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麦(禾本科植物)
裸麦一般指本词条
黑麦(学名:Secale cereale L.)是禾本科,黑麦属一年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秆丛生,高可达100厘米,叶鞘常无毛或被白粉;叶舌顶具细裂齿;叶片下面平滑,上面边缘粗糙。穗状花序具柔毛;含2小花,小花近对生均可育,外稃顶具芒,沿背部两侧脉上具细刺毛,内稃与外稃近等长。颖果长圆形,淡褐色。
北欧、北非是黑麦的主要产区。中国栽培于北方山区或在较寒冷地区。黑麦耐寒能力很强,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
黑麦叶量大,茎秆柔软,营养丰富,草质柔嫩,适口性好,是动物喜食牧草。黑麦亦可增肥地力。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黑麦
- 拉丁学名:Secale cereale 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科:早熟禾亚科
- 族:黑麦草族
- 属:黑麦属
- 种:黑麦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态特徵
一年或越年生。秆丛生,高约100厘米,具5-6节,于花序下部密生细毛。
叶鞘常无毛或被白粉;叶舌长约1.5毫米,顶具细裂齿;叶片长10-20厘米,宽5-10毫米,下面平滑,上面边缘粗糙。
穗状花序长5-10厘米,宽约1厘米;穗轴节间长2-4毫米,具柔毛;小穗长约15毫米(除芒外),含2小花,此2小花近对生均可育,另1极退化的小花位于延伸的小穗轴上,两颖几相等,长约1厘米,宽约1.5毫米,具膜质边,背部沿中脉成脊,常具细刺毛;外稃长12-15毫米,顶具3-5厘米长的芒,具5条脉纹,沿背部两侧脉上具细刺毛,并具内褶膜质边缘;内稃与外稃近等长。
颖果长圆形,淡褐色,长约8毫米,顶端具毛。
生长环境
温度:黑麦耐寒能力很强,种子在0.5-2℃,幼苗能忍受(-35)-(-37)℃的严寒,拔节至抽穗适宜的温度为15-16℃,灌浆期为16-20℃,当温度高于25℃时则影响灌浆。
黑麦

水分:较耐旱,蒸腾係数为420。种子吸水水分为种子重量的56%即可发芽。拔节与抽水需要较多的水分,乾旱妨碍子房和花葯发育,降低结实率。
光照:光照阶段需要长日照和较高的温度。在每天12小时的光照下,不抽穗,在14小时的光照较16小时的光照下,延迟抽穗30-35天。
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可耐瘠薄瘦地。适宜的土壤酸硷度为pH4-8。
分布範围
北欧、北非是黑麦的主要产区,如德国、波兰、俄罗斯、土耳其、埃及等国都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在中国黑麦零星分布在云南、贵州、内蒙、甘肃、新疆等高寒或乾旱地区。
栽培技术
整地:黑麦可以连作,根系发达,可防止土壤流失,并有效地吸收水肥。分櫱强,可抑制杂草,为其他作物的好前作。要求深耕,有利根系发育,在前作收穫后立即耕翻,平整土地。
黑麦

播种:播种时间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方式为条播,行距为20厘米。播量为4-5千克,覆土深度为3-4厘米。
苗期管理:查苗补种,疏苗补缺,破除板结。耙压保墒防寒。返青管理一般已浇冻水的麦田,不宜浇返青水,待墒情适宜时,进行锄划,缺肥黄苗可趁春季解冻之机开沟中期管理拔节期每亩追加5-10公斤的氮肥。孕穗期水分需求不仅大,而且要求及时。
后期管理:浇好灌浆水,能够提高子粒的饱满度。在黄熟末到完熟初进行收割。作青贮饲料在拔节期收割,品质较好。
主要价值
黑麦易生易长、叶片宽大、产草量高。黑麦草秋季播种,冬春季割草利用,它的苗期生长非常旺盛,播种4-6周后就可刈割或放牧利用,以后每隔20-30天收割一次。在南方整个冬闲期(4-5个月),可割草4-5次,亩产鲜草7000-12000千克,显着地高于其它2倍体品种,适合冬闲田轮作。
草质柔嫩,适口性好,是牛、羊、兔、猪、鹅、鱼等喜食牧草,採食率达100%。营养价值高、饲养效果显着幼嫩的黑麦草蛋白含量可高达20%以上,与紫花苜蓿接近,且粗纤维含量较低,因而消化率和能量含量明显高于紫花苜蓿。黑麦草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家畜家禽餵食这种草,不但增加了日增重,还节约了精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
黑麦增肥地力,促进后作生长黑麦草具庞大而浅的鬚根系,腐烂后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下茬作物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