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川县第一中学
龙川县第一中学是广东省最早备案的公立中学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範性普通高中;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国中部,国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
学校创建于1913年,前身是龙川县立中学;1929年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1954年,高中部迁到赤岭背,国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国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国中部。
截至2017年9月,高中部占地面积195685平方米,教学班78个,学生4313人,教职工339人;截至2016年5月,国中部占地面积78000多平方米,38个教学班,学生2931人,专任教师171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龙川县第一中学
- 简称:川中、龙川一中
- 创办时间:1913年
- 类别:公立中学
- 属性:广东省一级中学
国家级示範性普通高中 - 主管部门:龙川县教育局
- 现任领导:吴志可
- 地址:高中部:龙川县老隆镇新城开发区6号区
国中部:龙川县老隆镇东风路 - 主要奖项: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书法教育先进学校
办学历史
1913年9月,在废科举、举办新学的浪潮中,“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督学局长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
1914年呈报省政府教育司立案,是广东省最早立案的中学之一。开办不久,县城土豪劣绅与县知事周德鳌勾结,以所谓“消灭神权,男女同校,有伤风化”等罪名向省署龙济光控告,逼走张化如校长。
1915年10月,又以学校占用城隍庙有辱神灵为藉口,煽动神棍流氓到学校滋事,殴打师生,致使学校被迫停课。全校师生持续抗争一年之久,终于迫使龙川县公署惩办了暴徒,学校随即複课,并由张镇江先生继任校长。
1925年1月,龙川县立师範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国小併入龙川县立中学,设高中师範科并附设高小部和女子国小。
1926年,当时龙川县长陈逸川,吸食鸦片,鱼肉百姓,侵吞校款,县人恨之入骨。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烟长末日》话剧,揭露陈的罪行,陈恼羞成怒,翌日即派军警逮捕了校长张镇江及师生多人,通缉教务长黄麟书等人,并查封了学校。后来师生派出代表联合留省学生邓鸿芹、黄振汉、张道隆等多人到广州国民教育厅请愿。经过艰苦斗争,陈逸川被撤职,被捕师生获释,学校複课。
1929年9月,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仍称“川中”),张道隆先生接任校长。
1930年10月,高中师範科停止招生,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改为三三制。这样,龙川一中便成为东江上游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完全中学。邻近各县,甚至江西省的寻邬,定南等县也有许多学子慕名前来,在校生达五百多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中学生出于爱国义愤,曾罢课三星期,并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各圩镇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还募捐了银元二千八百余元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五州”反帝运动浪潮席捲全国,我校师生曾举行罢课,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组织仇货检查队,检查东江来入船只;在佗城、老隆、鹤市等重要圩镇的搜查销毁日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地下党组织在老隆开设了青年书店,举办自我教育训练班,一中学生纷纷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着作,积极抗入抗日宣传活动,由校长张克明担任主编出版《龙川日报》,对广大青年影响很大,一批进步学生和部分毕业离校的校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于
1941年建立一中特别党支部,由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斐成)任书记。在党员校友的领导下,学生会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出版《川中学生》,开展抗日文艺活动,揭露抨击国民党顽固派製造分裂,破坏抗战的行径。
1939年日本侵占广州,敌机轰炸佗城大江桥和老隆师範,为免遭敌机轰炸,全校师生由佗城迁到车田借可能国小校址上课。
1940年9月和次年6月,高中部、国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上课。
1941年在城北老学堂背增建四座校舍,将全校九百多师生集中城北校舍上课。不少由广州等地疏散来龙川的学子均在一中就读。
1942年“粤北事件”后,党组织生活暂停,是年2月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和校友张克明、叶观渭,遭到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入狱后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经过一中师生及社会人士的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宣布无罪释放他们。一中进步学生一直进行着“反内战、要民主”的斗争。大批在学或毕业学生积极参加游击队,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5月,龙川解放。8月,龙川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一中,由余进文担任校长。恢复一中党支部,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学校面貌迅速改变,许多学生回响党的号召,报名参军,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为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贡献。
1953年,为了集中办好高中,县委把金中、车另两校的高中学生併入一中,并于6月13日将高中部从佗城迁到老隆,暂以水贝洋楼为校舍,同时择定老隆赤岭背为校址,兴建两座教学楼。
1954年1月,新校落成,高中部全部学生从水贝迁到赤岭背上课,国中部仍留在佗城。
1956年,在佗城的国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国中部,当年招收初一级二个班共90人,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
1959年,陈选才老师赴北京参加了“群英会”。
1960年,当时广东省委副书记区梦觉来校视察时,高度讚扬了学校的办学成就。
1963年,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演出了大型话剧《霓红灯下的哨兵》。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被惠阳地区列为重点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许多老师受迫害,校舍,仪器设备毁坏殆尽。改学制为二二制。同时开设上板桥劳动分校。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
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学校组织了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并取得好成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贯彻全会精神,把学校中心工作转到教学上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83年。恢复三三制,学校大力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办了“川流文字社”、“川中书画社”,成绩斐然,连年被中南五省学生文联评为优秀社团,社多社员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
1985年、1986年两年,升大学人数突破100大关。
1985年7月,学校被评为省、地、县普教系统先进单位。9月,王屏山副省长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1985年11月,学校举行了72周年校庆。此后,学校发展更快,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学质量有了更大提高。
1990年高考,叶志海同学以866分的成绩夺取了河源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列广东省理科第六名。
1991年,卢钟鹤副省长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所取得的成绩。
1993年11月,学校举行了建校80周年校庆,得到了众多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捐资兴建了校友楼和校门。
2003年2月,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作出决定,在县城的新城开发区水贝乌坭塘划出一块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兴建一中新校区。
2003年4月30日,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同志到该校调研时,高度总结概括出了“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龙川一中的精神。
2004年8月,在龙川一中老校区成立了国中部,机构建制为副科级,下设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团委会等部门。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截至2016年5月,国中部占地面积7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347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3649平方米,国中七、八、九3个年级,有38个教学班,学生2931人。高中部占地面积19568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889平方米,绿化面积92278平方米,新校区经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建筑面积80150平方米,教学班78个,学生4313人,教职工339人。
硬体设施
国中部
截至2016年5月,国中部拥有4幢教学楼,2幢宿舍楼,实验楼、办公楼及膳堂各1幢;拥有1个200米的塑胶运动场、4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1个体育器械场;拥有1个地理园、1个生物园;拥有物理仪器室1个和实验室2个,化学仪器室1个和实验室2个,生物仪器室1个和实验室1个,计算机教室2个,体育器材室2个,体育活动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教师电子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心理谘询室及卫生室各1个,校园网路和wifi信号覆盖整个校区。

高中部
截至2012年10月,高中部建筑群包括教学楼(四幢,13500平方米)、办公综合楼(4000平方米)、实验综合楼(二幢,8000平方米)、多功能会议室(750平方米)、艺术馆(4500平方米)、体育馆(含游泳池服务建筑,54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3500平方米)、学生宿舍(7幢,20000平方米)、食堂(二幢4间,4000平方米)、教师宿舍(6000平方米)等。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5月,国中部专任教师171人,其中高级教师63人,中级教师99人,初级教师9人。在专任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136人,占教师总数79.5%;拥有大专学历35人,占教师总数20.7%,拥有高级职称63人,占教师总数36.8%;拥有中级职称99人,占教师总数57.9%;拥有初级职称9人,占教师总数5.26%。高中部有专任教师326名,本科以上学历者达100%,其中,有18人是研究生学历,23人是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老师103人、占32%,中级职称教育162人、占49.6%。
广东省特级教师:杨开明、唐孟强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成绩
2018年,柳宇峰、黄钰巧、黄奕分别考取654分、640分、637分的好成绩;文科班成绩更为优秀,刁惠敏考取644分、省排名第99名,戴文飞、罗淞骏分别考取617分、612分的好成绩。龙川一中600分以上达18人,本科入围人数增至1517人。
2016年,吴仕林同学以650分获理科总分全市第二名,叶敏同学以595分获文科总分全市第九名;理科总分650分以上1人(全市2人),620分以上11人, 600分以上21人;普通类重点本科上线人数突破400大关,达410人(不含重点院校农村专项计画上线93人),超出市教育局下达指标79人(指标数331人,完成率123.9%)。普通类本科上线人数1487人,上线率突破80%大关,达82.6%,较2015年增加151人,增长率11.3%;超出市教育局下达指标132人(指标数1355人,完成率109. 8%)。
2015年,杨垸、郑涛分别以633分、628分名列全市文科总分第一名和第五名,叶峰林、杨华清分别以661分、660分名列全市理科总分前列,全校文、理科总分650分以上11人,600分以上122人;全校重点本科上线403人,其中,普通类上线283人,重点院校农村专项计画上线112人,传媒等单招单考上线8人,上线率21.7%,较市教育局下达的普通类重点本科上线指标任务(216人)超出67人,完成率131.02%;全校本科上线1336人,上线率达71.8%,较市教育局下达的本科指标任务(1209人)超出了127人,完成率110.5%。
体育比赛
2015年,河源市青少年体育锦标赛荣获高中组总分第一、奖牌第一, 9人次获得前三名,2个团体项目获得前三名,其中:袁勇发同学获男子400米第一名,杨榕同学获女子400米、女子800米第一名,李丽婷同学获女子1500米第一名,骆舒婷同学获女子跳远第一名,女子4x100接力获第一名;2015年,龙川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曾家旺等11人次打破市田径运动会最高纪录,郑海媚等9人次打破县田径运动会最高纪录,38人次获得前三名并以总分175分遥遥领先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
素质成绩
2015年,河源市首届中国小师生现场书画比赛,刘珊澐、殷逸翰、罗宇梁3名同学分别获得高中组书法类一等奖,李锦桃同学获高中组绘画类二等奖,刘琦同学获高中组绘画类三等奖。2016年,河源市第二届中国小师生现场书画大赛,殷逸翰同学获高中组一等奖,刘珊澐同学获二等奖,绘画类有刘琦同学获高中组二等奖。2016年,第11届河源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骆琛睿、戴曦、刘世灏同学的作品“浴室卫士”,叶鹏宇、魏宇涛、曾昆鹏同学的作品“神奇的帽子——水循环式热敷头部袋”,黄钰巧、袁雨同学的作品《让阳光照亮心灵——山区普通高中生抑郁现状的调查研究》分别获一等奖,余文钰同学的作品《探究神奇的环保酵素》获二等奖,骆琛睿、余文浩、杨彬同学的作品“摔不断水的笔”获三等奖。
录取情况
截至2016年,20多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13位学生在全市高考总分最高,17000多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2002年高考,省线入围人数1097人,高考升学率达94.8%,有五位同学被北大录取。
国中获奖
截至2017年9月,国中部学生分别荣获国家级荣誉143项、省级荣誉6项、市级荣誉129项、县级荣266项。2000年来,高中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340人次获国家级奖,344人获省级奖。
教师成绩
国中部
国中部教师分别荣获国家级荣誉项,分别获国家级荣誉65项、省级荣誉28项、市级荣誉58项、县级荣誉97项。
高中部
2000年以来,川中先后有1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範”“全国模範教师”荣誉称号,18人被授予“广东省优秀青年”“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有65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交流或刊物发表,160多位教师荣获省级以上学科“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有1800多人次获得奖励,有82位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国家级(94篇)、省级(86篇)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校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的众多荣誉称号。2003年魏初城老师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学校荣誉
1 | 1982.12 | 广东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 |
2 | 1993.09 | 全国民众体育先进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
3 | 1994.12 | 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 |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
4 | 1994.11 | 广东省民众体育先进单位 |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
5 | 1995.10 |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
6 | 1995.10 | 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 |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 |
7 | 1998.07 | 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省卫生厅 |
8 | 1999.01 |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
9 | 2001.10 | 广东省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学生暑期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 |
10 | 2002.04 | 全国教育科学德育实验基地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
11 | 2002.05 | 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
12 | 2003.12 | 广东省文明单位 |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
13 | 2004.10 |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 | 广东省教育厅 |
14 | 2005.12 | 广东省文明单位 |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
15 | 2006.01 | 广东省一级学校 | 广东省教育厅 |
16 | 2006.03 | 广东省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学校 | 广东省中国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 |
17 | 2006.06 | 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 | 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 |
18 | 2006.12 |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 广东省教育厅 |
19 | 2007.01 |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 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公安厅 |
20 | 2007.03 | 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範学校 | 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 |
21 | 2007.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 | 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广东省教育厅 |
22 | 2008.06 | 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中共广东省委 |
23 | 2008.10 | 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书香校园 |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 |
24 | 2008.10 | 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 |
25 | 2008.10 | 华南农业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 华南农业大学 |
26 | 2008.10 | 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书法教育先进学校 | 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组委会 |
27 | 2008.11 | 广东省国家级示範性普通高中 | 广东省教育厅 |
28 | 2009.02 | 广东省中国小校本培训示範学校《师资建设》教师发展学校 | 广东省教育厅 |
29 | 2009.03 |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 广东省教育厅 |
30 | 2010.01 | 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 | 广东省体育局 |
学校标识
学校校徽
龙川一中简称川中,本标誌以这一元素为造型主体。“川”字在设计上形似燃烧着的火苗,配以活泼热情、积极向上的黄色、橙色、红色,寓意学生在校园中快乐成长,培养出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品质。稳重内敛的深灰色椭圆形,隐喻无私奉献的师长,为培育下一带无怨无悔的高尚品格,彰显出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历史使命。
龙川一中的校徽

整个标誌似一个火炬,寓意学校代代薪火相传,燃放热情,延伸出简洁、人性、活力的形象。
学校校歌
巍巍螯山 滔滔东江
先秦古邑百越雄邦
千百年文化传统
哺育代代人才成长
时代在召唤 我们积极锻鍊
刻苦学习实现理想
振兴我中华 重任挑肩上
团结友爱奋发图强
巍巍螯山 滔滔东江
先秦古邑百越雄邦
千百年文化传统
哺育代代人才成长
啊......
接过我们先辈的火炬高歌猛进
奔向光辉灿烂的前方
灿烂的前方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校长 | 吴志可 | 2015年8月—— |
副校长 | 廖其焕 | 2001年8月—— |
钟永忠 | 2007年8月—— | |
钟慧娟 | 2007年9月—— |
历任校长
姓名 | 籍贯 | 任职时间 |
---|---|---|
郑子俊 | 龙川登云 | 1983年8月至1989年3月 |
戴光 | 广东惠州 | 1989年3月至1990年8月 |
黄钦仁 | 龙川黄布 | 1990年8月至2001年8月 |
黄伟忠 | 龙川登云 | 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 |
杨日华 | 龙川田心 | 2006年8月至2015年8月 |
吴志可 | 2015年8月至 |
知名校友
姓名 | 成就 |
---|---|
萧殷 | 作家、文艺理论家 |
容柏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振先 | 中国第一颗核子弹设计製造的专家 |
钟振如 | 首批参加南极考察的科学家 |
钟秀娥 | 五夺世界摔跤冠军的优秀运动员 |
曾满军 | 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
钟阳胜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