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寄远
元代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宫调为双调,折桂令曲调。此曲题目一作“春怨”、一作“相思”乃极写相思之苦。通过少妇之口,用白描和夸张的手法,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倾吐心声,如泣如诉。主人公食不下咽、睡不安寝,直熬得“气若游丝”;想起曾经的誓言,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万死也不辞,只可惜了现在良人远在天边,徒增思念。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折桂令·寄远
- 创作年代: 元代
- 文学体裁:散曲·小令
- 作者:乔吉
基本信息
宫调:双调
曲牌:折桂令
作品原文
【双调】折桂令
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⑴?为玉削肌肤⑵,香褪腰肢⑶。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⑷。得受用遮莫害死⑸,果诚实有甚推辞?乾闹了多时,本是结髮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寄远
云雨期一枕南柯(6),破镜分钗(7),对酒当歌。想驿路风烟,马头风月,雁底关河。往日个殷勤访我,近新来憔悴因他。淡却双蛾(8),哭损秋波(9)。台候如何(10),忘了人呵。注释译文
[注释]
⑴怎生:为什幺。
⑵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
⑶香褪腰肢:腰肢瘦了。
⑷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
⑸遮莫:即使。
(6)云雨期:喻男女欢会之期。南柯:喻虚幻梦境。
(7)破镜分钗:喻夫妻分离。分钗,言唐明皇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壁擘黄金合分钿。”
(8)双蛾:两条蛾眉。
(9)秋波:喻美女的眼睛,言其象秋水一样的明亮澄澈。
(10)台候:犹言贵体。台,旧时书信,常用来对人的尊称。如台甫、台端之类。
[译文]
为什幺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幺久,本来是结髮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作品鉴赏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幺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髮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乾闹了多时”,“本是结髮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作者简介
乔吉
(1280—1345)元曲作家。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病卒于家。着杂剧十一种,现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散曲有《梦符小令》一卷。其杂剧、散曲在元曲作家中皆居前列。其散曲作品数量之多仅次于张可久,多啸傲山水,风格清丽,朴质通俗,兼有典雅,与张可久齐名。李开先说他的散曲“种种出奇而不失之怪”,并说“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给予极高评价。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