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折桂令·过多景楼

折桂令·过多景楼

《折桂令·过多景楼》是元代文学家周文质创作的一首曲。作者登高望远採用以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写登多景楼所见江头春景,并引起诗人深沉的离愁。前文极写所见景色之美,最后三句一问一答道出哀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折桂令·过多景楼
  • 创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处:《元曲三百首》
  • 文学体裁:元曲
  • 作者:周文质

作品原文

折桂令1·过多景楼2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3,树渺禽幽4。山远横眉5,波平消雪6,月缺沉钩7。桃蕊红妆渡口8,梨花白点9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10,我宿孤舟。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折桂令:曲牌名,属北曲双调,用于剧曲、套曲或小令。其正格格式为双调五十三字,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一叶韵、三平韵。
2.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代郡守陈天麟修建。
3.天阔云闲:天空辽阔,云儿也散去了。
4.树渺禽幽:形容地势高远。渺,远。幽,深藏。
5.山远横眉:远山横卧如眉。横眉,美人的眉黛。
6.波平消雪:水波平静如春雪消融。消雪,积雪渐渐融化。
7.月缺沉钩:指下弦月暮的月牙儿。
8.桃蕊红妆渡口:用桃花装扮过的渡口。
9.点:点染、装点。
10.层楼:高楼。

白话译文

春水滔滔,流向东边。天空辽阔,云儿也散去了,树梢上停栖着的鸟儿显得那幺悠闲。远处的群山仿佛美人的眉毛一般,水面上波浪已经平静下来,积雪也已渐渐融化,只有半边的月亮像弯钩一样沉入水中。用桃花装扮过的渡口,梨花点缀在江头。我的离愁是怎幺来的? 自从在高楼上与情人离别后,我就独自借宿在孤舟里。

创作背景

该曲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多景楼”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处寺内建筑,且其之所以被称为“多景”,也是因为它建在山上,地势高,万事万物都可尽收眼底。作者经过多景楼,登高望远而创作该曲。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曲先写春天美景:春水、云天、禽、消雪、缺月、桃红梨白,这些都是游子从舟中的远观之景,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
前三句写的是整体感受,春水东去,天空辽远、闲云飘散,视野极其开阔,那树显得对幺渺远,那鸟仿佛也都消失了蹤迹。就像是一种脱离尘嚣的展望,一片豁然开朗。接着具体写了所见景物:山如黛、水如镜、月缺似沉钩,寓意白昼将尽。诗人依次运用了“阔”“闲”“渺”“幽”以及“远”“平”“缺”等加以刻画,句式倒装,使景物描写细腻生动。
再把视线住下,桃花梨花红白相间的景色下是那“渡口”和“江水”,曲至此,已经透出离别之情。
尾三句便点出真意:“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有如蜻蜓点水一点而出,让原本沉浸的乐景中的人,哀感顿生。
该曲大部分写景,只最后抒情,一问一答,点出而已。表示有好景,只缺少自己的亲人。

名家点评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马廷中:该曲让离愁与孤舟相互发明,使得景物染上浓情,感情又赋形于景物,从而使得作品极为厚重。语言简洁,极易上口。(《学生课外阅读文库元曲三百首》)

作者简介

周文质(?—1334),元代文学家。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两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故《录鬼薄》对他有详细的记载:“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其所作杂剧令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散曲存有小今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为男女相思之作,曲风清新。朱权评价其为“如平原孤华”。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