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谷(法国1991年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电影)
《梵谷》是由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法国传记电影,雅克·迪特隆、亚历山德拉·龙东、贝尔纳·勒科克等领衔出演。
该片讲述了梵谷最后67天的生活:1890年春末,梵谷搬到了巴黎北部村庄瓦兹河畔的小客栈,在那里受到加歇医生的照料,67天后,他在一个傍晚散步时用手枪自杀,终年37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梵谷
- 外文名:Van Gogh
- 其它译名:梵谷传、梵谷
- 製片地区:法国
-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 编剧:莫里斯·皮亚拉
- 类型:传记
- 主演:雅克·迪特隆,亚历山德拉·龙东,贝尔纳·勒科克
- 片长:158分钟
- 上映时间:1991年10月30日
- 对白语言:法语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1890年的春末,梵谷搬到了临近巴黎的Auvers-sur-Oise村的一个小客栈,同时受到加歇医生的照料。70天之后梵谷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众在影片中看到梵谷如何作画。他的兄弟蒂欧、妻子约安娜和他们的孩子一起重游故地。梵谷精力充沛、表现出非凡魅力。他把注意力放到加歇的女儿玛格利特、一个巴黎妓女凯茜和约安娜的身上。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梵谷 | 雅克·迪特隆 | ---- |
Marguerite | 亚历山德拉·龙东 | ---- |
Gachet | Gérard Séty | ---- |
Théo | 贝尔纳·勒科克 | ---- |
Jo | Corinne Bourdon | ---- |
Cathy | 艾尔莎·泽贝斯坦 | ---- |
Ravoux | Jacques Vidal | ---- |
Madame Chevalier | Chantal Barbarit | ---- |
Professeur de Piano | Claudine Ducret | ---- |
La Mouche | Frédéric Bonpart | ---- |
Chaponval | Maurice Coussonneau | ---- |
L'Idiot | Didier Barbier | ---- |
Gilbert | Gilbert Pignol | ---- |
La Butte Rouge | André Bernot | ---- |
Madame Ravoux | Lise Lamétrie | ---- |
职员表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造型设计 | 服装设计 |
---|---|---|---|---|---|---|---|
莫里斯·皮亚拉 | Fabrice Grange Alain Olivieri Christophe Vassort | 莫里斯·皮亚拉 | Gilles Henry Emmanuel Machuel | André Bernot J.M. Bourget Jacques Dutronc P. Revedy | Yann Dedet Nathalie Hubert Hélène Viard | Philippe Pallut Katia Vischkof | Edith Vesperini |
製片:Patrick Lancelot
音效:Jean-Pierre Duret;Thierry Delettre;Naima Lagrange
角色演员介绍
- 文森特·梵谷演员:雅克·迪特隆一个画家,因为病情加重,在弟弟和医生的要求下搭火车来到巴黎北部瓦兹河畔的一个叫奥弗的地方修养,他在这里和往常一样沉迷于作画,得到了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的鼓励,但是最终还是在世俗的不认可下自杀身亡。
- 提奥演员:贝尔纳·勒科克梵谷的弟弟,一直负担梵谷的生活开支,虽然尽力帮助梵谷的绘画事业,但他的内心绝对不是毫无怀疑信念坚定,他不确信梵谷有才华、会成功,劝梵谷改变画风迎合公众,希望哥哥的画得到大众和市场的认可否则就放弃绘画。
- 玛格丽特演员:亚历山德拉·龙东医生的女儿,她对梵谷产生了兴趣,主动接近梵谷,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故意批判他的画,和他分享不喜欢被父亲管束的苦恼,鼓励梵谷坚持自己,追寻着梵谷的脚步来到巴黎。
- 伽夏演员:Gérard Séty梵谷的主治医师,永远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也是一个充满了虚伪的市儈气的,缺乏艺术鉴赏力又偏偏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作为医生,他对梵谷的身心状态毫无帮助,作为朋友,他反对自己的女儿和梵谷交往。
- 乔安娜演员:Corinne Bourdon梵谷的弟弟的妻子,她认为丈夫既要养家又要养活哥哥梵谷,不关心自己和孩子,经常不回家。虽然对梵谷有独特的体察和同情,但因为没有血缘关係更视梵谷为难以甩掉的累赘。对提奥无止境地给梵谷提供经济支持持反对意见,希望梵谷能放弃画画。
获奖记录
时间 | 电影节/颁奖礼 | 奖项 | 获奖主体 | 备注 |
---|---|---|---|---|
1991年 | 第44届坎城电影节 |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梵谷》 | 提名 |
1992年 | 第17届法国凯撒奖 | 最佳男演员 | 雅克·迪特隆 | 获奖 |
最佳影片 | 《梵谷》 | 提名 | ||
最佳新人女演员 | 亚历山德拉·龙东 | |||
最佳新人女演员 | 艾尔莎·泽贝斯坦 | |||
最佳男配角 | 贝尔纳·勒科克 | |||
最佳导演 | 莫里斯·皮亚拉 | |||
最佳剧本(原创或改编) | 莫里斯·皮亚拉 | |||
最佳摄影 | Gilles Henry Emmanuel Machuel | |||
最佳服装设计 | Edith Vesperini | |||
最佳声效 | Jean-Pierre Duret François Groult | |||
最佳製作设计 | Philippe Pallut Katia Wyszkop |
製作发行
製作公司
1. Canal+ (法国) | 6. Erato Films (法国) |
2. Films A2 (法国) | 7. Club des Investissments |
3. Sofiarp (法国) | 8. Soficas Investimage 2 |
4. 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 (法国) | 9. Les Films du Livradois |
5. Sofica Investimage 3 (法国) | 10. Cofimage 2 (法国) |
发行公司
公司名 | 发行地区 |
---|---|
人造眼 | 英国 |
索尼经典 | 美国 |
Warner Bros. Española S.A | 西班牙 |
上映日期
国家 | 日期 | 国家 | 日期 |
---|---|---|---|
法国 | 1991年10月30日 | 瑞典 | 1992年12月25日 |
德国 | 1992年5月28日 | 西班牙 | 1993年5月28日 |
荷兰 | 1992年9月24日 | 芬兰 | 1994年12月16日 |
美国 | 1992年10月30日 | 阿根廷 | 2001年11月10日 |
捷克 | 2003年7月8日 | 英国重新上映 | 2003年8月8日 |
影片评价
《梵谷》是莫里斯·皮亚拉的后期代表作之一,影片进一步展现了莫里斯探索人物心理的卓越成就。也许对于习惯浸泡在美式商业电影中的观众来说它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仅以梵谷生命之旅最后67天的生活为表现内容,在人性与道德层面上捨弃了梵谷的诸多传奇经历、花边素材和离奇事件 ,也没有任何画面乃至旁白、字幕介绍梵谷死后的光荣和虚假浮夸的艺术神话;而在电影的观念上,通过放逐那些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场景事件消除猎奇意味,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更“普通”的生活场景上,体味一些看似无足轻重、平淡无奇的场景所传达出的更丰富、更暧昧的含义——因而也难以避免地“在吸引观众方面完全失败”。
影片中涉及到的几次事件过程都没有用画面呈现,甚至没有空间转场做时间上的暗示,而是其前后场景时空直接跳切,一方面没有直观的视觉刺激使观众放纵迷失于形式上的快感;另一方面这种“缺席”反而形成别具冲击力的“在场”。观众在对时空断裂的惊愕中,还来不及在心理上对事件完成“补白”,就已经直接被裹挟到结果之中。做爱场面的缺席暗示着性爱这种即时性快感转眼已然消散得无影无蹤,开枪自杀场面的缺席诱发着观众思考真正给梵谷造成伤害的根源何在。
影片以一种缺乏明确叙事线索而貌似单纯堆砌的方式描绘出梵谷生命的最后旅程,大量琐碎零散的生活场景被以準流水账方式不加评判地展现。影片的真实观与其说是建立在对梵谷真实生活的史料考证上,不如说更多来自导演个人对梵谷命运的独特理解,来自他对人性人情複杂多变难以犁清、简单史实背后迷雾重重因缘交错的透彻认识,拒绝简单的图解“高尚精神”、“可贵亲情”或者“艺术追求”,转而通过发掘生活中的细节,力求还原芜杂纷繁的生活表象,让观众自己分辨、梳理、体会平静流淌的生活场景下涌动的人物内心活动,及不同事件之间可能的关联。由于缺乏“戏剧化”处理,缺乏简单明确的逻辑建构指认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繫,高度生活化的《梵谷》散发出别样的神秘、荒诞意味。
电影每每在一个场景之内包含着人物貌似前后矛盾的言行、人物关係大起大落的转折,这一切逼得观众藉细微之处仔细体会潜藏的种种微妙的人物心态变化,一个细节、一种表征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甚至相对的立场给予解释。该片没有正面呈现梵谷的自杀、死亡,却用相当的篇幅展现了他从自杀到最终死亡的两天光阴。这是任何有关梵谷的文字传记和电影作品都没有着意表现过的。梵谷冗长拖沓的死亡过程,让他和旁人都感到难以启齿的尴尬,人性的複杂与脆弱、光芒与卑微都在这磨磨蹭蹭的垂死中挣扎。而更绝妙的是在梵谷去世后,接下来又描绘了一系列看似冗啰唆但情绪上不仅不阴郁反而有些雨过天晴的抒展,琐屑的细节散发出世俗生活的盎然情趣。
如果观众在看之前对梵谷的作品和身世毫无了解,那对该片的读解恐怕会有如读天书之感。但是如果是对梵谷的故事了解的观众,就能比较出真知,将以往的观念与判断和影片的诠释相互映照,更能显现出它在探索角色内心世界的独特之处,对角色人性複杂层面的总体揭示。该片赋予了梵谷更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更立体的性格层面。片中涉及到很多梵谷在奥弗时期的画作,但恰恰没展现梵谷着名的绝笔之作《麦田群鸦》(那幅画被普遍认为暴露了梵谷的精神病态、暗示了他自杀的命运),导演以其缺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它只是一副无异于梵谷其他作品的普通画作。
(以上为《当代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