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东原言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人。清代乾隆年间百科全书式的着名学者、大思想家。 戴震出身于贫寒的负贩家庭,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着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誌、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基本介绍
- 本名:戴东原言
- 字号:字东原
- 出生时间:1724
- 去世时间:1777
一
戴东原其人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人。清代乾隆年间百科全书式的着名学者、大思想家。
戴震出身于贫寒的负贩家庭,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着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誌、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戴震出身于贫寒的负贩家庭,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着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誌、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原文
明季有宋某者,卜葬地,至歙县深山中。日薄暮,风雨欲来,见岩下有洞,投之暂避。闻洞内人语曰:“此中有鬼,君勿入。”问:“汝何以入?”曰:“身即鬼也。”宋请一见。曰:“与君相见,则阴阳气战,君必寒热小不安。
不如君烧火自卫,遥作隔座谈也。”宋问:“君必有墓,何以居此?”曰:“吾神宗〔1〕时为县令,恶仕宦者货利相攘〔2〕,进取相轧,乃弃职归田。殁而祈于阎罗,勿轮迴(3)人世。遂以来生禄秩,改注阴官。不虞幽冥之中,相攘相轧,亦复如此,又弃职归墓。墓居群鬼之间,往来嚣杂,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于此。虽凄风苦雨,萧索难堪,较诸宦海风波,世途机阱(4),则如生忉利天(5)矣。寂历空山,都忘甲子(6)。与鬼相隔者,不知几年;与人相隔者,更不知几年。自喜解脱万缘,冥心造化,不意又通人迹,明朝当即移居。武陵渔人(7),勿再访桃花源也。”语讫,不复酬对。问其姓名,亦不答。宋携有笔砚,因濡墨大书“鬼隐”两字于洞口而归。
——《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注解
1.注:明代皇帝朱翊钧,年号万曆
2.注:rang三声,音嚷,侵夺
3.注: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一直在所谓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故称轮迴
4.注:jing二声,音井,装有自动机关的捕兽陷阱
5.注:佛教名词。又称三十三天,引伸为天堂。忉,dao一声,音刀
6.注:甲居十乾之首,子居十二支首位。古人用乾支相配以纪日、纪年,故又以甲子代称岁月
7.注:晋人陶潜所写《桃花源记》中人物
翻译
有个叫戴东原的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明代末年有个姓宋的人,为了选择墓地,来到安徽歙县的一个深山中。黄昏,风雨将要袭来,他见山岩下有个洞,便钻进去暂避。听到洞内有人说道:“这里面有鬼,您不要进来。” 宋某问道:“那你为什幺进来?”答道:“我就是鬼呀。”宋要求和他见面,鬼答道:“如果和您见面。那幺您的阳气和我的阴气便会相斗,您必定会忽寒忽热地不舒服。不如您烧起堆火来自卫,我们远远地隔开座位交谈吧。”宋某问道:“您必定是有墓地的,为什幺会住在这里?”答道:“我在明朝神宗时做知县,因为厌恶官宦互相侵夺财产地位,为求升官而互相倾轧的行为,于是弃官回家了。我死后向阎罗请求,不要再轮迴到人间。于是便按我来世应享的官职和俸禄的标準,改任为阴间的官。没想到阴间的互相争夺倾轧,也和人世一样,于是我又弃官回到墓里。我的坟墓处在许多鬼魂的墓穴之间,他们往来嘈杂,弄得我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到这里。这里虽然凄风苦雨,寂寞冷落得使人难受,但是和宦海风波、人世道路上的陷阱相比,我就如生活在天堂里一样了。在这空山里寂寞度日,我都忘掉了岁月。和群鬼相隔绝,不知有多少年了,和人相隔绝,则更不知有多少年了。自己庆幸解脱了种种因果的缠绕,潜心于寻找大自然的奥秘,想不到又接触了人的蹤迹,明天我应该立即迁居。您也无须做武陵渔人,再访寻桃花源了。”说完,不再对答。宋某问他的姓名,也不答。宋某带有笔砚,于是蘸满墨汁,写了“鬼隐”两个大字在洞口,便回家了。
二
原文
戴东原言:其族祖某[1],尝僦僻巷一空宅[2],久无人居。或言有鬼,某厉声曰[3]:「吾不畏也。」入夜,果灯下见形,阴惨之气砭人肌骨[4]。一巨鬼怒叱曰[5]:「汝果不畏耶?」某应曰:「然[6]。」遂作种种恶状。良久,又问曰:「仍不畏耶?」又应曰:「然。」鬼色稍和[7],曰:「吾亦不必定驱汝,怪汝大言耳[8]。汝但言一『畏』字[9],吾即去矣。」某怒曰:「实不畏汝,安可诈言畏[10]?任汝所为可矣!」鬼言之再四[11],某终不答。鬼乃太息曰[12]:「吾住此三十余年,从未见强项似汝者[13]。如此蠢物[14],岂可与同居?」奄然灭矣[15]。或咎之曰[16]:「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17],可息事宁人[18]。彼此相激[19],伊于胡底乎[20]?」某曰:「道力深者[21],以定静祛魔[22],吾非其人也。以气凌之[23],则气盛而鬼不逼;稍有牵就,则气馁而鬼乘之矣。彼多方以饵吾[24],幸未中其机械也[25]。」论者以其说为然。
引自阅微草堂笔记 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
注释:
[1]族祖:同族的祖父辈。
[2]僦(jiù):租。
[3],厉声:严厉的声音(表示郑重其事)。〕
[4]:〔砭(biān):刺。原是古代治病的石针。〕
[5]。〔叱(chì):大声责骂。〕
[6]:然:正是。〕。”
[7]。色稍和:面容渐转温和。〕,
[8],大言:说大话,吹牛。〕
[9]。但:文言多是“只”的意思。〕
[10],诈言:说假话。〕
[11]?〔再四:很多次。再,两次。〕,
[12],〔太息:长声叹气。〕
[13]:〔强项:脖子硬,不肯低头(形容刚正不屈)。
[14]。〔蠢物:蠢人(表示毫不随和)。〕,
[15],〔奄(yǎn)然:很快地。〕
[16]。咎(jiù):责备。〕
[17]:〔谬:假装。〕
[18],〔息事宁人:使事端平息。息,使敌方消气。〕。
[19]。〔相激〕
[20],〔伊于胡底:到哪里为止呢?伊,助词。于,到。胡,何。底,尽头。《诗经·小雅·小(mín)》:“我视谋犹(谋画为政之道),伊于胡底。”〕
[21]〔道力:指不受外力影响的修养。〕
[22],〔定静:心志坚定。 祛(qū)魔:除去邪魔。〕,
[23],〔以气凌之:用正气压倒它。〕,
[24],〔饵:引诱。〕
[25],〔未中(zhòng)其机械:没有中他的圈套。机械,害人的计谋。〕
译文
戴东原说:他家族的祖辈某人,曾在荒僻街巷租了一座空宅子。因这儿长期没人住,有人说这儿有鬼。族祖厉声道:“我不怕。”到了夜里,鬼果然在灯下显出形来,阴森的气息侵人肌骨,一个大鬼怒叱道:“你真的不怕幺?”族祖应道:“不怕。”鬼便作出种种可怕的样子,过了好一会儿,又问:“还不怕幺?”族祖又说:“不怕。”鬼的脸色稍缓和了些,说:“我也不是非要把你吓走,只是怪你说大话,你只要说一个怕字,我就走了。”族祖怒道:“我真不怕你,怎幺能撒谎说怕?随便你怎幺做好了。”鬼再三劝说,他还是不答应。鬼叹息道:“我住在这儿有三十多年了,从未看见像你这幺固执的。这种蠢家伙,怎幺能和你同住?”鬼一下消失了。有人责备他说:“怕鬼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什幺难堪的事,撒谎说个怕字,可以息事宁人。如果彼此这幺叫劲,鬼没完可怎幺好?”族祖道:“道力深的人用定静来驱逐魔鬼。我不是道力深的人,只能以盛气对付他。气盛鬼就不敢进逼,稍有迁就就气馁,而鬼就趁机而入了。鬼想方设法引诱我,幸好我没进它的圈套。”人们谈论起来,认为族祖的看法对。
作者简介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人。清代乾隆年间百科全书式的着名学者、大思想家。戴震出身于贫寒的负贩家庭,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着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誌、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尤其可贵的是,戴震治学,“志在闻道”,他“论治以富民为本”,不懈地探索“古今治乱之源”,以思想家的大无畏勇气,严厉审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主张“平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启导了十九世纪的—线曙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着作,引入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被称为“八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一大革命”,“发二千年所未发”,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 庶吉士之职。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 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慾,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慾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着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有《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
作者谓学问之道
戴东原谓学问之道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非博通难以有识断,无识断而强作解人,必流于臆断,而欲识断精审,又非专精不可。学问无穷,生命有限,虽饮河果腹,象鼠异需,识大识小,各随资分,然志不可不高远,心不可分人我,气不可争短长,学不可存功利,而后方能涵照如镜,应声似谷,识断平实,而无气质之偏。
隆阜名人
戴震故里安徽休宁隆阜村(今属黄山市屯溪区),紧傍徽商重镇屯溪,在新安江上游横江、率水交汇之地,以黄山、齐云山为屏峰,由于地势平展,水陆交通方便,历来是一个富庶的商贸集聚地。据说当年商贸帆船,常在横江边的这个村庄码头靠拢上岸,“拢埠”之名渐渐就被叫作“隆阜”村名了。隆阜村由于人多田少,和徽州许多地方一样,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不在少数,从村里曹家花园、保和堂、七门厅等等徽州古民居遗蹟中,我们还可以隐隐感受到当年徽商发家之后的繁荣景象。
隆阜是徽州的一个千年古村落。村头六七棵千年古樟,至今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原先还有戴氏总祠堂荆墩祠,其祠堂构筑宏僻,祠前竖有“剡水钟灵”石坊,水口林坡地上建有精巧巍峨的云起亭,村口还有一座“礼门”石坊、村中主要街道还有多座街门防盗。据说从隆阜通往屯溪的田野石板板路上,曾有过十几座石头牌坊。 隆阜也是一个文风昌盛的文化古村。这里戴氏、曹氏、汪氏等徽州族姓在村中生息繁衍,兴文重教是优良传统。历代出高官、出巨贾、出大儒。清代着名画家戴本孝就是隆阜人,早期国民党元老戴传贤祖籍也是隆阜。年代这里的省立女中等学校教育全国知名,受到黄炎培等教育名家的称讚,而隆阜的扫盲文化活动还被陶行知大力倡扬。陶行知先生专门向隆阜中学赠送了购得的长城砖。戴震的先祖从唐代由歙县篁墩到隆阜住居,出了一些仕宦人物,到了戴震以上几代,便已渐渐式微,戴震故居在隆阜村西三门里,戴震在着作中称之为南北河之间的“游艺塾”,黄炎培题字称之为“戴东原先生读书处”。故居房子已在道光年间毁于兵火,现作为隆阜国小,仅存故居院墙石门、“古欢园”石碑,1924年纪念戴震诞辰200周年之际,戴氏后裔戴琴泉等购下村中摇碧楼建立“隆阜东原私立图书馆”,徵集保存了大量戴震着作资料。戴震后裔大多分布在北京、南京、辽宁、上海、广东等地以及港、台地区,美、日、加、欧等国,他们大多从事农、工科实业,对东原学术的弘扬和东原故乡的文化事业都非常关心,戴龙荪、戴桔荪等后裔努力资助家乡《戴震全集》的出版、戴震纪念馆的维修,他们情系故土、为弘扬东原思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敬仰。
作者的学生
他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着名的语言学家: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
作者着作
主要着作有: 《原善》 《考工记图注》 《孟子字义疏证》 《声韵考》 《声类表》 《方言疏证》 《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