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毛泽东故居纪念馆
坐落在全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沖。毛泽东故居是毛泽东出生和少年活动的地方。毛泽东纪念馆包括:毛泽东铜像、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旧址、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鑒公祠等历史遗址和纪念性建筑,同时对有关反映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文物、资料进行徵集、研究、陈列和宣传。馆藏文物、资料达1.6万多件,名人字画1000多幅,是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韶山市毛泽东故居纪念馆
- 馆藏字画:1000多幅
- 所在地: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沖
- 纪念人物:毛泽东
伟人出自韶山沖

韶山隶属湖南省湘潭市,离湘潭市有40公里,离长沙100公里,传说舜曾在这里演奏过“韶乐”,因而得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韶山沖上屋场的普通农舍里。这幢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呈凹字形(俗称一担柴式)的农舍共有房屋18间。进入故居正门,由厨房向东过横屋便到毛泽东父母的卧室。毛泽东的卧室与其父母卧室相邻,陈设非常朴素。毛泽东卧室顶楼上有开口,顺楼梯可攀上。由毛泽东卧室向里,是一个长约7米多的天井,天井西南角是毛泽潭的卧室,最后是毛泽民的卧室。故居前面是一亩地左右的池塘,即南岸塘,塘内有荷花。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叫做南岸,距毛泽东故居100米左右,有10多间房屋。现故居陈列物品中,如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在故居附近,还分布着韶山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毛震公祠、毛鑒公祠等。
故园三十二年前
现在韶山脚下,还建起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和诗词碑林等。 毛泽东纪念馆始建于1963年5月,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馆舍为苏州园林式建筑,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匾额。纪念馆珍藏着5000余件毛泽东遗物和与毛泽东有关的各种藏品30000多件, 2002年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于2003年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毛泽东铜像广场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占地5200平方米。是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重点献礼工程。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徵着十一国庆,更象徵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铜像由着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1993年12月20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专程赴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
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半山腰,距毛泽东故居4公里,1991年动工兴建,1993年正式对外展出,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园中诗碑由100块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等组成,收录毛泽东诗词100首。碑林出口处耸立的一块巨大诗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

此外,滴水洞景区也是到韶山必去之处。滴水洞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4公里处的峡谷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赞之曰:“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滴水洞景观集造化之神秀,萃人文之盛事,被誉为“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1966年6月,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就在滴水洞的一号楼住了10天。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给江青的一封信中写道:“自从6月15日离开杭州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讯息不大灵通。28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10天了。”“西方的一个山洞”,指的就是“滴水洞”,滴水洞也因而闻名。
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韶山,毛泽东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退伍后他回到韶山在家务农兼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又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生育了毛泽东、毛泽民、毛泽潭,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健。母亲是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样样活都乾,样样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为人心地极为善良,对穷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送粮送米接济那些贫穷的乡亲们。这种美德,对毛泽东兄妹影响很深,他们都拥护母亲的做法。而父亲是不赞成施捨的,家里为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争吵。毛泽东回忆这种往事的时候,曾经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

僱工也包括在内。”1919年春,文氏夫人患病,毛泽东把母亲接到长沙医院治病,母子曾短聚一个时期。期间,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潭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母子们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团聚,这张母子合影也成为世上仅有的一张他们母子合影照片。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病逝。毛泽东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弟毛泽潭星夜赶回韶山,毛泽东深情写下了《祭母文》,又洒泪写下了两副表达内心痛苦和无限思念情怀的輓联。受母亲的影响,毛泽东小时候就十分乐于助人,关心乡邻的疾苦。一年秋收时节,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大家都忙着抢收晒在坪里的穀子,他却跑到一家佃户大娘那里帮着抢收,然后才去帮父亲抢收,致使自己家快要晒乾的稻穀又被淋湿,并被雨水沖走一些。对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冬日的一天,他去上学,路遇一个穷苦青年,穿着一件单衣,冻得打战。他和这个青年谈了几句话后,就脱下自己一件袷衣送给了他。毛泽东从慈母那里继承了善良、敦厚的天性,从严父那里接受了倔强的个性,这形成了毛泽东性格的根基。

毛泽东8岁开始在南岸的私塾接受人生的启蒙教育。他酷爱读书,除了熟读“四书五经”外,还特别喜欢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籍。这位才思敏捷、成绩优秀的学子在故乡读了6年书却换了7所学校。一次,他从表兄文运昌处,借了11本书,内有清末改良主义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新书,大大地开拓了视野。同时,他还读了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特别是读了民主革命派陈天华的文集,无不深为叹服。1936年,他回忆说:“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父亲打算送他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劝说,帮助说服父亲準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国小读书,从此开始他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在时代大潮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一生。临行前,他改写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以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他家先后有6位亲人,前赴后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大弟弟毛泽民、小弟弟毛泽潭、夫人杨开慧、堂妹毛泽健、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他心潮澎湃,诗兴勃发,写下了着名的《七律·到韶山》:“别梦

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捲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月26日傍晚,他在家乡设便宴招待乡亲们。席间敬酒时,毛泽东虔诚地说:“今天,我回到家乡,也没有什幺好招待的,只是请大家吃个便饭。首先,我敬各位乡亲们一杯酒,请大家尽兴地喝、尽兴地吃。”其中有一位老者--就是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他的族兄毛宇居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站在那里随口说道:“尊老敬贤,应当,应当!”
自1951年2月6日毛泽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在过去的50多年间,故居先后有过两次加固性维修。每次维修都吸引了韶山和全国人民的关注。在2004年10月26日开始的一次维修中,韶山村韶山组村民毛方成听说要用乾透了的松木檩子、椽皮,主动用半个多月时间,跑到湘潭、湘乡、韶山3县(市)义务寻访,收购檩子木46根,椽皮2000多块。全国很多党员、民众纷纷捐款捐物,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请纪念馆一定要把毛主席故居维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