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赵州镇

赵州镇

赵州镇

赵州镇地处赵县城,位于永通路东段ll号,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由并乡扩镇前的四个半乡合併组建的,辖46个行政村,总人口82181人,镇域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亩,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超过18亿元。被评为“石家庄市十大知名村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赵州镇
  • 别名:城关人民公社
  • 行政区类别:镇
  • 下辖地区:46个行政村
  • 政府驻地:永通路11号
  • 电话区号:0311
  • 邮政区码:051530
  • 地理位置:县城中心位置
  • 面积:82平方公里
  • 人口:82181人
  • 火车站:石家庄站
  • 车牌代码:冀A

地理位置

赵县赵州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人杰地灵。308国道从本镇穿过,距省会石家庄仅40公里,与京深高速公路相距15公里,并有宽敞平坦的赵元路相接,另外还有赵范路、赵藁路等主要道路通往东部梨区和其它县市。
赵州镇

行政区划

赵州镇(Zhaozhou Zhen)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67888人。镇政府驻永通路11号,邮编051530。[区划] 辖北门、石塔、西门、西关、南门、县前、东门、东关、官庄、常洋、董村、刘家庄、瓜家庄、东晏头、西晏头、赵家庄、常家庄、尉家庄、傅家湾、邢村、东卜庄、西卜庄、南正村、宋村、大石桥、固城、西河、焦家庄、眭家营、封家铺、潘村、屯子、傅刘庄、北白尚、南白尚、南杨家庄、南解家疃、停住头、南姚家庄、南何家庄、郭村、苏村、大李庄、小李庄、南三相、西朱家庄,共46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赵州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晋国的一个城邑,明叫棘蒲。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曾封功臣陈武为棘蒲刚侯。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晋时移平棘于棘蒲,后皆因之”。此后历朝遂为州、府、郡及平棘县二级政府所在地。棘蒲县原为小城邑,后逐渐扩大至城垣规模。据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赵州城东门内有柏林院,世呼为赵州古佛道场。是唐末僧赵州和尚修行之所。旧在城外,后城既展,而在东门内矣。可见在唐末至宋元间,城池扩建过一次。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邑考:州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因旧城建筑。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增修。又据明隆庆《赵州志》记载:”城周围十三里,阔二丈,高三丈,垛墙高四尺,凡为垛三千九百为奇,濠阔十丈,深十尺,绕城四周有水汪洋,城门楼各四座“,”门凡四,重关双阖,东曰升华,南曰临蛟,西曰登波,北曰拱辰“。清朝同治七年至九年(公元1868年-1870年),知州刘公锡又对城墙进行过一次修缮。1958年成立赵州人民公社,1961年改建城关人民公社,1989年更名为赵州镇。

办事机构

赵州镇下设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还设有工商行政管理所、国税所、2个地税所、集贸市场服务中心、五个信用社、供电所、土地管理所、经贸委等为全镇投资经商提供了优越的服务环境,全镇还拥有5所中学和46所国小,为中小学生入学创造了便利条件。

经济概况

工业和私营企业:在全镇形成了以澱粉、建材、麵粉、铸造、纺织等为主的主导产业,澱粉及深加工和纺织行业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到2001年底全镇共有各类企业2500家。知名品牌产品有刘洋澱粉、刘洋澱粉糖、利民牌澱粉、丰纳牌澱粉、家福牌澱粉糖。

工业城镇化

2月18日,赵县赵州镇工业经济开发园区里打井机轰轰作响,运料车往来不断,架设电线的、安装设备的忙个不停。这是赵州镇集结17家企业兴建工业园区,以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赵州镇依託区位优势,大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去年全年新上项目78个,总投资8500万元。十六大提出加
快城镇化发展后,他们深入分析形势,认为全镇有商贸点3000多个,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要加强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富民强镇,必须在工业发展上有所突破。为此,把发展工业项目列为第一要务。同时出台了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的意见,制订了较为宽鬆的优惠政策。据悉,全镇将新上工业项目近80个,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可增加利税2000万元。正在建设的达35家。南解町利民澱粉集团投资2000万元扩建的年产10万吨澱粉生产线项目已经完成。总投资350万元的白根记澱粉厂也已开工。

农业

种植业主要建成了优质专用麦基地,面积达3万亩,主要有麵包专用小麦牙口澱粉专用玉米错季菜种植基地,大棚菜种植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养殖业建成了养鸡小区,养猪小区和养牛小区,存栏分别达120万只、5万头、2000头,分别位于常洋、南解家疃、东卜庄、邢村等村。

风景名胜

赵县赵州镇是古老的文化名城所在地,旅游资源丰富,闻名世界的赵州桥座落于该镇大石桥村,现已建成了占地100多亩的赵州桥公园。闻名全国的柏林禅寺位于赵县石塔东路东门村和位于城内石塔村的陀罗尼经幢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和观光景点,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千年古剎

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剎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着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归云禅师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当时,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都是宗门大德,柏林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寺。当时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蕩然无存。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剎。

赵州禅师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範,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又有“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由此可见赵州禅师在禅门中的地位。
柏林禅寺柏林禅寺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赵州禅师住世百二十年,他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曆三年(1330),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使古塔焕然一新。

祖庭中兴

1998年5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柏林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交河北省佛教协会管理,并逐步筹资修复。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亲自主持祖庭修复工作,他不惮辛劳,奔走呼告,夙兴夜寐,惨澹经营。“破砖乱瓦毛毛草”的荒败景象逐渐改观,殿堂佛像一一涌现。1992年8月28日,普光明殿落成开光典礼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的贵宾和国内诸山长老、佛教信众三千多人参加了这一盛况空前的庆典,赵朴初会长委託吴立民先生持亲笔信前来祝贺。普光明殿建成不久,在十方信施护法的大力支持下,柏林禅寺的修复工程次第展开。五、六年间相继落成:山门、钟鼓楼、东西长廊、观音殿、藏经楼、禅堂、怀云楼、开山楼、会贤楼、指月楼、云水楼、香积楼、古佛庵等建筑;全院地面硬化或绿化。昔日的荒村破院一变而为殿宇庄严、环境幽雅、佛唱悠扬、香客云来的清净佛地。
柏林禅寺柏林禅寺
在修复殿宇的同时,柏林寺的僧团组织逐步稳定,寺院管理制度日趋健全,学修并重的道风初步形成。这里继承了传统丛林的规制,每年农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两次请职确立执事班子,在方丈下分设监院寮、客堂、维那寮、典座寮等职能部门,负责寺院日常管理工作。重大事务的决策,由方丈召集班首执事会议,民主议定实施。全体僧众坚持每天早晚课诵、过堂、坐禅,每半月诵戒布萨并有全体僧俗住众参加的生活会议宣读《共住规约》,议决寺院的各项事宜。1998年9月,河北省佛学院在柏林寺招生开学,培养合格僧才的工作正式展开。1998年9月30日,柏林寺开放十周年庆典及赵州塔修复竣工典礼、净慧法师升座仪式隆重举行。这标誌着赵州祖庭的中兴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千年古剎焕发生机,重新成为燕赵大地上辉映遐迩的庄严法域。

现任住持

柏林禅寺住持上净下慧法师。出生于1933年,他是中兴柏林寺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和河北《禅》杂誌主编。法师髫龄出家,早年曾亲近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并从其承法成为临济宗、曹洞宗传人。法师日常法务繁忙,但精力过人,虽日理万机,但常安详自在。1993年,法师根据自己几十年修学佛法的体会,结合时代潮流,正式提出“生活禅”,作为柏林寺修行弘法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型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互相熔铸,产生出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趋向智慧型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生活禅开题》)围绕这一思想,净慧法师提出了一系列修行的方法、原则。他把佛法的思想凝鍊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宗旨。几年来,生活禅受到教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柏林禅寺柏林禅寺

弘法利生

柏林禅寺从1988年开放以来,虽然修复工程浩繁,经费、人手紧张,活动场地一度简陋、有限,但在弘扬佛法、利益社会方面一直作着不懈的努力。通过几年来丰富的弘法活动,柏林禅寺正在逐步成为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现代佛教寺院。住持净慧法师高瞻远瞩,在1992年就提出了“生活禅“作为柏林禅寺修行弘法的理念。生活禅的主要意趣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则是我们从事各项事业的準则。为了提倡生活禅的理念,更好地将佛法融化于社会,从1993年起,柏林禅寺每年坚持面向社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都是18~30岁的佛教青年,每届人数在250人左右。在七天的寺院生活中他们要参加上殿课诵、坐禅、聆听佛学讲演、吃茶谈心、云水行脚等活动。营员们在一种全新的环境中认识佛法的博大精深,寻求心中尘封已久的真善美,体味佛法的超越与安详。夏令营从举办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和教内外各界人士的讚许与好评。
柏林禅寺每年例行的法会还有上元节吉祥法会,四月初八传授在家居士菩萨戒,七月十五中元节报恩法会以及三次观音法会和冬天三周的禅七。每次法会,海众云集。柏林寺成为四众弟子温暖的家。除举办各种弘法活动外,多年来,柏林寺一直积极参予、支持省佛协组织的各种社会慈善事业,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天下赵州

“天下赵州”,这是一千多年前赵王对赵州禅师德化广大的讚叹,也似乎是对今天赵州禅风、赵州祖庭走向世界的预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世界範围内人们对东方文化犹其禅文化的回归,柏林禅寺作为古老的禅宗祖庭,赵州禅风的发祥地,日益向世人显示出它净化人心的巨大价值和隽永的魅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