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纪·哈·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徵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纪·哈·纪伯伦
  • 外文名:Kahlil Gibran、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
  • 别名:卡里·纪伯伦
  • 国籍:黎巴嫩
  • 民族:阿拉伯人
  • 出生地: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
  • 出生日期:1883年1月6日
  • 逝世日期:1931年4月10日
  • 职业:诗人,画家,作家
  •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艺术学院
  • 信仰:自然神论
  • 代表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 创作体载:散文诗、寓言、短篇小说
  • 逝世地:美国纽约

个人生平

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省贝什里,当时黎巴嫩属于奥斯曼帝国叙利亚行省。
1892年,从岩石上摔下,右肩胛骨摔伤,在姑母家养伤数月。此后一生右臂无力。
1895年6月25日,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纪伯伦的母亲带他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爱丁博罗街。纪伯伦一家生活艰难,靠卡米莱沿街兜售物品维生,一年后他们开了一家小乾货店维持生计。9月1日入波士顿奥利弗·布里斯区公立侨民国小。在这里他接触了西方文化,他的名字也被美国化为更简略的哈利勒·纪伯伦。在校期间,纪伯伦表现出的绘画天赋受到弗劳伦斯·皮尔斯的注意,在她的推荐下,纪伯伦被孩童资助社团的社会工作者杰西·弗莱蒙·比尔介绍给波士顿先锋派艺术的支持者、摄影艺术家、出版商弗雷德·霍兰德·戴伊。
纪伯伦的签名纪伯伦的签名
1896年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人士弗雷德·霍兰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1897年,给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画像。
1898年3月8日,参加戴伊举办的画展,结识许多文化名人,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封面,9月,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入贝鲁特希克玛学院。阿拉伯文教师扈利·尤素福·哈迷德为他介绍古诗人穆台纳比等,并介绍《诗歌集成》和《圣经》给他看,同时为他修改作文以在其刨办的校刊《复兴》上发表。求学期间,曾在黎巴嫩各地旅行,深人民间,访寻名胜古蹟。
1899年夏,回故乡贝什里看望父亲哈利勒,住在婶母家。完成一些古代阿拉伯诗人的画像,如阿尔法利德、阿布·努瓦斯、穆台纳比以及阿拉伯女诗人罕莎等。
1900年,获法语学习第一名。其间未中断学画,常去艺术家哈比·苏鲁日家求教。戴伊寄50美元支票给他以作封面画报酬,并肯定了纪伯伦作为波士顿一名画家的地位。在记事本里记下了对多种方面社会问题的看法,如对贫穷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厌恶等。
1901年4月,返美途中得知妹妹苏尔丹娜逝世噩耗,回美后仍住波士顿。
1902年,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
1903年,与约瑟芬爱情受挫,专心致志作画。开始写构成散文诗集《泪与笑》的文字。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至1908年间在《侨民报》陆续发表50多篇散文诗,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4年5月,在波士顿画廊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其中《灵魂皈依上帝》与《痛苦的喷泉》等画吸引了马尔莱布鲁街女子国小校长玛丽·伊莉莎白·哈斯凯尔。两人自此结为挚友。此画展不久在玛丽学校展出,玛丽买下《痛苦的喷泉》与《思想之舞》。10月,带40幅画再次参加在波士顿举行的画展,不久画廊一场大火,大部分作品被焚毁。
1906年,感情转向玛丽·哈斯凯尔。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艾敏·胡莱卜作序。进一步扩大了纪伯伦在美国阿拉伯移民读者中的影响。
1907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该书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此书,而且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罪名。6月末到巴黎,住一潮湿画室。6月13日进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受到奥古斯特·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徵主义画派的影响。与神秘派画家布伦诺交往甚密。从事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与朋友发生分歧。在巴黎各处游访,参观凡尔赛宫。开始为当时知名人士画像,其中有奥古斯特·罗丹,艾德蒙·鲁斯坦,亨利·洛克,克劳德·德彪西。在青年土耳其团体金环内多次发表演讲。10月2日和10月4日给玛丽写信倾诉爱情。写出《我的生日》一文。此文表达了他25岁时对于生活、知识,真理,自由、爱情的思考。开始对尼采作品,耶稣传记,宇宙成因理论等发生兴趣。
1909年7月,和朋友艾敏·雷哈尼去伦敦游览博物馆。继续学习绘画。7月23日给玛丽信中说失去了父亲。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与阿尤布·萨比特,舒克里·哈尼姆等筹建政党。
1910年,参加巴黎春季传统画展,展画《秋》获银奖。10月末从巴黎回到波士顿。在经过了与玛丽的情感纠葛,并共同决定放弃婚姻以后,两人成为一生的恋人和挚友。年底移居纽约。在祖国独立的政权形式问题上,与在巴黎和美国的朋友发生分歧,这阻止了他去巴黎参加那里举行的阿拉伯人的政治会议。
1911年,开始写《暴风雨》。4月末住进纽约格林威治村西10街51号—座艺术家公寓。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以一个心灵遭到悲痛打击的阿拉伯薄命女子命运,作为受凌辱的东方民族的象徵。此小说于当年末开始在阿拉伯世界造成很大影响,引起许多批评和疑问。外界压力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4月16日玛丽因年龄关係不能与纪伯伦成婚,自此纪伯伦为爱情描绘的目标即独身。5月2日参加土耳其大使召开的宴会,为叙利亚哀叹。
1912年,画《三个女人》等画。从巴黎返美后,公开发表对抗土耳其统治、进行革命和解放斗争的言论。6月16日在纽约给叙利亚妇女俱乐部作演讲。10月25日谈巴尔干战争实质,诅咒奥斯曼帝国,希望它寿终正寝。
1913年2月18日,写信告玛丽挑选了十幅画赠送她,这些画分别是《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头生儿》等。4月16日《玛丽日记》载纪伯伦对想买他画的人讲,这画决不卖。《艺术》杂誌主编纳西布·阿里德汇集了《泪与笑》全集出版(一说是1914年)。前言中引纪伯伦信中的话,说他生命中诉怨、哀叹的一个时期已经结束。
1914年,开始与生活和工作在埃及的黎巴嫩女作家梅娅·齐雅黛通信。他俩的通信联繫一直持续到纪伯伦逝世前不久。2月,在蒙特鲁斯大厅举行个人画展,展出75幅作品。此举肯定了纪伯伦作为艺术家的地位。受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超人哲学影响,开始写《疯人》,并与玛丽一起把《疯人》译成英文。其间,《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誌均刊登了他的作品。针对当时只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他提出必须从物质主义中解放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祖国解放而斗争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曾提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见解。
1915年,卖六幅画获6400美元。玛丽帮他投资实业,第一次成为股东。任叙利亚难民救济委员会会长,演讲,着文,对于饑荒中的祖国人民表示同情。通过美国帮助,实现运送救济粮的计画。
1916年,在家中与阿拉伯侨民作家米哈依勒·努埃曼第一次见面,从此两人成为文学之友。
1917年,在波士顿举行画展,卖出三张,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渗入他的思想。
1918年,《七艺》连载其重要艺术评论,格言、访问记。5月发表诗作《生活》,《权利》、《爱情》、《知识》、《幸福》和《死亡》,发表绘画《公正》、《自由》、《正义》等。10月中旬。其第一部英文散文诗集《疯人》发表于纽约,从此进入以英文写作为主的阶段。出版《二十幅画》一书。艾利斯·鲁法依勒在前言中称纪伯伦把东方和西方两种艺术结合在自己的作品里。
1919年,长诗《行列圣歌》的单行本由一位犹太出版商经手,终于在纽约出版。捐款购买阿拉伯文书籍,赠图书馆收藏。给伊米勒·泽丹的信中称:过去自己作为作家和画家度过的20年,只是一个準备时期,我的思想只结出一些不成熟的果实。
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誌《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纪伯伦亲自绘製社徽(一幅圆形的图案,中间画着一本打开的书,书页上写着《圣训》中的一段话:真主在地下埋有宝藏,诗人的唇舌便是钥匙)。《笔会》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在发展阿拉伯海外文学,团结侨民文学家方面起了促进作用。5月20日前夕在科学技术学会发表演讲。8月中旬,出版《先驱者》。
1921年,春天因心脏疾患病倒。《笔会诗文选》在纽约出版,收集了纪伯伦、努埃曼等人的散文、诗歌共43篇。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发表评价极高的评论,《笔会》很快蜚声阿拉伯世界。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其散文诗集《暴风雨》。
1922年,画名人头像,包括奥古斯特·罗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画家罗伯特·刘易斯·里德,瑞典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
1923年,在纽约发表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许多俱乐部、家庭都公开朗诵之。4月6日《旅行家》杂誌报导希沃尔转述法国驻美大使、《疯人》法译者贝业尔·杜兰克斯在《疯人》译成法文时的一句话:感谢上帝,在纪伯伦活着时认识了他。5月8日,尤素福·托玛·布斯塔尼在埃及为纪伯伦出版《珍趣篇》。6月16日重印《珍趣篇》。9月3日及17日中国《文学周刊》杂誌分别发表茅盾从《先驱者》中选译的五篇散文诗:《批评家》、《—张雪白的纸说》、《价值》、《别的海》、《圣的愚者》。
1924年,穆罕默德·托基丁蒐集其文章在埃及出版文论集《在文学世界》。陆续为各界名流画像,包括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等名人。其绘画作品相继在各地展出。
1925年,《先知》法译本、德译本出版。与女诗人芭芭拉·扬结识,病后常去波士顿妹妹家或去大自然景区。与朋友法利斯·马鲁夫经营房地产生意,想购置大楼计画失败。玛丽回赠画作作为给房产主的保证金。寄给玛丽《沙与沫》。
1926年,正式发表《沙与沫》。开始写《人之子耶稣》,18个月后完成。参与印度人苏尤德·候赛因主持的《新东方学会》杂誌,为其撰稿。由此结识许多世界名人。纪伯伦认为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人物。玛丽·哈斯凯尔与福卢兰斯结婚,迁往乔治亚州,但与纪伯伦一直保持友谊。
纪伯伦纪伯伦
1928年,完成《先知园》,开始写《流浪者》、《大地诸神》。夏,《人之子耶稣》完稿。秋季在波士顿出版,被称为纪伯伦福音。阿尤布·沙比特呼吁纪伯伦应该参加黎巴嫩政权。可他仍留在美国,称自己在纽约艺术家公寓中的画室为禅房。
1929年,健康状况恶化,纪伯伦感到生命不多,大限将至。全部时间花在绘画、着述、校订等方面。开始构思论威廉·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巴鲁赫·斯宾诺莎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专着。
1930年3月13日,留遗嘱除了把钱留给妹妹玛尔雅娜之外,还要求把一部分钱和画赠家乡贝什里。
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结核以及长期严重酗酒而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8月21日,灵柩运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迎灵仪式。8月22日送葬行列把遗体送回故乡,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内。

个人家庭

父亲哈利勒·纪伯伦(1844年——1909年)最初职业是药剂师,后来成为负责徵收牲畜税的乡官,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係也日益紧张。1891年哈利勒因为欺诈案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卡米莱决定去跟随她的哥哥去美国。儘管1894年,哈利勒无罪获释,但是卡米莱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母亲名叫卡米莱(1864年——1902年6月28日)以精力旺盛、聪明干练闻名乡里,与哈利勒结婚之前,曾嫁给堂兄哈纳·阿卜杜·萨拉姆。卡米莱曾随他去巴西,1877年生下儿子彼德·布特鲁斯,其1902年3月12日因肺结核病逝。第二次,她嫁给亲戚优素福·伊里亚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一开始便不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后她嫁给了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生下了纪伯伦,1885年生下了玛尔雅娜,其后在裁缝店工作,1887年生下苏尔丹娜,其1901年4月4日因肺结核病逝。卡米莱后因癌症病逝。

写作风格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奥古斯特·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徵主义色彩,在纪念馆收藏。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纪伯伦纪伯伦
大体上讲,纪伯伦英语文学的体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散文诗和智慧文学。在《疯人》《先行者》《沙与沫》和《流浪者》中,篇幅短小、哲理深刻的寓言、谚语、格言等智慧文学占了大部分篇幅。而《先知》《人之子耶稣》和《大地诸神》则属于不同形式的散文诗创作。纪伯伦的作品有意识地模仿《圣经》中的天启体、智慧文学、福音书等形式,常藉助于人与万物和谐统一的通感手法,来表达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神秘主义意蕴,因而,纪伯伦文学传递出宗教的神圣感。不仅如此,纪伯伦之模仿圣经文学,暗合了阿拉伯文学善用比喻、寓言、格言等智慧文学形式来言明道理的文学传统,继承了西方自翻译《柔巴依集》开始的神秘主义译介传统,并与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东方风和唯灵主义氛围相合。神秘主义特徵和以智慧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仍然是阿拉伯裔美国文学、乃至阿拉伯流散文学的重要特徵。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介绍到中国。1931年中国作家冰心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后中国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2014年中国九州出版社根据黎巴嫩新版《纪伯伦全集》翻译引进了中文版,由李唯中翻译,不仅收有纪伯伦的散文诗,还囊括了他的小说、散文、演讲、话剧、书信,以及纪伯伦生前亲手绘画的插画。全集分为七册,分别是《先知》《沙与沫》《泪与笑》《爱你如诗美丽》《蓝色火焰》《光与静默》《叛逆的灵魂》。

主要着作

出版时间作品名称文学体载
1905年
音乐短章
散文
1906年
草原新娘
短篇小说
1908年
叛逆的灵魂
短篇小说
1912年
折断的翅膀
长篇小说
1914年
泪与笑
散文诗集
1918年
疯人
散文集
1918年
行列圣歌
诗集
1920年
先驱者
散文诗集
1920年
暴风雨
散文诗集
1923年
先知
散文诗集
1923年
珍闻与趣谈
诗集
1926年
沙与沫
散文诗集
1927年
与灵魂私语
诗集
1928年
人之子耶稣
散文诗集
1931年
大地诸神
诗剧
1932年
流浪者
散文诗集
1933年
先知园
散文诗集
1933年
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诗剧
——
爱你如诗美丽
情书集
——
蓝色火焰
书信集

人物评价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纪伯伦纪伯伦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冰心
纪伯伦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像力无比丰富;意境堪称恬淡高逸,超凡脱俗,非同凡响;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那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热烈、清秀、绚丽的独特风格。——李唯中

后世纪念

纪伯伦故居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建于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馆,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间瀑布,雪松遍布。为窑洞式巨石垒成的建筑,有一道红褐色的小矮门,仅可一人通过。故居中陈列有440件珍贵的纪伯伦画作原稿以及中国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与沫》《纪伯伦全集》《纪伯伦在中国》等汉语和英文版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专家、学者、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送给纪伯伦故居博物馆的礼物。
纪伯伦墓地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纪伯伦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处馨香的玫瑰园,在那里可以眺望整个小镇。纪伯伦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1981年纪伯伦逝世五十周年之际,黎巴嫩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决定该年为纪伯伦国际年,为此成立了国际委员会。决定在他故乡贝什里举办展览会,展出他的手稿和画稿,并在贝鲁特、巴黎和纽约举行纪念活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