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是在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公办普通高校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型高校。文化与传播学院为下属二级学院,院长陈志强,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徐莹莹,副院长郑健儿,副院长黄朝钦。学院是“全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套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单位”、浙江省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 校训:文以载道、化成天下、传道授业、播馨万里。
- 所属地区:宁波
- 学校属性:省属普通高校
文化与传播学院
“文以载道、化成天下、传道授业、播馨万里”。 文化与传播学院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点,探
索出一条“零距离”套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学院设立了中文系、新闻系、广告系、编辑出版系和现代传媒
实验中心等机构,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网路与新媒体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领导
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志强
陈志强,男,教授,民革党员,博士研究生。197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1997年1月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主任(2003-2011)、南昌大学教务处副处长(2011-2014)。2008年,晋升教授职称;201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2014年6月调入浙江万里学院,现任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
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谢莹莹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副院长郑健儿
郑健儿,女,汉族,1965年11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民盟盟员。浙江师範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现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学副院长。
副院长黄朝钦
协助分管“3+1”等实践教学工作、万里-网易直播学院。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62人,专任教师5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人,省教坛新秀2人,宁波市领军人物3人。。此外还有国家、省市级各类媒体的特聘教授和导师20余人。
专业介绍
学院是“全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套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单位”、浙江省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新闻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网路新媒体专业是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十三五”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和广告学是校级重点专业。
新闻学——国家特色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具备社会活动和调查研究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从事编辑、公关、策划、广告、网路传播、媒体管理与发行等工作的複合型、套用性高级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强调与市场、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接轨。加强高校与媒体合作培养人才,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一是构建了新闻学专业课内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课外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与技术实践的培养体系。二是拓展校内外专业实践空间,建立了遍布全省的教学基地网。拥有现代传媒实验中心,下设平面媒体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和网路传播实验室。承办和创办“浙江万里学院报”、“校园实验电视台”、“新闻实践报”、“万里新闻社”、“大喇叭广播电台”等校内媒体,已与省内外45家报纸、广播、电视、网路、企业报刊等媒体单位合作建立了教学基地。
专业模组:
媒介经营模组:系统掌握媒介经营与媒介管理的知识技能,既熟悉新闻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为新闻传媒行业输送从事新闻工作和媒介经营管理工作的合格本科毕业生。
网路传播模组:系统掌握网路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网路传播的基本道德与法规,对本专业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有较广泛的了解,能在政府部门,新闻与出版机构,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数字媒体机构,网路公司等从事网路信息的採集,编辑和传播。
就业前景:
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学历教育无疑是成就“无冕之王”的一条重要路径。以媒介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成长点和朝阳产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1. 新闻、出版、宣传部门以及事业单位记者、编辑或宣传人员;2. 网路、节目製作公司、企业报刊等单位编辑、记者或编导;3. 机关公务员以及其他社会管理和实业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 :
新闻採访与写作、报刊编辑、电视新闻採制、广播新闻採制、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网路节目策划与製作、网页设计与製作 。
汉语言文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较深的汉语言文学底蕴,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中国小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等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套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特色一:“一乾多枝”。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基础上,外加上三个模组课程,使学生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较强的上手能力。主干课程与模组课程相互促进。
特色二:合作研讨式教学。採用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特色三:与社会保持“零距离”。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保持与社会的信息畅通,并增长自己的才干;通过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专业模组:
涉外秘书模组: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胜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秘书工作。
人文旅游模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熟知旅游行业各方面的规程,善于发掘旅游资源的人文元素,能够胜任旅游行业内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设计规划工作。
文化创意模组: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习惯,了解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则,能够富于创意地策划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
就业前景: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瞄準人才市场需求,既保留传统专业的优点,又赋予时代特色。就已毕业的学生看,学生就业面宽,有到科研院所、中国小校、政府机关、街道社区、新闻媒体等事业单位,也有到大中型企业、旅游行业、文化创意公司等企业单位。据调研,浙江省企业的蓬勃发展,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国务院提出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涉外秘书理论与实务、文书写作与处理、旅游实务、旅游学概论、文化创意学。
广告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广告公司、新闻媒介、书刊出版广告部门、谘询公司及其它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品牌经营与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製作的、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业能力的广告学本科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本专业既强调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注重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本学院的良好的实验室平台和优秀的平面设计、创意策划、多媒体製作师资条件,突出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製作以及创意策划等能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複合型广告人才。确立了一个核心价值点和三个模组发展方向:将“创意”作为专业的核心价值点,设立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多媒体广告三个模组方向,抓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从“创意学”、“创意经济学”、“创意训练与实务”等课程设定上增强基础理论体系的“创意”比重,使“小广告”转变为“大创意”。
专业模组:
广告创意策划模组:经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意能力;广告全案的组织、执行能力;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企业形象策划活动主持能力;品牌经营、文案製作、市场调查与分析以及广告市场行销、广告产品中介代理谘询等业务能力。
广告创意设计模组:经过学习使学生具有相应的广告创意能力、多样式平面广告设计与製作、发布与执行能力。
多媒体广告设计製作模组:经过学习使学生具有相应的广告创意能力、从事网路媒体、电子商务、网路广告设计与製作、动画设计与製作等多重领域的工作。
就业前景: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尤其是我国中心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广告业都会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而其他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和企业实体单位也将由于多元化和外向型的发展需求予以重视广告推广宣传。这意味着未来的我国对专业广告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是大量的。这决定了以创意能力和执行动手能力为强项的浙江万里学院广告学专业人才就业、创业前景会是十分广阔、乐观的。
主要专业课程:
广告学、创意学、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心理学、电脑图文设计、CI设计、中外广告史、多媒体广告设计与製作等。
编辑出版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编辑出版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娴熟掌握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媒体的传播技巧,专注于杂誌、图书和网站的策划、编辑、製作、印刷与发行业务的套用性编辑出版人才。
专业特色与优势。
数刊并重,流程导向,做学结合。该专业以侧重培养杂誌和网路人才为专业特色,与省内外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开展错位竞争;在课程设定上以出版流程为导向,如杂誌出版方面的课程群包括杂誌学概论、杂誌经营与管理、插图摄影、杂誌版式设计、杂誌图片编辑、电子杂誌设计与製作等;在专业实践上以“做学结合”实现产学无缝对接,该专业特彆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相结合,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同步进行,通过建立一系列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实践“学”的内容,在“学”中提升“做”的理论高度,该专业有全省唯一的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拥有Adobe数字艺术软体考试中心,并与东南商报全面合作创办东南商报网站,合作出版《社区周刊》电子杂誌。
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杂誌、图书的出版与发行工作,新媒体、网路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策划、採集与
印製工作,政府机构、大中型商业网站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出版社图书编辑、发行与管理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
编辑学、出版学概论、杂誌学概论、杂誌经营与管理、书业经营与管理、数字出版概论、图片编辑学、插图摄影、杂誌印刷工艺流程、网页设计与製作。
教学条件
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资源,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是浙江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硬碟播出系统、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广告创意实验室和舆情监测实验室等5个省财政厅重点资助项目。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1个,校级重点专业2个,浙江省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建立了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遍布全省乃至全国的实践教学基地50多个。
为培养高素质套用型人才,学院建有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多年来一直实施3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校外实习的“3+1”实践教学,探索与实务部门“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教学改革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
学科建设
学院建设有浙江省哲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方向)”、宁波市院士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1余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着、编着30多部。此外,我院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及教研结合的基础上,共出版专着与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省政府、教育厅、局级学会奖项。
办学业绩
2007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我校“全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套用型人
才培养试点单位”,同年该专业被评为全国地方特色专业。近三年来,在校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考取国家和地方公务员31人,考取研究生15人,毕业生创业20家,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95.6%、95.7%、96.51%。学生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汉语言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秘书资
格大赛;新闻学学生参加全国演讲大赛;广告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亚太地区大学生广告大
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累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55项,并多次荣获最佳组织
奖等团体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