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白塔镇
白塔镇位于博山区北郊,镇机关驻地白塔村距博山区政府所在地5公里,北与崑仑镇交界,西与域城镇接壤,东与西河镇毗邻,南与夏家庄镇相连,205国道横贯全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浙江白塔镇
- 所属地区:浙江省
- 面积:3893公顷
- 人口:42309人
- 西:与域城镇接壤
历史沿革
白塔镇白塔镇是由建国前原万山、饮马、白塔、大庄等乡组成,归淄川县万福乡管辖。建国后,白塔、大庄乡归淄川县崑仑区管辖。1950年3月,淄川县崑仑区改为第四区,隶属关係不变。1956年11月万山乡、饮马乡、白塔乡合併为饮马乡。1958年8月撤销饮马乡、焦庄乡,饮马乡及原大庄乡管的大庄、小庄、梁家庄3个村共17个村划归崑仑人民公社,1962年2月原饮马乡、大庄乡所辖的17个自然村由淄川区划归博山区并成立“海眼人民公社”(以下简称海眼公社)。
1963年10月,海眼公社机关由大海眼村迁至国家村村西,1973年迁至白塔村村北。1982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1982]153号档案批准,将海眼公社更名为白塔人民公社(以下简称白塔公社)。1983年10月,经博山区人民政府批准,白塔公社更名为白塔乡。1984年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以[84]鲁政函60号档案批准,更名为“白塔镇”。
1994年4月,掩的、赵庄、簸箕掌三个村由域城镇划归白塔镇。是年6月,贯彻博发[1994]36号档案,李家乡所属小南峪、铜井、柳沟、平安峪及石门乡所属吴家宅、行者峪、下恶石坞等七个村,分别合併到白塔村、小庄村、赵庄村、国家村、小海眼村、饮马村、掩的村。
资源优势
白塔镇白塔镇境内多山地丘陵,地形东高西低,东西最大距离7.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公里,总面积为389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90.3公顷。主要山脉大奎山是白塔镇与崑仑镇的界山,最高海拔481米。主要河流有孝妇河、渭杨河、石沟河、东河,境内流长14.3公里,流域面积为4.9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穀子、地瓜、花生、大豆等,全镇植被面积1850公顷,覆盖率46%。全镇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42309人,其中农业人口352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76‰。
1980年总产值为1091.71万元,2000年为27.28亿元。机械、化工、建材、矿产构成白塔镇主导产业;八公里机电泵业市场、装饰材料市场、蔬菜批发市场、钢材交易中心、陶瓷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构成了白塔镇商贸流通主体;白塔工业园、万山新材料基地构成了白塔较为集中的产业群带。拥有水泵、板簧、耐火材料等一批传统产品和高纯碳酸钡、碳酸锶、高纯氧化铝等一批高科技产品。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41万元。
强镇由来
白塔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位于全市先进乡镇行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山东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省级体育先进乡镇、淄博市经济强镇、淄博市小康示範镇、淄博市六好乡镇党委、淄博市模範乡镇人民政府、淄博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淄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全国双拥模範城“四连冠”先进单位、淄博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创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淄博市幼儿教育示範乡镇、九年义务教育示範乡镇、成人教育示範乡镇、淄博市教育强镇、淄博市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淄博市科技明星乡镇、淄博市十佳卫生乡镇等,另有其它市级及博山区单项表彰27项。
经济发展
白塔镇第一产业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1972年粮食总产量496.48万公斤,1976年粮食总产量567.6万公斤,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5万公斤。白塔镇境内多丘陵。多年来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工作重点。1957年兴修“国家水库”一座,塘坝3个,打大口机井47眼,打深井17眼,修主干水渠1.6万余米。1973年,在孝妇河两岸修筑河堤20公里,移土田400余亩。1996~1997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孝妇河的清淤,完成了对国家水库、东万山村东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水利工程完成率和使用率均达100%。1996年大力推广科学种田,全镇吨粮开发面积达到5000余亩。1997年后,以科技兴农为先导,深入开展“科技效益年”活动;1998年突出抓了农田“三灌”工程,饮马、大庄、国家等村对2500亩农田实施了“喷灌”,在全区率先通过了市区验收,全镇的水井及灌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15.5公斤。
“七五”期间至“八五”期间,注重特色发展,积极开发蔬菜生产基地,引进蔬菜新品种,初步建成了掩的、赵庄、因阜、国家、大海眼五个蔬菜生产专业村。1997年着力抓城郊“菜蓝子”工程,到1998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352个,种植面积达236.2公顷,年产蔬菜148.72万公斤。其中在赵庄村建成农业“高科技示範园”一座,总投资700余万元。2000年被淄博市评为“淄博蔬菜系统先进单位”。建成了赵庄、小店、掩的等果生产基地7800余亩,植树120万株。1996~1997年实施了“三大工程”(即“千亩红叶”工程,“万亩园”工程,“山林公园”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绿化、美化水平。1997年开始,西阿村实施“银杏园”工程,植树5万余株。畜牧业方面扩大规模养殖,加快畜牧养殖基地建设。至1997年已发展到养牛场73处,牛饲养量达300多头;养猪场24处,猪存栏量达5880头,肉蛋奶产量达234吨。1998年,白塔新建养猪场一处,引进美国新品种猪,每年出栏达300余头。1999年,北峪村投资130万元,建养鹿场一处。特种养殖开始兴起。
白塔镇第二产业建国初,白塔镇仅有煤炭、石灰窑、青砖窑及少数村的几座红炉,均是私营手工业。后来,全部改为队办副业。1962年4月,成立第一个镇办企业海眼公社制修厂。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缮队(建筑队),镇村企业迅速发展。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业办公室(简称海眼工办),管理全镇的镇村工业。197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拖拉机站,1977年3月成立工业陶瓷厂,1979年7月成立博山钡盐化工厂,1984年7月成立博山酒厂(原博山饮料厂)。1985年镇办企业发展到17家。70年代红砖生产是白塔镇村办企业的支柱企业。80年代初,水泥製品再度兴盛,西阿、小海眼、国家、白塔等村,建起了水泥製品厂,镇办企业博山水泥制管厂建成投产。90年代以后,白塔镇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截止1997年底,全镇的私营企业达到176家,个体工商户达到474家,注册资金达6500余万元,年创产值4.3亿元,利税达345万元。私营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分之一,占全镇总税收的18%。形成了以机械製造、汽车板簧、化工、流通服务业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群。1998年成立了白塔镇个体经济协商管理委员会,大力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是年开发建设了占地80亩的“白塔镇私营企业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出台了优惠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当年博山化学厂、博山外贸汽车板簧厂等率先进园建厂,投资380万元,占地25亩,翌年竣工投产。1998年全镇11项重点技术项目中,私营企业占4个,博山区的十大私营企业纳税大户中,白塔镇有7家。1998年底,私营企业及个体商户已达821家(其中私营企业276户、个体工商户545户)。是年白塔镇被淄博市评为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1999年私营企业户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82和111户,个体私营经济占全镇总产值的40%。
第三产业建国前,境内只有大海眼、赵庄、北万山三个村有集市,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交易。各类店铺不过十余家。建国初,大海眼村发动民众入股,于1956年首家办起了供销合作社。1959年后,相继成立了饮马供销社、大庄供销社、北万山供销社,集体商业日益扩大。1978年以后,张博公路白塔路段两侧兴起了以饭店、日用百货、五金为主的个体商业。1985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6户,从业人员236人,注册资金3.72万元。1992年3月,成立了白塔镇城镇建设委员会,按照城乡建设规划,对张博公路白塔境内的八公里路两旁进行了开发,建商品房18万多平方米,招经商户1253户,各类服务网点351处,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8367万元,初步形成了商业一条街。1993~1995年先后建成的白塔、万山、国家、饮马、大海眼等集贸小市场日益活跃。以“八公里机电泵业市场”为基础,在张博路沿线逐步建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装饰材料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轴承机电市场”等专业市场。2000年,白塔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面考察论证,对已经建成而闲置的“博山农贸市场”进行盘活、改造,建成了全区最大的钢材交易中心,盘活闲置资产6000万元,年交易额达到5000万元,年创利税500万元。
特色产业
白塔镇1、白塔镇支柱产业:机械行业,主要以板簧、水泵为主。2000年底,全镇共有板簧生产厂家119家,水泵生产厂家76家。
2、专业村:多年来,全镇各村都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行业,形成了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村。如石佛“童装专业生产村”、簸箕掌“肉食专业生产村”、因阜“韭菜专业村”、赵庄“蔬菜生产基地示範村”、东万山的砂锅等,都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科技农业:在全镇实施“一园十点”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农业示範小区,如博山区高科技示範园、北万山冬季农业示範小区、西阿银杏示範园等。截止2000年底,全镇共建成各类大棚400余个,规模养殖场90余处。先后引进迪卡猪、小尾寒羊、梅花鹿等养殖新品种8个,美国凯特杏、日本樱桃西红柿、以色列五彩椒等蔬菜新品种16个以及黑宝石李子、冬枣等果树新品种12个。
事业发展
白塔镇文教科技
1932年,境内仅有一处国小--淄川县第十一国小(在白塔村),学生120余人。1949年兴办了四处公办学校,在校生700余人。建国初,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业余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幼儿教育方面:1988年,全镇17处幼稚园全部达到市级标準。1997年发展到20处,在园幼儿1438人。1995年5月,白塔镇被省教委、省卫生厅、省总工会、省妇联表彰为“全省学前教育先进集体”;1996年5月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10月被淄博市表彰为“学前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普通教育方面:1964年全镇有国小16处,在校生1362人。海眼农业中学(简称海眼农中)一处,在校生120余人。1969年,全镇有13处国小戴帽国中(即国小设有国中班),海眼农中改为只招收高中生。1977年8月成立海眼农中万山分校(后改为万山中学),招三个班,112人。1979年8月成立“凤凰山中学”。1982年8月,白塔镇所有国小全部撤掉国中班,将其併入海眼农中及万山中学。1984年8月,海眼中学改为白塔第一联办中学(简称白塔一中);万山中学改为白塔第二联办中学(简称白塔二中)。1988年7月镇政府投资60万元在白塔一中建成容纳24个班的教学楼,合併三处中学为“白塔中学”。1991年白塔镇通过了淄博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乡镇。
1987年,成立镇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各村建立农民科普研究会。1989年,改为白塔镇科学技术协会。13年累计下拨科普开发经费达30.8万元,占全镇国民经济总支出的1.8%;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学习班、演讲会52期(场次),培训人员达6000余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140余人。1995年9月,白塔镇实施“人才工程”,委託天津大学为白塔镇招收一个大专班,培养大专生43人,并接纳大学毕业生28人。1986~2000年15年间,建科技示範村6个、示範户66户、培养科技带头人281人;办农民技术夜校20处,示範基地8处,面积达20公顷。1995年8月,被命名为齐鲁乡镇之星。1996年被淄博市表彰为科技明星乡镇。1998年8月,白塔镇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建立教育科研示範基地。2000年被博山区评为“农业科技先导示範特色镇”。
白塔镇白塔镇文化底蕴丰厚。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锣鼓、龙灯、旱船、狮子、曲艺、彩灯、舞蹈、石雕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建国后,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和繁荣。1968年3月,建立镇广播站。1975年9月成立镇电影队。1977年6月,成立镇文化站。1986年全镇有业余文化创作人员7人,民间艺术表演队15个、3000余人。1996年被评为市级“文化先进镇”。1996年,投资50余万元,开始实施“光缆入村工程”,到2000年,光缆普及率达到100%,接收电视频道40余个。1995年成立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协会,建文化大院20个、文化专业户5户、图书室10处,图书存量2.8万册,科技录像带61盘。1984~2000年举办各种画展22次,展品800余件,其中20件作品参加省展览,84岁高龄的孙士忠先生的书法作品获省级二等奖。1997年被淄博市评为“社会文化先进集体”。
建国前,境内的医疗条件较差,只有7名中医,5个较大的村庄有中药铺。1984年10月,饮马村新建了“饮马诊所”,以西医为主,有三名医生。1963年8月成立了“海眼公社卫生院”,1964年6月,各村建立卫生室,开始实行合作医疗。1975年8月“海眼公社卫生院”迁址白塔,更名为白塔镇医院。建门诊、病房楼各一幢,医务工作人员53人,病床50张。1988年,投资20万元,进行扩建整修,设立内、外、妇、儿、牙、中医等科室。1995年普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并通过省市检查组的检查验收。1996年贯彻实施卫生体制改革,在镇卫生院实行竞争上岗,推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镇19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甲级卫生室的标準。镇村全面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65名乡村医生进行了考试、考核录用。1997年12月,被淄博市授予“十佳卫生乡镇”。计画生育常抓不懈,2000年全镇人口出生率10.4‰,节育率100%,晚育率95.1%,人口自然增长率4.4‰,连续十年被淄博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1994年,博山区首批跨入淄博市计画生育“三为主”先进行列,镇计画生育服务站连续三年被评为淄博市“优秀计画生育服务站”。
自1980年开始,全镇每年举行二次中小学生运动会。镇村及镇办企业均设有篮球场、桌球室、象棋室、檯球活动室,体育设施比较齐全。1992年,全镇有各类业余代表队46个,定期开展比赛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民众达到3.2万人(次)。组建老年迪斯科队、青年健美操队等民众体育组织,在各村以不同形式开展活动。1992年被省体委命名为“体育先进乡镇”。1996~1997年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着。2000年,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1家,市级“青年文明号”7家,市级文明单位7家,区级文明单位15家,镇政府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地方名人
周仲璜(1893~1949)1893年9月出生,大海眼村人。中共党员。1920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淄川区燕东国小崑仑两级国小从事教育工作,1922年12月任崑仑两级国小校长,经邓恩铭(中共一大代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地区加入党组织最早的党员之一。1927年,他带领部分进步学生赴延安。1944年,受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内部,在国民党政府和闫锡山政府任教育长、县长等职,1945年调到陕西宝鸡任县长。1949年2月他身份暴露,在宝鸡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韩其诰博山区白塔镇北万山村人。1941年1月生,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67年9月,任淄博潜水电泵厂技术组长、生产组长、革委会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厂长(工程师);1981年9月,任博山区经委副主任、区工业公司副经理,党委委员;1984年2月,任中共博山区委副书记、博山区人民政府区长;1990年2月,任山东省陶瓷公司党委书记(副厅级);1994年4月,任中共淄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副厅级待遇);1996年3月至今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曾被选为淄博市五、六、七次党代会代表,市七、八、九、十届人大代表。
王翠珍女,汉族,1945年4月生,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北峪村人。1968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北峪国小、万山中学、白塔中学(现改为博山八中)任化学教师。于1999年退休。在31年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92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设淄博三等功。1991年、1992年、1993年被授予全国国中化学竞赛园丁奖,1992年评为山东省劳动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