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萧秀

萧秀

萧秀(475年-518年),字彦达。南兰陵郡(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宗室重臣、文学家、藏书家,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第七子,梁武帝萧衍之弟。

萧秀在南齐时官至太子舍人。萧衍起兵入建康后,他被齐和帝封为南徐州刺史。南梁建立后,获封安成郡王。天监六年(507年),改任江州刺史。次年,迁荆州刺史、安西将军。任内立学校,招隐逸,颇立政绩。天监十三年(514年),改镇郢州。天监十六年(517年),再迁为镇北将军、雍州刺史,次年在赴任途中逝世,年四十四。获赠侍中、司空,谥号“康”。

萧秀为人清心寡欲,别无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学,蒐集经记,收藏颇富,曾聘请刘孝标等学者一起编撰大型类书《寿光书苑》和《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佚。

基本介绍

  • 本名:萧秀
  • 别称:萧彦达、安成康王
  • 字号:字彦达
  • 所处时代:南北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时间:475年
  • 去世时间:518年
  • 主要作品:《类苑》《寿光书苑》《安成王集》等
  • 主要成就:藏书丰富
  • 籍贯:南兰陵郡
  • 官职:雍州刺史、镇北将军等
  • 爵位:安成郡王
  • 追赠:侍中、司空
  • 谥号:康

人物生平

萧秀为南齐丹阳尹萧顺之(梁太祖)的第七子。他十二岁(一作十三岁)时,生母吴氏(后追封太妃)逝世,萧秀与九岁的弟弟萧憺相依为命,以至孝闻名。萧顺之哀怜萧秀兄弟少年丧母,于是命侧室陈氏抚养二人。
萧秀成年后,仪容姣好,气度不凡,为人严整沉稳,即使召见左右随从,他也要先正衣冠,由此受到了亲友及家人的尊敬。弱冠时仕于南齐朝廷,为着作佐郎,累迁后军将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
永元三年(501年),萧秀的异母兄萧衍(即梁武帝)所率领的西台义军进攻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南的新林时,萧秀与众宗戚率先奉迎,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当时,东昏侯的弟弟、晋熙王萧宝嵩任冠军将军、南徐州刺史,驻守重镇京口,而负责军政事务的长史范岫遣使向西台军投降,并请求援兵,萧衍授萧秀为冠军将军长史、南东海郡太守,接替萧宝嵩出镇京口。建康城被攻克后,齐和帝拜萧秀为使持节、南徐州刺史,并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仍带辅国将军官衔。
天监元年(502年)四月,萧衍称帝,建立南梁,萧秀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郡王,食邑两千户。
京口自从南齐末年的崔慧景之乱开始,屡次遭战火涂炭,百姓流散四方。萧秀到职后,对流民“招怀抚纳,惠爱大行”。待到饑荒时,他又拿出私财进行赈济,存活众多饑民。
天监二年(503年),萧秀以征虏将军号领石头戍事,加散骑常侍。次年,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获赐一部鼓吹。
天监六年(507年),萧秀出任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萧秀墓石辟邪萧秀墓石辟邪
天监七年(508年)三月,萧秀改镇荆州,为都督荆湘雍益等九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进号安西将军。他在任内立学校,招隐逸,颇着政绩。
荆州巴陵的马营蛮沿长江为害地方,州郡无法讨定。萧秀就职后,命防阁文炽率军焚烧了马营蛮所倚靠的密林,使其无险可用,荆州州境安宁。
天监十三年(514年),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天监十六年(517年),迁使持节、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
天监十七年(518年)春,萧秀病死于赴任雍州刺史的途中,终年四十四岁。获赠侍中、司空,謚“康”。

主要成就

萧秀为人清心寡欲,别无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学,蒐集经记,收藏颇富,曾聘请刘孝标等学者一起编撰大型类书《寿光书苑》和《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研讨学术,终日不倦。去世后,其藏书传给萧机继承。萧秀擅长作文,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今已佚。

轶事典故

孝悌无双

萧秀十二岁(《南史》作十三岁,此从《梁书》)时,生母吴氏去世。他与弟弟萧憺居丧持礼,哀感旁人,连续数日都不进水浆,父亲萧顺之亲自取粥给他们。萧顺之哀怜萧秀兄弟过早失去生母,于是让侧室陈氏抚养他们。陈氏没有儿子,有为人母的德行,对待萧秀、萧憺如同亲生子一般。
萧秀早年丧母,与萧憺情谊深厚。南梁立国后,时任荆州刺史的萧憺常常把自己的俸禄平分给萧秀,萧秀称心接受,也不多作推辞。他们兄弟和睦,为当时舆论所推许。后来,萧秀在赴雍州刺史任的途中病逝于石梵。萧憺听闻讣讯,倒地恸哭,连续数日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资产,协助办理萧秀的丧事,萧秀部下的大小幕宾都得到充足的供给。兄弟之间的情谊为世人所称叹。

方之四豪

秀美容仪,每在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都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弗之诮也。时诸王并下士,建安、安成二王尤好人物,世以二安重士,方之“四豪”。

招纳贤士

秀精意学术,蒐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秀于武帝布衣昆弟,及为君臣,小心畏敬,过于疏贱者,帝益以此贤之。少偏孤,于始兴王憺尤笃。憺久为荆州刺史,常以所得奉中分秀,秀称心受之,不辞多也。昆弟之睦,时议归之。佐史夏侯但等表立墓碑誌,诏许焉。当世高才游王门者,东海王僧孺、吴郡陆倕、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各制其文,欲择用之,而鹹称实录,遂四碑并建。

亲属成员

辈分关係姓名简介
家世
父亲
萧顺之
南齐时官至丹阳尹。南梁建立后,追加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文皇帝。
生母
吴氏
早逝,南梁时被追封为太妃。
养母
陈氏
在吴太妃死后悉心抚养萧秀、萧憺兄弟,南梁时被封为太妃。
——
妻妾
褚氏
萧捴之母,随其降入西魏、北周,年高寿终。
平辈
同母弟
萧憺
官至领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兴郡王。死后获赠侍中、司徒、骠骑将军,谥号“元襄”。
异母兄
萧懿
南齐末年重臣,为东昏侯萧宝卷所害。南梁建立后,累赠丞相、长沙郡王,谥号“宣武”。
萧敷
早逝。南梁时追封永阳郡王,谥号“昭”。
萧衍
南梁开国君主,在位四十八年。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
萧畅
早逝。南梁时追封衡阳郡王,谥号“宣”。
萧融
为东昏侯萧宝卷所害。南梁时追封桂阳郡王,谥号“简”。
萧宏
官至侍中、太尉,封临川郡王。死后获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假黄钺,谥号“靖惠”。
异母弟
萧伟
官至中书令、大司马,封南平郡王。死后获赠侍中、太宰,谥号“元襄”。
萧恢
官至荆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封鄱阳郡王。死后获赠侍中、司徒,谥号“忠烈”。
姐妹
萧令嫕
即义兴昭长公主,嫁司徒左长史王琳。
萧氏
即新安穆公主,嫁给事黄门侍郎王茂璋。
萧氏
即余姚公主。
子辈
长子
萧机
袭封安成郡王,官至宁远将军、湘州刺史。死后谥号“炀”。
次子
萧推
官至戎昭将军、吴郡太守,封南浦侯。“侯景之乱”时守东府城战死。
儿子
萧捴
在南梁官至益州刺史等,封秦郡王。后仕于西魏、北周,累官少傅,封蔡阳郡公。死后获赠大将军、益州刺史等官,谥号“襄”。
表格参考资料:《梁书·太祖五王》、《南史·梁宗室下》、《周书·萧捴传》

史料记载

《梁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六》
《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齐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

后世纪念

主词条:萧秀墓
萧秀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甘家巷国小内。石刻遗存最丰,布局最完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1953年至1957年,市文管会两次加以整修并加固,石碑箍铁箍,石刻周围筑水沟、装涵管、砌石墙加以保护。1987年市文管会在原地将石刻向上提升1米。
石碑石碑
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管会在甘家巷发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处的六号墓,经考证为萧秀墓。墓为椭圆形单室穹窿顶砖室墓,有石墓门和石门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长的排水沟。墓因遭严重破坏,出土文物甚少,出土的两块石质墓誌已漫漶难识。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秀墓南向偏东40度,墓前神道石刻现存3种8件,东西对立。
自南起,第一对为二辟邪。东辟邪长3.58米、宽1.55米、高2.94米,较完整;西辟邪长3.28米、宽1.55米、高3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残。两辟邪均为雄兽,无角,体形硕壮,昂首吐舌,颈粗短,头有鬣,翼作三翎,顶及脊有凹道,通体长毛捲曲,足趾五爪。
第二对石碑,现仅存龟趺2,残碑1。东龟趺高1.02米、宽1.43米、长3.54米;西龟趺高1米、长2.70米、宽1.49米。残碑倒埋地下,1957年整修石刻中发现,残约四分之一,断为三,部分文字剥蚀难辨。
萧秀墓龟趺萧秀墓龟趺
第三对石柱,东石柱仅存柱座,座高0.66米、长1.45米,四周雕有纹饰。西石柱柱身高3.86米、柱础高0.67米、通高4.62米,上覆盖已无存,盖上小石辟邪现存南京博物院。柱表作瓦楞纹,上部饰绳索纹和交龙纹,柱础裂为两半。
第四对石碑,东碑身高4.15米、宽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长3.37米、通高5.16米,碑侧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缝。西碑身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长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剥蚀严重,正面碑文难辨,碑阴尚有门生官吏1300余人的姓名依稀可辨,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实物资料。碑额上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顶饰双螭互动盘绕,额穿一孔,额面浮雕腾跃双螭,碑侧浮雕珍禽、瑞兽等图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