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开县
封开县地处粤西边陲,西江经济走廊的中部。东面与德庆县毗邻,南面与郁南县接壤,东北面与怀集县相连,西北面与广西苍梧、梧州市、贺州市交界。封开县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
封开县通用粤语,而它也是粤语的发源地。 古广信作为岭南的首府长达400年,珠江文化经汉化而形成,起源于古广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封开县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广东省肇庆市下辖县
- 下辖地区:江口,南丰,长安,金装,杏花
- 政府驻地:县人民政府驻江口镇
- 电话区号:0758
- 邮政区码:526500
- 地理位置:广东省西北部西江上游贺江中下游
- 面积:2723平方公里
- 人口:47万人
- 方言:粤语-广府片,部分客家语、标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气候
- 着名景点:大斑石景区,十里画廊,黑石顶,泰新桥,千层峰
- 机场:最近的机场是梧州机场
- 火车站:最近的火车站是梧州火车站
- 车牌代码:粤H
- 行政代码:441225
地理环境
位置
封开县境内位于北纬23°13'~23°59',东经111°21'~112°02'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封开县,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总面积为2723.43平方公里,地形呈东北—西南斜长形分布。山峦起伏连绵,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势大体为东西两侧高,东部多高山峻岭,最高的七星岩顶海拔高度达1274.4米,西部则多延绵起伏的丘陵,北端开口、南端闭塞、形成凹字槽状地貌。县内河流纵横交错,西江、贺江贯通全县,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封开县
气候
封开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480.0毫米,降雨量分布大致呈南部略少,北部稍多;年降雨量的分布极不均匀,乾湿季节明显,大体上夏半年多、冬半年少,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年总雨量的77%,是一年中的雨季;进入第四季度降雨量锐减,仅占全年总雨量的8.5%,第一季度比第四季度降雨量稍有增加,占全年总雨量的13.8%。最多年雨量为1997年达2134.0毫米,最少年雨量为1977年仅937.8毫米。
封开县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0.9℃,其中最暖的1998年、年平均气温为21.9℃,最冷年的1976年、年平均气温仅为20.1℃。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6℃,最暖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4℃;全年无霜期长达320天,有霜期仅为45天。封开县极端最高气温高达39.4℃、出现在1989年7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4℃、出现在1963年1月15日。
封开县的年光照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54.5小时。年内各个月间的光照差异甚大,最小的2月份只有67.9小时,最多的7月份达217.9小时。
历史沿革
古代封开是岭南最早的首府,是粤语的发源地,在秦汉时期就是沟通岭北岭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最早的交汇点,是汉代海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对接点。
先秦时期,肇庆属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在的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灭,遂定南越地苍梧郡及广信、封阳等县。封川属广信县,开建属封阳县。
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
晋元熙二年(420年),分广信县地置封兴县。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隶勤州。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广信县地置梁信郡及梁信县;普通四年(523年),兼置成州,梁信县未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道(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 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
清初沿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
1949年11月6日,开建县解放。同年11月23日,封川县全境解放。
元朝时候,属于湖广行省境内,一直到1951年,划给广东代管。
1951年3月底,封川、开建合署办公。地点在封川县城。
1953年1月底,恢复原两县建制。
1958年5月,封川、开建两县再度合署办公,县治地江口。
1958年11月1日,两县再度分开。开建县与怀集县合併为怀建县(1959年1月改称怀集),县治地怀城;封川县与德庆县合併为德封县,县治地初在江口,1959年迁德城。
1961年4月,封川从德封县分出,开建从怀集县分出,设定封开县制,之地江口。
2000年,封开县辖18个镇。总人口385692人,各镇人口:江口镇 55965江川镇9446 白垢镇 11557大洲镇13701 渔涝镇 16711 七星镇 4443 连都镇 22498杏花镇23896 罗董镇18836 长岗镇 20794平凤镇15146 南丰镇 58603 渡头镇 16091大玉口镇11845都平镇10027金装镇32310长安镇28702 河儿口镇 1512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封开县辖18个镇(江口 南丰 长安 金装 白垢 莲都 渔涝 七星 杏花 罗董 长岗 平凤 大洲 都平 渡头江川大玉口 河儿口),193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
2000年,封开县辖18个镇:江口镇、封川镇、长岗镇、平凤镇、江川镇、大洲镇、白垢镇、罗董镇、杏花镇、渔涝镇、七星镇、莲都镇、都平镇、大玉口镇、渡头镇、南丰镇、金装镇、长安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封开县总人口385692人,其中:江口镇55965人,江川镇9446人,白垢镇11557人,大洲镇13701人,渔涝镇16711人,七星镇4443人,连都镇22498人,杏花镇23896人,罗董镇18836人,长岗镇20794人,平凤镇15146人,南丰镇58603人,渡头镇16091人,大玉口镇11845人,都平镇10027人,金装镇32310人,长安镇28702人,河儿口镇15121人。
2002年,封开县辖江口、南丰、长安、金装、白垢、莲都、渔涝、七星、杏花、罗董、长岗、平凤、大洲、都平、渡头、江川、大玉口、河儿口18个镇,共有193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
2005年,封开县辖江口、南丰、长安、金装、白垢、莲都、渔涝、杏花、罗董、长岗、平凤、大洲、都平、江川、大玉口、河儿口16个镇。
2009年末,封开县面积2723平方千米,辖16个镇,21个居委会、17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江口镇河南开发区。
资源
封开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石头、木头、水头”最为突出。森林覆盖率达72.7%,年产松脂2万多吨,为中国县级之冠;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年径流量1456.1亿立方米,封开县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16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是中国第一批100个实现农村电气化县之一,封开县水电装机容量达14.33万千瓦,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党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準备工作。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尤以广东名鸡“杏花鸡”、“中华名果”封开油栗等最负盛名。
图册参考资料来源
封开县境内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33种,主要有金、银、铁、锰、铜(钼)、水晶、石膏矿、花岗岩、石灰石等。其中花岗岩30亿立方米,大理石15亿立方米,石灰石300亿立方米,铜(钼)矿探明储量价值超5000亿元。矿产开採行业前景广阔。
封开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面积405.8万亩(不含省市属林场,下同),其中林业用地311.8万亩,有林面积297.3万亩,绿化率95.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904万立方米,居广东省前列。其中乔木林面积291万亩,蓄积890万立方米。在乔木林面积中,杉木6.65万亩,蓄积33万立方米;马尾松112.3万亩,蓄积364万立方米;湿地松1.95万亩,蓄积9.33万立方米;国外松1.46万亩,蓄积0.02万立方米;桉树26.64万亩,蓄积46.88万立方米;黎蒴23.3万亩,蓄积44.93万立方米;荷木0.81万亩,蓄积2.7万立方米;它软阔叶树48.7万亩,蓄积122万立方米;它硬阔叶树6.89万亩,蓄积47.85万立方米;针叶混交林7.04万亩,蓄积30.2万立方米;针阔混交林33.8万亩,蓄积123.75万立方米;阔叶混交林14.1万亩,蓄积64.9万立方米;经济林7.25万亩,蓄积0.48万立方米。1986--2001年,封开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範县”和“中国松脂之乡”荣誉称号。2005月12月,被广东省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荣誉称号。
封开县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龙山、斑石、千层峰、十里画廊、黑石顶、贺江等景区驰名中外,是中国唯一以县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封开县有虎鼻山、塔山、都平、大沖水库、七星河水库、麒麟山、白垢7个森林公园,面积312652亩。
图册参考资料来源
封开县建立省级生态公益林77.15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10825亩。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9302亩,有植物2000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昆虫类9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大桫椤、黑桫椤、封开蒲葵、封开莲座蕨、封开三宝木、黑石顶杨梅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云豹、蟒蛇、巨蜥、穿山甲、白鷳等。
七星顶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1523亩,有维管束植物1300多种,野生动物7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穗花杉、竹叶松、福建柏、金毛狗、桫椤、黑桫椤、观音座莲、紫背天葵等,以及珍稀濒危动物蟒蛇、穿山甲、小灵猫、白鷳、雀鹰、松雀鹰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封开县辖16个镇,分别为江口镇、南丰镇、长安镇、金装镇、白垢镇、莲都镇、渔涝镇、杏花镇、罗董镇、长岗镇、平凤镇、大洲镇、都平镇、江川镇、大玉口镇、河儿口镇。
交通
封开县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便利,国道321线和省道266线以及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境内,2010年6月封开西江大桥与广梧高速连线线通车后,封开将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
人口
常住人口
2010年封开县常住人口为39830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571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592人,增长3.26%。年平均增长率为0.32%。
家庭户人口
封开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114026户,家庭户人口为39384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2人减少0.47人。
性别构成
封开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00539人,占50.35%;女性人口为197765人,占49.6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33下降为101.40。
政治
职 务 | 姓 名 |
县委副书记 县 长 | 黄学武 |
县委常委 常务副县长 | 叶军尤 |
县政府副县长 | 童海森 |
县政府副县长 | 欧 衡 |
县政府副县长 | 伍于广 |
县政府副县长 | 陈卓恩 |
县政府副县长 | 蔡雪丽 |
县政府副县长 | 陈 曦 |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封开县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农业商品基地,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公经营。封开县已创办各类“三高”农业基地550多个,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麻竹基地15万亩,长岗镇的23000多亩封开油栗基地,渔涝镇的16000多亩的麒麟李基地,渔涝、河儿口镇的12000多亩黄烟基地,白垢镇的7000多亩柑桔基地,罗董镇的7000多亩水柿基地等;长岗油栗、杏花鸡分别注册了“奇香皇”和“金凤凰”牌商标;全县已建成杏花鸡繁育中心、畜牧良种场、封开“奇香皇”果业有限公司、东荣食品有限公司、麒麟山水果经营公司、南丰镇果蔬公司、莲都山羊养殖公司等市、县、镇三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面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2年封开县农业总产值21.95亿元(现行价),农业商品率达到80%,农民人均纯收入3961元。
农业
封开县种植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推进生产布局调整,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全面推广套用良种良法,全县种植业发展势头迅猛。2000年以来,县农业部门从省科研院所引进水稻、蔬菜、水果等良种30多个,推广套用面积达100多万亩。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到83%,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7%,种植业主要作物全面套用规範化高产栽培技术。全县共调减粮食及低值作物5.33万亩,改种蔬菜1.72万亩、黄烟0.5万亩、西瓜0.6万亩、水果2.36万亩。改种后单位产值大幅提高,全县通过结构调整增收达4000多万元。封开县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从1999年的57:43转变为如今的50:50。
封开县大力推进杏花鸡、莲都山羊、瘦肉型猪三大名优品牌发展。2000年成立了杏花鸡繁育中心,抓好杏花鸡的繁育、提纯复壮和养殖推广,并成功注册了“金凤凰”牌杏花鸡商标。2003年,建立健全层级责任制,加大示範办点力度,全面启动“百局扶百村、千乾帮千户、村村养万鸡”的活动,制订了杏花鸡标準化生产技术规程,杏花鸡饲养量260万只,预计全年达到550万只,比2002年扩大250万只。莲都山羊是该县十大名优农产品之一,以产于莲都镇石山、且肉质鲜美没有腥骚味而扬名,封开县饲养量4万头左右。以江口镇畜牧良种场为依託,创办瘦肉型种猪基地,省农科院种猪技术中心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合作,2003年瘦肉型仔猪出栏量将达到15000头。封开县成立“杏花鸡养殖技术研究所”,加强杏花鸡的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全面抓好畜牧业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封开县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75%,杏花鸡饲养量占全县三鸟饲养量46%。
从抓好招商引资,发展订单农业入手,突出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封开县种植业“三高”农业基地总面积已达30多万亩。形成了以低水地区为主的西瓜、城郊型蔬菜生产带,以中水地区为主的黄烟、花生生产带,以高水地区为主的优质粮、外销蔬菜生产带,以油栗、麒麟李、糖桔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带和覆盖封开县的麻竹生产带。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遂步凸现。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的基地主要有:封开油栗基地2.3万亩,渔涝麒麟李基地1.5万亩,“十月红”柑桔基地3.3万亩,渔涝晒黄烟基地3.8万亩,优质粮基地33.6万亩,麻竹笋基地15万亩。封开县大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全县畜牧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封开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232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7.1%。耕牛饲养量10.61万头、生猪饲养量48.1万头、三鸟饲养量1102.9万只,分别比1999年增长6.36%、24.5%和74.2%。
水产业
封开县毗邻广西梧州、贺县,县内有西江、贺江。两江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特稀鱼类广东鲂、青竹鱼、黄颡鱼、桂花鱼等50多种。西江河段表皮塘更是“广东鲂”的天然产卵场,每年到此产卵的鲂鱼达5万公斤。两江年捕捞量达900吨。封开县有渔业总水域面积10万多亩,其中西、贺江宜鱼水域6.5万亩。现已开发养鱼面积3万多亩,年产鱼量1600吨,建成国有渔场8家;精养基地7000多亩;江河网箱养鱼达6700平方米;水产苗种场60多个,标準型卵化场1个,年产鱼苗7000万尾,年产鱼种4000万尾,供给能力为80%。
封开县为加快渔业发展,促进贺江开发,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各级投入渔业方面资金达500多万元,在几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整治改造低产鱼塘3500亩;建立三高渔业基地5个,面积1000亩;推广养殖名优鱼类广东鲂、青竹鱼、脆肉鲩、塘虱及一些虾类等;实行池塘养殖贺江优质鱼面积2000亩;完善种苗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广东鲂人工繁殖,年产广东鲂纯种苗达100万尾,使封开县成为广东鲂原种繁殖基地;抓好水产科技培训及推广;强化渔业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实现渔业管理规範化。水产业已成为封开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
封开县生产高密度纤维板,需消耗大量的木材化工原料和动力能源等,因而高密纤维板加工业与林业、化工、电力、运输等相关行业密切关联,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该项目的速成投产,预计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5亿元以上,利税8827万元,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成为新的经济成长点。同时在解决劳动力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促进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8年封开县国内生产总值50.12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3亿元,增长2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8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增长20.3%;财政综合增长率为29.88%,在广东省67个县市中排名第8位,比2007年上升了59位。2009年,1-8月财政综合增长率连续8个月居广东省之首。
文化
文物古蹟
封开留下了无数古遗址和古建筑。黄岩洞古人类遗址和塘角嘴遗址是着名的考古基地,始建于唐代的大梁宫和明代的泰新桥,是古建筑的代表。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罗董镇杨池古村,被誉为“岭南第一村”。
1、封川古城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居委会封川街道。始建年代不详,《封川县誌》载明正统十四年(1450年)黄萧养乱,典史陈顺因旧址修筑。古城背靠北山,东、南、西南临东山河、西江。北有濠堑,东、西、南三面原有护城河。城廓呈长方形,周长约784米,高9.28米,厚7.04米。城墙为青砖砌筑,城砖製作特殊,长34㎝,宽16.5㎝,厚6厘米,侧面阳印“封川城砖”或“封川军造”等字样。城墙上原修筑有城门楼、串楼、角楼、敌楼、望楼、战窗、串屋、更铺等200余间。此外,城墙内原设有县署、教谕署、城守署、典史署、武庙、城隍庙、万寿宫、常平仓、监狱等建筑。封川古城墙原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现保存最完整的是南城门。城门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封川古城墙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封川古城一直作为当地政府驻地。到解放初,封川县人民政府仍设于该城。封川古城墙直到现在仍保存着基本完好的砖城城廓和石砌城门。它为我们研究历代的筑城工艺及官署布局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1985年4月12日,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纯仁李公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会三村一队。坐东向西。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建。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通面阔11.6米,总进深23.5米。明间右侧山墙内部绘壁画“富贵花开满堂长春不老”,落款有“同治癸酉”字样。后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脊为龙舟脊。两侧山墙为镬耳式封火山墙。纯仁李公祠是我县西江岸边保存较完整的祠堂建筑之一,对于研究岭南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封川旧街: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五村,据《封川县誌》记载,该街道建于明代。街道全长191.3米。南北走向。整条街道由七列石条铺砌而成。原来街道两边都是由前店后居俗称竹筒屋的民居组成。由于建设西江河堤,古街的原始环境遭受到较大的破坏,靠近西江河堤一侧的旧建筑绝大部分已经被拆除。靠近古城一侧尚有部分尚存,共29间。靠西江边一侧尚有15间,残11间。封川旧街为研究封川县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4、封川石街: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会三村、四村。据《封川县誌》记载,该街道建于明代。大致呈南北走向。现存部分总长约2000米。由数百块长1.67米、宽0.54米、厚0.2米的大块石条和近百块长1.76米、宽0.54米、厚0.2米的小石条砌成。封川石街为研究封川县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5、井底村古井: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会三村村。始建年代不详,按其形制应属明代。系由整块红砂岩石凿成上圆下方的井圈,井圈通高0.37米。井口圆形,外径0.7米,内径0.5米。井口沿高出井台地面0.1米。井壁砖砌。井台呈梯形,面积约13平方米。井水深约5米,水质清冽,仍可饮用。井底村古井对于研究明代古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攀桂坊古街道: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五村,又名横街。据《封川县誌》记载,该古街道建于明代。全长246.5米,宽66.75米。街道路面由青砖铺就,两侧分布着清至现代民居8座,大部分房屋已破损。攀桂坊古街道路面青砖基本完好。是封川古城外围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条砖砌古街。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损坏清代建筑数间。残墙断壁至今可辨。该街道为研究明代古街提供了实物依据。
7、苏家镬耳楼: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丰沙村委会上沙村。始建年代不详,按其形制应属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为两层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镬耳式封火山墙。通面阔10.83米,通进深10.83米。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正脊为龙舟脊。苏家镬耳楼是县城江口镇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古建提供了直观的标本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
方言
封开县境内的方言有粤语、客家话,还有标话。
封开县境的汉语方言主要是粤语。讲客家话的人数不多(大约数千人),较为集中在南部的几个乡镇(如江川、平凤、七星、渔涝等部分乡村),他们大都迁来时间不长,与梅县客家话差别不大,完全可以通话。粤语是这一地区主要通行的方言,其内部差异较大,这与该地区的历史建置有关。封开历史上曾为两个县的辖区,南部地区为封川县辖地,治所在今封川镇;北部地区是开建县领地,治所在今南丰镇。现封开境内的两种主要的粤方言即分别分布于这两个地区,南部地区以罗董话为代表(原县城封川镇的粤语受接近广州音的江口音的影响,已失去了许多特色.故以较有特色的罗董话为代表方言),其分布区域与原封川县所辖的範围基本一致;北部地区以原开建县城南丰镇为代表方言,分布範围与原开建县的辖区也是一致的。
封开北部的南丰话与广西的信都话很接近,甚至能互讲,两者起源于同一语种。两汉至唐前,今南丰地区(旧称开建县)与广西贺州的信都同属封阳县,到了唐初才分出开建县并归封州管辖,由此可推断南丰话也是起源于两汉时期。现今讲南丰话及信都话的人口总数很多,光讲南丰话的约二十万,讲信都话的大概也有一、二十万,总加起来有三、四十万,人多有利于语种的稳定,不易于被“洋化”或“土化”。至于南丰话、罗董话、信都话、封川话哪一种更为原汁原味,人口数量最多的南丰话应为首选。
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所标记的“封中”应位于古封阳附近,沿贺江而下,封阳更靠近中原,人口汉化程度更高;罗董汉代属广信,属郡治县範围,罗董话带有古汉语之浊塞音,但讲罗董话的人数相对较少,从罗董镇保留较多南越语地名上看,古时为少数民族的集散地,罗董话则有被严重“土化”的可能;封川话在江口县城一带,受近代广州话的影响较大,已失古味;信都话受壮语影响较大,说什幺完了以后都加个“卖-”字。从南丰话与广州话的差异对比可以看出,宋代以后南雄珠玑巷南下人口对广府文化的二次汉化或入迁人口的接受粤化的份量,可以说,宋代以后更强的是入迁人口接受广府文化的粤化,广州话偏离南丰话不是太远,汉时总郡治还在广信时,粤语已基本定型。
旅游
天下第一石
封开一直被誉为“南国大花园”。这里有奇山,有秀水,更有着面积达6万亩,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封开大斑石景区位于封开县杏花镇的古广信河畔。有“天下第一石”之美誉的斑石高191.3米(相当于63层的广东国际贸易大厦的高度),一石成山。1982年,广东省省长刘田夫来此视察时,亲笔题下了“天下第一石”这个称号。据考证,斑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虽历经亿万年的雨淋日晒,仍是完整无缝,外表层无风化。与这块古老的巨石相比,原号称“世界第一石”的澳洲艾尔斯“红石”早已遍布缝隙洞穴。
天下第一奇石

大斑石不仅可以登,更可以攀。华南最大的户外攀岩项目就在这里。大斑石上共安装了11条攀岩线道。其中2条表演线道,高191米,其余9条为60多米、80多米、100多米不等,可以供专业和非专业的攀岩运动爱好者自由选择。
莲都镇的客斯特地貌,景型多样,从平地凸起的乳峰群,罗列如簇,绵延数里,与桂林灕江的群山相似。溶洞有螺髻岩、高岩、万富岩、葵木岩等,洞内石笋、石钟乳、石花形态万千,色彩斑斓。还有贯河从山下流过,以及龙潭喷泉、华兰池等景点,形成“千峰环野立,一水绕山流”。
千层峰
千层峰景区位于封开县渔涝镇东南八公里的黄岗河畔,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山峰傍河屹立,峰高二百多米,是由一叠一叠的沉积沙页岩所构成,层层叠叠,故称千层峰。千层峰在地质地貌学上称为沙岩峰林地貌,与湖南湘西张家界的地貌是一样的,形成于距今三亿八千万年前的泥盘纪,还是中国最古老的造山运动——嘉理东造山运动所造成的山峰,是广东两个嘉理东造山运动的标準地之一,对地质地貌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封开千层峰

珠江电影製片厂曾在这里拍摄《还剑奇情》《神州精魂》这两部影片,最香港翡翠台又在该景区拍摄多集电视剧《西游记》。千层峰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不但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得到省、市很多领导的关注,国家旅游局计统司李任主司长,省旅游局吕伟雄局长,广东省、广州市、肇庆市各级党政领导都来过景区考察,并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封开力争在三、五年内把省级的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风景区。
双龙洞
双龙洞位于渔涝镇龙山山麓,为古生代石炭纪石灰岩溶洞。洞穴穿山而过,洞中有泉,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连,窄处仅能容人,宽处广而成厅;总长200多米,略分9个洞室,宽3~12米,高5~15米。石笋、石柱、石狮、石龙、石佛、石欧、石葡萄等等,造型美妙,琳琅满目,构成多姿多彩的景观30多处。洞下龙宫中两条石龙浮游吟啸于碧水之中,似欲腾飞而起,洞即由此而得名。白石岩与双龙洞隔山相对,洞口离地面30多米,气势不凡。洞穴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高20~30多米。景观70多处,即有豪放明快之作,又有透剔玲珑之品,主要有“昭君出塞”、“江南春色”、“广寒宫”、“凌云宝塔”、“仙女思凡”、“八仙贺寿”、 “元宵灯会 “水漫金山寺”、“瑶池仙境”等。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为该洞题写了洞名。
泰新桥
泰新桥位于平凤镇平岗管理区新村。始建于明代,据《封川县誌》载: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1812年)重建。现桥屋樑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王辰日癸卯时东西社众缘信等重建”。该桥为樑柱式廊桥。泰新桥建筑精巧,造型古朴。桥下部分保持了中国唐宋时期木结构樑柱或桥樑的古制,堪称南粤古桥中之奇葩。1985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封开县人民政府和平凤镇府、新村村民四方集资,依旧貌将该桥重修。
黑石顶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起巡检坪,西至良伞顶,北顶盐水田,南抵蛤坑,总面积6.27万亩(比鼎湖山林区大11倍),是天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属原始次生林。该区内的野生动物有200多种。较主要的有云豹、蟒蛇、巨蜥、山猎、黄猿、草鹿、雉鸡、杜鹃,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有苏门羚羊、大灵猫、小灵猫、白鹇(广东省省鸟)、穿山甲等。昆虫种类繁多,共924种。还发现仅有的“封开匙同蝽”、“黑翅蝗虫”等13个新种。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是专性热带植物分布的北部极限,又是专性亚热带植物分布的南部极限,同时又是华南植物区系与西南植物区系交汇的场所。
封开黑石顶

人物
封开历史文化悠久,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汉武帝时在此设定广信县,作为统辖岭南地区的首府。岭南地区第一个科举状元莫宣卿就诞生在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沉澱,使封开成为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最早受惠地,孕育了被誉为“岭海儒宗”的汉代大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中华传佛第一人”牟子,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对岭南发展史产生重要影响。
陈钦(?~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子佚,广信县人,专门研究《春秋左传》,陈钦曾为王莽学习左传的老师。
陈元(生卒年不详),东汉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广信县人。着《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均佚)。
牟子(170年~?),东汉末三国初人,着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着。
士燮(137-226年),字彦威,广信县(今封开县)人。着书《春秋经注》、《公羊传注》(今已散失)。
莫宣卿(834年-?),字仲节,号片玉。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刘谦,又名刘知谦,字德光,河南上蔡人。初任广州牙将,职位虽然卑微,但器貌殊常,素有才识。
刘隐,刘谦长子。曾任行军司马,主管军政军需。
苏章,生卒年不详,封开人。封水千年奇巧战例的天才指挥家。
曹觐于北宋皇祐年间(皇祐,公元1049-1054年),任封州太守。
侯应遴(158 0 -1647 ),字佐熙,号夷庚。今封开县南丰镇侯村人。四十一年(1613年)任梧州府容县知县,主政6载,廉以持已,仁以恤民。
李炳辉(1891-1911年),字祖奎,号路得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