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玉竹
湘玉竹(又称肥玉竹、制玉竹、藏蕤),中药材名,是用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的根茎製成的。主要产于湖南。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效,可用于应对肺胃阴伤,燥咳痰粘,舌乾烦渴,或阴虚外感温邪,发热无汗,乾咳咽痛等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湘玉竹
- 外文名:Polygonatum odoratum
- 别名:尾参、地管子、甜草根,猪屎尾等
- 产地:湖南省
- 科:百合科
- 类型:草本植物
- 属:黄精属
- 产地:湖南的邵阳,娄底,怀化,益阳等
简介
别名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别名铃铛菜,尾参、地管子、甜草根,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材为乾燥的根茎。
玉竹为湖南省道地药材,其中猪屎尾参套用最广,商品药材称为湘玉竹。
基本信息
《本草经集注》云因玉竹“茎干强直,似竹箭桿,有节”,故名。
来源: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学名:Polygori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湖南,以由湖南邵阳产玉竹加工而成的为佳品。
採收:秋季採挖,除去鬚根、泥土,洗净,蒸至透心,搓柔至透明,晒乾或烘乾。
药材形性: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粗细均匀,长4-18cm,直径0.3-1.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半透明,具纵皱纹及隆起的环节,节间长0.3—1cm,节上有白色点状鬚根痕,偶有圆盘状地上茎痕。乾时质硬脆,断面角质状,受潮后变柔韧。气微,味甜而嚼之有粘感。以条长、肥大、色黄白者为佳。
加工:将原药拣去杂质,洗净,略润,切丁、片、块晒乾。
药理药性
《本草正义》载湘玉竹“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嗌乾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
成分
含生物硷、强心甙、糖类、粘液质、维生索A、澱粉、烟酸等。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胃经。
功用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用于肺胃阴伤,燥咳痰粘,舌乾烦渴,或阴虚外感温邪,发热无汗,乾咳咽痛等症。
保贮
放石灰缸内盖紧,置乾燥处,防霉蛀。
鉴别
各地尚有以同属植物的根茎作玉竹入药者:东北用筒玉竹(学名:P.inflatum Kom);华北用热河黄精(学名:P.macropodium Turcz)及小玉竹(学名:P.humile Fisch.ex Maxim);四川、云南用康定玉竹(学名:P.pratii Bak-er);新疆用新疆用黄精(学名:P.roseum(Ledeb.)Kunth)替代等。玉竹的常见混淆品为同科竹根七属(Disporopsis)某些植物的根茎,如深裂竹根七(学名:D.pemyi(Hua)Diels)在西南部分地区入药,称“大玉竹”;长叶竹根七(学名:D.longifolia craib)在江西作玉竹用。但该属植物花被均具副花冠,根茎较细长,加工后表面棕色至被棕褐色,质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