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移动式隧道窑

移动式隧道窑

以反向思维方法设计的砖坯不动、窑体移动的烧结砖工艺系统,其核心技术是一个圆弧形窑体沿圆环状轨道移动,待烧砖坯码放在窑体前方轨道之间的环形窑底上,窑体前行纳入砖坯,依次完成乾燥、预热、焙烧、冷却工序,窑体移动后即可在敞开的窑底上装运曝露于窑尾门外的成品砖。围绕这一核心技术,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工艺布局,多样的工艺布局可适应多种原料、多种产品及相应工艺。1996年首件专利问世后至今,发明者已将这一技术逐步完善,形成了整套系列技术,现已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这一系列技术具有可信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移动式隧道窑的窑体是可移动的,火随窑体同步移动,砖坯不动。火与砖坯相对移动时,与普通隧道窑的“进车”原理相同。

概念

以反向思维方法设计的砖坯不动、窑体移动的烧结砖工艺系统,其核心技术是一个圆弧形窑体沿圆环状轨道移动,待烧砖坯码放在窑体前方轨道之间的环形窑底上,窑体前行纳入砖坯,依次完成乾燥、预热、焙烧、冷却工序,窑体移动后即可在敞开的窑底上装运曝露于窑尾门外的成品砖。围绕这一核心技术,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工艺布局,多样的工艺布局可适应多种原料、多种产品及相应工艺。1996年首件专利问世后至今,发明者已将这一技术逐步完善,形成了整套系列技术,现已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这一系列技术具有可信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运行原理

移动式隧道窑的窑体是可移动的,火随窑体同步移动,砖坯不动。火与砖坯相对移动时,与普通隧道窑的“进车”原理相同。
移动式隧道窑的窑体运行在一个双环形轨道上,窑体上从前至后依次设定有乾燥段、预热段、焙烧段、保温段、冷却段,当窑体前行时,从窑前门纳入的砖坯,将随着窑体的移动完成乾燥、预热、烧成等全过程后曝露与窑尾门外。

工艺选型

移动式隧道窑可根据市场、资金、原料、地理、交通等条件灵活的选择适用的工艺制度。
1、一次码烧,乾燥窑与焙烧窑集成
这种工艺最大特点是用工最少、能耗低,但此工艺需选用较高的湿坯强度,对砖机的挤出压力要求高。
2、一次半码烧,乾燥窑与焙烧窑集成;
这种工艺相对同样的窑炉投资和较低挤出压力的砖机也可获得较高的总产量,但对工艺制度要求较高,码坯较难,码坯用工较多,且需相对较高的管理水平。
3、二次码烧,乾燥窑与焙烧窑分开:
产量较高,但能耗较高,物流任务大,用工多。故不推荐广泛使用,仅在特殊情况下选用。
4、设备设施选型原则:
以地理情况选布局;
以原料特性选工艺;
以砖坯强度选窑高;
以地质条件选基础;
以气候条件选窑棚。

系统特点

1、造价低
不需窑车及乾燥车,可减少窑车及配套设施投资200万元以上。具体比较见下表(前两种窑的数据摘自砖瓦2008年二期第46页)
三种隧道窑对应工艺的技术参数及投资比较
编号
项目
4.6m隧道窑方案
6.9m隧道窑方案
6.5m移动式隧道窑方案
1
生产规模万块/年
6000
6000
5000
2
实际达到生产规模万块/年
6000
6000
5000
3
窑炉数量
2条
1条
1条
4
窑炉规格
153.05m×4.6m×1.38m
153.05m×6.9m×1.38m
125m×6.5m×1.38m
5
乾燥室数量
1条双通道
1条
一体化
6
乾燥室规格
79.1m×4.6m×1.41m
79.1m×6.9m×1.41m
62m×6.5m×1.42m
7
窑车数量
130辆
70辆
8
窑车规格
4.66m×4.35m×0.438m
6.96m×4.35m×0.438m
9
风机
2套
1套
4台
10
运转设备
满足4.6m窑炉2套
满足6.9m窑炉1套
一体化
11
培烧车间厂房
5814m2
4014m2
2500m
12
全厂装机容量/KW
1580
1380
窑炉:40KW
13
隧道窑造价/万元
480
370
560
14
乾燥室造价/万元
70
50
15
运转系统造价/万元
85
60
40
16
窑车造价/万元
208
161
17
窑车耐火层/万元
110
70
(窑底)20
18
风机造价/万元
28
18
4
19
厂房造价/万元
230
160
100
20
培烧系统投资/万元
1211
889
724
2、能耗小 热工系统效率高 保温效果好 余热利用率高
移动式隧道窑窑壁採用硅酸铝耐火纤维叠砌,绝热效果好,在实验生产线的实践中,停止投煤供风48小时后,重新投煤供风仍能正常焙烧。(在使用中,窑壁焙烧段外表面温度仅为42 C˚)
在移动式隧道窑的热工系统中,烧成砖散发的热量已全部被进入窑炉中的风送至焙烧段和乾燥段,以供助燃和烘乾。2007年试烧时,能耗仅为240-340大卡/公斤。
3、 用工少
生产线用工约30-40人:
推土机 2人 供料 4人 搅拌、破碎机 2人 制砖机 3-6人 码坯8-15人 乾燥焙烧 3人 出砖6人 机修 2人
4、 占地面积小
除原料堆场外,生产线用地只需约27亩。
5、 物流顺畅、劳动强度低
在年产5000万块的砖厂生产中,原料製备、运输、陈化、制坯、乾燥、码烧等各工序间每日物流总量约430T×(5-8次),普通轮窑的大部分人力均消耗于此,而且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
移动式隧道窑工艺系统的生产线,物流机械化、自动运转,工人只需从码坯输送带上拿取砖坯码垛,与轮窑的装出窑工作相比相当轻鬆,特别是工作环境敞亮开阔,既不髒又不热。
6、 无窑车维修 窑炉耐冷热冲击 维修周期长
a. 窑体在热胀冷缩时可自由伸缩,窑壁採用硅酸铝耐火纤维叠砌,不但减少了窑体重量和窑体热胀冷缩应力,也不会有窑炉裂缝;
b. 冗余设计的加厚窑壁可耐受更长时间的气流沖刷从而提高使用寿命,加长大修周期;
c. 没有窑车,也就没有窑车维护,仅此项每年可节约维修费用约20万元。
7、 热工系统调控灵活、风机功率小、送风均匀、运营成本低
在普通隧道窑中风机配套功率约100-200KW左右。移动式隧道窑风机配套功率仅需50-100KW。按节省100KW计,则每年风机可节电100KW×24小时×300天=72万度。
8、 行走机构的操控性好、故障率低
高可靠性设计的数组窑体驱动机构,结构简单可靠,变频调速,启停灵活,前进、后退可逆,窑体自动定位準确。
9、 节能环保、绿色製造
含有热值的废渣掺配于砖坯内燃烧,热烟气再经烘乾室湿坯吸附,排出窑炉外的气体为水蒸气。
窑体钢结构为工厂化、标準化製造,如果生产线需转移场地,窑炉系统可拆卸异地重装。
10、 设备布置简捷、安全可靠
窑炉的驱动设备、窑门的提升设备、风机、行走机构等,不但满足工艺需要,还特别注意人性化设计,使用中操控方便无障碍,维修时空间舒适易操作,防护可靠保全全。
11、 码坯机构
人工码坯的动作简单而不费力,搬取后转身90-150°码放,码坯输送带可随码垛工作面的推移而移动。(亦可装置机械化码垛机构)

历史

轮窑,是中国人的通俗叫法,它是德国人霍夫曼和里克特1856年发明的,它的出现,使砖瓦生产由作坊式小产量生产走向大产量工业生产。在西方,为了纪念发明人和尊敬发明者,该种窑称为“霍夫曼窑”。中国砖瓦行业称热风闸为“哈风”,就是一种音译的演绎。
1877年德国人O.布克设计了第一条隧道窑,它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砖瓦提供了自动化生产的基础。
1996年中国人柏飞发明了“移动式隧道窑”,“移动式隧道窑及採用该隧道窑生产粘土製品的工艺布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