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引爆核子弹”
《亲历者说"引爆核子弹"》着眼于第一颗核子弹试验的工作流程,从押运核子弹部件开始,到核子弹装配、上塔、保温、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系列具体操作。受访者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然而,他们却是在这一长长链条各个环节上“操刀”的亲历者。《亲历者说"引爆核子弹"》是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述说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来还原那一段历史。
基本介绍
- 书名:亲历者说"引爆核子弹"
- 作者:方正知 林传骝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53910503
- 外文名:Witness the Detonation of China's Atomic Bomb
-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 页数:375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亲历者说"引爆核子弹"》是参加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主要亲历者——九院人第一次群体亮相口述披露核试验的全景式回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儘管当时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负责的工作各异,讲述同一历史事件时,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受访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不经意之中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本有关我国第一颗核子弹引爆的回忆录。
作者简介
侯艺兵(1955-)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套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採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中外传记学会会员。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图书目录
引言
第1章 草原大会战
一切为了“响”
爆轰出中子
核子弹试装配
第2章 整装进戈壁
核子弹运输和保卫
“701”铁塔
技术先遣队
第九作业队进场
701队任务和人员组成
702队任务和人员组成
绝对机密
铁塔照相
第3章 奋战在铁塔
核子弹装配
核子弹上塔
核子弹保温
作业队活动片段
徒手爬铁塔
戈壁生活
铁塔警卫
第4章 枕戈待“零时”
核子弹核测试
同步起爆装置
雷管运输
核子弹插雷管
“零时”前夜
720主控制站
第5章 核爆响前后
“零时”引爆核子弹
白云岗观察点
激动人心时刻
回收核测试数据
庆功宴
大河沿车站
紧张的221厂
第6章 一张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访谈吴世法
第7章 重返核子弹爆心现场
附录
引爆第一颗核子弹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第1章 草原大会战
一切为了“响”
爆轰出中子
核子弹试装配
第2章 整装进戈壁
核子弹运输和保卫
“701”铁塔
技术先遣队
第九作业队进场
701队任务和人员组成
702队任务和人员组成
绝对机密
铁塔照相
第3章 奋战在铁塔
核子弹装配
核子弹上塔
核子弹保温
作业队活动片段
徒手爬铁塔
戈壁生活
铁塔警卫
第4章 枕戈待“零时”
核子弹核测试
同步起爆装置
雷管运输
核子弹插雷管
“零时”前夜
720主控制站
第5章 核爆响前后
“零时”引爆核子弹
白云岗观察点
激动人心时刻
回收核测试数据
庆功宴
大河沿车站
紧张的221厂
第6章 一张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访谈吴世法
第7章 重返核子弹爆心现场
附录
引爆第一颗核子弹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后记
自从我开始做口述历史的几年时间内,老一代九院人一个个出现了。无论仍在九院或是调离九院的人都欣然面对我的录音话筒,他们讲述的激情像一股股涓涓细流奔涌而出,让艰难的採访多了一些温暖和感动。在核爆铁塔上拍摄那张合影照片的作者吴世法老人,经多方寻找也终于在辽宁大连显身。遗憾的是,他当年拍摄的第九作业队的工作照片,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销毁殆尽。当年研製核子弹是国家最高机密,由于保密原因,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不谈论”,成为这些亲历者的共同禁忌以致有的人至今谈起来仍心有余悸!
多人讲述同一个重大事件的好处是视角多元,内容翔实并因亲历者说而鲜活,生动。只有他们才能把核试验前前后后的过程细緻入微地反映出来,为那段历史留下许多宝贵的细节。但是,这无形中也给自己增加了採访难度。原来的受访者集中在北京、绵阳两地,后来增加了大连、济南、苏州、上海、西安等城市。有的人调离九院了,寻找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九院人,难度可想而知。找到以后,还要说服他们接受录音,随着採访的不断深入,採访对象也像滚雪球般的越来越多,由最初的8个人到20人、30人,最后形成几十万字的口述资料,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其后,整理工作花费了半年的时间,送交审查又经历了整整一年。
今天,我们终于听到九院人自己的声音,儘管不是黄钟大吕,但却阳刚,柔韧,不绝于耳。虽然他们的人生从辉煌青春走向平淡老年,但却共同有着某种程度的韧劲。他们延续了50年前的献身理想,随时代变革而信念不变。他们是一群默默无名的人,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要做的仅仅是一个回到历史现场的“记者”,通过自己的提问,发掘出九院人另一种精神财富。
我希望这部由九院人自己讲述,自己编撰的第一本口述着作,能给中国核武器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更接近历史真相的文本,这也是我编这本书的最初动力。如果说还有些遗憾的话,那就是我无能力做更多人的口述。好在九院、九所领导从一开始就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準备推而广之。在这里必须提到,我刚提出做口述的构想时,就得到本单位领导蒋起琥、邹志成同志的支持,得到邓国庆、余新川、吴明静等人的大力协助;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教授当面嘱咐我扩大口述者人选範围,儘可能多地留下历史真相。宋炳寰同志无私地提供了许多大事记的资料,口述整理书稿经九院有关部门领导韩长林、田忠、汪亚等人认真审阅,在此,一併真诚地表示感谢。
个人记忆,无法保证完全可靠和準确。我期待有更多的亲历者给予补充和订正,更期待有朝一日历史档案的解密。
侯艺兵
2012年3月5日
多人讲述同一个重大事件的好处是视角多元,内容翔实并因亲历者说而鲜活,生动。只有他们才能把核试验前前后后的过程细緻入微地反映出来,为那段历史留下许多宝贵的细节。但是,这无形中也给自己增加了採访难度。原来的受访者集中在北京、绵阳两地,后来增加了大连、济南、苏州、上海、西安等城市。有的人调离九院了,寻找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九院人,难度可想而知。找到以后,还要说服他们接受录音,随着採访的不断深入,採访对象也像滚雪球般的越来越多,由最初的8个人到20人、30人,最后形成几十万字的口述资料,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其后,整理工作花费了半年的时间,送交审查又经历了整整一年。
今天,我们终于听到九院人自己的声音,儘管不是黄钟大吕,但却阳刚,柔韧,不绝于耳。虽然他们的人生从辉煌青春走向平淡老年,但却共同有着某种程度的韧劲。他们延续了50年前的献身理想,随时代变革而信念不变。他们是一群默默无名的人,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要做的仅仅是一个回到历史现场的“记者”,通过自己的提问,发掘出九院人另一种精神财富。
我希望这部由九院人自己讲述,自己编撰的第一本口述着作,能给中国核武器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更接近历史真相的文本,这也是我编这本书的最初动力。如果说还有些遗憾的话,那就是我无能力做更多人的口述。好在九院、九所领导从一开始就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并準备推而广之。在这里必须提到,我刚提出做口述的构想时,就得到本单位领导蒋起琥、邹志成同志的支持,得到邓国庆、余新川、吴明静等人的大力协助;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教授当面嘱咐我扩大口述者人选範围,儘可能多地留下历史真相。宋炳寰同志无私地提供了许多大事记的资料,口述整理书稿经九院有关部门领导韩长林、田忠、汪亚等人认真审阅,在此,一併真诚地表示感谢。
个人记忆,无法保证完全可靠和準确。我期待有更多的亲历者给予补充和订正,更期待有朝一日历史档案的解密。
侯艺兵
2012年3月5日
序言
1964年春,托举核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现场準备工作全面展开。5058名参试人员来自解放军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军区、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单位,他们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壮志,搭起帐篷,连营数里,誓夺核子弹爆炸的成功。二机部九院派出222人的第九作业队奔赴试验现场。他们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押运核子弹元器件,在“596”铁塔下面装配核子弹,再把核子弹送上铁塔安装、测试、保温,直至插雷管,最后完成点火引爆任务。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地引爆了我国第一颗核子弹。
九院人在试验场区最核心的部位,围绕着“596”铁塔上的核装置奋战了三个多月,他们亲自引爆核子弹,更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核爆炸场景。这些核试验的点火者、见证者,40多年来一直严守秘密。如今,他们集体向外界披露核爆炸的有关细节,详细叙述了48年前第一颗核子弹试验的悠悠往事,成为九院人第一本集体口述着作。
随着时光的流逝,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亲历者年龄也越来越大,老一辈领导者如张爱萍、李觉、张蕴钰、张震寰已经去世;科学家如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等也先后离开了我们。还健在的刘杰、刘西尧、程开甲已年近百岁;周光召、陈能宽等人为病所困,无法接受採访。所以,对我来讲就有了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为了抢下更多的鲜活资料,为了录下更翔实的口述文献,为了揭开那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也为了澄清一些不真实的误传,从2009年4月开始,我慢慢摸索着学做口述历史,镜头和文字相辅相成。其间甘苦自知,有沮丧,更有收穫!几年下来,终于学会掌握一种新的採访方式。
由于受到长期的保密教育,很多亲历者要幺闭口不谈,要幺需出示单位的证明,这给採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过近一年的外围採访,我才渐渐地接近引爆核子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说来也巧,那还是由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引起的。
2009年7月,我正在做朱建士院士的口述,他拿出了一张老照片,在我国第一颗核子弹即将爆炸的铁塔上,8位同志紧挨着核装置一起合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10月的某一天。幸运的是,照片上的8位同志有7位健在,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随后,我便找到照片上的人,努力说服做他们的口述。很快,由这张照片引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段辉煌无比的历史。最后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亲历者说“596”铁塔的故事》。2010年元月,我又陪同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编导,重新採访这张照片上的人和事,参与製作了一部《塔上塔下那些事儿》口述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人生》栏目播映。节目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一位受访者告诉我,他的老家陕西户县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得知他参加了第一颗核子弹试验,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县政协主席特意来祝贺,称他是家乡人的骄傲,并收入县誌名人录。
按理说,电视片拍了,中央台播了,这件事本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我心里一直觉得,由于电视镜头始终没有脱离那张历史照片,採访的人限定在8个人的範围内,讲述的内容局限在铁塔上最后几天,必然留下了很多遗憾。照片上的8个人仅仅是一个作业分队的代表,无法涵盖整个第九作业队的工作,更不能用以全面描述引爆核子弹的过程。于是,我没有停下採访脚步,手上的名单继续扩大,口述内容也继续往细节延伸。我开始寻找那些直接参与第一颗核子弹的运输、保卫、装配、吊装、安放、保温、插雷管直至到引爆核武器的九院人。围绕着“596”铁塔,围绕着第一次核试验,不断增加採访亲历者,不断找到新的佐证,不断充实丰富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据《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一书记载,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参试人员总共是5058人,这其中包含九院派出的参试人员。採访过程中,第九作业队的受访者有的说上去200多人,有的说208人。到底是多少人?众说纷纭,没有人能说出準确的数字。毕竟过去了快50年,搞不清楚作业队的具体人数一直是我的心结!一直到了2011年年底,我终于有机会查找档案。在翻到朱光亚撰写的《参加首次核试验工作总结》一文时,第九作业队222位参试人员的数字跳入眼帘,让长久的困惑顿时化为乌有。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总结中还有第九作业队各个分队代号及分队负责人的名单。这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因为已经完成的28位受访者中间,许多人恰好是各个分队的负责人,他们既是领导者,也是具体完成试验任务的执行者,所负责的工作基本囊括了核试验的各个环节。后来,我又补充採访了两位老同志,重点谈核子弹的押运和作业队组织管理工作,最后变成现在的30位受访者。
这里,我不得不说到陈云尧同志,感谢他从浩瀚如海的原始档案中整理摘录下这些重要文献,让我这个查阅者“得来全不费工夫”。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我则顺手摘了“桃子”。在感激、兴奋之余,我还要说,这份第九作业队各分队负责人名单里面,已经有近10位老人去世,无法留下他们的声音和笑貌,让人不胜唏嘘!不过,这反而更增强了我把口述整理出来的信心和紧迫感,并期盼儘快出版。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受访者群体,本书选的30位亲历者都是核子弹巨响的见证人。他们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时候正值年富力强,很多人是作为科研技术骨干从全国抽调到九院来的。他们的口述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渲染拔高。儘管当时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负责的工作各异,讲述同一历史事件时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受访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不经意之中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他们参加第一次核武器试验时,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地完成试验前的各项準备工作。从核子弹押运到核子弹装配,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是反覆演练,真正做到一丝不苟。甚至拧螺丝钉的动作,拧上几圈都要烂熟于心。在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下,整个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点纰漏。面对採访者的提问,受访者说的似乎都是试验现场的工作细节和生活琐事,没有多少戏剧性故事,更缺乏豪言壮语。叙述者说得越平淡,越值得读者细细地品味。因为那些现场的细节,是经过一生的过滤沉澱还能留下来的记忆!那个年代,人人都卯足了劲干活,庄严的工作,铁一般的纪律,政治上的压力倒是残酷的现实。九院人富于理想,严守纪律,重视集体和国家荣誉远远胜过个人名利和待遇。正如受访者张振忠老人说的那样,“责任胜于能力,有了责任,没有能力可以提升能力,没有目标可以创造目标!”
我虽然在採访中摄下了这些大多年近八旬老人的照片,但在最后整理编辑时,我没有选用他们的近照,而是刻意选择了老照片,选择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参加工作时风华正茂的年轻照片。我想,受访者讲述的是上个世纪的核试验,照片的年龄也要儘量与那个时代相吻合。遗憾的是,受当时保密制度的限制,一旦进入了二机部或其他军工系统就不能随便拍照。所以,受访者几乎没有现场工作照片也就不足奇怪了。
对一个历史重大事件,不同的人的回忆能呈现出事件的多样性和多视角,给採访者带来许多新的启发,这些启发又不断地帮助我修正对该书编辑整理的认知。面对着70个小时的录音和一大堆口述材料,我曾经计画把每一个人的口述按照採访日期、採访内容包括提问、对话,从头到尾地原文刊出。但是,这显然是一个偷懒的办法。最后我决定把这些口述资料打乱、重组,按照第一颗核子弹出厂、进入核试验场区的时间顺序;九院先遣队到第九作业队大部队进入试验场区直至最后撤离;按照核试验準备程式,从装配到点火引爆,分成若干个小标题,再把不同人的口述穿插其中,努力勾勒出一条从试验前準备到成功引爆的清晰脉络,以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这样一来,整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许多个深夜,我坐在电脑前,头戴耳机聆听着不同方言口音,阅读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同时也被自己不断的发现时而惊喜,时而嗟叹。
应该承认,在新疆罗布泊第一颗核子弹试验现场的参试人员,多数人不知道北京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即便在试验现场指挥的将军、科学家们也要听从“中央专委”的具体部署。所以,我又翻阅了大量传记、回忆录,整理出作为本书主题事件背景的“大事记”。中央领导入在北京指挥运筹帷幄,与奋战在“596”铁塔上九院人的工作身影形成对照,互相映衬。从北京到新疆,从决策到试验,从前沿到二线,浑然一体,让读者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48年前的这一壮举。
时至今日,反映第一颗核子弹爆炸的那段历史,已经有很多报导和出版物,包括传记、回忆录、纪实文学等有十几本之多。唯独没有核武器研製单位的人发出的声音。也许,我们需要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讲述来还原那一段历史。“纪实”也好、“揭秘”也罢,都无法替代亲历者声情并茂的讲述,无法替代见证者发自内心的激情进涌,这是积蓄多年的情感释放和吐露,这是经历那一刻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的感受。
侯艺兵
九院人在试验场区最核心的部位,围绕着“596”铁塔上的核装置奋战了三个多月,他们亲自引爆核子弹,更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核爆炸场景。这些核试验的点火者、见证者,40多年来一直严守秘密。如今,他们集体向外界披露核爆炸的有关细节,详细叙述了48年前第一颗核子弹试验的悠悠往事,成为九院人第一本集体口述着作。
随着时光的流逝,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亲历者年龄也越来越大,老一辈领导者如张爱萍、李觉、张蕴钰、张震寰已经去世;科学家如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等也先后离开了我们。还健在的刘杰、刘西尧、程开甲已年近百岁;周光召、陈能宽等人为病所困,无法接受採访。所以,对我来讲就有了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为了抢下更多的鲜活资料,为了录下更翔实的口述文献,为了揭开那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也为了澄清一些不真实的误传,从2009年4月开始,我慢慢摸索着学做口述历史,镜头和文字相辅相成。其间甘苦自知,有沮丧,更有收穫!几年下来,终于学会掌握一种新的採访方式。
由于受到长期的保密教育,很多亲历者要幺闭口不谈,要幺需出示单位的证明,这给採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过近一年的外围採访,我才渐渐地接近引爆核子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说来也巧,那还是由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引起的。
2009年7月,我正在做朱建士院士的口述,他拿出了一张老照片,在我国第一颗核子弹即将爆炸的铁塔上,8位同志紧挨着核装置一起合影。这张照片拍摄于1964年10月的某一天。幸运的是,照片上的8位同志有7位健在,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随后,我便找到照片上的人,努力说服做他们的口述。很快,由这张照片引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段辉煌无比的历史。最后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亲历者说“596”铁塔的故事》。2010年元月,我又陪同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编导,重新採访这张照片上的人和事,参与製作了一部《塔上塔下那些事儿》口述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人生》栏目播映。节目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一位受访者告诉我,他的老家陕西户县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得知他参加了第一颗核子弹试验,在他80岁生日的时候,县政协主席特意来祝贺,称他是家乡人的骄傲,并收入县誌名人录。
按理说,电视片拍了,中央台播了,这件事本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我心里一直觉得,由于电视镜头始终没有脱离那张历史照片,採访的人限定在8个人的範围内,讲述的内容局限在铁塔上最后几天,必然留下了很多遗憾。照片上的8个人仅仅是一个作业分队的代表,无法涵盖整个第九作业队的工作,更不能用以全面描述引爆核子弹的过程。于是,我没有停下採访脚步,手上的名单继续扩大,口述内容也继续往细节延伸。我开始寻找那些直接参与第一颗核子弹的运输、保卫、装配、吊装、安放、保温、插雷管直至到引爆核武器的九院人。围绕着“596”铁塔,围绕着第一次核试验,不断增加採访亲历者,不断找到新的佐证,不断充实丰富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据《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一书记载,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参试人员总共是5058人,这其中包含九院派出的参试人员。採访过程中,第九作业队的受访者有的说上去200多人,有的说208人。到底是多少人?众说纷纭,没有人能说出準确的数字。毕竟过去了快50年,搞不清楚作业队的具体人数一直是我的心结!一直到了2011年年底,我终于有机会查找档案。在翻到朱光亚撰写的《参加首次核试验工作总结》一文时,第九作业队222位参试人员的数字跳入眼帘,让长久的困惑顿时化为乌有。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总结中还有第九作业队各个分队代号及分队负责人的名单。这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因为已经完成的28位受访者中间,许多人恰好是各个分队的负责人,他们既是领导者,也是具体完成试验任务的执行者,所负责的工作基本囊括了核试验的各个环节。后来,我又补充採访了两位老同志,重点谈核子弹的押运和作业队组织管理工作,最后变成现在的30位受访者。
这里,我不得不说到陈云尧同志,感谢他从浩瀚如海的原始档案中整理摘录下这些重要文献,让我这个查阅者“得来全不费工夫”。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我则顺手摘了“桃子”。在感激、兴奋之余,我还要说,这份第九作业队各分队负责人名单里面,已经有近10位老人去世,无法留下他们的声音和笑貌,让人不胜唏嘘!不过,这反而更增强了我把口述整理出来的信心和紧迫感,并期盼儘快出版。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受访者群体,本书选的30位亲历者都是核子弹巨响的见证人。他们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时候正值年富力强,很多人是作为科研技术骨干从全国抽调到九院来的。他们的口述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渲染拔高。儘管当时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负责的工作各异,讲述同一历史事件时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受访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不经意之中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他们参加第一次核武器试验时,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地完成试验前的各项準备工作。从核子弹押运到核子弹装配,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是反覆演练,真正做到一丝不苟。甚至拧螺丝钉的动作,拧上几圈都要烂熟于心。在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下,整个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点纰漏。面对採访者的提问,受访者说的似乎都是试验现场的工作细节和生活琐事,没有多少戏剧性故事,更缺乏豪言壮语。叙述者说得越平淡,越值得读者细细地品味。因为那些现场的细节,是经过一生的过滤沉澱还能留下来的记忆!那个年代,人人都卯足了劲干活,庄严的工作,铁一般的纪律,政治上的压力倒是残酷的现实。九院人富于理想,严守纪律,重视集体和国家荣誉远远胜过个人名利和待遇。正如受访者张振忠老人说的那样,“责任胜于能力,有了责任,没有能力可以提升能力,没有目标可以创造目标!”
我虽然在採访中摄下了这些大多年近八旬老人的照片,但在最后整理编辑时,我没有选用他们的近照,而是刻意选择了老照片,选择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参加工作时风华正茂的年轻照片。我想,受访者讲述的是上个世纪的核试验,照片的年龄也要儘量与那个时代相吻合。遗憾的是,受当时保密制度的限制,一旦进入了二机部或其他军工系统就不能随便拍照。所以,受访者几乎没有现场工作照片也就不足奇怪了。
对一个历史重大事件,不同的人的回忆能呈现出事件的多样性和多视角,给採访者带来许多新的启发,这些启发又不断地帮助我修正对该书编辑整理的认知。面对着70个小时的录音和一大堆口述材料,我曾经计画把每一个人的口述按照採访日期、採访内容包括提问、对话,从头到尾地原文刊出。但是,这显然是一个偷懒的办法。最后我决定把这些口述资料打乱、重组,按照第一颗核子弹出厂、进入核试验场区的时间顺序;九院先遣队到第九作业队大部队进入试验场区直至最后撤离;按照核试验準备程式,从装配到点火引爆,分成若干个小标题,再把不同人的口述穿插其中,努力勾勒出一条从试验前準备到成功引爆的清晰脉络,以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这样一来,整理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许多个深夜,我坐在电脑前,头戴耳机聆听着不同方言口音,阅读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同时也被自己不断的发现时而惊喜,时而嗟叹。
应该承认,在新疆罗布泊第一颗核子弹试验现场的参试人员,多数人不知道北京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即便在试验现场指挥的将军、科学家们也要听从“中央专委”的具体部署。所以,我又翻阅了大量传记、回忆录,整理出作为本书主题事件背景的“大事记”。中央领导入在北京指挥运筹帷幄,与奋战在“596”铁塔上九院人的工作身影形成对照,互相映衬。从北京到新疆,从决策到试验,从前沿到二线,浑然一体,让读者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待48年前的这一壮举。
时至今日,反映第一颗核子弹爆炸的那段历史,已经有很多报导和出版物,包括传记、回忆录、纪实文学等有十几本之多。唯独没有核武器研製单位的人发出的声音。也许,我们需要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讲述来还原那一段历史。“纪实”也好、“揭秘”也罢,都无法替代亲历者声情并茂的讲述,无法替代见证者发自内心的激情进涌,这是积蓄多年的情感释放和吐露,这是经历那一刻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的感受。
侯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