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兴郡(古代中国行政区划)
始兴郡是粤北第一古郡,自古着称为“古之福地”。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定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有1700多年历史,古人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名为始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始兴郡
- 别名:广兴郡
- 行政区类别:郡
- 所属地区:华南地区
- 下辖地区:阳山 桂阳 中宿 始兴 曲江 含洭 浈阳 斜阶
- 地理位置:蔚岭以南,北江上游,骑田岭以南
- 设立时间:三国吴甘露元年(265)
- 最大範围:赣州市大余县、韶关市(不包括新丰县)、清远市
- 现状:已撤销
建立前
前198年(西汉吕后二年),在桂阳郡南部分出桂阳县(即今连州)。
西汉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
,汉武帝刘彻灭南越国,原属南越国的粤北地区被分归入扬州刺史部豫章郡南野县,和荆州刺史部的桂阳郡,其中桂阳郡的阳山县、浈阳县、含洭县、曲江县,是南越国的故地。
汉代荆州刺史部-桂阳阳山含洭曲江浈阳五县在其桂阳郡南部
,汉武帝刘彻灭南越国,原属南越国的粤北地区被分归入扬州刺史部豫章郡南野县,和荆州刺史部的桂阳郡,其中桂阳郡的阳山县、浈阳县、含洭县、曲江县,是南越国的故地。

东汉在桂阳郡设始兴都尉,辖阳山、桂阳、曲江、含洭、浈阳五县。
三国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豫章郡分置庐陵郡,南野县属庐陵郡。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南野县属庐陵南部都尉。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庐陵南部都尉南野县南乡地设定始兴县(治所大概位于距韶关不远的大桥镇一带)。后再从始兴县分置斜阶县(位于今始兴)。
东汉
汉代扬州刺史部-今南雄始兴县地在其豫章郡南野县西南部
东汉交州刺史部-中宿县在其南海郡北部
三国




三国
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析含洭县桃乡置阳山县,进以桂阳郡始兴都尉置始兴郡。下辖始兴(约今之南雄、大余两地)、斜阶、桂阳、阳山、含洭、浈阳、曲江、中宿(原属南海郡)8县,属于荆州管辖,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
晋朝
晋废斜阶县入南野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始兴郡划归广州管辖。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分荆州地置湘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始兴郡改属湘州。
东晋鹹和三年(公元328年)废湘州,属荆州,郡治迁往东南十里官滩(今浈江区南郊五、六公里)。
西晋

南朝
刘宋曾设小桂郡(大概在连州一带)。
公元452年(宋元嘉二十九年)始兴郡改属广州。
公元453年(宋元嘉三十年)始兴郡复归湘州。
南朝齐-湘州

公元467年(宋泰始三年)改浈阳县为贞阳县。
公元470年(宋泰始六年)在贞阳县西60里置冈溪县,始兴郡分出桂阳、阳山、含洭三县,与冈溪县组成宋安郡。
公元472年(刘宋泰豫元年)改称广兴郡,省冈溪县和宋安郡。
公元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广兴郡复名始兴郡,属湘州。
南朝齐(479年至502年)时,从曲江县分置仁化县(县治在今仁化县境走马坪北20里的恩溪扶溪合流处)。以斜阶县地置令阶县(治所在今广东始兴县西七里)。
梁天监年间(公元503年)分始兴地置安远县。
南北朝-宋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置广德县(今连山),四月令阶县改名为正阶县。
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在含洭县置衡州和阳山郡,衡州辖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四县)、始兴郡,在中宿县地置清远郡,辖中宿(今清城、清新)、威正、廉平、恩洽、浮护(今佛冈县中南部)5县(后4县县治不详),隶属广州。
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分曲江县西北境置梁化县。
梁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分梁化县置平石县。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衡州分作东衡州、西衡州,东衡州治所在曲江,辖始兴郡。
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正阶併入始兴县。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南康郡地大余(今赣州市大余县)改属东衡州始兴郡。
公元552年至公元553年(梁承圣元年至二年),析浈阳县东部立翁源县,属清远郡。以始兴郡增置东衡州(治在曲江),始兴郡属东衡州。
梁末陈初,一度废东衡州,始兴郡改属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县)。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复置东衡州,始兴郡隶属东衡州。
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大余改隶东衡州安远郡。
南朝梁朝至唐垂拱三年(502年至687年),撤销仁化县,併入曲江县。
陈永定元年(557年),改安远县为安远郡,隶属东衡州,即韶州。
南北朝齐

梁大同二年(536年),正阶併入始兴县。
梁元帝承圣中元年至四年(552—555年),分始兴地置安远县。

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间),改衡州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县,含洭县属西衡州阳山郡,浈阳县仍属东衡州始兴郡。
隋朝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兴郡,改为东衡州,不久又改为韶州(州、县治所回迁莲花山)。废安远郡置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按:《隋书》是年省诸郡,于始兴郡置广州总管府,统县十六,始兴在焉。),此为大余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韶州废,入广州。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废平石县入梁化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废始兴郡,大庾县改为大庾镇入虔州南康县。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梁化县为乐昌县(因县内有乐石、昌山而得名),直属韶州。
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南海郡。
唐朝
初隶属广州管辖。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韶关地区置番州,隶番州,未久番州改称东衡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东衡州称韶州,隶属于岭南道。
光宅元年(684年),析始兴县北界的化南、横山两乡置贞昌县(今南雄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韶州复置始兴郡,治所曲江县 (今广东韶关市西一里武水西)。
乾元元年 (758) 复为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