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下壕村
李下壕村隶属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办。原位汉长安城城墙遗址,清朝乾隆年间李姓人家来到汉长安城护城河北岸的城壕里挖窑住下而得名。故而清嘉庆《长安县誌》记载为“李家上壕,清末改为李上壕。 因本村地势相对于李上壕村低,随得名李下壕。因本村村民在汉长安城打窑,村人以后随着窑的垮塌,就往里打,逐渐打到城墙下,将城墙挖掉。因此,李下壕原来住过的地段,到解放前后就没有了城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下壕村
- 外文名:Li Xia in village
- 隶属: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办
- 原位:汉长安城城墙遗址
简介
李下壕村此地原位汉长安城城墙遗址,清朝乾隆年间李姓人家来到汉长安城护城河北岸的城壕里挖窑住下,故而清嘉庆《长安县誌》记载为“李家上壕,清末改为李上壕。
因本村地势相对于李上壕村低,随得名李下壕。
因本村村民在汉长安城打窑,村人以后随着窑的垮塌,就往里打,逐渐打到城墙下,将城墙挖掉。因此,李下壕原来住过的地段,到解放前后就没有了城墙。
民国初年本村革命先驱李应良与李大钊一同就义。
因本村地势相对于李上壕村低,随得名李下壕。
因本村村民在汉长安城打窑,村人以后随着窑的垮塌,就往里打,逐渐打到城墙下,将城墙挖掉。因此,李下壕原来住过的地段,到解放前后就没有了城墙。
民国初年本村革命先驱李应良与李大钊一同就义。
本村名人
李应良,原名培基,字子善,一九OO年出生于西安市未央区李下壕村。他少年在本村私塾读书,一九一八年考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学,经常与在外地上学的好友雷晋笙、张锋伯、方仲如等通信,交流对社会看法和对社会进行改革的主张。翌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西安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一九二二年夏,李应良从省立三中毕业后,考入西安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一九二四年春,这个学校归併于西北大学,李应良遂转入该校工科学习。
一九二四年夏,共产党员雷晋笙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回陕,联络吕佑乾、崔孟博等在西安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并先后创办了“西北青年社”、“西北晨钟社”,动员和争取进步师生加入革命。李应良积极参加,同年秋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一九二五年五月,在西安团组织的领导下,李应良与魏野畴,张含辉、张秉仁等发动陕西学生,开展了驱逐军阀吴新田的运动。同年冬,经吴化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六年,李应良在青年团西安地委工作时,曾和张含辉等同志一起,参加了党在西安省立一中举办的署期学习,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发展党团组织。西安解围后,李应良投身于农民运动之中,积极奔走于西安城郊,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一九二七年二月,中共陕甘区委成立后,李应良在区委协助李子洲搞党的组织工作。同年三月初,党派他赴京送密信给中共北方区委负贵人李大钊。四月六日,奉军及所谓“京师警察厅”出动数百名宪兵、警察、特务,竞不顾国际公法和外交惯例,袭击了苏联大使馆,实行疯狂的大逮捕,李应良在东郊交民巷苏联大使馆与李大钊同时被捕。
为了严守党的机密,保护中共陕甘区委的安全,李应良在刑讯期间,以谐音“银莲”取名,坚贞不屈。四月二十八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仅二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