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蒋筑英》是长春电影製片厂摄製的传记片,由宋江波执导,巍子、奚美娟主演,于1992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为光学事业献身的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短暂却光彩绚烂的人生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宋江波
  • 编剧:王兴东
  • 主演:巍子,奚美娟
  • 製片人:邢战山
  •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製片厂
  • 中文名:蒋筑英
  • 外文名:The Scientist Jiang Zhuying
  • 製片地区:中国大陆
  • 类型:剧情,传记
  • 片长:97分钟
  • 上映时间:1992年
  • 对白语言:汉语国语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蒋筑英为了追随他敬慕的王大珩教授,从杭州来到长春。他刻苦学习,才华横溢,掌握了五门外语,成为我国着名的中年光学专家。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勤恳恳,出国时他带回了精密仪器,亲自押运,搬运。对于国内各地来向他请教的人,他有求必应。他一直想加入党组织,但是由于15岁那年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他一次次被党组织拒之门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蒋筑英患上了多种疾病,在他43岁到成都出差时,不幸病逝。他的妻子路长琴带着一双儿女来到成都,送他最后一程。而他被关了28年冤狱的父亲再见到儿子时,却只见到一坛骨灰。人们点起了一根根红烛,送别蒋筑英。
蒋筑英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配音
蒋筑英巍子----
路长琴奚美娟----
罗肯毕彦君----
张琨田岷----
蒋树敏顾岚彭勃
蒋路平王勍----
蒋路全丛杉----
司马森邵兵----
赵书记方瑞----
姚洁邢权----
雷德张国文胡连华
雷德妻金毅----
守门人张钟熙----
王大珩荣磊----
山东某农研所的工作人员侯天来----
其他参演人员
姜瑞林、杨晓丹、尹嘎、吴克坚、李守信、耿连柱、刘虹

职员表

製作人导演副导演(助理)编剧摄影配乐剪辑道具美术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灯光录音布景师
邢战山宋江波李俊 胡侃王兴东张松平吴大明李停战孙光齐明 张鸣(副美术)王晓玲 王晓琼杨敬勇 刘涛时冬青姜岩 尹哲孙富贵 邢战胜 李燕来
编辑
王志愿
拟音
尹日洙
演奏
中国青年交响乐团
指挥
徐新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蒋筑英
    演员:巍子
    才华横溢的光学专家。他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人生愿望就是做一个闻一多先生所讚颂的红烛。虽身居陋室、物质待遇菲薄、肩挑诸多重负,他却不考虑个人索取,反而把在国外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研究所急需的仪器。他为人光明磊落、嫉恶如仇、古道热肠,敢于与社会不良现象做斗争。
  •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路长琴
    演员:奚美娟
    蒋筑英的妻子,也是光学机械研究所的研究员。她温柔贤惠、善解人意,刻骨铭心地爱着丈夫,在事业、生活上都能给丈夫以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竭力效法他的一切实优秀品德。
  •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罗肯
    演员:毕彦君
    蒋筑英的同事。当他因为政治问题备受排挤时,是蒋筑英信任他,冒着风险为他作保,使他得以开展科研工作。在陪伴路长琴前往成都奔丧的路上,他一直在苦苦思索蒋筑英临终遗言“候鸟”的含义。
  •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司马森
    演员:邵兵
    蒋筑英的学生,原本对光学不感兴趣,因仰慕蒋筑英的学识、品德而决定报考蒋的研究生,在学习中真正认识到了光学的价值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他学成后想去美国工作,蒋筑英曾忠告他不要做“哪儿暖和就往哪儿飞”的“国际候鸟”。
  •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蒋树敏
    演员:顾岚
    蒋筑英的父亲,蒙冤入狱二十多年,由于他的原因蒋筑英迟迟不能入党。当他终于恢复清白之身千里迢迢去长春看望儿子时,得到的却是儿子去世的噩耗。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 在该片拍摄前,某省电台播出的一个以蒋筑英事迹为内容的广播剧中贬低了一些与蒋有过争论和不同意见的人,在长春光机所引起不小的骚动。因此,影片中除了蒋筑英一家使用真名外,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 在把王兴东的剧本用打字机打出来时,打字员为剧情所感动,以至于边打字边哭。
  • 片中蒋筑英与妻子在家中谈事业和家事的戏,原本剧本安排的是两人坐着说话,演员巍子和奚美娟觉得那样比较刻板,而且剧本的台词也很文学化。他们徵得导演同意后,决定在十几平方米的“蒋家”卧室推满书,把戏改为蒋在书堆里做研究,妻子做家务,两人边做事边聊天。可是拍摄当天,他们发现摄影现场只布置了几本书在桌上。巍子坚决要求美工把场景布置得合乎当初构想的氛围才肯拍。
  • 蒋筑英生前喜欢闻一多的诗《红烛》,以此来勉励自己和学生;他的朋友孙国良也曾说他在事业和生活上都想做强者,像是一根蜡烛两头烧,燃烧得太快。受这两个细节启发,该片编导在片尾设计了三千多名学生举着蜡烛悼念蒋筑英的场面,并配以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获奖奖项获奖方结果
1993年
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
《蒋筑英》
提名
最佳编剧
王兴东
获奖
最佳男主角
巍子
提名
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最佳女主角
奚美娟
获奖
组委会特别奖
《蒋筑英》
获奖
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金凤凰奖
奚美娟
获奖
1992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最佳故事片
《蒋筑英》
获奖
最佳女演员
奚美娟
获奖
最佳编剧
王兴东
获奖
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蒋筑英》
获奖
上海影评人奖
永乐杯1992年十佳影片
《蒋筑英》
获奖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1986年,编剧王兴东看了《光明日报》上介绍长春光机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事迹的文章后,感动得潸然泪下,产生了把这个人物搬上银幕的创作冲动,但当时报告文学、电视剧、广播剧的作者蜂拥而上,他一时未能涉足。8年后,正当蒋筑英的事迹渐渐沉寂之时,改革开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突出。这时的王兴东对于中年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苦恼也有了更多感受和理解,他重读蒋筑英的故事,又一次燃起创作激情。他的想法得到了长影、长春光机所、吉林省领导的支持。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剧本编写
为了创作剧本,王东兴到蒋筑英生前的工作过的光机所深入生活,却发现自己对于蒋筑英从事的科研工作一窍不通。于是,他决定从挖掘人物的性格入手,在长春、北京、杭州、成都等地採访了60多位和蒋筑英生活和工作过的人。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通过蒋筑英的老师、同事、亲人的描述,王兴东再度感受到了蒋筑英的人格魅力。在收集了二十余万字的材料后,他发现自己又面临着一个难题:蒋筑英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动人的故事很多,却难以找到一个能构成影片的核心事件。经过再次深入生活、反覆採访,王东兴终于找到了剧本的主线——以路长琴赴成都“护理蒋筑英”的悬念为线,以蒋筑英的夫妻情、父子情、师生情、同志情、儿女性为点构筑全片。在创作剧本前,他先把蒋筑英的一段段故事讲给普通民众听,从听众的反应中摸準“情结”,然后製成卡片,整理成提纲,写出初稿,再徵求意见,推翻重写,经几次反覆修改,才最后定型。

影片评价

该片没有从仰视的角度去拍一个“典型式”人物,也没有刻意去捕捉蒋筑英的感人事迹、高风亮节。在通常意义上应该激跃出火花,应该高潮叠起,应该酣畅淋漓浓墨泻染的时候,导演却採用了平缓的节奏处理,使观众的感情舒张应合着画面的律动,而思想却放飞到一个更广褒的空间。(《电影评介》评)
蒋筑英(1992年宋江波执导电影)
该片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调动电影艺术手段,集中全力、浓墨重彩地塑造了蒋筑英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因而拨动了广大观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原《求是》杂誌副总编荀春荣评)
该片之所以如此动人,因为它的镜头主要对银幕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崇高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它从宽慰悲哀入手反而把悲哀推到了极致,对于悲情契机及总体把握是成功的。奚美娟在片中把女主人公集柔弱与刚强于一体的人格力量表达得真实準确、撼人心魄。(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理事陈适存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