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流求歌

流求歌

流求歌

流求歌》是中国清朝末年着名爱国诗人、外交官黄遵宪所写的长篇咏史诗,收录于《人境庐诗草》第三卷。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流求歌
  • 作品别名:琉球歌
  • 创作年代:1891年左右
  • 作品出处:《人境庐诗草》
  • 文学体裁:歌行体
  • 作者:黄遵宪

创作背景

流求歌》是中国清朝末年着名爱国诗人、外交官黄遵宪所写的长篇咏史诗,收录于《人境庐诗草》第三卷。“流求”即“琉球”,是位于东海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世代接受中国明、清王朝册封,并进行朝贡,是中国的属国。但是琉球国自17世纪以后,虽然表面上仍隶属于中国的朝贡册封体制之中,实际上却处于日本(萨摩藩)的控制之下。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着手切断琉球国与中国的关係,吞併琉球,日本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琉球处分”(始于1872年,终于1879年)。琉球君臣对日本的侵略进行抵制,并向宗主国清朝求救。但清政府并不十分重视,日本也先下手为强,于1879年宣布完成“琉球处分”,正式将琉球国废为沖绳县,划入日本版图。黄遵宪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了这首长诗。

作品赏析

钱仲联先生曾对《流求歌》的创作年代作过以下推测:“《饮冰室诗话》题下注‘庚辰’二字。案:钞本(指成书于1891年的《人境庐诗草》初稿)无此诗,恐非庚辰年所作,而是后来所补。”也就是说这首诗当是在1891年以后所作的。事实上,当时黄遵宪作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参赞官在日本,亲身体验了琉球处分的过程,也接触了奔走救国的琉球人。1877年12月,黄遵宪赴日就职时途经神户,奉国王密令的琉球大臣马兼才潜入其舟中,控诉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请求上国大清做主。此事给黄遵宪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黄遵宪接触琉球问题之始。他抵任以后,继续与马兼才等人频繁接触,并向他们提出诸如向与琉球缔约的美、法、荷三国求援等重要建议。同时黄遵宪本人也直接介入琉球问题,竭尽全力为琉球讨回公道,辅佐何如璋公使与日本政府交涉,又向清廷提出对日强硬的政策。可是,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和日本雷厉风行的琉球处分手段,最终还是难以避免琉球亡国、君王被掳的厄运。作为当事人的黄遵宪自然对这一结果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流求歌》这首诗,借一名向中国控诉求援的琉球“白头老臣”(原型应是马兼才)之口,娓娓道来琉球国盛衰兴亡的历史。全诗用典甚多,笔调悲壮,抒发了对琉球亡国的慨叹,寄寓了对沦为亡国奴的琉球人的同情,表达了对清政府无能为力的无奈以及对日本蛮横行径的谴责。
黄遵宪黄遵宪
值得注意的是,黄遵宪作为中国最早的“知日家”,在《流求歌》中不仅準确地叙述了琉球历史,还熟悉日琉关係史,把握了17世纪以后琉球国的中日“两属”状态,这是当时中国人对琉球认识所不及的。直到抗战胜利以后,王蘧常仍在其所着《国耻诗话》一书中批评黄遵宪中了日本的计,认为“至同治十年,倭竟昌言(琉球)为其属地,我国士大夫亦从而属地之”,指出《流求歌》中“又云‘一国自兹臣二主’,不知琉球始终未尝自认臣属于倭国”,王遽常试图通过引用《向德宏节略》的内容来否定琉球的两属状态,而坚持琉球专属中国。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同时反映出黄遵宪克服中国知识分子对琉球认识的局限性、採取客观态度看待中琉日关係的难能可贵。另一方面,黄遵宪虽然曾为阻止琉球处分而努力交涉,但是在《流求歌》这首诗中对琉球亡国也仅限于同情,而并未表达对琉球复国的希望。这似乎因为这首诗创作于琉球处分10多年之后、琉球问题尘埃落定所致的。

诗歌全文

白头老臣倚墙哭,颓髻斜簪衣惨绿。自嗟流蕩作波臣,细诉兴亡溯天蹴。
天孙传世到舜天,海上蜿蜒一脉延。弹丸虽号蕞尔国,问鼎犹传七百年。
大明天子云端里,自天草诏飞黄纸。印绶遥从赤土颁,衣冠幸不珠崖弃。
使星如月照九州,王号中山国小球。英簜双持龙虎节,绣衣直指凤麟洲。
从此苞茅勤入贡,艳说扶桑茧如瓮。酋豪入学还请经,天王赐袭仍归赗。
尔时国势正称强,日本犹封异姓王。只戴上枝归一日,更无尺诏问东皇。
黑面小猴投袂起,谓是区区应余畀。数典横征贡百牢,兼弱忽然加一矢。
鲸鲵横肆气吞舟,早见降幡出石头。大夫拔舍君含璧,昨日蛮王今楚囚。
畏首畏尾身有几,笼鸟惟求宽一死。但乞头颅万里归,妄将口血群臣誓。
归来割地献商于,索米仍输岁岁租。归化虽编归汉里,畏威终奉吓蛮书。
一国从兹臣二主,两姑未觉难为妇。称臣称侄日为兄,依汉依天使如父。
一旦维新时事异,二百余藩齐改制。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公堂才锡藩臣宴,锋车竟走降王传。刚闻守约比交邻,忽尔废藩夷九县。
吁嗟君长槛车去,举族北辕谁控诉?鬼界明知不若人,虎性而今化为鼠。
御沟一带水溶溶,流出花枝胡蝶红。尚有丹书珠殿挂,空将金印紫泥封。
迎恩亭下蕉荫覆,相逢野老吞声哭。旌麾莫睹汉官仪,簪缨未改秦衣服。
东川西川吊杜鹃,稠父宋父泣鸜鹆。兴灭曾无翼九宗,赐姓空存殷七族。
几人脱险作逋逃?几次流离呼伯叔?北辰太远天不闻,东海虽枯国难复。
毡裘大长来调处,空言无施究何补?只有琉球恤难民,年年上疏劳疆臣。

典故注释

  1. 白头二句:白髮苍苍的琉球使臣马兼才突然造访中国驻日公使一行的乘船、请求救助琉球时,其形象简直不忍目睹,只见他髮髻凌乱、髮簪斜插,身着浅黑色衣服,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白头”为白头髮的意思,“老臣”指马兼才。“倚墙哭”是在门前哭请援助之意,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惨绿”为浅黑色之意。
  2. 自嗟二句:马兼才对濒临灭亡的祖国琉球以及身为弱小岛国臣子的自己万分感慨,细述了琉球建国以来的盛衰演变。
    “流蕩”为远离故土、在外流浪之意。“波臣”指波荡之臣,即海神的使者,在这里暗指背井离乡为救国而奔走呼号的马兼才本人。“天蹴”即天的脚步,时运之意。
  3. 天孙二句:琉球开祖天孙氏,代代世袭其位,不久为舜天王所取代,但形似一根浮在海上的绳索的琉球诸岛,此后仍继续创造自己的历史。
    “天孙氏”为琉球历史传说中的开国者。“舜天王”相传为源为朝之子,传说中的人物。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琉球相传自天孙氏始建国,传二十五代,逆臣利勇弒而自立。浦添按司舜天者,日本人皇之后裔,讨杀利勇,众推为王,遂代天孙氏,时宋淳熙十三年也。”
  4. 弹丸二句:琉球虽为弹丸黑子之小国,但其历史连绵延续了七百年之久。
    “弹丸”和“蕞尔”都是“小”的强调说法, “问鼎”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成王定鼎于郏郦,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5. 大明二句:明朝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立刻起草敦促朝贡之诏,甚至向相隔遥远的琉球送去了写有诏敕的黄纸。
    “云端”指云的那边,这里指遥远的南京。杨铭《正统北狩事迹》:“大明天子云端里坐,不知上天何故推下之,万众死伤之中,镟矢不沾,寸兵不染,吾知天意之有在也。”1372年明朝派使臣杨载赍敕招谕琉球,自此开启了中琉的官方往来。《明史·琉球传》记载:“洪武初,其国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皆以尚为姓,而中山最强。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之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黄纸是用于草拟诏敕的纸张,借指诏敕。
  6. 印绶二句:明朝皇帝不仅从遥远的南京向琉球国王颁赐印绶,承认其藩属国地位,而且未将琉球当成天涯海角予以摒弃,而是赐予大明衣冠,将其纳入中华文化圈之中。
    “印绶”为印章及其绳,是象徵身份的。明朝皇帝赐予琉球镀金银印一事,《明史·琉球传》有如下记载:“洪武十五年春,中山来贡,遣内官送其使还国。明年,与山南王并来贡,诏赐二王镀金银印。时二王与山北王争雄,互相攻伐,命内史监丞梁民赐之敕令,使罢兵息民,三王并奉命。山北王怕尼芝即遣使偕二王朝贡。十八年,又贡,赐山北王镀金银印,如二王。”“赤土”即赤县,指中国。“衣冠”指明朝对琉球的赐服,《明史·琉球传》记载:“中山又遣使请赐冠带,命礼部绘图令自製;其王固以请,乃赐之,并赐其臣下冠服。”“珠涯”本指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汉武帝时开拓为郡县,汉元帝时又放弃。这里意为蛮荒之地。
  7. 使星二句:明朝皇帝派到世界各地的使节就像月光一般以文明之光照亮了全世界,给东南一隅的小国送来了“琉球国”之国名及“琉球国中山王”之王号。
    “使星”即天的使者——流星,引申为天子使节之意。 《晋书·天文志》有“流星,天使也”的说法。“九州”则指全世界。《礼记》有“凡四海之内有九州,州方千里”的说法。“中山王”原本是尚氏王朝统一三山之前的封号,统一以后仍称中山王。“小球”即小国琉球之意。
  8. 英簜二句:琉球国王更替时,手持中国皇帝诏敕和赏赐品的身着锦绣官服的使节便会来到琉球,拜祭先王、册封新王。
    “英簜”为使节出使外国时盛放礼物的容器,常为金色的盒子。“龙虎节”即出使外国的使节的象徵。《周礼·地官·掌节》载:“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簜辅之。”郑玄注:“杜子春云:‘簜当为帑,谓以函器盛此节,或曰英簜画函也。’”所谓“绣衣直指”,在这里意为身着象徵天子恩宠的绣衣的使节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而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注曰:“师古曰:‘衣以绣者,尊宠之也。’”凤麟洲在此指琉球。东方朔《十洲记》载:“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
  9. 从此二句:自被明朝册封以来,琉球国历代诸王每年都準备好中国朝廷指定的马匹、硫磺等物前去进贡,同时,只要说想要蚕桑富饶之地的硕大蚕茧纺出的华丽生丝和绸缎的话,也会从朝廷处获得赏赐。
    “苞茅”,将青茅(茅的一种)束在一起用于滤酒之物,周朝时被定为诸侯的进贡品。《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艳说”即羡慕而请求之意。“扶桑”通常指日本,在这里按字面意思可解释为桑多蚕优之地。任昉《述异记》载:“园客者,济阴人也。貌美,邑人多欲妻之。客终不娶。尝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服食其实。忽有五色神蛾,止其香草之上。客收而荐之以布,生桑蚕焉。至蚕时,有神女夜至,助客养蚕。亦以香草食蚕,得茧百二十头,大如瓮。每一茧,缫六七日乃尽。缫讫,女与客俱仙去,莫知所如。”苏轼诗云:“扶桑大茧如瓮盎”。
  10. 酋豪二句:琉球王族及按司、亲方等统治阶级仰慕中华文明,请求允许琉球派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儒家经典,此后明朝册封使每次回国时都有琉球官生跟来,朝廷不仅提供衣食等优厚待遇,还郑重安葬就学中途亡故的学生,并支付抚恤金给遗属。
    “酋豪”本为酋长、豪族之意,在此指琉球的统治阶级(国王、按司等)。《明史·琉球传》载:“洪武二十五年夏,中山贡使以其王之从子及寨官之子来偕,请肄业国学,从之,赐衣巾靴袜并夏衣一袭。其冬,山南王又遣从子及寨官之子入国学,赐赍如之,自是岁赐冬夏衣以为常。……永乐二年,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使告父丧,命礼部遣官谕祭,赙以布帛,遂命武宁袭位。三年,山南王遣寨官之子入国学。……一日,帝与群臣语及之,礼部尚书吕震曰:‘昔唐太宗兴庠序,新罗、百济并遣子弟来学,尔时仅给廪饩,未若今日赐之周也。帝曰:‘蛮夷子弟,慕义而来,必衣食常充然后向学,此太祖美意,朕安得违之?’”“赐袭”,意为供给官生衣服。“归赗”,向学习中途死去的学生赠送葬祭品,优抚遗属之意。“赗”,给死者的赠品。《左传·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11. 尔时二句:当时琉球的国力还比较强,后来侵吞它的强邻日本在那时还受明朝册封为外藩国王,说明当时琉球被纳入朝贡册封体制后安全的国际环境,为后文日本侵略琉球埋下伏笔。
    “尔时”指明朝前期,琉球国经过数代发展,到16世纪初的尚真王时期达到全盛。而日本在明朝永乐时期则向中国称臣,足利义满受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异姓王”原指汉代分封的异姓之王,这里指区别于明朝同姓藩王的属国国王。
  12. 只戴二句:位于下座的日本国王仰视位于上座的明朝皇帝为太阳一般的天下主导者,派人携带贡品前来朝贡,而日本天皇则被忽视了(明朝没有发给天皇任何诏敕,而只认“日本国王”为合法统治者)。
    关于“上枝”、“一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载:“大荒之中,汤谷之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之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上枝”、“一日”等词即据此而来。“尺诏”,在一尺一寸的板上写下的诏书, 《后汉书·陈蕃列传》有“尺一选举”一句,注曰:“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诏书也。”关于“东皇”,《楚辞·九歌》吕向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也。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黄遵宪《日本国志·国统志》:“世子(圣德太子)亲草答书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里的“东皇”应系后者之意,指日本天皇。
  13. 黑面二句:随着时代变迁、人世更替,那个貌似黑面猴的丰臣秀吉在战国争雄中崛起,掌握了日本的实权,便认为区区小国琉球应该归属自己。
    “黑面小猴”指丰臣秀吉。黄遵宪《日本国志·国统志》有注曰:“秀吉家微,为人奴,盗其主黄金六两,买刀剑衣服,伪姓名曰木下藤吉,谒信长于道,乞为奴。信长熟视之曰:‘汝面类猴,汝心亦必如猴矣。’常命之拿鞋,呼曰‘猴奴’,试以事,多机智,遂宠任之,使将兵。”所谓“投袂而起”,为决然奋起之意,《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欲远征明朝,先派人出使琉球,作书信威胁道:“方今天下一统,海内向风。而琉球独不供职,关白命水军屠乃国。及此时宜遣使谢罪,输贡修职,即国永宁。特此告示。”要琉球臣服于己。
  14. 数典二句:丰臣秀吉列举历代典故来强迫琉球向日本纳贡,而后的德川家康又默认萨摩藩兼併弱小的琉球,突然出兵征讨。
    “数典”,意为列举历代典故。《左传·昭公十五年》有“数典而忘其祖”一句,意为忘本。“百牢”指美味佳肴,在此指贡品。《左传·哀公七年》有“吴来征百牢”一句。“兼弱”即合併弱国之意,《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之类的记载。“加一矢”,攻击之意,《左传·成公十二年》载:两君相见,无亦唯是一矢以相加遗。”
  15. 鲸鲵二句:萨摩藩岛津氏的远征舰队以鲸鲵吞船之势杀到琉球,弱小的琉球无奈只能早早举起白旗,宣告投降。
    这里说的是庆长琉球之役。“鲸鲵”指雌鲸、雄鲸。《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取其鲸鲵而封之”一句,《庄子》也有“吞舟之鱼”一语。“降幡”为表示投降之意的旗帜,借用刘禹锡诗中的“一片降幡出石头”一句。
  16. 大夫二句:琉球的尚宁王表示投降后,被逮到岛津远征军中,并从萨摩被押送到骏府、江户,尚宁王的众多大臣随行,一路风餐露宿,以至于尚宁王以下的琉球君臣还是囚禁之身。
    “大夫”指诸侯的家臣,“拔舍”为露宿之意。《左传·僖公十五年》有“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一句。“含璧”是为了表明降服之意而将玉含入口中做死人状的意思, 《左传·僖公六年》有“许男面缚含璧”一语。“楚囚”为敌国俘虏之意,《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有司对曰:‘郑人所献之楚囚也。’”
  17. 畏首二句:尚宁王君臣对周围发生的事态异常恐惧,吓得要死,像笼中之鸟一样,但求宽大处理,以免除一死。
    “畏首畏尾”即身处险境、异常害怕之意,《左传·文公十七年》有“畏首畏尾,身其余几”一句。
  18. 但乞二句:为了保住性命回到万里之外的故乡,尚宁王君臣向岛津氏宣誓效忠。
    《后汉书·袁绍列传》载:“卿头颅方行万里。”所谓“口血”,意为啜血为誓,《左传·襄公九年》有“与大国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一句。据日人山本正谊所撰《岛津国史》记载:“(庆长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兵部少辅、纪伊守、胜兵卫尉、权左卫门尉连名书法令十余条,以布琉球国。琉球王尚宁上盟书于公曰:自今以后,不敢携贰,有渝此言,诸神殛之!”
  19. 归来二句:尚宁王一行得到岛津氏允许,时隔两年回到琉球后,将与论岛以北割让给岛津氏,并年年从百姓手中征米,向岛津氏纳贡。
    “商于”指位于今河南西南部的两个地名,出处是《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这里指代琉球国割让给萨摩的岛屿。所谓“岁岁输租”,是指每年将8600石米作为贡租缴纳给萨摩藩。
  20. 归化二句:琉球虽仍是大明的属国,但摄于岛津氏的威力,被迫服从岛津氏制定的命令书(掟十五条)。
    “归汉里”指琉球仍为接受中国册封的藩属国,《后汉书·南蛮列传》载:“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俚)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关于岛津氏远征琉球(庆长琉球之役)前后的情况,《明史·琉球传》载:“当是时,日本方强,有吞灭之意。琉球外御强邻,内不绝修贡。(万曆)四十年,日本果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已而其王释归,复遣使修贡。然其国残破已甚,礼官乃定十年一贡之例。”“畏威”一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吓蛮书”意为吓唬蛮族的书信,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李白)新墓碑》刻有:“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论当世务,草答蕃之书”字样。《西厢记》则有“吓蛮之书信”一句戏词。此处指岛津恐吓琉球的书信。
  21. 一国二句:至此,琉球已成为同属于中国(明、清)和日本(萨摩)两国的属国,但中日两国根本没打算了解琉球这种两属状态的艰难处境。
    “二主”指中国的明、清两朝和日本的萨摩藩,《礼记·坊记》载“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此外, 《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周隋桓公杨忠卒,子坚袭爵。坚为开府仪同三司、小宫伯,晋公护(宇文护)欲引以为腹心。坚以白忠,忠曰:‘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坚乃辞之。”
  22. 称臣二句:在东亚文化圈中,两国之间的关係常为孰为臣、孰为侄来确定君臣关係或亲属关係,而琉球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低微的位置上,尊日本如兄,尊中国如父。
    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係,《金史·世宗纪》载:“五年春正月己未,宋通问使魏杞等以国书来,书不称大,称侄宋皇帝,称名再拜,奉书于叔大金皇帝,岁币二十万也。”“依汉”指的是依赖中国、接受保护之意,《后汉书·班超列传》载:“超还而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而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问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汉与依天等。”
  23. 一旦二句:突然从锁国迷梦中醒来的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号令下,时局大变,断然废除两百余藩,实行中央集权化的改革。
    “一旦”为某个清晨之意。关于明治初期政治改革的进程,黄遵宪在其着作《日本国志·国统志》中,有过如下记载:“明治元年三月,帝延见英、法、美、兰各国公使,以二条城为太政官,代裁决庶政。帝亲临会公卿诸侯,设五誓,曰万机决于公论;曰上下一心;曰朝、幕一途;曰洗旧习,从公道;曰求知识于寰宇。……二年正月,罢警跸喝道之仪。二月,置集议院,征诸藩士为议员,撤诸道关,废磔、焙二刑,许发印新闻纸。……三月,置待诏院。……十二月……颁新律纲领。……八年四月,废左右院,置元老院、大审院,敕建立宪政体。……六月,始开地方官议会。……七月,议定全国民会公选法。”关于“维新”一词,《尚书·夏书·胤征》:“旧染污俗,鹹与维新。”关于“奉还版籍”后的一系列改革,《日本国志·国统志》记:“(明治二年五月)立府藩县一致之制,以旧藩主充知藩事,赐岁收十之一,废公卿诸侯之称,概为华族,其臣隶为士族。”注曰:“改藩主二百七十六名为知藩事,名府县藩合一之制。”所谓“齐改制”,是全国性制度改革之意。
  24. 覆巢二句:既然德川幕府已被推翻,琉球所从属的旧的幕藩体制也已坍塌,琉球就无法指望自己能毫髮无损。但日本虽然想吞併琉球,仍然会稍微顾忌一下中国及其他外国。
    “覆巢”为颠覆之巢,在这里有崩坏的旧体制之意,刘义庆《世说新语》上卷言语篇五载:“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戏于琢钉,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身,二儿可得全否?’儿徐进而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收至。”“投鼠忌器”原为本来打算向老鼠投掷物品以击之,却又害怕砸坏老鼠旁边的器皿之意,在此指日本虽想吞併琉球,但还有稍微顾忌一下琉球的宗主国中国和美国、法国、荷兰等与琉球缔约之国,出自《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
  25. 公堂二句:明治政府当初仅仅设宴向琉球使节阐述了维新主旨,但不久之后将琉球国降为日本一藩的诏敕却以快信的形式寄达琉球。
    “公堂”指明治政府,《诗经·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锋车”为急速行驶的车架,快信的意思,取自《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关于“降王”,《宋史·南汉世家》记载:“太宗将讨晋阳,召近臣而宴。(刘)鋹与之,自言:‘朝廷威灵及远,四方僭窃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执梃得为诸国降王长。’”关于“传”,《汉书·高帝纪》载:“(田)横乃与其客二入乘传诣洛阳”,注曰:“传者,若今之驿也。古者以车,谓之传车。”李商隐诗中也有“终见降王走传车”之句。
  26. 刚闻二句:将琉球使臣召入东京之时,外务大臣与其约定,只要琉球保证对日本效忠就视其为邻国并保障彼此之间的友好关係,但明治政府突然违反约定,断然实行“废琉置县”,将琉球等同于其他府县。
    “比交邻”意为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口头对琉球使臣保证琉球国体的存续。关于“废琉置县”,《清史稿·属国传》记载:“光绪五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沖绳县,虏其王及世子而还。”“九县”指全国,《左传·宣公十二年》载:“郑伯曰:‘若惠而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夷九县”在此指等同于日本全国之意。
  27. 吁嗟二句:可叹的是,最后的琉球国王尚泰按照明治政府的命令,乘上护送囚犯的船只被带往东京,那时全族都被迫同行赴日,无一人能够抵抗。
    “君长”指尚泰,“槛车”指押送犯人的囚车,刘熙的解释为“槛车上施栏,以格猛兽,亦囚禁罪人之车也。”《汉书·张耳陈余传》有云:“乃槛车与王诣长安。”“举族北辕”见王傅《东都事略·钦宗纪》载:“靖康二年三月庚子,金人来而取宗室。己卯,举家北迁。”
  28. 鬼界二句:鬼界为琉球的别名,虽然琉球一直以地势险要、居民具有虎威之势而着称,但“废琉置县”后琉球国王尚泰失去了权力,如今甚至为臣下所轻,处境艰难。
    “鬼界”指琉球,王韬在《琉求向归日本辨》中,曾参考《大日本史》写道:“萨摩人河边通纲,乖赖朝之旨,亡匿鬼界岛。后鸟羽天皇文治四年即宋淳熙十三年,遣兵击鬼界岛,降之,此琉球始通日本之证也。”“不若”为不顺、横暴之意,《商君书·慎法》中,有“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等语。“虎性为鼠”比喻失去权力之后的悽惨处境,东方朔《答客难》中有“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之句,李白《远别离诗》曰:“权归臣兮虎变鼠。”
  29. 御沟二句:首里城附近的御苑(龙潭池)被日军接管之后,而今水湍湍流淌,蝴蝶红这种红花零落地漂浮在水面上,让人感到无限凄凉。
    “溶溶”指水盛之意,杜牧《阿房宫赋》中有“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之句。“流出花枝”,出自范摅《云溪友议》:“明皇之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颇衰悴,不备掖庭,常书落叶,随御沟之水而流”,“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此外,黄遵宪在《续怀人诗》中曾写过马兼才和向德宏。关于后者,黄遵宪写道:“波臣流转哭途穷,犹自低回说故宫。中有丹书有金印,恋花仙蝶粉红墙。”自注曰:“向德宏。向、马皆世族也。德宏仅一微官,然间关渡海,屡求救援,国亡之后,誓死不归,或言今犹寓闽中云。王宫有花名蝴蝶红,亦德宏所言也。”黄遵宪虽无可能与向德宏相见,但似乎是通过马兼才等人获得了亡命中国的向德宏的讯息。
  30. 尚有二句:失去了主人的首里城至今还悬挂着来自大清皇帝的诏敕,一直被朱字金印封纸所封,一如原样。
    “丹书”指册书,即天子赏给臣下的用红笔写的褒扬书,《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入金匮石室,藏之于宗庙。”“珠殿”指王宫首里城,出自王融诗句:“珠殿秋风回。”“紫泥”为封信函用的紫色的泥,“金印紫泥”指封印用的金印封纸。中国古代常以泥封信,而诏敕则以紫色的泥土封印。《汉旧仪》有“以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类的记载。
  31. 迎恩二句:迎接册封使的迎恩亭的周边被芭蕉叶子覆盖着,连路过的老人们都不禁为琉球的灭亡而悲伤哭泣。
    关于“迎恩亭”,《大清一统志》记有:“迎恩亭在那霸港地方,明洪武时建,离海口三里许,即天使登岸之所也。”“野老”一词,出自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一句,在这里指琉球的老人们。
  32. 旌麾二句:琉球官府悬挂的旗帜上虽然已失去中华风,但人们的衣着、簪子、冠带却一如往昔。
    “旌麾”指旗帜,在此指悬挂在官府的日本国旗。江总诗云:“南馆列旌麾。”“汉官威仪”意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礼仪与典章制度,或用于这种场合的装束,何如璋《使东杂咏》云:“二十七日,余偕副使张公并诸随员诣会馆天后宫行香,汉官威仪,东人见所未见,观者如堵。”又,《后汉书·光武帝纪》云:“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而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而不自胜。老吏或垂涕而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簪缨”指系簪子和帽子的带子,骆宾王诗云:“簪缨北阴来。”王维诗云:“居人未改秦衣服。”
  33. 东川二句:相传蜀王杜宇因未了故国之思,吐血而亡,其魂化作杜鹃,日夜吐血以倾诉其对故国的思念。春秋时代鸜鹆飞来鲁国,其鸣叫之声似在预言鲁昭公在他国饱受苦难最终客死他国,以此两个典故哀悼当时琉球亡国的悲惨遭遇。
    “杜鹃”为子规的别名,相传古蜀王杜宇的灵魂化为杜鹃鸟。“东川西川”是四川地区在唐朝时的两个行政区划,这里指蜀地。杜甫《杜鹃行》有云:“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鸟。”“鸜鹆”一称“鸲鹆”,即八哥。“稠父”指鲁昭公,“宋父”指鲁定公。“泣鸜鹆”指为祸乱而悲伤,典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鸜鹆来而巢,书无所也。师己曰:‘异哉!吾闻文、成之世童谣有之:“鸲之鹆之,公出而辱。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株株,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鸲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鸲鹆鸲鹆,往歌来哭。”童谣有是,今鸲鹆来巢,其将及乎?’”
  34. 兴灭二句:历史上有不少亡国得以复兴的例子,但要想复兴已经灭亡的琉球,却未能出现晋国贵族嘉父似的人物,由中国赐姓的尚泰一族也如亡国后的殷七族一样,唯有被明治政府控制而毫无反抗之力。
    “兴灭”,是曾经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国之意,《论语·尧曰》云:“兴灭国,继绝世。”“翼”指晋,“九宗”指九个宗属,《左传·隐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杜预注曰:“翼,晋旧都也。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遂世为晋强家。”所谓九宗五正,指掌管九个宗族和五个官职的贵族。“赐姓”一词出自《诗经郑笺》:“天使燕下而生商者,谓燕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有功封商。尧知其后将兴,又锡其姓焉。”。“殷七族”出自《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35. 几人二句:有多少人逃离日本官府的管制而亡命中国,数次远离故土,彷徨他乡寻找亲人!
    “逋逃”为被通缉的犯人,在此指亡命中国的琉球人。 《尚书·武成篇》云:“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丞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流离”指流浪他乡,《诗经·邶风·旄丘》有云:“琐兮尾兮,流离之子。伯兮叔兮,衰如充耳。”
  36. 北辰二句:大清天子住在像北极星一样遥远的北京,根本无法听到琉球人的求救之声。琉球复国一事,即使东海之水乾涸也没有可能。
    “北辰”指北极星。“东海枯”出自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王)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37. 毡裘二句:虽然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以其高贵的身份亲自出面为中日两国调停,但如同纸上谈兵一般,毫无作用。
    关于琉球分割交涉前后的情况,《清史稿·邦交志》载:“(光绪)五年正月,日人驱琉球官员在日者,令回琉球,并派内务大臣松田往琉球,废琉球而为郡县,并改用纪元。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函报总署,复亲往见其内务卿伊藤博文及外务卿,皆不得要领。时有美前总统格兰特者,游历来华,又将有日本之行,李鸿章因以琉球事相托。格兰特慨然以调处自任,及至日本,商议以琉球各岛本分三部,将中部归球,立君复国,中东两国各设领事保护。其南部近台湾为中国属地,割隶中国;北部近萨摩岛为日本属地,割隶日本,冀可息争。……会俄国废约事,与中国肇衅,詹事府左庶子张之洞奏,俄人恃日本为后援,宜联络日本,所议商务可允者早允,但得彼国两不相助,俄事自沮。政府得奏,因徇日使宍户玑之请,以南部宫古八重山二岛归中国,加入内地通商,照各国利益均沾之条。”“毡裘大长”指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刘禹锡诗云:“毡裘君长迎风驭。”《史记·南越列传》:“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空言无施”即纸上谈兵、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用处之意,出自韩愈《与孟尚书书》:“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38. 只有二句:如今中琉之间的关係,仅限于每年琉球难民漂到中国之际,沿海的封疆大吏按朝廷历来的救助、抚恤琉球难民的命令,上奏朝廷并优待琉球人。
    “疆臣”指负镇守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清代称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省称疆吏或疆臣。关于救助琉球难民,《清史稿·属国传》载:“乾隆二年六月,琉球所属之小琉球国有粟米、棉花二船遭风飘至浙江象山,浙闽总督嵇曾筠资给衣粮遣还。事闻,帝谕:‘嗣后被风漂泊之船,令督抚等加意抚恤。动用存公银两,资给衣粮,修理舟楫,查还货物,遣归本国。着为令。’……以后迄于光绪朝,凡琉球遭风难民,皆抚恤如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