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卡若区

卡若区

卡若区

卡若区,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辖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缅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与林芝市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市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自治区首府拉萨。

自清末改土归流置昌都府以来,卡若区便一直是昌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被称作“藏东门户”。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的批覆,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昌都市设立卡若区,以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卡若区的行政区域,卡若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昌都中路259号。

2015年,卡若区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2.6%。

2017年10月,卡若区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卡若区
  • 外文名称:Karuoqu
  • 别名:昌都县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 下辖地区:3个镇、12个乡
  • 政府驻地:城关镇昌都中路259号
  • 电话区号:0895
  • 邮政区码:854000
  • 地理位置:西藏东部
  • 面积:1.08万平方公里
  • 人口:22万人(2015年)
  • 方言:西南官话、藏语
  • 气候条件:高原温带半乾旱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昌都红土地
  • 机场:昌都邦达机场
  • 火车站:昌都站
  • 车牌代码:藏B
  • 行政代码:540302

历史沿革

昌都县布托二神湖风景昌都县布托二神湖风景
卡若区历史悠久,城南12公里处的“卡若原始村落遗址”,使卡若区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
汉魏时期,称以昌都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为“康”;
唐朝时归依吐蕃;
元朝起,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清朝称昌都为“察木多”(相当于行署)。驻藏大臣设正副二职,其副职长驻昌都镇。清末为昌都县,后改为昌都宗。
1950年,昌都解放后,中共中央在昌都镇建立了党在西藏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组织—昌都县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国务院领导;
1956年,昌都县划归西藏自治区;
1960年,合併拉多宗又改为昌都县;
1959年4月20日,昌都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辖三个行政区,1959年底增至7个行政区;
1962年7月,重新划分昌都县为10区1镇,共52个乡;
1987年,实施撤区并乡,昌都县划分为1镇1区15乡,辖259个村,10个社区,920个自然村;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覆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昌都县改为卡若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昌都解放后,中共中央在昌都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地区最早的人民政权组织——昌都县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国务院领导;1959年4月20日昌都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辖三个行政区;1959年增至7个行政区;1962年7月,重新划分为10区1镇,共52个乡;1987年实施撤区并乡,划分为1镇1区15乡,辖259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920个自然村。1999年再次行政区划为3镇12乡,9个街道居委会及208个行政村,2008年村级建制整合将208个行政村整合为158个。
卡若区在昌都位置卡若区在昌都位置

区划详情

截至2014年,卡若区行政区划为3镇(昌都镇、卡若镇、俄洛镇)12乡(沙贡乡、芒达乡、如意乡、日通乡、柴维乡、约巴乡、嘎玛乡、若巴乡、埃西乡、妥坝乡、拉多乡、面达乡),9个社区及158个行政村。
卡若区行政区划详情表
名称面积辖区
城关镇
195.39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面积4.8平方公里
卡若镇
约为649.42平方公里
辖10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俄洛镇
776.74平方公里
辖12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沙贡乡
589.70平方公里
辖10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芒达乡
440.24平方公里
辖11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如意乡
329.80平方公里
辖9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日通乡
546.76平方公里
辖12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柴维乡
946.19平方公里
辖10个行政村,107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约巴乡
486.81平方公里
辖10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嘎玛乡
498.93平方公里
辖10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若巴乡
897.33平方公里
辖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埃西乡
422.93平方公里
辖10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妥坝乡
1769.10平方公里
辖1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拉多乡
1728.35平方公里
辖13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面达乡
1085.23平方公里
辖11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卡若区
卡若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东经96°7--97°9′,北纬30°6′--32°30′。东与江达、贡觉县为邻,南与察雅、八宿县毗连,西与类乌齐县交界,北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和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接壤。总面积1.08万平方公里。

地貌

卡若区位于横断山脉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地形複杂多样,切割明显,险峰峻岭,沟壑纵横,蔚为奇观。

气候

卡若区属中纬度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茂密,山脚草木丛生,山谷则呈现出亚热带特徵,雨热同季,气候宜人。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日照充足,年均气温7.5℃,日均气温5℃,无霜期127天,年均降水量477.7毫米。

水文

卡若区境内“三江”支流密布,常年平均流量达400立方米/秒,总流量达152亿立方米/秒。扎曲河、昂曲河属澜沧江水系,均发源于青海省,由西北向东南流至昌都镇汇合,始称澜沧江。扎曲河流径境内长达145公里,昂曲河、澜沧江和金河则分别流径境内长达85公里、50公里和60公里。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卡若区境内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矿产占明显优势。截至2014年,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铬、铜、铅、镍、钴、钨、锡、钼、铋、锑、金、银、菱、粘土、白云岩、石膏、 硅石、石灰岩、煤、油页岩、食盐、砷、重晶石、萤石、石棉、石墨、冰洲石、云母等70余个矿种,矿产地360余处。
昌都县昌都县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卡若区面积1079322.2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22367.75公顷,建设用地8700.37公顷,未能利用土地482354.07。农用地中,耕地10.72万亩,占农用地的0.70%;林地834.18万亩,占农用地的54.36%;牧草地688.65万亩,占农用地的44.87%;其他农用地1.08万亩,占农用地的0.07%。

生物资源

截至2014年,卡若区森林覆盖率为30%,木材蓄积量达3.64亿立方米。拥有各类药材1200多种,其中可利用药材750多种。地产药虫草、贝母、红景天、黄连、藏红花、大黄、当归、党参、菌灵芝等产量较高。名贵藏成药珍珠七十味、常觉、腹中宝等。
截至2014年,卡若区拥有野生动物种类约占全自治区野生动物种类的80%,其中珍稀动物约占全自治区的40%主要有羚羊、野氂牛、麝、鹿等。

天然能源

卡若区水能资源、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经卡若区境内; “三江”常年平均流量达400立方米/秒,河水平均坡度为3‰左右。境内河流众多,大江小河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天然水能蕴藏量达4000多万千瓦。全年日照时数为2319-2776小时。地热资源折合标準煤5.1吨/小时。

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底,卡若区总人口12.435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为7.96万人。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平均为11.72人。2005年,人口出生率为13.6‰,死亡率为4.9‰,自然增长率为8.7‰。2015年卡若区总人口22万人。
藏族占总人口的94.5%,其他还居住着汉族、回族、苗族、蒙古族、洛巴族、门巴族等21个民族。

经济发展

概况

2012年,卡若区生产总值完成27.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2.6%产业结构由8:40:52调整为8.9:36.4:54.7。卡若区人均生产总值达2.24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3.7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15028元,同比2011年增长7%;财政收入完成0.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9.1%;税收完成0.41亿元。
2017年10月,卡若区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

第一产业

2012年,卡若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9%。完成粮食产量1.86万吨,肉产量1.0517万吨,奶产量1.55万吨,採集虫草4890.15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89元,同比2011别年增长14.5%。

第二产业

2012年,卡若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1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9.1%

第三产业

2012年,卡若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7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6%。

社会

教育

2009年,卡若区有县办初级中学2所,县办完全国小36所,幼稚园1所,15所乡镇完小,国小教学点25所,中国小学生1.1万人,教职工668人。

文化

卡若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流传的主要地方之一,曾出现过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着名艺人学图旺波。每逢节日和重大喜庆之日人们都要表演民间歌舞,服装艳丽,风格既粗犷豪迈,又阿娜多姿,唱腔悦耳、动人心魄,充分体现了康区藏民族的民族特色。卡若区素有“卓舞”之乡之称,以卓舞为主的县乌兰牧奇文艺专业团队,使继承传统文化有了组织保证。1987年文艺队的藏戏《文成公主》曾在自治区“雪顿节”表演时获得了特别奖。2006年昌都锅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嘎玛嘎赤画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月,昌都强巴林寺酥油花、日通乡般龙藏医、卡若区古木游戏入选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

截至2009年,卡若区有县人民医院1所、还有日通藏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以及计生服务站,各乡(镇)都设有卫生院;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均设在卡若区境内。共有医务、卫生人员12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5人),开设床位174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9年县医管办为农牧民报销医疗费8712586.6元,医药费兑现率达100%。计画生育综合服务率达86%。

交通

公路

昌都处于西藏与四川、云南交通联繫的枢纽地带,是西藏东大门,是西臧联繫内地的重要交通通道。地区境内317国道线、318国道线和省道303、302线横跨东西,214国道线纵贯南北,昌都地区公路通车里程6408.7公里,其中国道1634.2公里,省道671.2公里,县乡公路4103.2公里,拥有各类机动车4936辆,年货运量30.39万吨。

航空

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邦达机场,辟有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航线。

风俗特产

风俗

昌都百姓修建新房时,选定修筑房屋的地基后,要请高僧到选定地点诵经、供祭品,祈求土地神、水神、山神把地基赎为己用,并祈求从此人畜安康、风调雨顺,然后卜卦选定吉日,破土动工。挖好基脚后,必须用熊爪或羚羊角在基脚四周挖几下,认为这样能使地基牢固。建房时对房、窗的朝向上十分讲究,忌讳大门朝西。俗语说,“百鸟的头向着东方时,唯有不吉之鸟蝙蝠的头总是朝西”,因此认为大门朝西不吉利。视窗忌讳对準独树、洞穴、石崖,否则怕日后招来灾祸。有的地方把神山分为两类,即阴山和阳山。人们忌讳新房的门窗对準阴山,认为日后会对家中女人带来灾祸。为消除此灾,人们用木、石头製作一个男性生殖器状物,对準阴山置于房顶一角,认为这样可以解除灾祸。盖房时忌讳把房子地基低于大路,认为此路会成为压在房主肩上的一根柱子,从此办什幺事都不会顺利。人们忌讳滥用柏树作为建房材料,认为柏树是释迦牟尼的神树。人们通常把柏树枝作为煨桑烟敬供神仙的吉祥之物,用柏树製作经书板,或印刷板,或经堂柱子。从此从不乱使用柏树,否则认为会触犯神尊。

特产

  • 怒江裂腹鱼
怒江裂腹鱼体长,稍侧扁。头近锥形。口下位,几近横裂。下颌前缘具锐利角质。下唇完整,窄长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长,约为眼径的2倍。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上鳞31枚以上。臀鳞发达。背鳍刺较弱,后缘下侧具细小锯齿,起点与腹鳍相对。
  • 藏乳猪
藏乳猪藏乳,味道鲜美,色香味俱全,是藏民招待宾客的必备美味。
  • 昌都醉梨
醉梨醇香,食之不觉酒味,食后不久宛然如醉。醉梨果实卵圆形,果皮黄色,上有麻点密布。果肉黄白色,肉质鬆脆、稍粗,汁多味甜,果心稍大、食之有渣,重400—500克。传说天神为了欢迎文成公主入藏一行,以醉梨代酒为其洗尘。
  • 雪莲
昌都雪莲在中国分布于西北部的高寒山地。是一种高疗效药用植物。由于过度採挖,种子发芽率低,繁殖困难,生长缓慢,产量减少,如不採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将有灭绝的危险。
昌都雪莲昌都雪莲

着名人物

向巴平措,男,藏族,1947年5月生。2013年03月14日全国人大表决向巴平措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红,1971年9月26日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慈善家、音乐人。中国着名女歌手,创作型唱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父亲为汉族知青,母亲为藏族。

地区荣誉

2012年,卡若区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