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3年8月,是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领导下的公共艺术研究机构。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学术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引领公共艺术发展方向,推动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进步。

中心立足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之中,以智库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导向,致力于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文化形象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学术支持,为公共艺术行业的规範与发展提供专业保障,对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进行尝试探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 外文名:Public Art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简称: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 外文简称:PARCC
  • 属性:研究机构
  • 成立时间:2013年8月
  • 主任:王中
  • 副主任:武定宇
  • 部门:学术部  设计部  展览部

发展历史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3年8月,是国家艺术发展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领导下的公共艺术研究机构。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学术研究与探索性实践,引领公共艺术发展方向,推动我国公共艺术事业的进步。
中心立足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之中,以智库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导向,致力于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文化形象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学术支持,为公共艺术行业的规範与发展提供专业保障,对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进行尝试探索。
中心下设学术部、设计部、展览部;主任、副主任各1名,专职研究人员5名,专职设计师8名,兼职研究人员11名,特聘国内外专家8名。研究实践平台汇聚了海内外大量中青年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设计师、策展人、製片人等文化艺术领域人才。
自成立以来,中心承接多了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其中,2014年受文化部委託进行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并于2016年1月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公共艺术专题展(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中心常年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 在城市设计中主张AUD(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系统设计理念。先后完成了北京、青岛、长春等多条捷运轨道交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并负责、参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天津武清文化中心广场等多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营造项目。广受政府和民众的好评。

工作人员

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王 中
1963年1月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动态艺术组织艺术委员。
曾荣获中国环境艺术杰出贡献奖、新中国城市雕塑60年建设成就奖等国家级艺术奖项, 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巴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美国中国当代雕塑与装置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出版专着《公共艺术概论》1—2版、《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等,并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副主任

武定宇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1981年12月生于河南信阳,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课程教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主持人;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画”人才;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资格认证人员,中国高级环境艺术师。主要从事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史研究,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实践研究,并在《美术研究》、《装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常设研究人员

任静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行政专员。
卢远良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青年艺术家、策展人。
李小川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高畅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青年雕塑家。
王海利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设计师、助理研究员,製片人。

媒体报导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1月9日在深圳启幕。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等领导参加开幕式。据悉,展览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业展览馆、华美术馆、EPC艺术中心均有展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作为中国至今规格最高、最为权威的设计展,展览旨在通过构建专业、权威的国家级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的系统性涵义,本届展览以“案例”形式呈现,它不是单件作品的巧思,也非某一功能的单纯实现,而是强调设计师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和系统解决,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小中见大”或“以小博大”,往往是设计跨界和系统思考的结果。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从“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四个方面汇集案例,系统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的进程中的思考和实践。展览首次举办了“公共艺术专题展”及公共艺术文献展。
与大展展示当代设计的优秀“案例”相辅相成,学术回望和总结,则使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置于历史脉络的观察之中,“知兴替,鑒未来”,相关专家特别撰写的“设计在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以“基本文献”的方式,对现代设计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中落地、生根的基本事实进行梳理与呈现,循着几代设计前驱的奋斗轨迹,让历史告诉未来。本次文献展只是一个开端,主办者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在筹建中的中国设计博物馆,提供史料与研究成果。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杨慧)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画
在众多的捷运艺术品中,北京捷运8号线南段南锣鼓巷站中的“北京-记忆”捷运公共艺术作品引发业内关注。据媒体报导,在捷运公共艺术作品中运用多领域、跨学科的创作方法与观众产生互动,并以公共艺术计画的形式来推进捷运公共艺术的创作,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北京-记忆”的灵感来源于琥珀,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将逐渐被遗忘的老北京记忆封存在作品中。一枚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一个老字号品牌……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勾起人们对北京的美好记忆。此外,它还设定了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市民可以阅读该物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还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表示:“这个艺术计画的顺利实施,可以阶段性地引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个方向充满着民众关怀,这个方向不依赖于大体量和高成本,这个充满中国人文精神和地域气息的方向应该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走向。这个作品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俗色彩和製作工艺,如果后期的传播得当并能够永久陈列,那幺这个艺术事件将载入世界公共艺术史册。”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