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973计画”承担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四川2011计画,是四川省“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教育部来华留学示範基地建设高校,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 2006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併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达到3.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0余万册;下设1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9
- 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
-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成都
- 主管部门:四川省人民政府
- 学校官网:http://www.cdutcm.edu.cn
- 中文名:成都中医药大学
- 英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简称:成中医(CDUTCM)
- 创办时间:1956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医药
- 属性:省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省属重点大学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
四川2011计画 - 现任校长:余曙光
- 知名校友:郭子光、李晓荣、李斯炽、凌一揆、黄丹华
- 博士后流动站:3个
- 校训: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 校歌:《成都中医药大学之歌》
- 主要院系: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等
- 国家重点学科:4
- 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
- 学校代码:10633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5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 校庆日:8月16日
历史沿革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四川国医学院。
1936年,以李斯炽为代表的蜀中名中医在乱世中创办了四川国医学院,隶属于中华民国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

1954年,在四川国医学院办学基础上,成立了成都中医进修班,后来改名成都中医进修学校。
1956年,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成都中医学院,是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年,参与发起成立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四川),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
2004年,牵头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
200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参与组建四川生物技术协会。
2006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同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併入。
200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立50周年。
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医学专业认证评估”。
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学校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画。
2015年4月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画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11月24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四川省“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系)、专业(群)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师範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组成“校校战略联盟”。
2017年5月25日,学校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5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2018年更名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
成都中医大学正大门

办学条件
院系设定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设1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
序号 | 学院 | 本科专业(系) |
1 |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
2 |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 中医基础系、中医临床基础系、方剂学系、医史文献学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生理学与病理学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
3 |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中药学、药学、製药工程、药物製剂、中药资源与开发 |
4 |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5 |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 | 藏医学、藏药学 |
6 |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7 |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8 |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 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
9 |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10 |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 医学信息工程 |
11 |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行销、工商管理、套用心理学 |
12 |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 |
13 |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运动康复 |
14 |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日语、汉语国际教育 |
15 | 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
(以上名单未列完全)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4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8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4人,四川省名中医66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成都中医药大学百部桥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方剂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邓中甲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 带头人:卫莹芳
针灸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梁繁荣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方剂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邓中甲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 带头人:卫莹芳
针灸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梁繁荣
中药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 张廷模
康复教学团队 带头人:金荣疆
康复教学团队 带头人:金荣疆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16个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学校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楼

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博士后流动站(3个):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中药学、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临床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眼科学、生药学、针灸推拿学、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妇科学、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方剂学、方剂学、中医肝胆病学、生药学、中医内分泌病学、民族医学、中医急诊学、药理学、针灸学、药物化学、温病学、中医临床基础、金匮要略、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民族药学、中药炮製学、中医神志病学、中药毒理学、中医药信息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针灸学、方剂学、中医眼科学
省级精品课程(31门):中医耳鼻喉科学、康复疗法学、推拿学基础、中医儿科学、中药鉴定学、中医诊断学、伤寒学、骨与关节损伤、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製剂分析、内科护理学、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温病学、刺法灸法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护理学基础、经胳腧穴学、中药炮製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7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藏医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17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十二五”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新上各类科研项目2491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5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各级各类实验室68个,其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中药饮片炮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研究中心:国家中药GCP中心
省级研究中心: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四川省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四川省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针灸经穴效应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推拿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成都分中心、中医药文化中心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7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有馆藏纸质图书129万多册;其中古籍图书3547种,2.3276万册,其中善本303种,2720册,普通古籍3244种,2.0556万册;中医类孤本27种,52册;有2种古籍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电子图书307万多册,资料库61个。
中文资料库
网路信息雷达、四库丛刊、虚拟场景图书馆、环球医学线上学习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超星发现系统、超星学术视频、康健临床决策循证资料库、中医药引文资料库、中国基本古籍资料库、移动图书馆、高校试题素材资源库、中国知网CNKI系列资料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超星读秀学术搜寻
外文资料库
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EBSCO外文资料库、金图国际外文数字图书馆、外文生物医学图书共享服务系统(FMBS)、CALIS文期刊网(ccc)、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 学术期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是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资料库收录。

对外交流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係。学校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接收和培养了来自韩、日、新加坡、以、德、法、英、美、加及港、澳、台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历教育学生(含本、硕、博)及多种类型的短期进修培训学员,开展了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义守大学等学校的学历教育和互换学生等项目。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我校在葡萄牙举办的分校中实施中医针灸本科学历教育。学校是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协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等。
文化传统
校训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
释义:
博学,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有宽广

的学术视野,博採众学之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为传统中医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学校将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崇尚美德,追求至善。即要继承和弘扬中华医药仁术济世传统,培养造就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卫士,体现了学校崇高的精神追求。
精思,意为思虑精细,研究深入。即要坚持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体现了学校科学严谨的学术追求。
笃行,意为勇于实践,力行其事。即要坚持理论联繫实际的学风,加强专业实践和道德实践,体现了学校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繫,蕴涵了学思并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之意。
校风
求实、团结、勤奋、进取。
学风
乐学、善思、求本、创新。传承精神
艰苦创业、乐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校歌
《成都中医药大学之歌》
时光荏苒师生情,岁月如歌母校兴,学子万众绍岐黄,德泽千载为人民。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书山勇狩猎,学海敢捕鲸。
求实团结,勤奋进取,挚诚教天使,精心育医神。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穷理法方药,参四时阴阳。
胸怀医技,医相兼良,救助众人疾,铸就中华魂。
啊,撷取春风的翅膀,
啊,高擎绚丽的憧憬,
啊,成都中医药大学,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刘毅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余曙光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沈涛 |
副校长 | 彭成、刘旭光 |
纪委书记 | 延建明 |
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姓名 | 成就/成绩 |
黄丹华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委员,中共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
钟森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传染病学副教授和教授。 |
吴康衡 | 主任医师,教授,获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解热毒注射液治疗小儿急重外感热病研究”,获199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张廷模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郭子光 |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被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评选为中国首届国医大师。 |
白礼西 | 现任太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副书记、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 |
冯俭 |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技处副处长,教授,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 |
凌一揆 | 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审员会委员。 |
李晓荣 |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疼痛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
孔令锋 | 资深主持人(曾担任cctv7频道特邀主持人),婚礼司仪,造型师。 |
段心好 | 成都博爱医院甲状腺科首席专家,甲状腺科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
廖品正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範、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首届名中医、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 |
陈绍宏 | 现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罗雪云 | 四川眉山东坡区计画生育服务站妇科主任医师,四川省性学会会员;主要负责孕前优生检查和谘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