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东华理工(ECUT)”,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土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高校,先后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2.0”、“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学校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是华东地质学院,为原核工业部第一直属高校,是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后备军官、士官选拔培训基地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江西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南昌和抚州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在校生3万余人(含留学生),其中研究生近1600人。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种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7个教育硕士授权领域;68个本科专业。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对2016-2017年全国拥有相关专业的院校排名,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排名全国第八,“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排名全国第二。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4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5个
  • 博士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
  • 主管部门:江西省
  • 学校官网:http://www.ecit.edu.cn
  • 中文名:东华理工大学
  • 外文名: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简称:东华理工、东理、ECUT
  • 创办时间:1956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理工类
  • 属性: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共建高校(200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2010) 
    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3)
    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7)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111计画)(2017)
    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
    国防生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2.0
  • 现任领导:徐跃进(校党委书记)
    柳和生(校长)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科研工作站1个
  • 院系设定:地球科学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
  • 校训:敦本务实 崇义奉公
  • 校歌:《东华理工之歌》
  • 校庆日:10月16日
  • 地址:广兰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广兰大道418号
    枫林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枫林大道892号
    抚州校区: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学府路56号
  • 院校代码:10405
  • 主要奖项: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知名校友:龚健雅、应明生、施尔畏、方励、李子颖、陈焕文

历史沿革

● 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
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6年6月在山西太谷创立了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
抚州地质学院
1959年9月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毗邻素有“中国铀都”之美誉的721矿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1969年至1973年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1974年开始筹建复校。其间培养了三届中专生。1978年4月复办大学,校名为“抚州地质学院”。
华东地质学院
1982年1月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9年4月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管理体制,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2001年,华东地质学院成为国防科工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前身)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定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
2002年1月,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併入华东地质学院。
东华理工学院
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
2005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国防生后备军官选拔基地。
200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江西省政府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定,东华理工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同时挂牌成立。
东华理工大学
2007年1月,经专家组讨论通过,同意东华理工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2007年5月18日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
2009年7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江西省政府共建东华理工大学。
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定。
2013年5月16日,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政府在南昌举行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签字仪式。9月,东华理工大学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4年12月19日,东华理工大学与抚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定,共建“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範学院”。
2015年6月3日,东华理工大学与武警黄金指挥部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定。7月15日,学校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举行产学研战略合作协定签字仪式。10月,原英文校名“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CIT)更名为“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ECUT);校训由“明德厚学,爱国荣校”变更为“敦本务实,崇义奉公”;校风由“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变更为“明德厚学,爱国荣校”。11月,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15年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江西省首个国家级国家联合研究中心。
2017年2月,东华理工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8月,学校入选201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111计画”)。12月,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
2018年6月,东华理工大学第一批(重点)本科批次招生增至全国26省市区。10月,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託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中国在核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0月,东华理工大学下设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体育学院、软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军后备军官学院、国防科技学院(核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抚州师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20余个教学单位,设有68个本科专业。
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序号
教学系部
专业设定
01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
採矿工程
城乡规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02
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核化工与核燃料
03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04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05
东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06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套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技术
07
东华理工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机械工程
08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市场行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
09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法学
汉语言文学
广告学
10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11
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
数学与套用数学
统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理学
12
东华理工大学软体学院
软体工程
网路工程
物联网工程
13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14
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信息科学
15
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16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17
东华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软体工程
机械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18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19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
东华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
数据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
序号
教学系部
专业设定
01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学
音乐表演
舞蹈学
02
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範学院
学前教育
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套用数学
英语
03
东华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会计
04
东华理工大学海军后备军官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
05
东华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06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
数据来源: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校长,现有教职员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青年千人计画”入选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井冈学者”,江西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西省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
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顾问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 省级教学团队(4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拥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江西省一流学科,2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4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2个江西省示範性硕士点、5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拥有“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江西省“十三五”高校一流学科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工程硕士领域3个。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论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 博士学位授权点
  1. 博士学术学位授权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铀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081801)、核资源勘查方法与技术(081802)、铀矿采冶与矿山环境(081803)、核废物处理与地质处置(081804)。
  • 硕士学位授权点
  1. 硕士学术学位授权学科
    法学(0301):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1)、刑法学(030102)、民商法学(03010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4)。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2)、思想政治教育(030503)。
    中国语言文学(0501)文艺学(050101)、语言学及其运用语言学(050102)、中国古代文学(050103)、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5)。
    数学(0701):基础数学(070101)、计算数学(070102)、机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3)、套用数学(070104)。
    化学(0703):无机化学(070301)、分析化学(070302)、有机化学(07030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04)。
    地理学(0705):自然地理学(070501)、人文地理学(07050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学(070504)。
    地球物理学(0708)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1)。
    地质学(0709):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1)、地球化学(070902)、古生物学与地层学(070903)、构造地质学(070904)、第四纪地质学(070905)、铀矿地质学(070906)。
    材料科学与工程(0773):材料微纳加工(077301)、材料物理与化学(077302)、环境功能材料(077303)。
    电子科学与技术(0774):电路与系统(077401)、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774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775):计算机软体与理论(077501)、计算机套用技术(077502)、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077503)。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环境科学(077601)、环境工程(077602)。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材料微纳加工(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环境功能材料(080503)。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电路与系统(080901)、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计算机软体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套用技术(081203)、计算机网路与信息安全(081204)。
    土木工程(0814):岩土工程(081401)、结构工程(081402)、桥樑与隧道工程(081403)。
    水利工程(0815):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地下水科学与工程(081502)。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1)、摄影测量与遥感(081602)、地图製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60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818):矿床普查与勘探(081801)、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2)、地质工程(081803)、核废物地质处置(081804)、工程地质(081805)。
    核科学与技术(0827):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2)、核技术及套用(082703)、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082704)。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环境科学(083001)、环境工程(083002)。
    工商管理(1202):会计学(120201)、企业管理(120202)、旅游管理(120203)、技术经济与管理(120204)。
    公共管理(1204):土地资源管理(120401)、公共政策(120402)。
  2.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
    法律硕士(0351):环境法务(035101)、司法法务(035102)。
    教育硕士(0451):教育管理(045101)、学科教学-思政(045102)、学科教学-语文(045103)、学科教学-数学(045104)、学科教学-物理(045105)、学科教学-化学(045106)、学科教学-生物(045107)、学科教学-英语(045108)、学科教学-音乐(045111)、学科教学-体育(045112)、学科教学-美术(045113)。
    工程硕士(0852):机械工程(085201)、仪器仪表工程(085203)、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控制工程(085210)、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测绘工程(085215)、化学工程(085216)、地质工程(085217)、核能与核技术工程(085226)、环境工程(085229)。
    城市规划硕士(0853):区域发展与规划(085301)、城乡规划与设计(085302)、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085303)、城乡生态环境规划(085304)。
    工商管理硕士(1251):企业战略管理(125101)、财务与金融管理(125102)、矿业企业运营管理(125103)。
    会计硕士(1253):会计理论与实务(12530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125302)、矿业企业成本管理(125303)。
  • 重点学科
  1. 江西省一流学科(3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2.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2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3. 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4个):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商管理。
  4. 江西省示範性硕士点(2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5. 核工业部重点学科(4个):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水文学及水资源、分析化学、核技术与套用。

教学建设

  •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是国家级、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高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建有国家管理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防军工专业1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4个,7个专业开展“卓越计画”试点工作。拥有3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
  1.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3. 国家特色专业(5个):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放射性水文地质)、环境工程(辐射环境监测)、测绘工程(放射性矿山地形测量与核电工程测量)。
  4. 国防军工专业(9个)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核工程和核技术、套用化学(放射性岩石矿物分析)、地球化学(放射性岩矿鉴定)、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废料地质处理回填材料) 。
  5. 国防重点专业(1个)资源勘查工程。
  6.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专业(7个)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体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7. 江西省品牌专业(14个)资源勘查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测绘工程、套用化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市场行销、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
  8. 创新实验区(2个)核地学类套用开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招生就业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就业,截至2018年6月,学校第一批(重点)本科批次招生覆盖全国26省(市、区)。
近年来,学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贵州航天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定,为他们培养合格人才;并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福建等省市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向当地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是省内高校毕业生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就业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学校在2010年被评为“2007-2009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多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党建就业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全国核工业系统“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2007-2009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和2004-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
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余万名高级人才。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5至2010年间,东华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5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共有17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6项,其中国际原子能资助项目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
2010~2013年间,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及SSCI收录1000余篇,出版专着、教材、译着80余部。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突破1.2亿元,居江西第二。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54项,发明专利10项。2010年10月,该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5年,在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排行榜100强中,东华理工大学排名全国61位,江西排名第一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和质谱科学与仪器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1.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1个):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4.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环境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地球环境”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国际合作基地、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南昌分支机构、“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5. 工程研究中心: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参比《仲裁》实验室,具备核地学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测试)、“核技术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辐射探测及套用”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6.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7.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术资源

(一)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
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由南昌校区馆、抚州校区馆组成,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共有阅览座位4000个。经过几十年的馆藏建设,图书馆逐渐形成了以核地球科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分析化学、测绘工程等学科文献为重点收藏,文理管兼收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现有馆藏纸质图书二百多万册,电子图书一百九十多万册,购买了中国知网、超星系列文献资料库、Elsevier、Wiley、AGU、ASCE、ACM、ACS、ASME等30余个大型中、外文电子文献资料库。
(二)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1、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东华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发行,CN 36-1300/N, ISSN 1674-3504)。办刊宗旨是反映东华理工大学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主要刊载反映地球科学各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鲜明的地学与核特色。
学报主要刊载地球科学中地质矿产勘查、经济地质、能源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构造、地球化学、套用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数学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核废物处置、工业分析、精细化工、测量工程、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套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套用、环境监测、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学科国内外新动态、新成就的综述与述评。主要栏目有:地质与核资源、套用地球物理与核科学技术、土木工程与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套用化学与核化工等。
2、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东华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学报反映东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
学报主要刊登文、史、哲、经、政、法、艺、教等学科研究论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术创新,支持对重大学术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索与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学术交流

东华理工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陆续派出专家、教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共出访20多个国家、80多批次、220多人次。2006年以来,先后派出10多位科学家去日本科技厅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
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繫,并互派留学人员。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係。学校还长期聘任国外资深专家来校任教。

文化传统

校训

敦本务实、崇义奉公

校风

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校歌

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在艰辛中奋斗成长。
东华理工大学
我们在这里耕耘,育英才薪火相传,在科学的海洋里探珠摘贝,用青春放飞理想。
我们从这里走出,奔向那四面八方,投身到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在创业中铸就辉煌。
啊,这就是东华理工,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明德厚学,爱国荣校,向着美好的明天,展翅飞翔。

校庆日

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核子弹爆破成功(1964年10月16日)是同月同日,为每年10月16日。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钱七虎
党委书记:徐跃进、柳和生
党委副书记:刘紫春
副校长:孙占学、刘晓东、汤彬、郭福生、陈晓勇、聂逢君、李德平、陈焕文
纪委书记:万继锋
纪委副书记:曾洁华

历任领导

时间校(院)名校(院)长任职时间校(院)党委书记任职时间
1956-1958
太谷地质学校
王涛
1956-1958
赵巨丰(总支书记)
1956-1958
1958-1959
太原地质专科学校
王涛
楚予民(副书记主持工作)
1958-1959
1960-1969
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程平
1960-1969
程平(代)
1960-1969
1973-1978
抚州地质学校
王涛
1973-1978
王涛(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3-1978
1978-1981
抚州地质学院
王涛
1978-1981
唐占印(兼)
1978-1981
1982-2002
华东地质学院
王涛
1982-1983
王涛
1982-1984
王祥
1983-1988
丁联池
1984-1991
李学礼
1988-2001
王壎
1991-1997
苗靖贤
1998-1999
周文斌
2001-2002
2002-2006
东华理工学院
周文斌
2002-2004
许从年
2002-2006
刘庆成
2004-2007
2007~
东华理工大学
刘庆成
2007-2014
许从年
2007—2011
柳和生
2014-
徐跃进
2012~

历届英才

东华理工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0000余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绝大部分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涌现出包括长江学者和大学校长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
  • 核工界
何祖元
中广核矿业常务副总裁兼执行董事
潘建明
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陈跃辉
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英稳
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党组成员、副主任,中核韶关锦原铀业公司总经理
何剑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习康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宋史刚
甘肃省国土资源副厅长
周锦中
江西煤田地质局副局长
郭三民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牟庆山
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局长
徐开云
江西煤田地质局局长
刘绪良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原副局长
董利明
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党组书记
岳永华
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
何观生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总工程师
陈安平
第四届黄汲清地质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核工业二O八大队党委书记
宋绍铭
浙江有色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继伦
云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院长
金有生
陕西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院长
庞兴才
核工业西南建设集团董事长
张晓伟
核工业工程勘察院院长
陶卫中
四川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
阳亦汉
中核新疆天山铀业公司总经理
韩长青
核工业遥感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 科学界
龚健雅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武汉大学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学校测量系
刘成林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四届黄汲青地质奖,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海洋与非金属矿产研究室主任
施尔畏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着名化学家
应明生
清华大学智慧型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王耀南
湖南大学电信学院院长,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视觉控制技术与套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德国洪堡学者(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林元华
清华大学材料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博士,东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侯增谦
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雷怀彦
厦门大学博导,中国科学院兰州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美国科学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副主委、博士生导师
周世健
江西省科学院副院长,曾任鹰潭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赵少荣
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澳大利亚地矿部研究员
赖绍聪
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大地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四届黄汲青地质奖
谢刚生
中国知名地理信息产业专家、南方测绘集团总工程师、南方数码总经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李建平
德国Bayreuth大学地质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获1995年获第五届中国地质青年科技奖“银锤奖”
刘国祥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郭冬发
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派员、赴伊拉克核查成员之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实验测试分会副主任委员
刘庆元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通信评议专家、中南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书记
钟敏
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焕文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先后荣获瑞士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谢红接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
颜丹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导,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王兴志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四川优秀博士生导师
徐艺军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博导,闽江学者
冯绍元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 政界
刘开勇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肖斌
衡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丁式江
海南万宁市委书记
李树兵
交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
马旭
成都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杜锦湖
原吉安地委副书记
李智富
抚州市委常委、临川区委书记
刘爱才
湖南永州市长
饶剑明
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
尧希平
上饶市委副书记
陈卫民
萍乡市长
吴凤雏
抚州市人大副主任
江晓斌
江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尚毅
重庆江津区副区长,党组成员
邹晓东
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常委
黄晓波
中共上饶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李晓浩
江西省林业厅党组成员
戴瑜
宁波江北区副区长
汪寿武
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军分区政委
杨军元
永州市冷水滩区委书记
李江源
江西省委讲师团团长
  • 商界
方励
着名製片人,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
王森
大唐电力集团副总经理
文远华
建行天津分行副行长
王小平
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宏
深圳市威尔德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徐地华
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左飙
安徽省环太金属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天霖助学金捐助人
李东升
深圳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冠美集团董事长
曾智杰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任新华
江西新瑞丰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凌均威
湖南华湘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
杜江
央新兴际华集团三五三七製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陈康仁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
周群
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惠州深能投资控股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深圳能源财务公司董事长
刘恩元
深圳昌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祝永进
上海捷丹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雄博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鹰潭商会名誉会长
魏云龙
南昌顺外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总经理
赵炳申
全国人大代表、原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
邓小兵
惠州市明晶玻璃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伟邦
澳大利亚国际人力开发集团董事长、世界华人运动会委员会副主席
赵胜利
新奥能源执行董事、运营总裁
余畅池
上海法智特总裁
李志
广东科诺电力岩土工程公司总经理
邓国利
中国贵金属执行董事,副总经理
  • 教育界
罗嗣海
江西理工大学原校长,现党委书记
李明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丁联池
原南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康民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唐振平
南华大学副校长
周国清
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美国OldDominion(奥多明尼昂)大学终身教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
黄新建
南昌大学总会计师
齐福荣
防灾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蒲守智
江西科技师範大学副校长
刘春平
原湖南师範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副主委
张天恩
核工业干部学院院长
周良陀
江西公安学院副院长
徐定华
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周文斌
原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易荣华
中国计量学院教务处处长兼量新学院院长
刘晓东
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提名九江学院院长
  • 其他
彭友君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
闫德刚
北京航天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
马履晋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何为民
海南省公安厅原电子及计算机总工程师,原“金盾办”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李新
现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先后担任云南电视台《法制大视野》主持人、编辑,云南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云南代表队参加央视青歌赛项目执行人
罗云
资深法律专家,浙江浙江省省直律师协会智慧财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贺金衡
Access专家,2003当选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
席殊
文化名人
彭小毛
中央电视台驻广东记者站站长,央广传媒董事长
兰和
知名律师

学校地址

1、南昌(广兰校区)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8号(昌北-下罗)。
南昌广兰校区乘车路线:火车站/八一广场:232路到东华理工大学站下;老福山:705路到东华理工大学站下;徐坊客运站:转车至火车站或者八一广场,距离火车站八一广场都比较近;南昌西客站:乘坐708到终点站蛟桥镇政府下车转232到东华理工大学站下车,洪城客运站:乘坐211到范家新村站(东华理工大学东门)下车。
2、南昌(枫林校区)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枫林大道(昌北-下罗)
东华理工大学 枫林校区东华理工大学 枫林校区
南昌枫林校区乘车路线:火车站/八一广场:232路到枫林大道站下;老福山:705路到枫林大道站下;徐坊客运站:转车至火车站或者八一广场,距离火车站八一广场都比较近;南昌西客站:乘坐708到终点站蛟桥镇政府下车转232到枫林大道站下车,洪城客运站:乘坐211到枫林大道站下车。
3、抚州校区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学府路56号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