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徽州古道群

徽州古道群

徽州古道群

徽州古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中国第三条着名古道,是一条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也是一条见证徽商历史文化的“徽商之路”。

因徽州古道大多处于群山幽谷中,周边生态环境好,且沿途散布着许多古村落,特别适宜开展健身慢走、摄影採风等户外体育休闲活动。随着户外徒步旅行的兴起,黄山市重点保护和修复10条“徽州古道”,并推出系列户外游大众体育休闲产品。

徽州古道,是古代徽州府与周边州府经商往来、人员交流的主要通道。徽州古道包括沟通徽州府与周边杭州府、宁国府、宣州府、安庆府、饶州府、衢州府等的徽杭古道、徽安古道等12条府际古道,以及沟通徽州府境内黟县、祁门、婺源等县的3条县际古道。徽州境内多山,边境山势更加高峻险要,这些古道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古时五里一亭、十里一庙,如今沿途依旧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绝佳,已有徽杭古道等多条古道开发旅游,适合低难度、中强度的驴友徒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徽州古道群
  • 外文名称:Huizhou ancient road group 
  • 地理位置:中国安徽省
  • 气候类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
  • 开放时间:全天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徽杭古道、徽安古道

建设沿革

徽州古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中国第三条着名古道,是一条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也是一条见证徽商历史文化的“徽商之路”。
徽州古道群徽州古道群
因徽州古道大多处于群山幽谷中,周边生态环境好,且沿途散布着许多古村落,特别适宜开展健身慢走、摄影採风等户外体育休闲活动。随着户外徒步旅行的兴起,黄山市重点保护和修复10条“徽州古道”,并推出系列户外游大众体育休闲产品。
洪岭古道
洪岭古道:古时祁门通往池州、安庆等地的重要通道,沿途瀑布、碑亭、古驿站错落分布,景色十分优美。起止点为祁门县大坦乡大洪村燕窝组至安凌镇五里柺村鸦坑组。海拔高度为1126米,长度约8公里,保存基本完好。
黄山登山古道
黄山登山古道,位于黄山风景区内,是连线黄山各景区、景点的重要步道。沿途分布有慈光阁古建筑群、摩崖石刻群、古观景亭、观瀑楼及听涛居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长度约33.5公里,有石阶3.6万级。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和黄山摩崖石刻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黄山风景区国保零的突破。
徽池古道
徽池古道,位于黄山市黟县西北部柯村乡宝溪村埠头自然村和池州市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石坑自然村的连绵山峦之间,蜿蜒崎岖十里,岭头海拔460米,是我国目前除茶马古道以外的,又一条保存最完好、沿途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徽商古道。古道内有廊桥,廊桥全长25米,宽20米,木石结构,八角斗拱,雕樑画栋,徽派风格。
徽开古道
徽开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古徽州通往江浙一带重要的经济通道。沿途有千年红豆杉、南方铁杉和高山梯田等美景。起止点为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岭底组至休宁县白际乡。海拔高度约1200米,长度约10公里,保存较为完好。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是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沿途有继志亭、“吴楚分源”石碑等古建筑。起止点为休宁县板桥乡樟前村履安桥至江西浙岭头。海拔高度约800米,长度约4公里,保存基本完好。
灵山古道
灵山古道,历史上为徽州区蜀源、灵山、呈坎三村,东往徽州府,北上宣州、芜湖的官道,现为村民们生产劳动的乡间便道。古道核心範围内分布有古亭、古碑坊、古桥、古碑等古建筑约47处。起止点为徽州区蜀源村南至灵山村东,经水街出村西至呈坎村东,长度约10公里。位于灵山村处古道多以坡路为主,蜀源至灵山多为花岗岩石板道路,呈坎至灵山多为泥砂路,宽窄不一。
箬岭古道
箬岭古道,又称千年古官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徵调民众开闢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沿途保存有越国公汪华忠烈庙遗址等古建筑。起止点为黄山区谭家桥镇东黄山村岭脚村民组至歙县许村镇箬岭村茅舍组。海拔高度约1000米,长约20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由青石板铺就,自许村直达黄山脚下的谭家桥。
霞客古道
霞客古道,位于齐云山风景区内,明嘉靖、万曆年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慈息,在9里登山道上,建有仙关亭、步云亭等13座亭阁,号称“九里十三亭”。起止点为休宁县齐云山镇岩脚村西入口至齐云山景区望仙亭。海拔高度为585米,长度约4.5公里。保存完好。
乾隆御道
乾隆御道,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高晋,为迎接乾隆皇帝下江南,专门在此修建了一条长5公里的登山古道,并修建石坊,手书即“黄山胜境”四字。海拔高度为330米。
休婺古道
休婺古道:又称回婺古道,位于陈霞乡回岭村与江西婺源交界的五龙山脉里,海拔高度为941米,全长7.5公里,有“七上八下”之称,路宽2.5m,清一色石板路,是古时江西通往休宁的官道,路上有着名的回岭洞,现为两地村民生产的主要通道。

府际古道

徽安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矶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沖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湓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沖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
徽州古道群徽州古道群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杭州临安市马啸乡,位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15千米,是古时联繫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历史上徽商与浙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其中昱岭关至大光明顶搁船尖的山越密道,是古徽州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战斗的古战道,正在被引起关注。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点有:障山大峡谷、胡氏宗祠、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第一关,昱岭关,大光明顶搁船尖等。此道始辟于宋,历代维修,逍遥岩上至今仍存宋宝柏年间的筑路碑文。此段凿通之前,绩溪人赴杭州,须绕道歙县。逍遥岩凿通后,由此至杭州,比走歙县路程缩短60公里,至今仍为逍遥山区进出通道。
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朝抗倭名将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徽州绩溪人胡宗宪所取。

徽昌古道

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昱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昱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昱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昱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幺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

徽池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位于徽安古道西侧20余公里。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
人们在安徽池州石台县珂田乡境内仙寓山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这条神秘的古道,仅存7.5公里长,北起石台县珂田乡新店村的山林中,南至榉根山岭脚下的园通庵遗址古徽道沿途每隔一段便有一座石亭横跨古道,亭内建有石凳,两侧还有耳房,专供行人歇脚休息。.
榉根岭位于徽池古道上,海拔806 米,因旧时盛产红榉树得名。今天我们仍可见继保亭,古稀亭,玉泉亭,启源亭,玉泉井,饮水槽等,其框架及碑刻保存较好。榉根岭段古徽道是兵家要地。唐朝末年,夏章在此“寇祁门”。清鹹丰年间,曾国藩坐镇祁门,指挥清军攻打当时被太平军占领的安徽省府安庆,在榉根岭和太平军交战,此战多次见于《曾国藩家书》,交战激烈,事关局势中大,成为曾国藩军旅生涯中最为险恶的一段经历。如果没有榉根关的险要形势作为屏障,以太平军的数量和战斗力,然能够一举攻入祁门,夺取曾国藩驻扎在祁门洪家大屋的两江总督衙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俘获中堂大人等湘军统帅,那幺历史的轨迹就要改变了。 因此,榉根关为曾国藩赢得了宝贵时间,挣脱险境,最终为他得了八月安庆之役的大捷。安庆失守,天平天国都城天京西侧门户洞开,太平天国自此命运出现变化。

徽浮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景德镇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1.5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7.5尺,路中石板路面宽1.2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泾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宣州府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舖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回响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翚岭古道已少行人。

徽开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篁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南行,经阳湖、临溪、汊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4.5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

徽宁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青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坦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

旌浙古道

由旌德县城至浙江临安的浙西田。从旌德县城东南行至白沙,入绩溪县境;再向东南行,经尚田、板桥、扬溪源至扬溪,转向东,经石门、伏岭、祝山村至"江南第一关"出关经浙岭至县界岭脚下,过岭脚下至浙江临安县浙西田,再前行接杭徽大道,此道横贯绩溪东西,沟通旌德;古时旌德的粮食外运及日用百货内调,多由此道。扬溪源路段长7.5公里,沿扬之河走向,在山腰间蜿蜒伸履,山高林密,道路险峻。"江南第一关"处绩溪县东北逍遥岩,为深山峡谷地带;逍遥水奔腾直下,山沟中多深潭怪石,两岸奇峰陡峭。

休龙古道

由休宁县城至浙江遂安县龙山街。从休宁县城至屯溪,东南行,经欲县横关、呈田、石门、啸天龙(戴县与遂安县交界处)至浙江遂安县龙山街。横关至啸天龙31公里,全是石板路面;横关至石门段,路宽6至9尺,石门至啸天龙段,路宽3至4.5尺。沿途地势,由北至南,逐渐升高。啸天龙为白际山主脊,海拔1300余米。登啸天龙,北可望屯溪,东可观新安江大坝。相传此道辟于元末明初,为朱元漳由浙入皖,经过此地,率军民辟成。

休淳古道

由休宁县城至浙江淳安县城。从休宁县城起,东行至屯溪;入歙县境,经莫墩、王村、森村、黄备、小洲、小川,折向东南至街口,越界前行经淳安县威坪至淳安县城。全程90公里。此路宽3至4.5尺,大部分是石板路面,间有石子路面。为休宁、屯溪、王村等地商旅至淳安的要道。休宁至淳安虽有新安江通航,但滩多、流急,船行滞缓,远不如陆路便捷。30年代,屯溪至亘墩段为芜湖至屯溪公路所取代;莫墩至王村、黄备段,50年代改建为公路;小洲至小川段改建为板车道。

县际古道

徽婺古道(徽饶古道)

古道名,也称徽饶古道。由徽州府城至徽州婺源县,进而向南可通江西省饶州府。古道最高点的分水岭为浙岭,是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的边界,立碑“吴楚分源“。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繫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现存徽饶驿道位于休宁县樟前村和婺源县浙岭乡境内,以樟前村履安桥为起点,浙岭乡岭脚村为终点。古驿道不等同于一般的青石板路,有一定的宽度要求,以满足当时官员的八抬大轿和马匹安稳通过。古驿道上亭很多,观音亭、熊志亭、万善庵、五猖庙、同春亭、燕窝亭、松珍亭等,有的精细,有的简陋,依山而建。一小石屋,面积数平米,内设石凳,为过往路人游客遮风避雨,提供茶水。此段古驿道“七上八下十八折”,与松珍公路和浙岭公路形成一个完好的旅游线路图。2014年5月11日,多位徽州学爱好者发现”吴楚分源“古石碑被盗,一块被打碎另一块被扔河中。

黟祁古道

古道名。由黟县城至祁门县城。由黟县城西行,经月塘、阎山、古筑至西武岭;过岭为祁门县境,再西行至柏溪,南下至金字牌,转西行至祁门县城。全程30公里。黟县城至西武岭12公里,地势逐渐上升,近岭头坡度陡峻,级级向上。这段路路基宽度6至9尺,路面全用3尺长、3寸厚的花岗岩石板横铺,两边镶嵌小石子,与石板平。沿途有路亭九座,庙宇四座,堡垒一座。堡垒设在西武岭头,石结构,跨路砌筑。西向圆门,东向方门,圆门属祁门,方门属黔县,俗称"猴子洞"、"蛤螟洞"。清鹹丰年间,曾国藩住祁门,太平军住黟县。曾部由西武岭向太平军杨秀清部进攻,大战于此,清军损失惨重。

黟太古道

古道名。由黟县城至太平县甘棠镇。出黟县城北行,经石村、秀里、岭下、际村、卢村至羊栈岭;人太平县境,经枢树下、扁担铺至郭村;转东北行,经下戴、九里溪、焦村;再转北行,经章村、胡家至兴村;由兴村东行至水岭脚,再北上至甘棠。黟县城至扁担25公里,路宽6尺,麻石板铺砌。其中羊栈岭段,上3.5公里,下4公里,石板台阶,=尺多宽,每隔若干级置一宽阶(加宽一倍),备行人休慈之用。沿途有亭有庙,各有风致。

关隘

昱岭关

关隘名。位于歙县竹铺星岭顶的皖、浙交界处。建于五代。用大小不等的花冈岩垒砌而成。关广通高8.1米,闷高5.7米,阔6米,深5米。关墙向两翼山脊延伸,左右各约80米。两侧东面山坡留有戍所遗址,1933年,浙江省在修杭州至屯溪的公路时,对关门进行了维修。浙江省交通厅长曾春肃题写了关名,公路局长陈体诚写了门联,外为"光复丰功雄关气壮,堂皇伟迹古郡山高";内为"但道贯通熙攘来往,巍名耸立震烁古今"。北宋未,方腊义军曾在此关与宋军大战,《水浒全传》第118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称此处关隘为"敦州第一处紧要墙壁",元末,农民起义军亦在此同元军反覆争夺。

榉根关

关隘名。位于石台县甘爵村东南5公里举根岭口。建于清以前,清鹹丰年间曾国藩军队为抵御石达开部的太古渡名。位于石台县城东1公里;处鸿陵溪中游。为当地村民来往之渡,由此过渡为石台县城至蓬莱仙洞之捷径。

箬岭关

关隘名。位于歙县城北约30公里处。是歙县北面交通路线的控制点,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于岭头设关扼守,关上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关东20米处,有关帝庙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屋顶已毁,仅存四壁。关岭处,原有楼房数槛,备行人住宿,现已无存。出关日,北通太平县(今黄山区),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沖。

丛山关

关隘名。位于绩溪县扬溪镇北部。处于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结合部,因丛山四合,中有通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故名。此处古为歙、宣两州的界关。明、清曾在此垒石为城,上置楼橹,下设铁门,屯兵驻守,以时启闭,有"一夫守关,千人气缩"之势。明末,金声、江天一曾率兵扼守此关,清军屡攻不克。1933、1936年先后修建芜湖至屯溪公路及京赣铁路,关口被毁。当地有村依关为名。

新安第一关

关隘名。又名新安关。位于歙县紫阳桥头。建于明嘉靖年间。石质拱门,右侧附山壁,左侧临河。内高2.8米,宽2.4米,深2.4米,通高3.8米。内侧有关亭,为五模六柱两披水穿斗式砖木结构,宽3米,深5米,檐高3.8米。亭内*壁树石碑二方,一方为红岩石,字迹已风化;一方为青石,是1729年歙县正堂汪陋所竖的"禁碑",禁止在关内外酗酒聚赌、殴斗生事。

重要渡口

尤溪渡

渡口名。原名牛坑渡,位于屯溪区尤溪村。南岸渡口存古渡亭,阁楼式建筑,出入有高大卷门,明亮透风,内设有石条长凳,供人憩息候渡。

杨潭渡

古渡名。位于石台县城2公里处,处鸿陵溪中游。俗名"灯盏渡"。古为徽省(徽州至安庆)、徽池(徽州至池州)两通衙之渡口。北岸,渡口平展;南岸,岩石竣立,可望而不可攀,曰"鹰科岩",昔有古柏10余棵,现岩下已闢为公路。此渡仍存,为村民之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