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模组化生产网路研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模组化生产网路研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模组化生产网路研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模组化生产网路研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是2011年7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硕颖。

基本介绍

  • 书名:模组化生产网路研究: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 ISBN:9787508731667, 7508731662
  • 页数:230页
  •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 尺寸:22.2 x 15.4 x 1.4 cm
  • 重量:281 g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外文书名: New Mod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on Modularity Production
平装: 23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8731667, 7508731662
条形码: 9787508731667
尺寸: 22.2 x 15.4 x 1.4 cm
重量: 281 g

作者简介

陈硕颖,女,1981年12月生于浙江杭州,2009年7月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近两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外理论动态》《教学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福建论坛》《国际经贸探索》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方向: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模组化生产网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网路经济。传统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特徵是最终产品生产者的垂直控制,而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则以信息通信网路为技术支撑,围绕产品标準在全球範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準控制下的模组生产与组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模组化:顺应资本灵活积累诉求的产业组织新趋向
1.2 模组化生产网路:一个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曆经十年仍未完成的课题
1.3 创建自主的模组化生产网路是中国转变经济成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 本书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模组化生产网路理论
2.2 企业网路理论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2.4 全球生产网路理论
2.5 一个简要评论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与模组化生产网路的兴起
3.1 网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形态
3.1.1 划分经济形态的依据及网路经济的诞生
3.1.2 网路经济的主要特徵
3.2 经济学思维範式的转换
3.2.1 传统经济学的“机械论”世界观
3.2.2 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世界观
3.3 模组化生产网路——网路经济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
3.3.1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技术本质:处理複杂系统的方法
3.3.2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经济本质:中心一外围国际分工体系的当代版本
第四章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二重属性
4.1 模组化生产网路中分工的二重性
4.1.1 模组化生产网路中组织间分工的基础和源泉
4.1.2 模组化生产网路中组织内分工的意义和作用
4.2 模组化生产网路演进的二重路径
4.2.1 产品建构变化趋势的二重性
4.2.2 知识转化方向的二重性
4.2.3 企业组织演进趋势的二重性
4.3 模组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
4.3.1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二重性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4.3.2 中国企业的出路和对策
第五章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治理结构
5.1 模组化生产网路组织的层级性
5.1.1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中心和层级
5.1.2 供应商分层的趋势加剧
5.1.3 组织层级性在空间布局和治理结构上的反映
5.2 模组化生产网路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
5.2.1 网路旗舰必须遵循的网路合作的逻辑
5.2.2 网路旗舰内两类目标相互冲突的任务单元
5.2.3 组织内部任务单元信息关联的类型
5.2.4 各个层级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
5.3 模组化生产网路组织之间的治理结构
5.3.1 模组化生产网路分工的二重性决定了网路成员之间的混合治理结构
5.3.2 网路旗舰对一级供应商的非股权控制
5.3.3 一级供应商与底层供应商以及底层供应商之间的治理结构
5.4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融资治理结构
5.4.1 模组创新和风险投资
5.4.2 网路成熟期的融资治理结构
第六章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定价机制
6.1 双边市场的界定与特徵
6.1.1 双边市场的界定
6.1.2 双边市场的特徵
6.2 模组化生产网路中双边市场的形成
6.2.1 计算产业的案例
6.2.2 通信产业的案例
6.3 双边市场的定价理论与竞争动态
6.3.1 双边市场的定价模型
6.3.2 双边市场的竞争动态
第七章 模组化生产网路的发展对劳资关係的影响
7.1 模组化生产网路背景下劳动力的新景观
7.1.1 劳动力分化为核心群体与边缘群体
7.1.2 资方对核心劳动力与边缘劳动力的管理方式
7.2 劳动力分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7.2.1 资本权力的集中
7.2.2 工会力量的衰退
7.2.3 收入差距的扩大
7.3 劳资关係嬗变对当代工人运动的含义
7.3.1 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淡化
7.3.2 劳工政党发展的困境
7.3.3 重新检视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
第八章 模组化对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启示
8.1 整合供应链,延长产业链
8.1.1 生产流程模组化引发服务业与製造业的分离与再融合
8.1.2 模组化分工割裂中国的产业关联,缩短中国的产业链
8.1.3 中国企业升级产业环节,延长产业链时所面临的困境
8.1.4 培育自主品牌是整合供应链与延长产业链的关键
8.2 加强区域协调,最佳化产业布局
8.2.1 现阶段中国追随日韩传统产业政策所遇到的问题
8.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集中与集聚规律
8.2.3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调整我国的巨观区域格局
8.2.4 组建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协调机构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