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拟张鸣善
《折桂令·拟张鸣善》是元代书文学家倪瓒创作的一首小令。
这首小令先以曾经强盛的秦汉为例,说明朝代的更替如自然变化,人力无奈;最后论今述志,指出那些作威作福的达官贵人们,根本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表达作者对世代兴亡、世事难说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企盼。 全词比衬烘托,创造气氛,意境悲凉。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折桂令·拟张鸣善
- 创作年代:元代
- 作品体裁:小令
- 作者:倪瓒
- 作品出处:《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
【双调】折桂令1·拟张鸣善2
草茫茫秦汉陵阙3,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4堆案图书5,当窗松桂,满地薇蕨6。侯门深何须刺谒7?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何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2.拟:模拟,这里指唱和。张鸣善,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3.陵阙(què):指帝王的坟墓。
4.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
5.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
6.薇蕨:皆野生草本植物,可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採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是一个崇尚气节的历史故事,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
7.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世的名片。
白话译文
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的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我家案上堆的都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都是薇蕨菜。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没法说。看茫茫天地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创作背景
倪瓒生活于元代末年,社会黑暗腐败,他一生抱定清贞绝俗的态度,攻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张鸣善大约稍早于倪瓒,也是一位有名的曲家,官至宣慰司令史,也有些耿性。倪瓒和张鸣善是有很多共通之趣的,倪瓒的这篇小令是唱和张鸣善的某篇作品而写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倪瓒的这首小令是一首述志寄怀之作。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
开始三句从弔古入题。陵是古代帝王的坟墓,阙是墓门前所立的双柱。起句的浅层意思是说,时间无情,秦汉帝王的陵墓都已埋在茫茫野草之下;实际含义是有雄才大略的秦汉帝王的丰功伟业也都成了历史陈迹,早已埋在荒草中被人遗忘。作者紧接着说,秦汉尚如此,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这样,腐败的元王朝的命运,也就不足以使这位隐逸之士特别关注了。这几句时间跨度大,寄託的感慨深,虽然情绪有些低沉,但这种人世沧桑的历史感也反映了他在黑暗现实中的高瞻远嘱。
“山人”以后三句,写自己的意向。“山人”是自称,显示出自已的野趣。作者说他家里案上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表面在描写生活环境,却处处在抒写自己简淡高洁之情。这种水墨画的背景,正好对人物性格作了折射,作了衬托。“诗中有画”,恰是倪瓒身兼画家的本色。之后“候门”“白云”两句直接述志。“刺谒”是说带着名刺(名片)去拜访大人物为自己谋利。周老南《云林先生墓志铭》说倪瓒为人“清而不污”,“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这正是这两句曲辞最好的注脚。
最后三句,再回到历史与现实上来,辞说,如今世事依然不堪,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却一个个退出历史舞台,埋骨荒草了。其潜台词是说,即便有英雄豪杰,也无补于世事。言语间有几分消极,几分颓放,但其中也包含历史的隐痛和对现实的失望,反映了作者孤高绝世、神思散朗的品格。
名家点评
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卢润祥《元人小令选》:本首由历代兴亡的感叹转而写隐居生活。“到如今世事难说, 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谓英雄豪杰同归于尽,不如隐居快活,流露出对世事的虚无态度。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字元镇,自号风月主人,又号云林子,幻霞子,无锡人。家豪富,以巨款广造园林,购置书画,藏书数千卷,又置古鼎名琴,每日琴棋书画自乐,吴人号为“神仙”。元末忽弃家业,疏散家财,浪迹太湖一带,自称懒瓒,又称倪迁。擅画水墨山水,作品意境清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诗文有《清閟阁集》,《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