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舜徽集·清儒学记
《张舜徽集·清儒学记》是张舜徽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有关清代大学者学术成就的总结之作,以学派与人物为重点。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张舜徽集·清儒学记
- 作者:张舜徽
- 主要内容:有关清代大学者学术成就的总结
- 重点:学派与人物
内容提要
第一辑五卷于2004年3月由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等七种。第二辑五卷于2005年12月出版,包括,,,,,等五种。
是一部有关清代大学者学术成就的总结之作,以学派与人物为重点,清代学术源流纲举目张,表现得十分清晰。
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我国现代着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打

下了坚实的文字和经学功底。1928年,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因其姑父着名目录学家余锡嘉先生而得以认识许多通人鸿儒,由此学问大进。1932年,他回到长沙就职于多所高级中学,潜心研史。1941年起,先后在国立师範学院、民国大学、兰州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教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範大学。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範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 先生着作等身,经史子集,广有涉猎,出版者计50多种。最重要的有、,,,,,,,,。此外还有5种、、、、、、、、、、、。
顾炎武学记第一
总敍顾氏的生平行事 分述一、顾氏治学的精神
二、顾氏治学的态度
三、顾氏治学的方法
四、顾氏在思想界的建树
五、顾氏在音韵学上的成就
六、顾氏的史学修养和功力
七、顾氏的文学理论和实践
八、顾氏着述目录
张履祥学记第二
总敍张氏的生平行事 分述一、立身行己之要
二、博文
三、约礼
四、治人济世之理
附记当时学者对张氏学行评价的一斑
颜李学记第三
总敍颜李学派的精神 分述一、颜元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二、李恭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三、颜李学说的尊仰者和传播者
四、颜李学说的评价
戴震学记第四
总敍戴氏学术渊源 分述一、戴氏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二、戴氏在朴学方面的成就
三、戴氏在哲学方面的成就
四、二百余年来学术界对戴学的评价
钱大昕学记第五
总敍钱氏学术地位 分述一、钱氏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二、钱氏在国小方面的成就
三、钱氏在经学方面的成就
四、钱氏在史学方面的成就
五、钱氏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
六、钱氏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
七、钱氏治学的态度和着述
八、钱氏学术的影响
浙东学记第六
总敍浙东学术的趋向 分述甲、黄宗羲
一、黄氏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二、黄氏的政治思想
三、黄氏的史学成就
乙、鄞县万氏
一、万泰及其诸子
二、万斯大
三、万斯同
丙、邵廷采
丁、全祖望
一、撰述人物碑传
二、补修
三、七校
四、三笺
戊、章学诚
一、批判了当时学弊
二、扩大了史学範围
三、明辨了史书编述工作中的不同功用
四、提高了方誌在史学中的地位
己、邵晋涵
一、经学
二、史学
三、在四库全书馆内所做的工作
庚、黄式三
辛、黄以周
湖南学记第七
总敍湖南学术的源流 分述甲、王夫之
一、王氏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二、王氏的哲学思想
三、王氏的经学考证
四、王氏的史学理论
五、王氏的着述目录
乙、王文清(附罗典、余廷灿、唐仲冕、唐鑒、贺长龄、贺熙龄)
丙、魏源
丁、邓显鹤(附黄本骥、邹汉勛及新化诸邹)
戊、曾国藩
己、王闽运
庚、周寿昌(附何绍基、曹耀湘、阎镇珩)
辛、皮锡瑞
壬、王先谦(附叶德辉)
癸、谭嗣同
扬州学记第八
总敍扬州学术的精神 分述甲、王懋蛇
一、王氏的生平及学术大要
二、王氏对朱子之学的贡献
三、王氏的亲密学侣朱泽潠
四、王氏乡里后学的继起
刘台拱、朱彬、刘实树、刘宝楠
乙、王念孙和王引之
一、王氏父子的训诂学
二、王氏父子的校勘学
丙、汪中
一、汪氏治学的识见与规模
二、汪氏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
丁、焦循
一、焦氏治学的精神与态度
二、焦氏治学的识见与规模
三、焦氏的经学研究
四、焦氏的史识史才
五、焦氏的哲学思想
戊、阮元
一、阮氏的训诂学
二、阮氏的考证学
三、阮氏的哲学思想
己、刘文淇(附刘毓崧、刘寿曾、刘师培)
一、刘氏的经学
二、刘氏的校勘学
综论扬州学派的优良学风
常州学记第九
总敍常州学派的特点
分述甲、本地学者
一、庄存与
二、刘逢禄与宋翔凤
三、惮敬与张惠言(附孙星衍,洪亮吉)
四、李兆洛
乙、外地学者
一、龚自珍
二、康有为
附论今文经学的得失盛衰
孙诣让学记第十
总敍孙氏学术成就
分述
一、在校勘目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二、在整理古籍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
三、在研究古文字学方面开闢了广阔道路
四、在参加应变救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评论
《张舜徽集》:一代国学大师的传世之作
范军
张舜徽一生出版着述二十余种,含遗着近千万字。他在中自我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国小、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张舜徽自学成才,在治学上走博通之路,讚赏通人之学。他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了大量论着。
着名学者蔡尚思称张舜徽为有学问的通人,是建国后在世的极少数几位国学大师(另有钱穆,柳诒徵等)之一。曹聚仁认为张舜徽经史之学成就实在钱穆之上。北京大学王余光则认为,在古典文献学领域,张舜徽的着作构建了学科思想、方法与研究规模,并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範式。北京师範大学的徐梓把张舜徽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中,与陈垣并列为现代总结性史学(与批判性史学、建设性史学并列)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王宁则称张舜徽“一生勤奋治学,创穫极多,诲人不倦,堪称楷模”。张舜徽的学术影响及于日本国及东南亚和我国台、港地区,仅在台湾一地翻印出版的他的学术着作就有十多种。
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经过多年酝酿、筹划,在张舜徽生前同事和学生——历史文献研究所诸位先生的配合下,终于在2003年启动(以下简称《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2004年3月,《文集》第一辑五卷七种以整体形象、崭新面貌亮相。它们包括:,,,,,,。《文集》每卷后均附有张先生已出版的着作目录。张先生的这七种着作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精品,堪称传世之作。《张舜徽集》第二辑五卷(包括《周秦道论发微》、,,,,)则于2005年12月面世。这里仅以《中国文献学》和《清人文集别录》为例略加说明。
是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在文献学研究上,“这部书的出版起到了标誌性的作用,它标誌着中国文献学的最后确立”(北京大学王余光语)。该书将文献学的理论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构建了中国文献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包括文献学理论探讨、文献研究、文献整理研究和文献学史的总结。在此书问世后,作为配套用书,作者还编选出版了。作者在这里所建构的文献学理论体系,对以后文献学的发展起到了规範性的作用。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献学着作、教材,无不受到了《中国文献学》的影响。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一版再版。着名文学史家刘永济曾说:“不意吾家中垒(指刘向)遗风,复见今日,为之狂喜。”又说:“非有渊博之学,鸿通之识,不足以成此书。观其评骘学术,论而能断,即足见其有学有识矣。况其文笔雅健,又非常人所能逮;今人具此根柢者甚罕,能读此书者已不多矣。”而史学家顾颉刚在给作者的信中也称讚说:“先生所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即张之洞),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张先生除了《清人文集别录》外,另有《清人笔记条辨》、《清儒学记》等有关清代学术史的着作多种,其学术水準、内在价值当在梁啓超、钱穆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之上。但就像刘永济,还有李学勤等专家所言,现在“能读此书者已不多矣”,因此一代学术大师的成果并未得到更多的、应有的关注与研究。我们相信,随着近千万字的陆续问世,一代国学大师会在学术的殿堂里得到他应享的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