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简称“安大”,坐落于安徽省会合肥市。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範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画”、”全国文明校园“。是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将1928年4月在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作为建校开端。1958年,现安徽大学以合肥大学、原安徽大学物理系为基础建立;同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据2018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50余万册,仪器设备总值8.18亿元;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6个院(系、部),95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约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专科生21800余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
  • 主管部门:安徽省
  • 学校官网:http://www.ahu.edu.cn
  • 中文名:安徽大学
  • 外文名:Anhui University
  • 简称:安大
  • 创办时间:192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综合
  • 属性:211工程
    省部共建高校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李仁群
    校长:匡光力
  • 本科专业:95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
  • 国家重点学科:2个
  • 院系设定: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等
  • 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 校歌:《安徽大学校歌》
  • 校庆日:9月16日
  • 地址:龙河校区: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3号
    磬苑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史河路校区:蜀山区史河路8号
    泗州路校区:瑶海区泗州路40号
  • 知名校友:张平、骆惠宁、六六、汪静、汪旭光、葛长伟、顾又铭、许刚、夏柏等

办学历史

1928年,于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省立安徽大学。
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西迁并曾一度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定名国立安徽大学。着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併,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大学搬到省会城市合肥。为此,学校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并迅速派出以徐连成、朱世雄为正、副科长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从事新校基本建设工作。
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範、农学两个学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专门性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师範学院(现安徽师範大学),安徽大学建製取消。
毛主席题写校名毛主席题写校名
1958年由原安徽大学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门外建设的新校已经落成。省委原拟将安徽师範学院迁往合肥新址办学,但是由于形势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省委决定师範学院仍留芜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学”,曾希圣兼校长。并决定将安徽师範学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迁入合肥大学,只留少数教师继续在芜湖筹备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系只抽出少数骨干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到合肥大学。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会议决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张行言、孙陶林任副校长。7月21日,省委决定成立合肥大学党委,由张行言任书记,原解放军南京军区师範学校政委方誌明任第一副书记。同年9月16日,毛主席来到合肥视察,并为安徽大学题名。安徽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校史沿革图校史沿革图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回响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1996年,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7年12月学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安徽省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后的第二所“211工程”重点高校。
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同年李鹏、乔石等同志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70周年。
1999年,获準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国家正式立项建设。
2000年,原安徽银行学校和安徽财政学校併入安徽大学。
2001年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整体项目验收。同年,温家宝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该校教师何家庆同志。
2002年11月7日和2003年9月17日,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画》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谘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12月28日,占地2000余亩的磬苑校区举行了开工典礼,并于2004年开始进驻。
2004年6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
2006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
2007年11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8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协定会签档案已正式颁发。按照共建协定,教育部将安徽大学发展建设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12月,安徽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安徽大学有26个院(系、部),开设95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
    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统计学、金融数学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套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套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网路工程、信息安全、网路与新媒体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统计方向)、生物工程、生态学
    安徽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安徽大学历史系
    历史学
    安徽大学哲学系
    哲学、套用心理学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媒体技术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统计学
    安徽大学商学院
    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 、市场行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
    安徽大学法学院
    法学、智慧财产权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档案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係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戏剧影视导演、音乐表演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测绘工程
    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
    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
    体育军事教学部
    大学计算机教学部
    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
    会计(专科,中英合办)、金融管理与实务(专科,中英合办)
    外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
    安徽大学软体学院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
      安徽大学
      • 博士后流动站
      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②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④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
      ⑤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⑥材料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⑧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
      ⑨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⑩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⑫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⑬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
      计算机套用技术
      省级重点学科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政治经济学
      金融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经济法学
      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新闻学
      历史文献学(含古文字学)
      专门史
      基础数学/机率论与数理统计
      理论物理
      无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态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企业管理
      科学与技术
      截至2013年,资料来源:
      安徽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序号学科门类名称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
      1
      哲 学
      哲学
      中国哲学
      2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3
      法 学
      法学
      法学理论
      4
      法律史
      5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6
      刑法学
      7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8
      诉讼法学
      9
      经济法学
      1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1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12
      军事法学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4
      文 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15
      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
      16
      汉语言文字学
      17
      中国古典文献学
      18
      中国古代文学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
      21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2
      历史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23
      中国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24
      历史地理学
      25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26
      专门史
      27
      中国古代史
      28
      中国近现代史
      29
      理 学
      数学
      基础数学
      30
      计算数学
      31
      套用数学
      32
      运筹学与控制论
      33
      化学
      无机化学
      34
      分析化学
      35
      有机化学
      36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37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38
      生态学
      生态学
      39
      统计学
      统计学
      40
      机率论与数理统计
      41
      工 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42
      材料学
      43
      材料加工工程
      44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物理电子学
      45
      电路与系统
      46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47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4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计算机系统结构
      49
      计算机套用技术
      截至2011年8月,资料来源: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
      序号学科门类名称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名称
      1
      哲 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中国哲学
      3
      外国哲学
      4
      逻辑学
      5
      伦理学
      6
      美学
      7
      宗教学
      8
      科学技术哲学
      9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10
      经济思想史
      11
      经济史
      12
      西方经济学
      13
      世界经济
      1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5
      套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16
      区域经济学
      17
      财政学(含∶税收学)
      18
      金融学(含∶保险学)
      19
      产业经济学
      20
      国际贸易学
      21
      劳动经济学
      22
      统计学
      23
      数量经济学
      24
      国防经济
      25
      法 学
      法学
      法学理论
      26
      法律史
      27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28
      刑法学
      29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30
      诉讼法学
      31
      经济法学
      3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33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34
      军事法学
      35
      社会学
      社会学
      36
      人口学
      37
      人类学
      38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39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0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2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43
      思想政治教育
      44
      教育学
      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45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
      46
      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
      47
      汉语言文字学
      48
      中国古典文献学
      49
      中国古代文学
      50
      中国现当代文学
      5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
      5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3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54
      俄语语言文学
      55
      法语语言文学
      56
      德语语言文学
      57
      日语语言文学
      58
      印度语言文学
      59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60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61
      欧洲语言文学
      62
      亚非语言文学
      63
      外国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
      64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65
      传播学
      66
      历史学
      考古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67
      中国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68
      历史地理学
      69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70
      专门史
      71
      中国古代史
      72
      中国近现代史
      73
      理 学
      数学
      基础数学
      74
      计算数学
      75
      套用数学
      76
      运筹学与控制论
      77
      物理学
      理论物理
      78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79
      原子与分子物理
      80
      电浆物理
      81
      凝聚态物理
      82
      声学
      83
      光学
      84
      无线电物理
      85
      化学
      无机化学
      86
      分析化学
      87
      有机化学
      88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89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90
      生物学
      植物学
      91
      动物学
      92
      生理学
      93
      水生生物学
      94
      微生物学
      95
      神经生物学
      96
      遗传学
      97
      发育生物学
      98
      细胞生物学
      9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00
      生物物理学
      101
      生态学
      生态学
      102
      统计学
      统计学
      103
      机率论与数理统计
      104
      工 学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1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106
      材料学
      107
      材料加工工程
      108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物理电子学
      109
      电路与系统
      110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11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12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113
      信号与信息处理
      114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15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16
      系统工程
      117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118
      导航、制导与控制
      1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计算机系统结构
      120
      计算机套用技术
      121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
      122
      化学工艺
      123
      生物化工
      124
      套用化学
      125
      工业催化
      126
      环境科学与工程
      (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环境科学
      127
      环境工程
      128
      软体工程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129
      管理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
      130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
      131
      旅游管理
      132
      技术经济及管理
      133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134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
      135
      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136
      社会保障
      137
      土地资源管理
      138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图书馆学
      139
      情报学
      140
      档案学
      141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
      音乐学
      142
      舞蹈学
      143
      戏剧与影视学
      戏剧戏曲学
      144
      电影学
      145
      广播电视艺术学
      146
      美术学
      美术学
      截至2011年8月,详情请参阅:

      师资力量

      2018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87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90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画”特聘教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4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2名,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画”5名,入选安徽省“外专百人计画”5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9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2名,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4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 国家级教学团队
      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团队
      黄德宽
      2008
      数学与套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
      杜先能
      2010

      教学建设

      据2019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英语、考古学、生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基础物理、电工电子、新闻传播、基础化学、基础生物、会计
      精品课程
      国家级
      新闻学概论
      省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英语语言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闻学概论
      经济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校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英语语言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闻学概论
      经济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行政管理学
      中国古代文学
      至2013年,资料来源: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9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有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範中心。
      安徽大学科研机构(部分)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计算机智慧型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
      经济法制研究中心
      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
      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
      财政税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工业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安徽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院
      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
      安徽大学发展战略谘询委员会

      科研成果

      2005年至2011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27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32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签订技术开发契约236项,争取横向科研经费1亿多元;发表学术论文7150篇,SCI、EI、STP收录论文数771篇,出版着作619部;鉴定、评审科研成果121项,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科研奖励97项,授权专利15项。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2012年发布的ESI数据显示,安徽大学化学学科、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这反映了安徽大学在这两个学科领域成果丰硕。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1065个,安徽大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 论文总数为680篇、排名667位,总被引频次4515次、排名902位。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763个,安徽大学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论文总数为716篇、排名588位,总被引频次为4875次、排名757位。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全校各种纸质文献约270万册(件),其中图书馆入藏有中文图书约210万册、外文图书20余万册、古籍线装书约13万册、合订本报刊近20万册。馆藏古籍线装书中有善本688部9752册(部分为珍本和孤本),还收藏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中华大藏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图书馆入藏有中外文报刊9000余种,其中解放前报刊670种,核心期刊约700种。
      入藏中文电子图书56.2万种,112.4万册,外文电子图书4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000多种(其中现刊3000余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国内外资料库系统30多种(按出版商计算)。其中大型资料库有:Elsevier、EBSCO、Springer-Link、PQDD(北美博硕士论文库)、部分美国学协会资料库和John Wiley资料库、OCLC基本组资料库、BA、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料库、超星电子图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文献资料库、国研网等。
      学术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期刊。
      学报学报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内外以下十余种重要检索性文摘和资料库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俄罗斯《文摘杂誌》(AJ)和《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CJ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等。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截至2013年,学校与马里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格林威治大学(University of Greenwich)、哥廷根大学(Goettingen University)、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等美、英、德、日国家和地区的近9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关係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先后主办或承办15次高水平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会议;共有287人次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进修、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学校是22个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和84所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和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亚塞拜然的巴库大学建立孔子学院。
      安徽大学黄德宽会见加拿大驻沪总领事安徽大学黄德宽会见加拿大驻沪总领事

      文化传统

      校徽

      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徵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
      安徽大学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誌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校训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繫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校歌

      安徽大学校歌于1933年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
      安徽大学
      歌词: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学校领导

      主要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李仁群
      校长
      匡光力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王群京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胡小松
      副校长
      虞宝桃、俞本立、薛照明、程雁雷

      校园环境

      安徽大学校园景色秀丽、环境优美,是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和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3200余亩。

      知名校友

      政界

      张平、曹其真、骆惠宁、王厚宏、乔传秀、袁曙宏、吴嘉、张平、王万宾、杨多良等人。

      学术界

      汪旭光、穆穆、李扬、焦丹、朱力行、陶农建、丁宏强、闻海虎、夏业良、李嘉禹、李晓光、徐学江、彭树杰、孙嘉阳、汪田、张俊颖、陈乾旺、傅海安、顾海良、朱勇、陈和本、丁任重、万辅彬、李进华、蒋传海、费树岷、朱新民、韦 伟、匡光力、黄德宽、程桦、 王源扩、李仁群、牛立文、许继荣、吴先良、郑汉华、陶登松、丁家云、凌有江、芮必峰、张旺熹。

      商界

      桂四海、汪静、张树武、柏士珍、陈朗、凤良志、许家贵、余渐富、陈基华等人。

      作家

      六六、潘军、王世停、彭树杰、盛明富、汪家驷、徐东平、胡野秋、杨黎光、刘杰等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