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反甄审运动

反甄审运动

反甄审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学生为争取读书权利而与国民党当局开展的斗争。

上海学生提出了“人民无伪!”“学生无伪!”等口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反甄审运动
  • 争取:读书权利与国民党当局开展的斗争
  • 时间:1945年9月26日
  • 展开:在京、沪、平、津、青岛等地

运动起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学生为争取读书权利而与国民党当局开展的斗争。1945年9月26日,国民党政府公布《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甄审办法》,称:原沦陷区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学生为“伪学生”,要一律进行甄审和训练。“甄审科目一律考国文、英文、三民主义”,还要“标点批注国父遗教与《中国之命运》,呈交主兴研读报告与学术论文各两万字以上”。甚至教职员也不能倖免。由于社会舆论与各收复区学生的强烈反对,当局于1946年2月又公布了《甄审修正办法》,但仍以学习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为主要内容。面临失学失业威胁的广大师生不得不为生存而战。

运动过程

反甄审斗争在京、沪、平、津、青岛等地相继展开。上海学生提出了“人民无伪!”“学生无伪!”等口号,先后向到上海的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和蒋介石请愿,要求取消甄审,取得读书权利。北平学生在北平专科以上学校校友联合会的领导下,先后召开了四次反甄审大会,1945年10月发出《给收复区全体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号召学生团结斗争,非到当局撤销甄审办法不止。12月31日,天津学生6,000余人包围教育局,反对甄审。学生的斗争迫使国民党步步退让,原来的“先甄审后补习”改为“一面接收,一面继续上课”,京沪平等地成立了临时大学补习班。

运动结果

1946年暑假,各校临大学生都升入国立大学,甄审办法不了了之,学生长达8个月的反甄审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津反甄审

抗战结束后,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青年学生与教师莫名其妙地被污衊成“伪学生”、“伪教员”。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政府教育局拟定甄审收复区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之办法》,要求对沦陷区的教员和青年学生通过考试三民主义、英文、国文、数学、史地、理化六门功课进行甄别,这一措施激起广大青年学生的极大不满。我党根据民众的要求,领导学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甄审运动”,各学校的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骨干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斗争中,起到了先锋骨干作用。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对这次“反甄审运动”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青反甄审

乱世

战后的青岛,风雨飘摇,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表情:太阳旗落地,星条旗飘起;接收大员满天飞,“五子登科”接收忙,抢金子,抢位子,抢房子,抢车子,抢女子;善后救济总署、货物税局 、敌伪产业处理局 ,一块块金字招牌忽然在一个早晨冒出来;接着是更改税捐,调整税率,保甲编组,五户连坐,敲诈勒索,巧立名目 ,苛捐杂税接踵而来……其间,一则公布在《青岛公报》头版上的甄审令引发轩然大波,1945年12月16日,青岛文德女中20岁的女教师费筱芝因张贴反甄审标语,在青岛街头被杀,由此在全国演化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甄审运动。

一则甄审令

1945年11月2日,一则“甄审令”公布在《青岛公报》的头版位置上:“凡沦陷区敌伪所设中等学校教职员、学生须一律甄审,未经甄审合格之学生与教师,一律不承认其学籍、教龄,不能继续求学和报考大学,不能继续任教。”甄审令一出,就意味着盼到“中央”来了以后仍然在失业 、饥饿、贫困中苦熬的人们,不仅生活、出路毫无保障,头上还会扣上一顶“附逆”的帽子,坠入更深的苦难。
甄审与反甄审,猛然碰撞出抗争的火花。
从1945年11月下旬开始,青岛师範学校 、市立中学毕业生马绪登、沙公普、董建钧等,联络师範学校 、市立中学、市立女中、礼贤中学、崇德中学、文德中学等校毕业生连续集会,反对不合理甄审,并数次派代表与市教育局交涉,均遭无理拒绝。1945年12月9日、12日,各校毕业生相继成立高国中毕业生联谊会和教员学生联谊会,推选马绪登为联谊会负责人,拒绝甄审登记,一再派代表与教育局交涉,要求取消不合理甄审。但教育局答覆:逾期不登记,一切责任自负。15日,教育局裁撤了台东镇等国小校长和数十名教师。教育局的蛮横态度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愤怒,广大师生终于认清了国民党独裁、专制、反人民的真面目,并意识到单靠少数代表的请愿是不行的,只有广泛地联合起来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期间,中共青岛市内特支及时掌握了反甄审运动的发展事态,特支成员王文成、王文仁均以崇德校友的身份参加了集会。12月上旬,特支书记张辽专程回市委汇报。市委认为,这是发动民众开展斗争的极好时机。市委指示:市内党组织要加强对运动的领导;要扩大革命阵营,广泛动员和吸收在校学生及教员参加斗争;要争取全市各界、各阶层的支持和同情,联合一切反甄审的力量,大造舆论和声势。

一桩枪杀惨案

反甄审,从市立中学、文德、礼贤、市立女中开始迅速扩大到全市师生。12月16日,全市师生代表齐集黄台路国小礼堂开会,决定自12月17日起罢课罢教,集体请愿。会后,一二百名师生分组上街张贴标语。
当夜 ,国民党青岛当局出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22时,一二百名师生分组上街张贴标语。23时,文德女中20岁的女教师费筱芝在湖南路上贴标语时,被持枪的“青岛保全队”士兵发现,费筱芝忙向江苏路躲避,只听身后一声断喝,枪响了,费筱芝中弹倒在血泊里……费筱芝的牺牲,激起了公愤,5000名中学生捲入反甄审斗争,十余所中国小举行罢课,影响迅即波及全市各界,全市师生八九千人在市府门前示威。“费筱芝惨案”成为青岛反甄审运动进入高潮的爆发点。
当局为儘快平息学潮,李先良(时任青岛市市长)、葛覃(时任青岛市党部主任)、孟云桥(时任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张乐古(时任青岛参政员)等在《十项请求细目书》上籤字;教育部特设的济南大学临时补习班也在青岛设立分班;礼贤、崇德、文德、圣功4校学生免予甄审。

一场反甄审运动

1946年1月12日,教员学生联谊会在东本院寺为费筱芝举行追悼大会,数千名师生和市民前来弔唁。会上,教师代表王惠芬、学生代表邢雨辰(中共地下关係)等愤怒控诉当局镇压学生运动、惨杀无辜的罪行。
国民党青岛当局玩弄两面派手法,对已承诺的《十项请求细目书》迟迟不兑现。为抗议当局言而无信,联谊会决定举行全市学生大游行。14日,全市师生八九千人,齐集第三公园,要求市长李先良前来答覆问题。李先良不敢到场,张乐古却以欺骗手段将马绪登、邢雨辰等代表骗到市政府进行“谈判”,暗中将他们扣押。为稳定民众情绪,揭露反动当局的阴谋,特支成员决定因势利导,发动大家到市政府游行请愿。游行队伍高举横幅标语,高呼口号,经中山路等主要街道,浩浩蕩蕩,奔向市政府。途中,交通公司、电业局、四方机厂、颐中菸草公司等单位的工人,纷纷加入游行队伍,参加民众多达1万余人。迫于广大民众的强大声势,李先良不得不出来和大家见面,孟云桥则表示接受师生所提出的条件,次日作正式答覆。
为声援青岛反甄审运动,平、津、宁、沪等地纷纷来函来电錶示声援,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件纷至沓来。1月20日、21日,即墨金口镇、灵西区师生连续举行声援性示威游行。重庆《新华日报》、山东《大众日报》、胶东《大众报》等,都陆续刊载了讯息。中共中央华东局也发出了《关于青岛学生运动的指示》,应以费筱芝惨案兇手为主要打击目标 ,力争实现师生提出的“惩凶”、“保障人权”、“取消甄审”等要求。青岛反甄审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青岛的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迫于学生、市民的游行、罢教的形势与国民党高层施加的要求安定民心的压力 ,李先良被迫捨车保帅,将兇手捉拿归案。1946年7月31日,青岛地方法院检察处经侦查终结,被告青岛保全队员王玉明被提起公诉,证据确凿。王玉明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47年减刑,未过多久,即被释放。费筱芝被杀案的兇手未被严惩,这一案件就此草草收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