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折桂令·西陵送别

折桂令·西陵送别

《折桂令·西陵送别》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写送别。前半部分为别时的情景和心绪,后半写真诚友谊的可贵,最后三句是对开头的照应,也是对曲情的绾结。“春去春来”四句为一扇面对,前两句与后两句骈俪成文,切情切景,蕴藉自然。

该曲写送别,笔触开阖自如,情景浑然,蕴藉深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折桂令·西陵送别
  • 创作年代:元代
  • 作品体裁:小令
  • 作者:张可久
  • 作品别名:【双调】折桂令·西陵送别
  • 作品出处:《张小山北曲联乐府》

作品原文

【双调】折桂令1·西陵2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3,人到西陵,恨满东州4。懒上归鞍,慵5开泪眼,怕倚层楼6。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7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8,无计相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2. 西陵:元代无此地名,或为西陵渡,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浙江有西陵渡,故址在今萧山县,张乔《越中赠别》诗云:“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称送别之地。本曲此处亦当作如是解。
  3.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 化自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句。
  4. 东州:指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北)一带。或为作者友人即将远行之所。
  5. 慵:睏倦,懒得动。这里指黯然伤神之时,泪眼模糊,双眼难睁。
  6. 层楼:高楼。
  7. 忘机:指毫无巧诈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8. 相酬:酬和,用诗词作答。

白话译文

画船儿载不动离别的愁恨。人还在西陵,恨已经瀰漫了整个东州。我无奈地踏上马儿回去,眼含泪水,懒得睁开,怕倚者高楼远眺。春天走了,又来了,年复一年,西陵的杨柳依然轻柔披拂,送别的场景却始终萦绕在脑海。潮涨潮落,甘于淡泊,与世无争,江上沙鸥泛水。雾霭迷濛的水面辽阔无际,只能酬和诗句寄託深情,可还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来。

创作背景

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称送别之地,该曲此处亦当作如是解。这支散曲是张可久在西陵送别友人后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张可久这首小曲,写得缠绵悱侧,不亚于前人。
    首先点明是在西陵送别友人。首句虽是化用李清照词句的意境,但李词说的是游览用的小艇,此处则是作交通工具的大船,更显离愁之重,因之更衬托出友情之深厚。二、三两句写出送别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它营造出一个在西陵握别,离恨却已瀰漫东州的深广意境。离情之苦,友谊之深更因之而强化。
    四、五、六句为第二层,写送别友人后的情景。友人已去,眼前已无良朋,泪眼难睁。回家后不敢倚楼眺望,因为过尽千帆都不会是载友人归来的画船。
    第七句到第十句,抒写与友人别离后的寂寞凄清。春去春来,西陵渡头依然杨柳依依,潮涨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蹤影难觅,何堪伤悲。
    最后三句,悱恻缠绵,情悠意长。友人早已远去,江上烟水迷茫,真箇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悠悠烟水也正是绵绵离愁。虽有深情的诗句,但牵不住离舟。余音袅袅,如水长流。小令不长,却载千古离恨,真良构也。
    这首散曲抒发了离别之情,深感真挚。描写自然朴实,情景交融,意韵深远。

    名家点评

    清代曲学家梁廷相:含蓄不露,意到即止。(《曲话》卷)

    作者简介

    张可久(1280—1352后),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早年客居吴江。至大、延祐间居于杭州,与贯云石、薛昂夫优游湖山。后任绍兴路吏,历衢州、婺州路吏。至元间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崑山幕僚,出入于顾瑛玉山草堂。以散曲盛称于世,是元代散曲流传至今最多的散曲家。着有《张小山北曲联乐府》三卷,《外集》一卷。存词六十六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