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韶山图
《韶山图》是当代着名画家肖更应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绘画史上的杰作。作品全长12.26米,寓示着对主席12月26日诞辰的纪念。画面开头引用毛泽东的着名诗句《七律·到韶山》,再从伫立一排排丛林中的毛泽东青年挥手塑像开始,与依山走势的韶山烈士陵园中毛泽东六位亲人铜像遥相呼应,然后,再将韶山各个风景区,用远、中、近“三叠”空间具象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整幅长卷为横向发展,带有运动性,像电影中的横摇镜头,视觉流程随着画面的展开循序渐进,韶山的风光尽收眼底。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韶山图
- 创作年代:2003年
- 作者:肖更应
- 规格:长12.26米,宽0.5厘米
- 关注:收录到毛主席诞辰110周年邮册
作品内容
《韶山图》以毛泽东故乡湘潭韶山沖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一代伟人的敬仰。画面开头首页以行楷书写毛主席的着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捲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再从伫立一排排丛林中的毛泽东青年挥手塑像开始,与依山走势的韶山烈士陵园中毛泽东六位亲人铜像遥相呼应,然后,再将韶山各个风景区,用远、中、近“三叠”空间具象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整幅长卷为横向发展,带有运动性,像电影中的横摇镜头,视觉流程随着画面的展开循序渐进,韶山的风光尽收眼底。
创作背景
2005年4月,肖更应开始构思创作这幅长卷。为了到韶山採风,肖更应背着十来公斤重的画具和行李,从韶山火车站出发,越过蜿蜒起伏的丘壑,行程数十公里,深入到韶山革命纪念地和名胜风景区收集素材,採风创作。为了酝酿构思作品,肖更应还租住在韶山一位老百姓家里,连续租住了三个月,为创作长卷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肖更应回忆说,他蒐集来的素材垒起来有半个人高,每天是白天写生,晚上整理。
肖更应在韶山蒐集素材时,常常为了选择最佳的角度要跋山涉水,曾两次险遭毒蛇咬伤。还有一次,肖更应在韶山滴水洞景区山顶上写生时,因地面潮湿,加上满山的绿苔,不小心滑落到了半山腰,他的手、脚全被刮破出血,颈、肩、腰都扭伤,浑身疼得难受,至今他手上还留有伤痕。肖更应虽然在韶山经历了平生从未遇到的危险和困难,但正因为执着,他终于完成了12.26米的长卷《韶山图》。
作品赏析
《韶山图》完成后受到广泛关注,韶山邮政局在国家邮政总局许可后,2003年推出的纪念毛主席110周年诞辰《江山如此多娇·韶山图》邮集,该邮集就将肖更应的《韶山图》作品收录其中,作为整册邮集的背景图案。中国商报、湖南卫视、重庆晨报、长沙晚报等主流媒体也做了相关报导。
山水长卷《韶山图》

一位诗人观赏《韶山图》后吟诗一首:“韶峰滴水尽妖娆,风土人情一卷描,若是英灵归故里,定将新赋诵今朝。”
作者简介
肖更应,男,1953年生,湖南湘潭人,当代着名国画家,连环画画家,中央电视台推介画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联谊会理事,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中国当代以毛主席家乡韶山为题材创作山水长卷的代表人物。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人平和仁厚、澹泊豁达,为艺坛书画双佳、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其艺术简历已载入《国际华裔着名艺术家成果索引》、《中国当代名人录》、《国际现代书画润格》等大型词典。
肖更应

肖更应自幼学画,从事国画创作和研究数十年。他的画反映时代,描绘生活,运笔生动多变,笔墨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形神兼备,在绘画技法上具有粗犷、厚重、质朴的特色。作品曾在日、美、韩、英、法、加拿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不断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研究会、大专院校、公司企业和个人收藏。
其代表作有中国画《韶山图》、《韶光》、《丰碑》、《建国》、《乡情》、《祖国颂》,连环画《潭州烽火》。其中,长卷山水画《韶山图》被称为当代韶山“富春山居图”,2003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单独收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江山如此多娇》珍藏版专题邮册和专题摺叠画册。作品《峡山图》在日本参展时被评为一等奖,并被日本美术馆永久收藏,作品《不夜城》被收入《国际美术精作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