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拥有科研楼、开发楼、培训楼、基础理论和分子育种实验楼各一幢,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55台,人工气候室.玻璃温室.网室6700平方米和种子仓库、挂藏室等设施。拥有试验田170亩,并在海南三亚市设有试验基地60多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 地理位置:湖南
- 性质:研究中心
- 对象:水稻
中心简介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託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杂家水稻研究中心

现有职工225名(其中在职职工145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34人;博士22人,硕士12人。
拥有科研楼、分子育种实验楼、培训楼和科技馆,在长沙本部有试验田25公顷;在海南省三亚市设有试验基地10公顷;有人工气候室、玻璃温室和种子仓库等设施;有大、中型精密仪器200多台件。
主要职能
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并开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分子育种、转基因套用技术研究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技术、杂交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配套套用技术研究;进行杂交水稻资源收集与鉴定、种子纯度检测和米质分析等研究与服务;进行杂交水稻技术集成、中试和开发,促进研究成果的套用转化;进行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培训。
科研成果
主持承担了国家攻关计画、“863”计画、973计画、科技支撑计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总理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至2008年止,已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项,其中育成杂交水稻组合及亲本94个、获得品种权和专利42项,并大面积推广套用,增产效果显着,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级奖励15项、省部级奖60多项,其中,“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套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籼粳亚种间优良杂交稻金优207的选育与套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发明和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袁隆平院士还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6项国内、国际大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出版了杂交水稻中、英文专着10多部。其中,《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Technology of Hybrid Rice Production》等专着已成为国内外的杂交水稻领域权威着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和《杂交水稻学》先后荣获首届和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超级杂交稻研究》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编辑出版的专业期刊《杂交水稻》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
交流合作
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主持召开了6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有12名专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技术顾问,其中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和美国、菲律宾、越南、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以色列等国的一些机构建立了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关係。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千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前来访问交流或培训学习。“中心”为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宗旨
一直以来,杂交水稻和“中心”的发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鹏、贾庆林、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并给予巨大的鼓励和支持。
“中心”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杂交水稻专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将秉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继续弘扬“求实、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提升创新和服务水平,向着国际性的杂交水稻研发中心、资源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阔步前进,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中心荣誉
成果名称 | 奖励级别 | 授奖单位 | 年度 |
籼型杂交水稻 | 特等发明奖 | 国家科委 | 1981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选育及其套用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务院 | 2001 |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套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务院 | 2005 |
籼粳亚种间优良杂交稻金优207的选育与套用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5 |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套用技术体系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国务院 | 2005 |
杂交水稻新品种威优64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科委 | 1991 |
优良杂交稻-威优46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科委 | 1995 |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科委 | 1996 |
双季杂交晚籼汕优晚3的选育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科技部 | 1998 |
中国稻种资源繁种、鉴定评价与利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科技部 | 1998 |
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研究 |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国家科技部 | 1999 |
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套用 | 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农业部 | 1987 |
杂交水稻威优64的选育 |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农业部 | 1987 |
中国稻种资源繁种、鉴定评价与利用 | 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农业部 | 1997 |
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 重大科技成果 |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 | 2001 |
一种油茬田杂交水稻免耕直播制种方法 | 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展金奖 | 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展组委会 | 2005 |
一种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方法 | 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展金奖 | 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展组委会 | 2005 |
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技术规範 | 中国标準化创新贡献奖(二等奖)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 | 2007 |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 | 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 | 中国新闻署 | 1995 |
《杂交水稻学》 |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 2003 |
无公害水稻研究 | 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国家环保局 | 1996 |
优良杂交稻──威优46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4 |
培两优特青选育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8 |
香稻不育系新香A的选育及其香型杂交稻的套用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4 |
杂交水稻新组合威优35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89 |
双季杂交早稻威优49的选育及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2 |
双季杂交早籼威优1126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4 |
双季杂交早籼威优辐26选育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5 |
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6 |
优IA的选育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6 |
双季杂交晚籼汕优晚3的选育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7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及其鉴定技术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8 |
威优647的选育及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2000 |
稻类持久抗瘟性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0 |
三系杂交水稻威优644的选育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1 |
优质食用稻农药残留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2 |
优质、高异交率三系不育系T98A的选育与套用研究 | 湖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9 |
优异籼型恢复系先恢207的创建与套用研究 | 湖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9 |
三系资源徵集、保存、鉴定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86 |
优质米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89 |
杂交水稻同工酶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4 |
特种甘茹研究与利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5 |
威优46扩繁及配套技术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6 |
水稻广谱广亲和系零轮的选育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8 |
双季稻区麦—稻再生稻等轻型高效种植制度研究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8 |
双季杂交晚籼威优晚3的选育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8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香125S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1999 |
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国家水稻工程)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0 |
八两优100的选育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科委 | 2000 |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与示範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2 |
水温对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影响的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2 |
温敏核不育基因辅助群体改良技术及套用 | 湖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3 |
袁隆平科技创新的研究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6 |
高产、稳产、抗稻瘟病杂交水稻威优111的选育与套用 |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湖南省政府 | 2007 |
中心领导
主任:
党委书记:马国辉
常务副主任 邓华凤
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副主任:
主任助理:廖伏明
科研管理处处长:徐秋生
产业发展处处长:彭既明
后勤管理处处长:张其茂
试验基地管理处处长:刘建兵
人事处处长:段美娟
计画财务处长:陈红怡
党政联合办公室主任:裴又良
工会与群团工作处处长:魏科
机构设定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下设科研管理处、产业发展处、试验基地管理处、后勤管理处、人事处、计画财务处、党政联合办公室、工会与群团工作处和袁院士办公室等机构。
地图信息
地址:马坡岭远大二路736号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