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是东北师範大学年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是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的分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範大学
- 学位级别:博士
- 学位授予年份:年
【摘要】:在世界範围内全球化、多元化浪潮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开发中国家的重视。如何在这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发展既融汇多元又兼具本土化的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音乐文化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渊源,国际音乐教育的大背景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研究上寻求新话语、新思维,同时,我们还要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以本土化音乐理念为立足点。因此,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音乐教育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统一的关係―放眼世界,立足本土,融合创生,就成为广大音乐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近年来,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成为音乐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起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就蕴含着这种理念。奥尔夫在建构其原本性、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文化不应该仅以西方或东方某种音乐文化为中心,而应该吸取各种先进文化的优点,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渗透在其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奥尔夫一直竭力主张要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地区的各种音乐文化,无论是其家乡巴伐利亚的民间歌曲,还是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富于浓郁东方情调的传统音乐,无论是独具特色的非洲木琴,还是东南亚各国的打击乐合奏……都体现着音乐的本质和本源,是最“自然的”和“富有活力的”音乐艺术。这些接近自然并且能够为每个儿童学会和体验的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素材,以适合儿童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奥尔夫音乐课程和灵活多变的音乐教学活动。正是如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传播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世界的融合与发展、演变与生成过程,并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当代世界最着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以及生动活泼、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个性突出的教学策略得到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习者的高度讚誉和喜爱,并且深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以廖乃雄等为代表的音乐教育研究都介绍引入到我国,对促进我过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传入初期,受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和当时“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使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融合不好,生成不够等问题,有些教师片面地流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深层次理解奥尔夫教学法深刻的教育内涵及理念,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再次受到强烈关注,目前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竞技化、工艺化、专业化等弊端,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当前世界範围内的音乐教育全球化背景和文化融合与生成的角度出发,在详细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理念、原则、方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全世界的融合、演变进程,进而将研究的视域集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上。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得到本土化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如何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价值?第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现状如何?第三、如何在实践中完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与生成?第四、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教学模式? 论文包括导论共分七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确定研究领域,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论述,并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综述,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问题的背景及价值,主要是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本体解读,介绍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形成的社会背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的发展现状等问题,并在音乐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价值所在。 第三部分以引进-渗透与整合、融合-吸收与转化、生成-建构与创新为视角,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展开论述。 第四部分论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途径,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的传播与本土化现状,主要阐述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并就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融合方式等问题。 第五部分是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实践研究,以我国的音乐新课改为目标,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準的融合现状,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契合程度,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第六部分主要阐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本土化的生成与建构,包括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生成本土化教学目标的生成、本土化教学原则的生成、本土化教学内容的生成、本土化教学方法的生成、本土化教学评价的生成、本土化教学策略的生成以及本土化教学用具的生成等。 第七部分针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设备、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专业师资的缺乏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学校氛围、师资保证、学生需求等方面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生成条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範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4
- 导论14-33
- 一、 问题的提出14-16
- (一) 研究背景14-15
- (二) 研究问题15-16
- 二、 研究综述16-22
- (一) 关于教育理论“本土化”16-17
- (二) 关于课程理论“本土化”17-19
- (三)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与我国课程改革的关係19
- (四)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过程的研究成果19-21
- (五)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21-22
- 三、 研究价值22-23
- (一) 理论价值22
- (二) 实践价值22-23
- 四、 研究方法23-24
- (一) 研究思路23
- (二) 设计路线23-24
- 五、 论文新意24-25
-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24
-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24
- (三) 学术观点的创新24-25
- 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体解读25-29
- (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及形成背景25-26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26-27
-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27-28
- (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贡献28-29
- 七、 相关概念界定29-33
- (一) 本土29-31
- (二) 本土化31-33
- 第一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背景及价值33-38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合的全球化背景33-36
- (一) 世界的多元融合33
- (二) 教育领域的融合33-34
- (三) 艺术领域的融合34-36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价值36-38
- (一) 丰富和完善音乐教育理论,深化理论研究36
- (二) 促进音乐课程改革,探索新的音乐教学模式36-37
- (三)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37
- (四) 激发音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37-38
- 第二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及依据38-49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内涵38-42
- (一) 引进-渗透与整合39
- (二) 融合-吸收与转化39-40
- (三) 生成―建构与创新40-42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依据42-49
- (一) 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和原本性的音乐观42-45
- (二) 文化学基础:“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理念45-46
- (三) 音乐学基础:以本土化为取向的发展是音乐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46-49
- 第三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历程与现状49-73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学理探寻49-51
- (一) 重视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全面、系统考察49-50
- (二) 重视音乐教育实践,走进音乐教育的生活世界50
- (三) 重视学术研究,进入音乐教育的意义世界50-51
- (四) 借鉴研究範式,构建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51
- 二、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51-56
- (一) 传入期 (1980-1989 年)-学习、模仿阶段52-53
- (二) 发展期(1990-2000)-交流、融合阶段53-54
- (三) 深入期(2000-现在)-创生、建构阶段54-56
- 三、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现状56-59
- (一) 教育理念方面56-57
- (二) 教材建设方面57-58
- (三) 乐器製作方面58
- (四) 教学实践方面58-59
- 四、 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存在问题分析59-68
- (一) 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肤浅64-65
- (二) 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本条件较差65-66
- (三) 实施奥尔夫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66-67
- (四) 曲解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与精髓67-68
- (五) 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流于形式68
- 五、 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融合方式68-73
- (一) 与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合68-70
- (二) 与其它音乐教学方法的融合70-71
- (三) 与其它学科的融合71-73
- 第四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实践研究73-92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準理念的融合73-82
- (一) 我国音乐新课程标準的解读73-75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蕴含的课程理念分析75-77
- (三) 奥尔夫理念与音乐新课标的契合性分析77-82
- 二、 奥尔夫教学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82-88
- (一) 实践学校的概况介绍83
- (二) 实践的设计与流程83-87
- (三)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87-88
-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个案分析88-92
- (一) 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概况88
- (二)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缘起88-89
- (三)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学本土化探索89
- (四)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分析89-92
- 第五章 本土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生成92-135
- 一、 本土化教学目标的生成92-95
- (一) 促进音乐素养提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93
- (二) 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合作意识93-94
- (三) 培养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创造力94-95
- (四) 培养文化认同思想,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95
- 二、 本土化教学原则的生成95-98
- (一) 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96-97
- (二) 情感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97
- (三) 律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97-98
- 三、 本土化教学内容的生成98-102
- (一) 以方言、童谣、古诗词等为素材99-100
- (二) 地方音乐资源的开发100-101
- (三) 民歌及其他民间音乐的选择101-102
- 四、 本土化教学方法的生成102-130
- (一) 从节奏朗诵入手的音乐教学方法102-105
- (二) 声势活动与唱歌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法105-109
- (三) 奥尔夫乐器与歌唱相结合的音乐教学方法109-113
- (四) 突出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方法113-117
- (五) 突出实践性的音乐教学方法117-119
- (六) 强调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方法119-123
- (七) 强调体验式的音乐教学方法123-127
- (八) 注重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方法127-130
- 五、 本土化教学评价的生成130-132
- (一) 评价内容多元化130
- (二) 评价标準差异化130-131
- (三) 评价形式多样化131
- (四) 评价目的发展化131-132
- 六、 本土化教学用具的生成132-135
- (一) 充分开发乐器种类132-133
- (二) 自己动手製作乐器133
- (三) 利用身体进行“声势”演奏133-134
- (四) 深入理解“元素性音乐”134-135
- 第六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和生成条件135-148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融合障碍135-140
- (一) 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136
- (二) 音乐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136-137
- (三) 音乐教育环境和教学设备137-138
- (四) 音乐教师的整体素养138
- (五) 音乐理论研究的滞后138-140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生成条件140-148
- (一) 国家政策层面140-141
- (二) 社会舆论层面141-142
- (三) 学校氛围层面142-144
- (四) 教师个体层面144-145
- (五) 学生需求层面145-148
- 结语148-150
- 参考文献150-158
- 后记158-159
- 附录15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