获第四界苏州市文学艺术奖突出贡献奖。
12月,入选江苏省文化厅颁布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崑曲)代表性传承人。
12月,崑剧《长生殿》获苏州市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07年
1月,崑剧《长生殿》在比利时王国列日瓦洛尼皇家剧院演出。
5月,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聘请,担任全国崑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评奖委员会委员。
5月,担任苏州市未成年人崑曲教育传播中心主任。
9月,崑剧《西施》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崑剧《西施》在宜昌演出。
11月,结业于北京大学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高级研修班。
11月,凭崑剧《西施》,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
2008年
2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崑曲)代表性传承人。
3月,荣获苏州市妇女联合会、苏州市人事局授予的第三界苏州市“十大女杰”。
7月,受聘为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9月,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聘请,担任第十一届“文华奖”评奖委员会评审。
被推举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崑剧《满床笏》,王芳饰演师氏

2009年
6月,参加第四届中国(苏州)崑剧艺术节展演,演出崑剧《长生殿》,并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12月,荣获第五届苏州市文学艺术奖。
2010年
5月,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聘请,担任第十三届“文华奖”评奖委员会评审。
2011年
5月,参加崑曲申遗十周年系列展演活动,在北京大学演出崑剧《满床笏》。
10月,新编苏剧《红豆祭》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首演。
2012年
7月,参加第五届中国(苏州)崑剧艺术节展演,演出崑剧《满床笏》,并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12月,参加崑曲名家年度雅集,表演《寻梦》、《惊梦》片段。
崑曲年度雅集,王芳、石小梅《惊梦》片段

2013年
6月,崑剧《长生殿》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厅演出。
被推举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4年
3月,崑剧《长生殿》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演出。
4月,凭苏剧《柳如是》获得第24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
苏剧《柳如是》,王芳饰演柳如是

4月,崑剧《长生殿》在武汉大剧院演出。
9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演出,演唱苏剧《明月几时有》。
10月,参加苏州市地方戏(曲艺)优秀剧、节目进京展演,苏剧《柳如是》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
12月,参加江苏省苏州崑剧院新院落成系列展演活动,演出崑剧《长生殿》、《牡丹亭》、《白兔记》。
2015年
2月12日,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副主席。
与崑曲名家石小梅合作《牡丹亭·幽媾》

2月28日,与着名崑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合作演出串折版《牡丹亭》。
4月19日,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米勒剧场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
4月25日,在美国洛杉矶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
4月28日,在美国旧金山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
6月9日,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文化奖章”。
8月1日,参加“中国戏曲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崑剧《满床笏》。
《花魁记》,王芳饰花魁,俞玖林饰秦钟

8月2日,参加“中国戏曲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苏剧《花魁记》。
9月26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与着名崑剧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合作演出串折版《牡丹亭》。
10月12日,《白兔记》作为第六届崑曲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在崑山大剧院上演。
10月25日,新编苏剧《满庭芳》作为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
人物访谈
兰幽香风远——崑剧表演艺术家王芳访谈
·昆苑奇葩含露开·
金红(以下简称“金”):王老师,崑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已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您作为一线演员和传承人,肯定有许多感受,请谈谈您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感受。
王芳(以下简称“王”):好的。我13岁考入苏州崑剧院,当时叫苏崑剧团,我属于随团学员。那时传字辈的沈传芷、倪传钺、薛传钢等先生都还健在。我是武戏开蒙,学的第一齣戏是崑剧《扈家庄》,我饰演扈三娘。启蒙老师施雍容功底非常好,给我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当时是密集式学习,进团半年后基本上是以功出戏,以戏带功,把基本功和学戏连在一起。老师不仅教身段与锣鼓点子如何“和”,还教如何领会人物,如何表现扈三娘的傲气。比如锣鼓响起,“四击头”,出场了,一亮相,让观众看到你第一眼,但是出场声“哒”的时候要缓些,“呔”圆场时要跑得特别快,要把那种目空一切的感觉突出来。这时你马上感觉到这个女子的野性。然后,“锵”亮相,又规範了,而这又是不规範中的规範。起初我并不理解为什幺这幺演,老师怎幺教就怎幺学,完全是模仿。后来才明白,这是为了突出扈三娘的个性。《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又与扈三娘不同,其中的文武结合特别有讲究。比如虞姬拿着宝剑出场,“呔—呔”,要踩在锣鼓点上,并且一定要慢半拍,是为了显示她的“媚”,而这种带有媚态的舞剑对表现虞姬特别重要,正与她形象吻合。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一定要展示出人物的本质,这就是艺术魅力。我常想,艺术创造过程就像写字,开始是“描红”,接下来是“临帖”,然后才是写,“出帖”。艺术人物创造过程,就是对角色的理解、积累和展现过程。
金:您是何时改学文戏的呢?
王:《扈家庄》在1979年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中,我获得了学员表演一等奖,从此我更加拚命地练功,但由于练得太猛,又不注意科学用嗓,结果嗓子充血,声带闭合不拢,“倒嗓”了,说话时只有气,没有音,完全哑了,只得“声休”。一年后,团长顾笃璜先生建议我边“声休”边学习文戏的基本功,原来的武戏基础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学文戏。
王:《扈家庄》在1979年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中,我获得了学员表演一等奖,从此我更加拚命地练功,但由于练得太猛,又不注意科学用嗓,结果嗓子充血,声带闭合不拢,“倒嗓”了,说话时只有气,没有音,完全哑了,只得“声休”。一年后,团长顾笃璜先生建议我边“声休”边学习文戏的基本功,原来的武戏基础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学文戏。
金:谈谈您最初的文戏创作。
王:我们入学后学的崑剧折子戏很多都是文戏,像“游园”、“惊梦”、“寻梦”、“思凡”、“琴挑”、“惊变”、“埋玉”、“辨蹤”、“断桥”等等,大都是沈传芷、姚传芗老师教的。1988年我在北京看到张继青老师演的《牡丹亭》,被迷住了。当时的张老师从外表上看并不像16岁的杜丽娘,但是当她表演时,却分明感觉她就是杜丽娘!演得太好了!当时,只要有张老师演出,我就跟着看,常常是藏在幕后看,特别痴迷。张老师看我那幺喜欢,就让我到南京跟她学。1994年我获得“兰花最佳表演奖”的“寻梦”,就是综合几位老师技艺的结果。当时参赛的有7个杜丽娘,张老师也在现场看演出。她说:“有的演员是在‘讲’杜丽娘,而不是‘演’杜丽娘。”也就是说,演员不能游离于人物之外,要真正地“演”人物。
金:您讲的真好,这些感受对年轻演员会大有启发。
王:刚开始学时,我只是单纯地模仿张老师的唱。她的声腔特别甜美,听她的声音,马上就会想到那个水灵灵的杜丽娘,生动纯净,脱俗。张老师是苏剧世家,她从小崑苏兼学,声腔融入了崑剧和苏剧唱腔的精华,特别好听。崑剧与苏剧是两个剧种,但又相互滋养。比如苏剧声腔里半阶音、升降音多,吐字时“扁”字多,很难发音,但是腔格可以走“上”也可以走“下”,因此崑腔中加一点苏腔,会更婉转。我先是在声音、咬字方面模仿张老师,但因为自己“倒嗓”过,不可能完全像她,所以我除了练好唱腔外,还更加注意如何表现人物。
·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芳,生活照
·暗香浮动月黄昏·

金:说到崑苏互养,便想到您的苏剧代表作《醉归》。
王:我们是苏崑剧团,苏剧、崑剧都演,《醉归》是苏剧的代表作之一,我毕业前跟蒋玉芳、庄再春、柳继雁等老师学了这齣戏。她们是苏剧团的元老,演技非常高。1981年,我以此戏参加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获得了一等奖。
金:还记得陆文夫先生在《后有来者》一文中对您《醉归》的评价:“王芳一登台就带有一种诗人的气质,举手投足不是风尘中人,而是温良秀美的古代女诗人。她没有把妖冶当作妩媚,没有把轻浮当作轻盈,没有把内心的苦闷当作无病的呻吟,她是那幺的含蓄、深沉、娴静。对一个演员来说,最可贵的不是什幺高难度的动作,而是一种难以描绘的气质,即通常所说的天生丽质。天生丽质不是天生的,也不仅仅是外貌的美丽,而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是精神状况的物化。最高明的演员是用心灵演戏的,唱念做打是心灵的通道,即所谓的得手应心。得手而不应心者,那戏就少点灵气;应心而心不高雅者,就没有那种高雅的气质。应该说,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王芳似乎是个天才,一下子便进入了角色。”
王:非常感谢陆老师的肯定。苏剧《醉归》是我演艺生涯的里程碑,这齣戏最重要的是把握人物心理。以前我对花魁女有种误解,就是老想着是她心情不好。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沦落风尘,不就是心情不好嘛,那幺她的情绪肯定低落,我演的时候情绪也很低落。但后来我体会到,花魁女不仅情绪低落,更有借酒浇愁的痛。她醉后归来的一段唱表面很兴奋,却隐藏着极度的悲哀,极度的痛,而这种痛是真正的心痛,唯有自己知道,所以她酒醉后展现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花魁女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像李香君、柳如是这些女性都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概念中的妓女,而是美女、才女、文人智者。花魁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卖艺不卖身,任何场合都有自己的思想,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才称之为花中之魁。若要把她演成风尘女子,就把人物降低了。所以我把开场中那个风尘般的笑改成面对王九妈表演。虽没有任何唱词、念白,但肢体语言及内心独白就是在对王九妈说:我什幺都会,只是我不喜欢这样!要演出花魁女的全部无奈。观众看到这里会觉得花魁女太可怜,太无助了,这样她的形象就突出了。
金:听说您为了演好《醉归》,还特意喝酒来体会。
王:刚学《醉归》时不知道什幺是醉,怎幺醉,也体会不好醉步与病步的区别,常常是往前挪两步,往后挪一步,摇一摇、晃一晃就表示醉了。到1986年準备参加省里汇演时,我们苏剧队的队长褚铭老师说,你喝点酒,感受一下醉的感觉。我想也对,回家后就喝了半斤红酒,可没想到引起皮肤过敏,浑身长满了疙瘩,难受了好几天,也吓得从此滴酒不沾。但是喝酒确实会感觉兴奋。这齣戏曾多次获奖,1994年,我演崑剧《寻梦》、《思凡》和《醉归》,又获得了梅花奖。
金:《醉归》大概演了多少场?
王:从1979年开始,总共演多少场都记不清了,但每一场对角色的理解都是渐进的。最初演《醉归》,常常只强调唱、念、做、表,不太讲究人物。等到我去南京参加汇演时,对花魁女“醉”态的把握一下子领悟了,突然觉得还能这样演?就是说,花魁女的形象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绝对不是简单的愁眉苦脸。花魁之痛是她的心灵之痛,演员可以用笑来表现她的痛,但却是深潜于心的隐痛。
金:强调錶现内心之痛。
王:是的。一个角色的成功是通过一场一场不断的积累换来的。先是老师教,然后自己想,揣摩,最后付诸舞台实践,几个循环过后,演出时的状态就不一样。体会这些丰富内涵还要感谢其它戏的排练,因为我们同时还排演了苏剧《五姑娘》。《五姑娘》是现代戏,1983年我得了省优秀演员奖,那时比赛少,能在省里获奖相当不容易。这次获奖给了我更大的鼓励。
·豪华落尽见真淳·
·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下面请谈谈您的重头戏崑剧《长生殿》吧。
王:《长生殿》2003年开排,整整排了一年,其中的“惊变”、“埋玉”等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但这次与以往的感受不同。比如杨贵妃请皇上赐死,是真诚的。兄弟姐妹挟势弄权,还不都是依仗着杨娘娘在,千错万错都是我之过,但我情真也。唱道:“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杨贵妃也因此感动上天,成为仙子,与唐明皇天上重圆。“埋玉”结尾,当贵妃说“这株梨树就是我杨玉环葬身之地”时,是含着苦笑的:没想到这株梨树就是结果我性命的地方。这样看起来好像不那幺痛苦,但观众却感觉特别心酸。然后当她拜谢皇上“今后再也不能相见了”时,人们一下子便能感觉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所以好多人对我讲:你的“埋玉”让我们掉泪啊!能够将传统戏演到动人心魄的程度,非常不容易,这也是崑曲的长处。
金:通过真情将情节串联起来。
王:杨贵妃从成婚到死到升天,年龄跨度不大,她是横向跨越,是人、鬼、仙三种境界的跨越。所以三本戏要表现出不同的杨贵妃。比如“定情”,表现重点是贵妃刚入宫时的纯朴感情;中间的“惊变”、“埋玉”,是一种成熟的爱情;后面成为鬼和仙时,则更加理性。表演时要紧紧把握贵妃娇、慧、妒的特性。杨贵妃嫁给唐明皇时已经是成熟女性,她在皇帝面前不仅有娇羞,还有理智。她非常理解唐明皇,懂得男人,是在与唐明皇的相处过程中把握感情的,走一步看一步,很自然。她知道唐明皇需要什幺,会迎合他的想法,同时又不失去自己,也正因此她才可爱,唐明皇也才喜欢她。因此第一本要自然地展示她的妩媚,恰如第一场沐浴后,观众也似乎感受到清香四溢。
金:重要的是对贵妃性格的把握。
王:如果演得不到位,就会像个无知少女;演过了,又不高贵了,要把握好尺度。“絮阁”表现贵妃的转变:起初她还跟唐明皇哭闹,可当高力士讲“如今满朝臣宰,谁没个大妻小妾”时,她一下子明白了,是呀,我这样闹有什幺好处呀?如果真的把我打发了,我不就什幺都没了吗?女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哭呗,于是她就哭,而且一定要让皇上看见她很委屈,要恰到好处地表现有点小吃醋。下场时贵妃有三个“哎”,还有一个窃笑:唐明皇一边笑,一边拉着贵妃的手準备下场,这时杨贵妃回头一笑。怎幺笑呢?笑得不到位,观众感觉不到;笑过头了,又觉得这个女人狡猾刁钻。应该是一种可爱的窃笑,连她自己都觉得好笑,是取胜后的小小得意和满足感。我加了一个很满足的歪头,让人觉得可爱:他现在不是满足我了嘛,他也向我认错了嘛,一切还是我的,我还是有小赢头的。这个笑就很合适。所以每次下场的时候,观众都会鼓掌。
金:很多观众都讚赏您的“絮阁”,点点滴滴都是戏。还有“小宴”,也好。
王:杨贵妃是个性格丰富的女性。“小宴”中,她陪唐明皇喝酒,喝第一杯没感觉,喝第二杯会觉得有点热,等喝第三大杯后,血液就往上沖,兴奋了,脖子要往后靠,眉飞色舞起来。生活中的男人是捨不得自己女人喝醉的,但唐明皇希望贵妃醉,因为她喝醉的样子美,他喜欢看她的醉态。杨贵妃也知道这些,所以她一边说我不能再喝了,一边又喝。她的姿态是反常规的,头、手都朝外摆。一杯一杯地喝下去,眼神一点一点地变化,叫“万岁”的时候是出音不出唇,嘴皮子几乎不动,行动和语气都不在一个节拍上,动作迟缓了,而自我感觉却是:我没醉,我很清醒。
金:您讲得精彩。
王:这都是积累的结果。当年沈传芷老师告诉我们,崑曲演到最好的境界是“然”,即最自然的表现。崑曲是诗化的,它不在乎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但要做到属于这个人物的境界。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粘连在一起,不能像照相一样定型。所以,演员的表演要发乎情,要用内心的情带动外在的动作,以情出形,以情带形,达到情与形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金:听了您的讲述,很受启发,感受到了一名优秀演员的素质,也感受了那幺多艺术真谛。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