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莒

莒(jǔ)地,商为姑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国君为己姓,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兹舆期。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但是莒国的全境后来为齐国占领。《汉书·地理志》记载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藉莒、即墨二城复国。

莒故城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莒
  • 拼音:jǔ
  • 部首:艹
  • 简体笔画:9
  • 四角号码:44606
  • 五行:木

基本资料

[ 莒]
拼音:jǔ
繁体:莒
部首:艹
部首笔划:03
五行:木
简体笔划:09
繁体笔划:09
拼音输入:ju
五笔输入:akkf
笔顺:横竖竖竖折横竖折横
郑码:EJJ,U:8392,GBK:DCEC
部首:艹,笔顺编号:122251251
四角号码:446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392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居许切《集韵》苟许切,𠀤音举。草名。《说文》齐谓芌为莒。
国名。《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注》莒国,今城阳莒县。
莒父,鲁下邑。《论语》子夏为莒父宰。
姓。《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莒氏。

详细解释

(1)芋头 [taro]一种芋属植物
莒 今山东省 莒县莒 今山东省 莒县
(2)周代诸侯国名 [Ju state]。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后为楚灭。如:莒刀(古代齐国的钱币。莒邑所造,形如刀,故名)
(3)古邑名 [Ju city]。一为春秋时齐邑,在莒县;一为春秋时周邑(其地未详)
jǔ ㄐㄩˇ
(1)古代对“芋”的别称。
(2)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地名释义

莒县
拼音:Jǔ Xiàn
莒县位于山东东南部,属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日照市,面积1952.4平方公里,人口108万.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生代第四纪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哺乳动物蕃生.古人类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志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莒商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 名城。

莒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区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故城堡 遗址达十几处之多,古遗址.古墓群已发现1291处;莒州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澱 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莒国莒国

莒国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王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历史文献有多种记载。据《春秋》隐公二年《正义》载,“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少昊为传说中居住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首领,其后代一支在山东沿海一带建立莒部落方国,周武王十三年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郭沫若则认为莒是伯益后裔。所着《中国史稿》中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 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範围。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国势强盛,不断与齐、鲁、晋会盟,对周围小国征战。公元前686年夏,齐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次年鲁伐齐,小白回齐,是为齐桓公。此即着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战国时期,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另说齐先灭莒,后又为楚所取)。后属齐地。前350年,齐国修建长城,经莒境东莞北部山岭至琅琊入海。(今齐长城遗址仍高出地面近两米。)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攻克齐都临淄,齐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城以拒乐毅。乐毅连克70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襄王守莒而终于复国。

莒县由来

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汉时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阳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阳国,都莒。东汉末年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三国为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为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后直属省。1940~1945年,变动频繁,先后分设莒南、莒北、莒中、莒沂边、莒临边、莒诸边、沂东等县。1945年7月莒中县改称莒县,驻莒城,隶属山东省滨海专区。1950年属沂水专区。1953年属临沂专区。1992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莒县由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管辖。虽时代更替、版图数变,然数千年来,莒名始终未易。莒国故城一直是州、县治所。

莒县简介

莒县总面积1952平方千米。总人口110万人(2003年)。县人民政府驻城阳镇,邮编:276500。行政区划代码:371122。区号:0633。
莒县地处暖湿带,四季分明,寒暑适中,物产丰饶。盛产小麦、水稻、玉米、豆类、薯类,以及花生、 桑蚕、 茶叶.、西瓜等,苹果、银杏、板栗、桃、 柿、杏等乾鲜果亦十分丰富,是全国粮食、 油料. 果品、蔬菜、生猪、肉食兔等重要生产基地。莒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达38种,铁、 铜等金属和石灰石、大理石、页岩粘土等非金属资源尤为丰富。莒县有沭河等大小河流26条,有青峰岭等大中小型水库226座,水资源充足。
莒县南靠兖石铁路,北近胶济铁路,东临日照港。206国道和016国道交汇莒城,交通十分便利。改革开放以来,莒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连续10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全县村村通公路,县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电信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位化,国际网际网路业已经开通;电力 供水设施日臻完善配套,供电网路科学合理,可靠性强,现有35KV变电站15座,年供电量达3.866亿千瓦时,足以保证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县城供水系统已成网路,已建成现代化水厂五座,日供水可达10万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有充分保障。卫生机构齐全,医疗设施先进,县属两处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準。城区整洁优美,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城市绿化率达32.1%,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广播电视蓬勃发展,已併入全省有线电视传输网路,乡镇普遍建起了电视差转台。第三产业发达,已形成较现代化的服务网路,有大型商场,娱乐中心10余处,有设施完备的涉外宾馆酒楼15处,可为中外朋友提供优质服务。

勿忘在莒

发音

wù wàng zài jǔ

成语释义

释义 比喻不忘本。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尤其酒桌上,喝得正在兴头时。可这次,鲍叔牙竟揭了一圈,头一个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顶头上司”——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当年也曾和丧家犬一样躲在莒国寄人篱下;紧接着,“提醒”公布令上印在自己前边的管仲:别忘了绑在囚车里等死时的滋味;最后是排名不分先后的宁戚:赶车餵牛的,记着自己的出身。
此即成语“勿忘在莒”的出处。

成语典故

“勿忘在莒”这个成语,对大陆人来说比较生僻,但对生活在台湾的人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因为蒋介石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后,基本以“毋忘在莒”为座右铭,并常以此提醒台湾军民。“勿忘在莒”成为台湾的一个流行口号。莒(jǔ),是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时归附齐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勿忘在莒”,大体有两个出处:一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1952年1月,蒋介石给金门守军题词1952年1月,蒋介石给金门守军题词
这段历史说的是春秋时代,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在莒”还有另一出处,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在这里“勿忘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勿忘在莒”,在这里是比喻“不要忘本”。蒋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单复国”这一历史典故。
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题词:“勿忘在莒”,当时,中华民国国军驻防金门的司令官胡琏将军对此心领神会。当年就在金门督造了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与“光复大陆”的缩写吧。“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
据说,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想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台澎金马的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向莒人学习,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统一中国。
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中华民国国防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总之,蒋介石到台湾后,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湾当作“莒”,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台湾的“勿忘在莒”之声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方才消停下来。两蒋时代的台湾歌曲中也贯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蒋介石的“勿忘在莒”,无疑会发现蒋介石终其一生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业!在“一个中国”的理念上,国共两党是认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台独”分子发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蒋化”活动,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蒋介石所坚持“一个中国”的“勿忘在莒”精神。

莒山

莒山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与高平市交界处,西接双王庄,东到高平市刘庄,南接西张村,北达高平市焦河,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3米。为荒山秃岭。山顶曾有蔺相如庙。山花椰菜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坐落于山脚下。山麓有金玉岭,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差舍人持璧自秦归赵时曾经此地,故名金(经)玉岭。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