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马迹塘
马迹塘镇,地处资江中游,东通洞庭,西连湘黔,北达巴蜀,南扼衡岳,自古为湘中去湘西北交通枢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桃江马迹塘
- 地理位置:资江中游
- 地位:为湘中去湘西北交通枢纽
- 名称由来:关公跃马沂溪
桃江马迹塘
桃江马迹塘

桃江县城沿资江西上约40公里至湖光璀灿的马迹塘电厂,或经省道308线从益阳市至马迹塘70公里,便到了桃江县的西大门,闻名遐迩的湘中北商埠古镇——马迹塘镇。
马迹塘镇,地处资江中游,东通洞庭,西连湘黔,北达巴蜀,南扼衡岳,自古为湘中去湘西北交通枢纽。马迹塘地名的由来,源渊于“关公跃马沂溪”的传说。相传,三国赤壁大战破曹后,吴国孙权多次向蜀国刘备讨还荆州,刘备拖延不还,并派大将关羽领兵经常在洞庭湖益阳一带巡逻,阻止吴军西进。一日,关羽带几名轻骑深入吴地,不料被吴军发现。吴军将领率精兵拚命追赶,想活捉关羽以换回荆州。关羽进退两难。在这千钧一髮之际,随关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坐骑赤兔马,一声长啸,腾空而起,一足点过沂溪河中微露水面的一块礁石,驮着关羽跃过了沂溪。关羽化险为夷,惊魂甫定,回望河中礁石留下马迹痕迹问当地乡民,这是什幺地方?乡民摇头说,这小小地方哪有什幺名字。关羽深思片刻后对乡民说,以后这里就称马迹塘吧。于是,这个地方因关羽赐名而兴起。如今,在沂溪河中的那块礁石上,硕大的马迹印仍清晰可见。同治《益阳县誌》有马迹塘传说这一记载。
马迹塘镇,地处资江中游,东通洞庭,西连湘黔,北达巴蜀,南扼衡岳,自古为湘中去湘西北交通枢纽。马迹塘地名的由来,源渊于“关公跃马沂溪”的传说。相传,三国赤壁大战破曹后,吴国孙权多次向蜀国刘备讨还荆州,刘备拖延不还,并派大将关羽领兵经常在洞庭湖益阳一带巡逻,阻止吴军西进。一日,关羽带几名轻骑深入吴地,不料被吴军发现。吴军将领率精兵拚命追赶,想活捉关羽以换回荆州。关羽进退两难。在这千钧一髮之际,随关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坐骑赤兔马,一声长啸,腾空而起,一足点过沂溪河中微露水面的一块礁石,驮着关羽跃过了沂溪。关羽化险为夷,惊魂甫定,回望河中礁石留下马迹痕迹问当地乡民,这是什幺地方?乡民摇头说,这小小地方哪有什幺名字。关羽深思片刻后对乡民说,以后这里就称马迹塘吧。于是,这个地方因关羽赐名而兴起。如今,在沂溪河中的那块礁石上,硕大的马迹印仍清晰可见。同治《益阳县誌》有马迹塘传说这一记载。
马迹塘镇历史悠久,有千年古镇之说。早在隋朝,有文字记载的就有袁、马两姓土着居民居此。宋太平兴国(981)年间,马迹塘属梅山蛮地带,这里居住着土着瑶族,在梅山首领扶汉阳的带领下抵御宋军镇压,势力扩展到东至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岩,南至湘乡佛子岭,北至桃江泗里河,并在七星、梅子、白沙、首溪、蜉游等筑五寨以防守驻屯,其中首溪寨就在时属马迹塘範围的筑金坝。当时的梅山瑶民常伴溪洞而居。这里至今仍遗留有寻溪、合溪、南山洞、檀木洞、拖木洞等有关溪洞地名20多处。明朝,江西等地多有移民来此居住经商。清嘉庆期间,马迹塘为益阳西路塘汛之一,逐步发展成新化、安化等地民间货物集散地,自此,马埠港湾贸易日趋繁荣,船只排筏运输渐增,店铺相对集中。据民国《益阳县誌》载:马迹塘是益阳上乡第一市,街长三里,货物殷实,有牙行(贸易中介)20多家,商店400余家,建起了“四庵七祠八座庙”。形成三街六巷九码头,72家客栈,特别是从水道看马迹塘街,70年代前的木吊脚楼成为资江风光一绝,是资江中游最繁华的重要商埠码头。
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就亲临马迹塘镇,在天府庙住宿了1晚,召开了农民座谈会,调查了解了马迹塘农民运动情况后,取道安化而去梅城。
马迹塘北靠资江,西临沂溪,傍水靠山,地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下,所向披靡。8月2日,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7师,在马迹塘遭遇国民党103军负隅顽抗,经过两天14个小时的激战,击溃国民党西逃3个师,打死打伤敌军千余名,俘敌一千余人,缴获敌船30余艘及大量枪枝弹药,夺取了马迹塘战役的彻底胜利,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益阳的最后一仗。自此,建立了益阳县第八区人民政府(管辖马迹塘、大栗港、武潭)。为纪念在马迹塘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70年代,马迹塘人民在马迹塘战役地伍家侖山头开发成片茶叶梯田,建立茶场并命名为“八一”茶场,还将部分烈士遗骨埋上了茶山项峰,并建立了烈士纪念塔,以示“茶山有幸埋忠骨,烈士英名照千秋”。
1976年,勤奋聪明的桃江人民看準了马迹塘资水河段宝贵的水利资源,在马迹塘颜家滩积极开发兴建马迹塘电厂,经过7年努力奋斗于1983年6月建成投产。马迹塘电厂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低水头灯泡贯流式进口机组水利发电厂,装有3台从奥地利引进的单机容量1.8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为5.55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2.2亿千瓦时。电站大坝将资水拦腰斩断,连线国道207线南北两岸,使资水由此至上游安化的董金滩沿江15公里形成了一条烟波浩渺,清澈澄碧的平湖。马迹塘平湖的产生,构成桃江十二景,使往目桀骜不驯的资水上游桃江段变成了娴静温柔的少女。马迹平湖,波光潋滟,绿柳含烟,沙鸥细浪,渔歌唱晚。到了晚上,大坝华灯齐放,月光、星光、灯光倒映在湖中,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令人叫绝的夜景。真是“湖光万倾连天碧,山色无边引水长。”1985年,在马迹平湖的三里州沂溪上,国内第一座利用板拉工艺建成的马迹塘板拉桥凌空跨越沂溪河,沟通库区两岸,给马迹平湖的湖光山色平添一道美丽的彩虹。
马迹塘镇,既是一个商埠古镇,又是一个民尚俭朴,民俗风气较浓的文化古镇。独具匠心的马迹塘“故事”是流传在马迹塘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彩扎艺术。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下南京城后,易名天京,欢庆之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皇”。从此,“高台”艺术便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太平军失败,马迹塘将士就把“高台”艺术带归故里,每逢佳节展演一番。马迹塘人民就把这种“高台”艺术称为“故事”。“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演集古老、传奇、现代艺术于一身,独具美、奇、巧、特、险之魅力,奥妙无穷,耐人寻味。“故事”其所以巧,奥妙全在一条经过精心锻制的钢筋上(苔心)。“故事”其所以奇,主要是立意新颖,险象丛生,令观者迷感不解,回味无穷。节目有许仙游湖,刘海砍樵、三打白骨精、打铜锣、香港回归、计画生育、一国两制等题材,取材广泛,艺术高强。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曲、民间秩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2006年,马迹塘“故事”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马迹塘“故事”正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标冲刺。如今马迹塘“故事”已经成为湖南独有,湘中一绝,桃江民间艺术宝库之瑰宝。
自有马迹塘“故事”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民总要扎十多台“故事”进行庆祝。2006年4月3日,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欢乐大蓬车”开进益阳,马迹塘镇组织了5台“故事”,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故事”的魅力。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红茶绿茶,马迹塘的新婚抬茶。”前者是说马迹塘起源于清朝太平天国期间的“高台故事”十分的奇特;后者是说马迹塘的抬茶,喝后令人难忘。
马迹塘是桃江擂茶的发源地。相传,马迹塘擂茶起源于三国时期:孔明带领蜀军攻打曹操,路过马迹塘时,正值酷暑季节,有许多将士中暑了,村民闻之,纷纷给他们送来擂茶,使蜀军很快恢复了战斗力。从此,马迹塘擂茶便四处传播。
擂茶是用生芝麻、花生、绿豆和当地绿茶作原料,放在一个有内齿的陶製钵内,用一根长约七尺、直径有茶杯口粗的油茶木棒擂成粉状,再加入适量白糖,然后用开水调和而成,其色泽洁白如奶,味道清香可口,有清凉解暑、促进消化、提神醒脑的功能。
马迹塘擂茶味道好,但最具情趣的还是新婚夫妇闹抬茶。这一带的青年男女结婚,有新娘和新郎双抬擂茶招待客人的习俗,也是闹新房的主要内容之一。招待客人的新婚晚宴过后,夜幕降临,闹新婚抬茶的仪式也就开始了。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双双抬茶敬客!”站在新婚新郎旁边的司仪喊得颈脖上的青筋凸起,将新娘新郎推到堂屋中间。司仪的喊声一落,打扮一新的年轻少女们脚步轻盈地手托六边形红漆木盘,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红漆木盘里放着六只精细的花边瓷碟,瓷碟里分别堆满了香喷喷的熟花生、蹦脆的南瓜子、黄白色的盐姜、色红的辣椒萝蔔条、香脆的油炸红薯条和酸辣味的刀豆。这时候,客人们就可以八人一桌,自动组合坐下,等待新婚夫妇抬擂茶。
新婚夫妇从热气腾腾的茶房里双双抬着一个长方形的红漆茶盘慢慢地来到了茶桌前,茶盘内放着八碗擂茶,依次送到每个客人面前。
“恭喜贺喜,粑粑砣起。”第一个客人从茶盘内端走了一碗擂茶。全场为这位客人风趣幽默的话语报以热烈的呵伙声。
桃江马迹塘
桃江马迹塘

“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钵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崽生姑娘。”第二个滑稽的小伙子一边数着快板,一边向新婚夫妇挤眉弄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一男一女一枝花,利民利已利国家。”
“两山中间一眼塘,哥在塘里放鱼秧;鲤鱼长大跳龙门,来日金榜题大名。”
这是新婚夫妇抬茶时,每位客人都必须送的吉祥“赞花词”。按当地的习俗,客人没有“赞花词”,新婚夫妇就可以不给擂茶喝;相反,谁的“赞花词”多,谁就能多喝擂茶,有些会说“赞花词”的最多能喝十几碗昵。胆小的新婚夫妇往往在客人面前会羞得满面通红,而胆大的新婚夫妇则反过来刁难客人,闹抬茶的气氛非常热烈,不时高潮迭起,笑语满堂……
马迹塘人喝茶很讲究茶道,一般客人进屋,主人献上来的是一碗自己炒制的“家园茶”。这种绿茶条索紧直,白毫毕现,茶香汤青,品质可与君山毛尖媲美。被称为“稀客”的人上了门,待茶的规格要高一些,一般上两道茶,一道清茶,一道擂茶。清茶为客人洗尘接风,擂茶添了一碗又一碗,直到你无法喝下为止。 接待嘉宾贵客,热情好客的马迹塘人饮茶又提高了规格,那就是用清茶、蛋茶、擂茶、麵茶、姜盐茶五道茶来招待。
贵客临门,主人最先献上一小杯清茶,它是用优质的沂溪水沖泡的绿茶,其意在请贵客漱口洗尘準备吃蛋茶。
贵客临门,主人最先献上一小杯清茶,它是用优质的沂溪水沖泡的绿茶,其意在请贵客漱口洗尘準备吃蛋茶。
蛋茶是用荔枝、桂圆煮土鸡蛋,这三样食品都是圆的,寓意客人“三元及第”、“连中三元”。鸡蛋一般是两个,荔枝桂圆一般是四或八粒,寓意“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献给贵客的第三道茶是擂茶,而且喝这种擂茶还要配9个小圆碟,碟中盛有红薯片、山枣糕、黄瓜条等别有风味的民间食品,其乡情乡味令人顿生醉意。
喝过擂茶便是麵茶,麵条配上美味的农家风味菜,每个客人都忍不住一尝为快。
麵茶之后,主人最后献上来一道姜盐茶,姜盐茶是在清茶中加泡盐渍的乾姜丝,喝了可解麵茶的油腻,又可除腥爽口。、
桃江马迹塘
桃江马迹塘

清茶、蛋茶、擂茶、麵茶、姜盐茶,一道茶汤一个韵味,一道茶水一个文化内涵。
皮万兴药店、马迹塘纸伞、油炸豆腐,是马迹塘百年老字号三绝。皮万兴药店是清道光年间由皮姓开办的药店,历经5世,至1949年解放前夕已有150多年经营历史,在长期经营竞争中,凭藉家传的精湛製药技术,守信务实的经营作风和严密的店规制度而赢得了社会的信誉。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扩展到武汉、长沙、湘潭及湘中大地,成本资金时达银币3万余元。解放后已合私合营。其名声至今有口皆碑,代代相传。
“新堤木屐马迹塘的伞,桃花江的女子过得讲(音港)”。这是流传在湘中一带的俗话。马迹塘纸伞早在清嘉庆年间就负盛名,同治、光绪期间伞业作坊便具规模,年产雨伞5万柄。民国初年,产品远销湖北、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仅年销往武汉的“汉装伞”就达3万多柄。民国30年(1941)前后,雨伞业成为马迹塘在湘、鄂、川、黔叫得响的支柱产业,年产纸伞10万柄。50年代的马迹塘伞业、形成鼎盛时期,年产纸伞15万柄左右。进入60年代后,钢骨布伞的普及,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竹骨纸伞,马迹塘纸伞渐次淘汰而退出了市场。但百年老字号马迹塘纸伞印象仍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部份老艺人仍健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新的市场呼唤传统产品,重振马迹塘纸伞业指日可待。
油炸豆腐是马迹塘经久不衰的百年小吃。这里的油炸豆腐,脆而不焦,油而不腻,鲜美爽口,风味独特,色、香、味俱佳,特别是逢年过节,将油炸豆腐串成一串串的,好象是北方的冰糖葫芦,走进了千家万户,外地过客以有马迹塘油炸豆腐为荣而款待座上嘉宾。据传,製作马迹塘油炸豆腐重在选当地产的黄豆为原料,加上传统製作方式而形成地方特色。
油炸豆腐是马迹塘经久不衰的百年小吃。这里的油炸豆腐,脆而不焦,油而不腻,鲜美爽口,风味独特,色、香、味俱佳,特别是逢年过节,将油炸豆腐串成一串串的,好象是北方的冰糖葫芦,走进了千家万户,外地过客以有马迹塘油炸豆腐为荣而款待座上嘉宾。据传,製作马迹塘油炸豆腐重在选当地产的黄豆为原料,加上传统製作方式而形成地方特色。
马迹塘地处雪峰山尾,资江南侧,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青山绿水带盆地,一湖资水向天歌。这里不仅物阜民丰,而且自然风光优美。“电厂平湖”、“石门胜迹”,桃江着名的十二景在这里占了两景。还有九岗山,栗侖庵、天瑞山等环绕马迹塘四周的名山胜景,构成了这里一幅瑰丽多彩,古意盎然的民俗画卷。尧舜时期的贤人善卷,隐居于马迹塘平湖附近的善溪,使这里民风敦化,占朴善德。宋代兵部尚书薛昂、御史鲁昂均分别定居于九岗山下,使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人文和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