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
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是澳洲最大的电影节,澳大利亚每年最大的电影盛会,了解澳大利亚电影文化的最佳场所。每年举办一届,每届评出十部最佳影片和十部最佳短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
- 举办时间:每年六月初
- 诞生时间:1954年
- 活动项目1:举行影片比赛评奖
- 活动项目2:举行短片比赛评奖
- 活动项目3:举办回顾展
- 活动项目4:召开专题报告会
- 活动项目5:开展商业性交易活动
资料
1954年开始举办,之后每年6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宗旨是放映
世界各国优秀的、新的及有创意的影片,使本国观众大饱眼福。只有澳大利亚优秀影片方可获奖。其中以1974年以后颁发的“罗本·马莫良奖”尤为闻名,该奖授予青年电影製作者。
杰弗瑞·卡森伯格与熊猫合影

在澳大利亚最一流的电影节上,探索您的电影激情。多彩的节目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不管您是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动漫迷、崭露头角的电影製作者,或者只是渴望看到一些颇受好评的新影片。参加热闹的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或在阿得莱德电影节观看一些备受期待的世界首演。悉尼的Tropfest短片展,是全球最大的短片电影节。在珀斯大量欣赏独立製片,在达尔文节观看澳大利亚的景观展现,在坎培拉国际电影节上了解其它世界,或者观赏布里斯班电影节上来自亚太地区的最佳电影。
Flickerfest的一部分 - 澳大利亚唯一的经奥斯卡奖认证的短片电影节。二月份,领地挤满了野餐的人群,在此参加Tropfest节。这是全球最大的短片电影节,并且每年规模越来越大,向墨尔本、坎培拉、布里斯班、荷伯特、阿得莱德和珀斯进行卫星直播。六月份的悉尼电影节在两个多星期内上映大量的澳大利亚、国际和另类电影,您可要对着节目单认真考虑您的计画。
在澳大利亚最一流的电影节上,探索您的电影激情。多彩的节目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不管您是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动漫迷、崭露头角的电影製作者,或者只是渴望看到一些颇受好评的新影片。参加热闹的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或在阿得莱德电影节观看一些备受期待的世界首演。悉尼的Tropfest短片展,是全球最大的短片电影节。在珀斯大量欣赏独立製片,在达尔文节观看澳大利亚的景观展现,在坎培拉国际电影节上了解其它世界,或者观赏布里斯班电影节上来自亚太地区的最佳电影。
无需飞往坎城、鹿特丹、柏林和多伦多。每年冬天有三个星期,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放映来自世界所有着名电影节的电影。观看着名的影片,发现不为人知的电影珍品,或者观看着名的短片比赛的参赛作品。六月份,为期一周的墨尔本国际动画节中,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400多部动画影片。参战影片从文化经典到最新製作,展示着创意和技术天才。千万不要错过五月份举办的为期一个星期的圣科达电影节。该电影节吸引世界各地的数百部电影短片来到墨尔本,此外还将上映澳大利亚百佳短片竞赛的参赛作品。
官网介绍
官方电影巡展悉尼
官方网站: 悉尼电影节是新南威尔斯州展示来自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杰出当代电影。 成立于1954年,悉尼电影节是一个重大的文化活动,是城市社会的日曆和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电影节。
节日顾客包括凯特布兰切特,萨姆尼尔,吉莲阿姆斯特朗,简坎皮恩,妮可基德曼,巴兹鲁曼,乔治米勒博士,菲利普诺伊斯和雨果威文,除许多的职业生涯已经启动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自1974年以来, 一直在扩大我们接触到的观众区域中心与旅游电影节。从2008年,第55届电影节,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唯一的电影节有一个FIAPF认可的正式比赛,有12部来自世界各地的选定竞争现金奖6万美元。澳大利亚小童星夏嘉乐2011年获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演员奖,2013年获悉尼国际电影节最具潜质演员奖
杰弗瑞·卡森伯格与熊猫合影

活动项目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世界各国的电影情况,促进澳大利亚电影工作者与外国电
影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为发展本国的电影事业作出贡献。根据电影节的章程规定:宗旨是放映世界各国优秀的、新的及有创意的影片,使本国观众大饱眼福。只有澳大利亚优秀影片方可获奖。主要活动项目有:
杰弗瑞·卡森伯格与熊猫合影

①举行影片比赛评奖;
②举行短片比赛评奖;
③举办回顾展;④召开专题报告会;
⑤开展商业性交易活动。
影届历史
悉尼国际电影节标誌
1896年8月在墨尔本的歌剧院首次放映了英国人R.W.保罗摄製的关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桥的纪录短片。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派出的摄影师在墨尔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反映盛大
的墨尔本杯赛马活动。这部影片在墨尔本和悉尼上映达3个月之久,是外国人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最早的一部影片。 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C.斯潘塞来澳拍摄了关于土着居民的风俗习尚的纪录片,开创了以研究土着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人类学纪录片之先河,救世军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拍摄宣传宗教的短故事片,如《早期的基督教殉难者》(1899年)。第一部澳大利亚人摄製的影片《凯利帮的故事》是1906年上映的,它标誌着澳大利亚电影的诞生。从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电影进入了复兴时期。
杰弗瑞·卡森伯格与熊猫合影

澳大利亚每年约举办10余个电影节,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悉尼国际电影节和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时代影响
澳大利亚影院
澳大利亚年产影片约20部,有影院900余座(包括汽车电影场),年观众3500万人次,票房收入1亿美元。影片的内容取材于历史,不直接反映现实,能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联想和思考。有些影片的内容层次较多、涉及面较广,耐人寻味。这些影片一般来讲构图讲究,光和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镜头流畅,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景色作背景。随着国产片的发展,在澳大利亚银幕上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澳大利亚电影明星:梅尔·吉勃逊、约翰·哈格里夫斯、杰克·汤浦森、布赖恩、布朗、海伦·莫斯等。
中国元素
杰弗瑞·卡森伯格与熊猫合影
第55届悉尼电影节于2008年6月4日开幕,为期18天的电影节期间有117部故事片,55部纪录片以及45部电影短片上映。其中,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影片展播以及美国梦工厂卡通片《功夫熊猫》的首映,为本届电影节增添了更多中国元素。
特色
《功夫熊猫》在悉尼州立剧院(State Theatre)举行首映式,好来坞当红谐星杰克
·布莱克(Jack Black),梦工厂动画製作部门主席杰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以及众多澳大利亚电视娱乐名人纷纷走上红毯为该片造势。这部以古代中国为故事背景的《功夫熊猫》讲述一只名叫波的熊猫临危受命成为动物世界武林盟主的喜剧故事,故事中的中国元素帮助擅长动物题材卡通片的梦工厂再次获得票房成功。除杰克·布莱克为片中肥胖笨拙的熊猫波配音外,达斯廷· 霍夫曼、安吉丽娜·朱莉、成龙和刘玉玲等着名影星也为该片配音。首映式悉尼电影节特别请来了华人锣鼓队,在热闹的锣鼓声中迎接各位嘉宾的到来。情绪高涨的杰克·布莱克身穿金黄色绸缎唐装夹克,与卡通熊猫造型一起大摆搞笑功夫架势,任媒体记者拍个不停。澳大利亚着名晚间脱口秀节目主任人罗夫·麦克慕斯(Rove McManus)也出现在红毯,并特别穿上熊猫图案的T恤。也许因为卡通片的功夫情节,今天走红毯的名人们纷纷在镜头前摆出各种武术动作,场面十分热闹。他们也专程将自己的孩子或亲友中的小朋友带来,让孩子们跟卡通熊猫合影留念。
杰弗瑞·卡森伯格与熊猫合影

做法
本届(第55届)悉尼电影节延续上届做法,专门设立华语电影展播。电影节为突出自身特点,设立了六万澳元的电影奖金以及12晚的红毯秀。获奖影片将由澳洲导演Gillian Armstrong为首的国际认可的评审会来决定.同时,悉尼电影节也将为后续的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和布里斯本国际电影节奏响狂欢序曲。新南威尔斯州政府希望将悉尼电影节办成像嘎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一样声望的国际性电影盛会。
历届奖况
第四十六届悉尼电影节 (1999年)
第四十六届悉尼电影节 (1999年) | ||
奖 项 | 获 奖 影 片 | 获 奖 人 |
最佳影片 | My Name is Joe (UK) | Ken Loach |
Children of Heaven (Iran) | Majid Majidi | |
It All Starts Today (France) | Bertrand Tavernier | |
Run Lola Run (Germany) | Tom Tykwer | |
Gods and Monsters (USA) | Bill Condon | |
Earth (Canada/India) | Deepa Mehta | |
Get Real (UK) | Simon Shore | |
Soft Fruit (Australia) | Christina Andreef | |
West Beirut (France/Lebanon) | Ziad Doueiri | |
Chance or Coincidence (France) | Claude Lelouch | |
最佳纪录片 | Genghis Blues (USA) | Roko Belic |
Punitive Damage (New Zealand) | Annie Goldson | |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USA/Germany) | Wim Wenders | |
Emily's Eyes (Australia) | Jessica Douglas-Henry | |
Kurt Gerron's Karussell (Germany) | Ilona Ziok | |
Leonard Bernstein - Reaching for the Note (USA) | Susan Lacy | |
Hitchcock, Selznick and the End of Hollywood (USA) | Michael Epstein | |
Concert of Wills: Making the Getty Centre (USA) | Susan Froemke, Bob Eisenhardt and Albert Maysles | |
Megacities (Austria/Switzerland) | Michael Glawogger | |
Hitman Hart: Wrestling with Shadows (Canada) | Paul Jay | |
最佳短片 | Desserts (UK) | Jeff Stark |
Peep Show (USA) | Charlie Call | |
Pretty Penny (Australia) | Shane Luther | |
Patterns (Ireland) | Kirsten Sheridan | |
Abuse Will Be Fined (Austria) | Ulrike Schweiger | |
Harry's War (Australia) | Richard Frankland | |
Billy's Balloon (USA) | Don Hertzfeldt | |
Bunny (USA) | Chris Wedge | |
In the Mirror of the Sky (Mexico) | Carlos Salces | |
Drifting (UK) | Martin Brierley |
第四十五届悉尼电影节 (1998年)
第四十五届悉尼电影节 (1998年) | ||
奖 项 | 获 奖 影 片 | 获 奖 人 |
最佳影片 | Radiance (Australia) | Rachel Perkins |
Gadjo Dilo (France) | Tony Gatlif | |
Marius and Jeannette (France) | Robert Guediguian | |
Perfect Circle (Bosnia/France) | Ademir Kenovic | |
The Sweet Hereafter (Canada) | Atom Egoyan | |
Leila (Iran) | Dariush Mehrjui | |
The Butcher Boy (lreland) | Neil Jordan | |
Hana-Bi (Japan) | Takeshi Kitano | |
Welcome to Sarajevo (UK/USA) | Michael Winterbottom | |
Streetlife (Wales) | Karl Francis | |
最佳纪录片 | Waco: The Rules of Engagement (USA) | William Gazecki |
Vision Man (Sweden/Denmark) | William Long | |
Hephzibah (Australia) | Curtis Levy | |
To Get Rich is Glorious (Australia) | Nick Torrens | |
A Place Called Chiapas (Canada) | Nettie Wild | |
Our Park (Australia) | Gillian Leahy | |
The War Room (USA) | D.A. Pennebaker, Chris Hegedus | |
Moon Over Broadway (USA) | D.A. Pennebaker, Chris Hegedus | |
Nadro (France) | lvana Massetti | |
Tu as Crie/Let Me Go (Canada) | Anne Claire Poirier | |
最佳短片 | Everybody's Pregnant (USA) | Debra Solomon |
Seven Virtues (USA) | Mike Zykoff | |
Three Chords and a Wardrobe (Australia) | Brendan Young | |
Fetch (Australia) | Lynn-Maree Danzey | |
A Day (France) | Marie Paccou | |
Relative Strangers (Australia) | Rosemary Hesp | |
Rat Women (UK) | Minke Spiro | |
Masseur (Australia) | John O'Brien | |
The Picture Woman (Australia) | Peter Rasmussen | |
Jess' Homecoming (Australia) | Philip Joseph |
第四十四届悉尼电影节 (1997年)
第四十四届悉尼电影节 (1997年) | ||
奖 项 | 获 奖 影 片 | 获 奖 人 |
最佳影片 | Prisoner of the Mountains (Kazakhstan) | Sergei Bodrov |
Topless Women Talk About Their Lives (NZ) | Harry Sinclair | |
Kiss or Kill (Australia) | Bill Bennett | |
Pretty Village, Pretty Flame (Former Yugoslavia) | Srdjan Dragojevic | |
Drifting Clouds (Finland) | Aki Kaurismaki | |
The Promise (Belgium) | Luc and Jean-Pierre Dardenne | |
Kissed (Canada) | Lynne Stopkewich | |
Jump The Gun (UK) | Les Blair | |
Nikolaikirche (Germany) | Frank Beyer | |
Focus (Japan) | Satoshi lsaka | |
最佳纪录片 | Mabo - Life of an Island Man (Australia) | Trevor Graham |
Exile in Sarajevo (Australia) | Tahir Cambis and Alma Sahbaz | |
Tupamaros (Germany/Switzerland) | Heidi Specogha and Rainer Hoffmann | |
Project Grizzly (Canada) | Peter Lynch | |
O Amor Natural (Netherlands) | Heddy Honigmann | |
Year of the Dogs (Australia) | Michael Cordell | |
40,000 Years of Dreaming (Australia) | George Miller | |
Atman (Finland) | Pirjo Honkasalo | |
Calling The Ghosts (USA) | Mandy Jacobson and Carmen Jelincic | |
10 You Don't Know Dick: Courageous Hearts Of Transsexual Men (USA) | Bestor Cram | |
East Side Story (Germany) | Dana Ranga | |
最佳短片 | The Latest News (Sweden) | Per Carleson |
The Alarm Clock (Belgium) | Marc-Henri Wajnberg | |
Dual Balls (UK) | Dan Zeff | |
Trainspotter (UK) | Jeff Newitt and Neville Astley | |
Bicycle (USA) | Jonah Kaplan | |
At Sea (Australia) | Penny Fawler-Smith | |
Whacked (USA) | Rolf Gibbs | |
Planet Sarajeva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Sahin Sisic | |
Life Somewhere Else (Brazil) | Walter Salles | |
Jodie: An Icon (UK) | Pratibha Parmar |
第四十三届悉尼电影节 (1996年)
第四十三届悉尼电影节 (1996年) | ||
奖 项 | 获 奖 影 片 | 获 奖 人 |
最佳影片 | Secrets And Lies (UK/France) | |
Zero Kelvin (Norway/Sweden) | ||
Love And Other Catastrophes (Australia) | ||
Floating Life (Australia) | ||
Cold Fever (Iceland/USA) | ||
Love Serenade (Australia) | ||
Pillow Book (UK/Netherlands/France) | ||
The Confessional (Canada/UK/France) | ||
To Have or Not (France) | ||
The Quiet Room (Australia/Italy) | ||
最佳纪录片 | Troublesome Creek (US) | |
Rats In The Ranks (Australia) | ||
Paradise Lost (US) | ||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US) | ||
From The Journals of Jean Seberg (US) | ||
The Celluloid Closet (US) | ||
The Battle Over Citizen Kane (US) | ||
Out Of The Present (Germany) | ||
Predictions of Fire (Slovenia) | ||
Billal (Australia) | ||
最佳短片 | Pig! (US) | |
Thirty-Five Aside (Ireland) | ||
Surprise! (Germany) | ||
Depth Solitude (Norway) | ||
Hello Hello Hello (UK) | ||
Paradise (Russia/Kazakhstan) | ||
The Chicken From Outer Space (US) | ||
Reconstruction (Canada) | ||
Dike (Canada) | ||
The Children (New Zealand) |
第四十二届悉尼电影节 (1995年)
第四十二届悉尼电影节 (1995年) | ||
奖 项 | 获 奖 影 片 | 获 奖 人 |
最佳影片 | Burnt By The Sun (Russia/France) | Nikita Mikhalkov |
When Night Is Falling (Canada) | Patricia Rozema | |
Fresh (USA) | Boaz Yakin | |
Amateur (USA) | Hal Hartley | |
Butterfly Kiss (UK) | Michael Winterbottom | |
Last Call (The Netherlands) | Frans Weisz | |
Vanya On 42nd Street (USA) | Louis Malle | |
Vacant Posession (Australia) | Margot Nash | |
That Eye, The Sky (Australia) | John Ruane | |
Vive L'Amour (Taiwan) | Tsai Ming-liang | |
最佳纪录片 | War Stories (New Zealand) | Gaylene Preston |
The Troubles We've Seen (UK/France) | Marcel Ophul | |
MGM Sarajevo - Man, God, the Monster (Bosnia/Herzegovina) | Sarajevo Group of Auteurs | |
The Atlantic (Sweden) | Jan Roed, Kristian Petri, Magnus Enquist | |
September Song: The Music of Kurt Weill (Canda/Germany) | Larry Weinstein | |
Crumb (USA) | Terry Zwigoff | |
Hell Bento! (Australia) | Andrew Sully and Anna Broinowski | |
A Great Day In Harlem (USA) | Jean Bach | |
Video Fool For Love (Australia) | Robert Gibson | |
Home of the Blizzard (Australia) | Frank Hurley | |
最佳短片 | Off Key (Canada) | Wade Ferley |
Robin (Sweden) | Magnus Carlsson | |
89mm From Europe (Poland) | Marcel Lozinski | |
Without Rockets (Canada) | Gary Yates | |
What's Going On Frank? (Australia) | John Polson | |
Emile Muller (France) | Yvon Marciano | |
The Bear (France) | Bernard Nissille | |
What Comes After Why? (Australia) | Graham Thorburn | |
I Think I Was An Alcoholic (USA) | John Callahan | |
I Love My Work (Canada) | Ann Marie Fle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