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浙江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科生的专业名称为: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工程方向);研究生的专业名称为:车辆工程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浙江大学车辆工程
- 创办时间:1955年
- 类别:新式高等学府之一
- 主要院系:车辆工程专业
大学简介
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前身"求是书院",是中国人最早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
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5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专业属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属于机械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下的专业,具有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0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员3名。每年招收博士生3名左右、硕士生7名左右、本科生30名左右。每年提供2名左右保研名额供985高校以及全国其他重点高校的车辆工程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送本专业读研,同时也欢迎优秀本科生报考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读取硕士以及博士学位。
车辆工程专业本科设定为: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工程方向)培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从事汽车工程领域现代产品设计製造、研究开发、组织管理和经行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选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汽车製造企业、机电产品进出口公司及商检部门工作,可攻读硕士或硕博一贯制研究生。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微机原理及套用、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发动机原理等。
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生以及硕士生研究方向为:1)车辆电子监控和操纵、2)车辆悬架和减震、3)特种工程车辆、4)车辆动力学仿真、5)车辆检测、试验与控制、6)车辆製造过程自动化、7)车辆虚拟仪器、8)虚拟测试与仿真、9)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10)发动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11)汽车与发动机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12)车辆热管理、13)新能源车辆、14)车辆零部件可靠性设计和系统集成最佳化、15)气动发动机设计理论、16)气动-燃油混合动力发动机设计、17)气动汽车的集成、18)现代汽车设计理论与方法、19)汽车数位化设计与分析、20)汽车模具设计分析与製造、21)车辆现代製造技术、22)车辆状态监测及分析诊断、23)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24)发动机整机CAE分析与虚拟设计
毕业去向为:出国深造;保送本校和外校研究生;考取本校或外校研究生;任职于国内着名汽车公司如:通用中国、通用五菱、BBDC、广州本田、神龙汽车、吉利控股、一汽丰田、奇瑞汽车、厦门金龙、苏州金龙、宇通客车等;任职于汽车相关行业如: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等;任职于一些跨国公司。
学习场所
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5名,硕士生导师11名。
1)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俞小莉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志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锋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树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许沧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绍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道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钰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冯培恩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小文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树根教授。
3)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製造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周晓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简介
冯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1985年获联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在国内率先开始工程机械CAD的研究。从事设计方法学、最佳化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的跨学科研究,开闢最佳化方法学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统、全性能和全寿命周期最佳化为目标的广义最佳化设计理论,方案智慧型生成和柔性最佳化方法、基于多Agent的分散式协同最佳化技术、基于区间分析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徵模型和智慧型概念设计目录,提出基于基因工程的概念设计策略。开展工程机械机器人化技术的研究,首创集工况监测与故障查找、节能控制、远程无线遥控和局部自主智慧型操纵于一体的液压挖掘机器人。在国内外正式发表200余篇论文,出版一本德文专着、多本中文着作及译着。研究成果先后荣获10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或荣誉。现兼任联邦德国工程师协会会员,英国《Engineering Design》编委,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挖掘机械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CAD学会副理事长,中德合作《工程设计》主编,《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副主任等职。还兼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和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与浙江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北海道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6.04-1997.03香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中的热、机疲劳可靠性、车辆热管理、车用动力能源多元化等。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军工项目、省部级项目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4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第2)、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在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安全重大基础项目、军品配套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计画项目和企业委託技术开发项目(重大横向项目)等。 现任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机学会常务理事、能源与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科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博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后(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资助),德国汉诺瓦大学访问教授(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天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与发动机NVH和CAE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国内开设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生课程,1996年在国内最早开创了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热力发动机噪声控制研究博士生培养方向,已培养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于打造我国发动机自主开发品牌(ANVL)。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先后完成了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0多项,有七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作为负责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内燃机气缸压力无孔测量系统”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动力机械装置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及其套用”先后获得天津市发明金奖、国际发明展银奖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动力轴系扭振实验台”获得天津市优秀髮明奖和全国发明展金奖以及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内燃机声振信号测量及其对工作过程识别的研究”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3),“阶梯轴系扭振弹性波主动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热机结构动力学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的耦合性能影响研究”,“柴油机等强度轻型化设计开发”,“汽车低噪声轻量化设计研究”以及“镁质车体前端NVH性能设计与开发”等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EI、SCI检索70多篇。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加完成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荣获光华科技奖、容闳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天津青年科技奖、通用汽车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研究方向: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汽车与发动机轻量化设计、发动机现代设计方法、发动机整机设计开发、汽车与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发动机橡胶液压悬置设计等;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讯息来源:浙江大学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实验室网站)。
吴锋,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8年10月生,1996年获浙江大学能源系内燃机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副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副主任,浙江省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省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及发动机的电子控制、代用燃料和内燃机排气净化技术。近五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及企业委託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项;拥有专利和软体着作权2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参与编写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一部。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周晓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从事车辆工程、振沖噪控制与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製造、无损检测、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测试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及可视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系统开发工作。承担或完成了与此相关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套用项目。其间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新技术与软、硬体套用系统在内的较为系统的成果;据国际在线上查新检索鉴定认为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所开发的一些具有先进水平或填补空白的套用系统,已服务于国防、航空、汽车等工业领域。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无损检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製造自动化与光机电一体化、检测、信息处理与质量保证、车辆检测、试验与控制、车辆製造过程自动化、车辆虚拟仪器、虚拟测试与仿真。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製造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讯息来源:浙江大学机能学院网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车辆工程专业)。1989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套用数学系计算几何与图形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製造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留校任教于浙江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国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计算机系,高级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製造技术(双语)”、“机械产品数位化建模”。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市级项目、企业横向合作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EI收录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曾荣获浙江大学奖教金、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担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10-20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全国模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与模具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工作研究领域——设计理论与方法: --产品建模及设计规划; --创新设计理论; --基于模拟的分析及最佳化设计技术;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与分析。 车辆工程: --车身数位化设计与空气动力学分析最佳化; --底盘系统数位化设计与性能分析最佳化。 模具设计与製造技术: --模具现代设计方法; --模具性能仿真及分析最佳化。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胡树根,男,教授,毕业与浙江大学。先后从事与製造业信息化项目、模具设计製造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测控技术、基于数值模拟的成型工艺参数智慧型设计、计算机辅助排样最佳化系统、计算机辅助模具报价分析、汽车零部件设计、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车轮随即侧滑仿真分析及悬架参数最佳化、EPS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车转向技术。车辆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数位化设计与分析、汽车模具设计分析与製造、汽车现代製造技术。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许沧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内容:柴油机喷雾雾化、雷射点火机理研究、汽车电子等。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熊树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注册机动车鉴定评估师,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199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1997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的车用及多元化利用。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沼气学会会员,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採购评标专家,杭州市汽车仲裁院仲裁员,江西省涡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曾到阿根廷、墨西哥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国防军工项目以及企业的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氢燃料发动机、CNG、LPG、沼气、煤气等气体燃料发动机及汽车、柴油车的颗粒捕集再生装置、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涡旋机械、新型发动机等,还开发了机动车检测测试系统。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十多篇,申请专利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三十多项,获省部级和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各一项。先后担任《汽车构造》、《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电子套用》、《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性能与评价》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导《汽车认知实习》和《汽车驾驶实习》,是劳动部“二手车鉴定估价师”、“汽车碰撞估损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讲师,现为《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国际氢能杂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学报》评审,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获浙江省高校第五届教学大赛优秀奖,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第三届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08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10年能源系教学竞赛二等奖,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长助理,丽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现挂职浙江省龙泉市,任龙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研究领域: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讯息来源:浙江大学个人主页)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朱绍鹏,女,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叶大学电子机械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3月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系统设计与管理专业获系统工程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画。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3.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控制。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模型驱动开发与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论》、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奖励荣誉:1.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2.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优秀班主任,2012。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李道飞,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于 吉林工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本科学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于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攻读 车辆工程专业 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员,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员;2016年1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期间:2011年8月-2011年11月:访问学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2、智慧型车辆、自主/半自主驾驶 3、新能源汽车及其控制系统 - 气动-内燃混合动力 - 电动车辆。
办公地点: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
研究所简介
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由原浙江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浙江大学内燃机专业创办于1958年)和原浙江大学蓉杭模具高技术研究所,通过学科交叉在 2000 年初组建成立。 研究所现有在编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共 20 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10 名,高级工程师 5 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3名。研究所现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近 1800 平方米,共有 8 个发动机实验室、一个汽车底盘测功实验室、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和 7 个专项实验室,如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实验室(ANVL),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实验室,发动机及车辆热系统实验室等。研究所设有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和机械工程学科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可以招收动力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 3 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动力机械及工程和车辆工程 2 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此外,还先后开设了 2 个本科专业:热力发动机(原称内燃机)和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方向)。在站博士后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 21 名,硕士研究生 66 名,本科生 30 余名每届。多年来,研究所主要从事车用动力能源清洁利用与多元化、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内燃机传热和热强度的理论与试验方法、内燃机零部件可靠性理论与试验方法、内燃机及车辆性能检测技术、机械产品及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製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研究所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兵工学会发动机分会委员单位。并先后有近30名研究生和数十人次的教师前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学术交流和工作访问。美国的 Wisconsin 大学、 Princeton 大学,德国的 Kaisers Lauten 大学,加拿大的 Calgary 大学,日本的崎埠大学、武藏大学、北海道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係,有近1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成为本学科的兼职教授。近5年,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军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他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企业委託科研项目等 100 余项,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50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20 余项,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50余篇,出版专着和教材5本。(资料来源与: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研究所简介)
浙江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国内院校排名之所以于学校排名有所距离,一方面是因为本科生算在机械设计製造及其制动化专业内;没有一个完整的车辆工程研究所,所以一些教授博导分布在不同的研究所,至于资源不能很好整合。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很好的整合加上浙江省汽车领域项目多的优势条件,还有浙江大学师资以及招收学生综合素质高的优势。相信浙江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会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汽车工业的国产化做出重大贡献!
2010年7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1名国家公派留学澳大利亚、1名本校直博、1名一汽大众汽车、1名一汽技术中心,1名上海大众汽车,2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
2007年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汽车): 第10名A/267 车辆工程排名不祥
2006年车辆工程: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排名不祥 车辆工程△:第14名A/57。
2005年车辆工程:车辆工程△:第6名A/44
2004年车辆工程:车辆工程△:第8名A/38。
2002年车辆工程:车辆工程△: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