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剧
年代剧,是指反映清末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故事的一类电视剧。最早的电视剧题材中本无“年代剧”之称,但随着二十多年前由香港无线电视台製作的《上海滩》一炮打响后,年代剧遂与时装剧、古装剧呈电视剧“三足鼎立”之势,并且有越来越火之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年代剧
- 外文名:Time series
- 时期:清末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 代表作品:上海滩
走红原因
氛围浓烈
年代剧由于发生时代的特殊性,所以在表现时代背景时也特别鲜明。《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不停变化的数十件旗袍的婉约展示,把观众的情调发挥到极致。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演绎着一段段感伤的乱世情仇,加上剧中的一群身穿旗袍、坐洋包车等一系列能够强烈体现年代氛围的道具设定,特别容易勾起现代人的怀旧情结。
故事出彩
几年前,在武侠剧、历史剧的夹击下,年代剧曾有些不振,年代剧也在尝试新的发展方向,它不再一味地风花雪月,而是在剧情中注入了新内涵。
《金粉世家》的姐妹篇《金色年华》在上海杀青后,日前已经进入紧张的后期製作。在这个剧中也不再单纯地表现爱情、亲情,故事的起伏紧扣到时代的轮廓———抗日,以求通过历史上这段可歌可泣的年代,演绎出浪漫悲伤以及强烈的热血情怀。已经拍摄的民歌传奇剧《茉莉花》、名着改编剧《玉卿嫂》和《长恨歌》,也都在剧中注入了更多吸引人的情节,让年代剧更好看,这些也是年代剧走红的主要原因,刚上映的电影《奇侠》也是如此。
年代剧内心戏
场主题为“聊聊今日流行语词,说说过去那些人与事”的新书首发活动在北京时尚廊书店举办,资深媒体人、出版人、文艺评论家解玺璋与着名出版人、专栏作家黄集伟和颇受读者喜爱的作者萨苏三人对谈,这对谈的焦点便是黄集伟的最新语词笔记《年代剧内心戏》和萨苏的新作《那些中国人》。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民窑’的东西,虽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出‘官窑’图书为主,但是这两本书有一定的特殊性,都是‘社会科学社会化’的代表。我们选择了时尚廊这个充满时尚感的书店,也说明两位作者代表了现代文化时尚达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王磊一语点破了两本新书之间的微妙联繫。
黄集伟:
真正的高手去写简讯了
《年代剧内心戏》是语词收藏家黄集伟10年中呈现的第七本语词笔记,也是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5本语词笔记。这书延续了前6本语词笔记的风格,把2008年以来的精彩语言几乎一网打尽,从正龙拍虎到马家爵事件,从艳照门到黑煤窑,从朋友的婚礼到维纳斯电影节,从地震到奥运,从姜文到欧巴马,从男足到高考。该书是语词笔记系列中词条收入最多的一本,全书收入2007、2008两年中黄集伟所蒐集到的民间语文、流行语文近六百条,总计三十多万字。
“现在民间语文的传播和欣赏变成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估计在大城市生活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非常劳累的时候,当我们非常焦虑的时候,当我们为某件事情磨不开面子的时候,你的朋友给你发一条非常有意思或者非常无厘头的简讯,可能就会缓解你的焦虑。所以我认为简讯有一种治疗功能,能够缓解城里人的紧张。”黄集伟说。而多年来收集语词的另一个心得体会是,“很多语词在民众中传播和创造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字原本就有的表现力,其实中国的民间语文是推动中国语文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黄集伟调侃道:“所以有时候你会觉得一部电视剧不能吸引你,你会觉得一个所谓的大片也不能吸引你,或者某个得了大奖的中国小说也不能吸引你,那是因为真正的高手去写简讯了。”
细细数来,从真正开始写《语词笔记》已经12年了,黄集伟说:“开始写时,完全无法想像这件事的繁複与辛苦。当初,我觉得写满十本时,我大概也快退休,也可就此收工。但是我坚持得不是特别好,其实写到后来的时候我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不太想写了。尤其是从2007年以后,我们的信息载体和信息媒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及时媒体沟通载体的呈现,使得民间语文或者是草根的话语,都是海量生成,因为这两年除了海量生成还有海量传播,所以个人感觉非常疲劳。”距离十本之愿还差三本,黄集伟表示愿意继续努力,儘快完成十本。
《年代剧内心戏》的单页上空部分,作者将此前六册语词笔记中可独立欣赏的十年精华语词予以整理,选出近二百多条罗列展示,同时标明年号,名曰“语词笔记回顾展”,读者在阅读正文之余亦可在角落的字里行间重温十年语文部分样本,体会语词变化后的文化更迭。正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马晓光的评价:“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坚持以人文立场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在解读语词的调侃中见力道,在看似娱乐搞笑中申正义,从而完成从民间语词到时代标本的製作。”
被问及关于为何选择“年代剧内心戏”作为本书的标题,黄集伟又调侃道:“这书名好处是,怎幺理解都行。遵循随心所欲原则,我在现汉里选择了有关单字‘剧’、‘戏’的解释各三,请美术师印在封底,各位可自取所需。”而谈到自己对这个书名的感受,他说,它最初来自大卫?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开篇:
“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年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自忧。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迴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
萨苏:
寻找中国人中最本质的东西
人称“文坛外高手”、“会讲故事的人”的萨苏,这次推出的是他的又一部随笔集《那些中国人》。书中,他以文人篇、军人篇、科人篇、伶人篇、凡人篇,分别讲战争的故事,写科学院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
“从我的理解来看,《年代剧内心戏》讲的是一个对于现代流行语词的研究,我们看起来就是目前这个时代的影子。而《那些中国人》确实跟它有一点相辅相成的味道,因为《那些中国人》这本书我先想到的是英文的书名Those Chinese。我们是这些中国人,而那些中国人指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的中国人。这些人跨度很大,从清代进入民国,一直到比我大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都在这本书里有所体现,跨度是纵向的。”萨苏说。
从《京味九侃》、《国破山河在》,到《梦里乡关走遍》、《北京段子》,萨苏的笔端是流畅的,他也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读他的书,就像是一种快乐的交流。虽然他不是科班出身,既不学历史,也没有做成专业作家,但他笔下的这些描写,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中国人,都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或会心一笑、或心尖一颤、或若有所思……他在竭力探寻着同为中国人的最为本质和共性的东西。
“我开始写与中国人有关的话题的时候,当时还没有想到写一本书,只是想把我生命中觉得感动、喜欢的中国人,或者喜欢我的中国人都写出来。写的时候我就慢慢发现其中他们还是有一个很共同的共性,这个共性在什幺地方?”当这本书完稿以后,在写这本书的序言的时候,萨苏突然体会到:“中国人的共性是内心都存在善良和悲悯。我们中国人是有一份对弱者的同情,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悲悯在里面,这就是我这本书里人的共性。”
“我们会觉得跟我们的前辈有很大的区别,由于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而我们又经过了巨大的变革,甚至经过了把文化变成废墟,又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经过这样的过程以后,我觉得我们和以前的中国人是有一点距离或者有一点区别的,所以我用这个题目――《那些中国人》。”萨苏说,“但是看完书以后你会发现,那些中国人和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中国人,其实没有变化。虽然他们说长官、同志,我们说哥们儿,但从内心本质上看是一样的,那些、这些,都是中国人。”
推荐影视作品
张曼玉:首位坎城封后的华人女星
英文名Maggie,祖籍上海,1965年9月20日生于香港。代表作品:
《警察故事》(1985)、《旺角卡门》(1987)、《阮玲玉》(1991)、《新龙门客栈》(1991)、《阿飞正传》(1993)、《青蛇》(1993)、《东邪西毒》(1994)、《甜蜜蜜》(1996)、《花样年华》(2000)、《英雄》(2002)、《清洁》(2004)获奖纪录:
1989年《人在纽约》获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0年《不脱袜的人》获第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滚滚红尘》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1991年《爱在别乡的季节》获义大利都灵影展评审团特别女主角大奖;《阮玲玉》获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2年《阮玲玉》获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银熊奖、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雨果银牌奖、香港艺术家年奖银幕演员年奖;
1993年《阮玲玉》获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女主角;
1997年《甜蜜蜜》获第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主角、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第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第42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8年《宋家皇朝》获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2004年《清洁》获坎城电影节影后荣衔,成为首位荣获坎城电影节影后的华人女星。
姜文:第一个走在纽约的“北京人”
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代表作品:
《末代皇后》(1985)、《芙蓉镇》(1986)、《红高粱》(1987)、《春桃》(1988)、《本命年》(1990)、《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宋家皇朝》(1995)、《有话好好说》(1997)、《鬼子来了》(1999)、《寻枪》(2001)《天地英雄》(200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获奖纪录:
1986年《芙蓉镇》获中国第10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8年《春桃》获中国第12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3年自编自导《阳光灿烂的日子》获第五十一届义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荣获9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1995年《宋家皇朝》获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陈冲:不甘寂寞的“小花”
1961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着名电影演员、导演。代表作品:
《小花》(1980)、《大班》(1986)、《末代皇帝》(1987)、《诱僧》(1993)、《红玫瑰与白玫瑰》(1994)、《向日葵》(2004)、《茉莉花开》(2004)获奖纪录:
1980年《小花》获第3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在南斯拉夫电影节上获最佳女演员奖;1994年《红玫瑰与白玫瑰》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梁朝伟:香港影坛不老的神话
1962年6月27日出生于香港。代表作品:
《癫佬正传》(1986)、《悲情城市》(1989)、《阿飞正传》(1990)、《重庆森林》(1994)、《东邪西毒》(1994)、《三轮车夫》(1995)、《春光乍泄》(1997)、《海上花》(1998)、《花样年华》(2000)、《英雄》(2002)、《2046》(2004)获奖纪录:
曾两次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两次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一次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2000年更因《花样年华》一片坎城封帝。
成龙:四十年打遍天下
原名陈港生,祖籍山东,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国际着名功夫影片巨星。代表作品:
《精武门》(1970)、《龙争虎斗》(1973)、《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A计画》(1983)、《警察故事》(1985)、《红番区》(1994)、《我是谁》(1998)、《尖峰时刻》(1999)、《特务迷城》(2001)、《新警察故事》(2004)。说到成龙电影,个人觉得不得不提《玻璃樽》,之前成龙的作品以武侠和警匪居多,武打场面走的是诙谐幽默的路子,从这部作品开始,成龙作品走向剧情风格,打斗也开始有新的变化。获奖纪录:
1988、1992年荣任世界杰出华裔青年。1999年获得香港政府颁发的银紫荆勋章。
李小龙: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英雄
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鲁斯·李(BruceLee),原籍广东南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1973年7月20日,逝世于香港伊莉莎白医院。李小龙自创截拳道,被国际权威武术杂誌《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被誉为“功夫之王”、“武之圣者”;美国洛杉矶市将《死亡游戏》开映日(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他作为惟一入选的华人被《时代》杂誌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他入选了200名全球最伟大流行文化偶像。代表作品:
《细路祥》(1946)、《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猛龙过江》(1972)、《龙争虎斗》、《死亡游戏》未完成,李小龙逝世,1978年重拍推出(1973)
刘烨:说不尽的金马影帝
1978年3月23日出生于吉林,200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着名男演员。代表作品:
《那人、那山、那狗》(1998)、《蓝宇》(2001)、《巴尔扎克与小裁缝》(2001)、《青春爱人事件》(2003)、《美人草》(2003)、《恋之风景》(2003)、《茉莉花开》(2003)、《无极》(2004)获奖纪录:2002年凭电影《蓝宇》获第3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004年凭电影《美人草》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陈道明:越老,越醇,越香
1955年4月26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着名男演员。代表作品:
《今夜有暴风雪》(1982)、《一个和八个》(1983)、《八旗子弟》(1989)、《我的1919》(1999)、《英雄》(2001)、《无间道3》(2003)获奖纪录:
1989年《末代皇帝》获第7届《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第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
1990年《围城》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3届学会奖、全国製片厂第2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1年获四川国际电影节“金熊猫”最佳男主角奖;
1995年获得全国“十大影星”称号;1996年被授予全国电影协会表演成就奖;
2000年《我的1919》获“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23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巩俐:东方美的代言人
山东济南人,1965年12月31日生于瀋阳,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被西方影坛公认为中国女星的国际代言人,被称为“东方女性典範”。代表作品:
《红高粱》(1987)、《古今大战秦俑情》(1989)、《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画魂》(1993)、《霸王别姬》(1993)、《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风月》(1996)、《漂亮妈妈》(1999)、《周渔的火车》《殭尸归来2消失的御林军》(2003)、《2046》(2004)获奖纪录:
1992年《秋菊打官司》作为威尼斯电影节参赛片获金狮奖,巩俐获最佳女演员奖。2001年,获加拿大蒙特娄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和终身艺术成就奖。曾先后获第16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历任第50届坎城国际电影节评审,第51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颁奖人,及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会主席,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会主席和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会主席。
周润发:难以逾越的影帝之冠
1955年5月18日出生在香港的南丫岛,原籍广东宝安。他曾7次赢得影帝称号,为香港男演员之最。代表作品:
《英雄本色》(1986)、《秋天的童话》(1987)、《英雄本色》(1987)、《喋血双雄》(1989)、《阿朗的故事》(1989)、《赌神》(1990)、《和平饭店》(1995)、《安娜与国王》(1999)、《卧虎藏龙》(2000)获奖纪录:
1985年《等待黎明》获亚洲太平洋影展、第22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7年《英雄本色》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秋天的童话》(台湾名《流氓大亨》),获第24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8年《秋天的童话》获香港第1届“导演评选大奖”最佳男主角奖;同年凭《龙虎风云》获香港第7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8年获美国电影协会“亚洲杰出演员奖”;
1990年《阿朗的故事》获香港第九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撰文:刘悠扬)
秦怡:40年代“名旦”的绝代风华
原名秦德和,1922年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国着名电影、戏剧演员。曾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代表作品:
《好丈夫》(1939)、《忠义之家》(1946)、《遥远的爱》(1946)、《无名氏》(1947)、《马兰花开》(1956)、《铁道游击队》(1956)、《女篮五号》(1957)、《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苦恼人的笑》(1979)、《海外赤子》(1979)、《雷雨》(1984)《闺阁情怨》(1990)、《梦非梦》(1993)获奖纪录:
1995年纪念中国电影90年的活动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阮玲玉:一代名伶叹“人言可畏”
原名阮玉英,祖籍广东省中山县,1910年4月26日生于上海,1935年“三八”节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服毒自杀,年仅25岁。阮玲玉是中国早期着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被尊称为“一代艺人”。代表作品:
《挂名的夫妻》、《血泪碑》、《白云塔》、《情慾宝鉴》、《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香血海》、《神女》、《新女性》
赵丹:烈火中永生的艺术家
原名赵凤翱,1915年生,祖籍山东肥城,寄居江苏南通,1980年病逝。赵丹是我国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代表了中国60年代前后的电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当国际声誉。代表作品:
《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热血忠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女》、《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武训传》、《为了和平》、《李时珍》、《林则徐》、《聂耳》、《海魂》、《烈火中永生》、《青山恋》
周璇:“金嗓子”天涯歌女
1918年生于上海,1957年9月20日病逝。周璇一生塑造了无数动人的形象,留下了优美的歌声,被誉为“金嗓子”。代表作品:
《花烛之夜》、《喜盈门》、《百宝图》、《满园春色》、《三星伴月》、《狂欢之夜》、《马路天使》、《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长相思》、《歌女之歌》、《忆江南》、《夜店》、《清宫秘史》、《和平鸽》
葛优:坎城影帝的“丑星”生涯
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饶阳县,着名男演员。电影作品:
《顽主》(1988)、《代号“美洲豹”》(1988)、《过年》(1991)、《大撒把》(1992)、《秦颂》(1996)、《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天下无贼》(2005)获奖纪录:
1992年《过年》获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1994年《过年》获坎城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在坎城电影节获奖的男演员;
1993年《大撒把》获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王馥荔:永远的“天下第一嫂”
原籍天津,194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京剧科,被称为“天下第一嫂”。代表作品:
《金光大道》(1975,上集)、《金光大道》(1976,中集)、《天云山传奇》(1980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咱们的牛百岁》、《秋瑾》(1983)、《日出》(1985)、《山神》(1992)、《五魁》(1993)、《红娘》(1998)、《婶子》(2003)获奖纪录:
1984年《咱们的牛百岁》获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1986年《日出》获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1995年电视剧《小楼风景》获第13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中华影星新时期十年电影奖;首届中国百佳电视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于蓝:唱一曲40年的《红岩》
1921年生于辽宁,以扮演革命妇女、劳动妇女见长,是老百姓喜爱的党员艺术家。代表作品:
《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鬚沟》、《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林家铺子》
林青霞:走下神坛的大美人
1954年11月3日出生于台湾,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至今仍被奉为走下神坛的大美人,是一代人心中永远的梦中情人。代表作品:
《窗外》(1973)、《在水一方》(1975)、《我是一片云》(1976)、《月朦胧,鸟朦胧》(1978)、《一颗红豆》(1979)、《燃烧吧,火鸟》(1982)、《新蜀山剑侠》(1983)、《滚滚红尘》(1990)、《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1992)、《东邪西毒》(1994)、《重庆森林》(1994)获奖纪录:
1990《滚滚红尘》获第2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张瑞芳:尤记当年“李双双”
191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原籍北京,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
《南征北战》(1952)、《家》(1956)、《母亲》(1956)、《聂耳》(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李双双》(1962)、《年青的一代》(1976)、《大河奔流》(1979)、《怒吼吧,黄河》(1979)、《泉水叮咚》(1982)获奖纪录:
1963年获第2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特别荣誉奖;
1995年获表演成就奖、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田华:战斗中成长的“白毛女”
原名刘天花,1928年出生于河北唐县,中国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
《白毛女》(1950)、《花好月圆》、《党的女儿》(1958)、《江山多骄》(1959)、《碧海丹心》(1962)、《白求恩大夫》(1964)、《奴隶的女儿》(1978)、《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通天塔》(1985)、《柳菲的遗书》(1988)获奖纪录:
1957年因《白毛女》获文化部金质奖章;
199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女演员奖。
张艾嘉:美貌与智慧并存
英文名SylviaChang,原籍山西五台山,1953年生于台湾嘉义。身兼演员、导演、编剧三职,影坛着名才女。代表作品及获奖纪录:
1972年演出首部电影《龙虎金刚》;
1976年演出电影《碧云天》,获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1981年演出电影《我的爷爷》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6年执导《最爱》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荣获最佳女主角奖;
1987年英国国家电影院举办“向张艾嘉致敬”焦点专题;
1987年荣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最爱》;
1992年加拿大多伦多影展以“影展聚光焦点”活动,举办张艾嘉专题作品展;
1995年执导中影年度大戏《今天不回家》;1998年执导及演出电影《我要活下去》;
1999年执导电影《心动》,演出国际电影《红色小提琴》;
2004年执导及演出电影《20,30,40》
达式常:记忆中的大众情人
原籍江苏南京,1940年9月26日生于上海,回族,1962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中国着名电影演员。代表作品:
《春苗》(1975)、《难忘的战斗》(1976)、《东港谍影》(1978)、《曙光》(1979)、《燕归来》(1980)、《人到中年》(1982)、《谭嗣同》(1984)、《戈壁恩仇记》(1987)、《地狱·天堂》(1989)获奖纪录:
1981年《燕归来》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
1983年电视剧《走进暴风雨》获《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秦汉:台湾文艺片首席小生
原名孙祥钟,1946年年7月10日出生于四川,是拍琼瑶戏最多的男演员,台湾文艺片首席小生。电影作品:
《几度夕阳红》(1966)、《窗外》(1973)、《烟水寒》(1977)、《我是一片云》(1977)、《夕阳山外山》(1978)、《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春天里的秋天》(1979)、《彩霞满天》(1979)《一颗红豆》(1979)、《雁儿在林梢》(1979)、《原乡人》(1980)、《金盏花》(1980)、《梦的衣裳》(1981)、《小镇医师的爱情》(1986)、《滚滚红尘》(1990)
王铁成:一辈子只演一个角儿
原名王铁城,1936年6月出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是扮演前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的着名特型演员。代表作品:
《大河奔流》、《报童》、《李四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中国革命之歌》、《周恩来》(上下)获奖纪录:
1991年《周恩来》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于洋:永不褪色的“英雄虎胆”
原名于延江,山东省黄县人,1930年10月出生,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
《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卫国保家》、《走向新中国》、《山间铃响马帮来》、《英雄虎胆》、《飞越天险》、《青春之歌》、《矿灯》、《水上春秋》、《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万里征途》、《戴手铐的旅客》
李秀明:坚忍内秀真挚动人
生于1954年12月9日,河北大城人,1972年国中毕业后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1973年结业后留剧院任演员,1976年起任北京电影製片厂演员。1975年,电影《春苗》让在人们夜看到了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李秀明那种纯真眼神和清澈笑容让人宁静,而坚忍内秀的气质总牵动着人心。1980年的电影《孔雀公主》轰动一时,李秀明扮演的孔雀公主清丽动人,善良可爱。次年她成功塑造了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形象,这也是李秀明的表演功力进入新境界的里程碑。代表作品:
《春苗》、《年青的一代》、《巨澜》、《大河奔流》(上下集)、《甜蜜的事业》、《今夜星光灿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孔雀公主》、《秋瑾》、《山林中头一个女人》、《你的微笑》、《红楼梦》获奖纪录:
因成功塑造了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形象,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唐国强:“奶油小生”到铮铮硬汉
1952年5月4日生于青岛。多年来创造了无数艺术形象,赢得观众喜爱。1979年唐国强担任男主角的《小花》荣获了该年度的“百花奖”。1978年他在影片《今夜星光灿烂》中扮演男主角何战云,在神话故事片《孔雀公主》中饰演傣族王子,把这个古老的傣族爱情传说演绎得如诗如幻,但也落下了奶油小生的说法。但是毛遂自荐扮演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男主角赵蒙生则再次证明了他的演技,也成为他表演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实现了向硬汉的转型。代表作品:
《南海风云》(1975)、《小花》(1979)、《孔雀公主》、《路漫漫》、《四渡赤水》、《高山下的花环》、《共和国不会忘记》(1987)、《长征》(1996)、《开国领袖毛泽东》获奖纪录:
1979年《小花》荣获当年“百花奖”并获得电视十佳演员”、“首届全国百佳电视工作者”、“金鹰”最佳男主角和“飞天”优秀男演员提名。
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之王
1962年6月22日生于上海,以无厘头的喜剧驰骋香港影坛。1988年的周星驰在久跑龙套之后得到导演赏识,出任《霹雳先锋》男主角之一,他那非逻辑性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文化,成为香港普罗文化的重要一环。2001年自导自演的《少林足球》更为星爷夺得最佳导演称号。新片《功夫》更是从无厘头的恶搞发展到狂笑之后的感悟和眼泪。代表作品:
《百变星君》、《大内密探零零发》、《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食神》、《功夫》、《少林足球》获奖纪录:
1989年凭《霹雳先锋》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1992年凭《审死官》获得亚太电影展最佳男主角;
1997年凭《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获香港回归后第一个政府电影奖:香港电影学会之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1年自导自演的《少林足球》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张国荣:怀念远去的背影
1956年9月12日生,原籍广东。张国荣从影22年,结晶出56部电影,每部各有不同魅力,让人留恋远去的背影。《英雄本色》中的警官宋子杰可以看到年轻时张国荣意气风发的一面;《东邪西毒》中的欧阳锋有着他此生最美丽的笑容;《阿飞正传》中放蕩不羁的怀旧时代叛逆者让两个女人为他如痴如醉;《霸王别姬》让张国荣充分展示自己“女性魅力”,塑造了一个让西楚霸王难以割捨的“虞姬”,同时也是一个让巩俐黯然失色的“虞姬”;《胭脂扣》中的十二少更是让观众悲从中来。代表作品:
《阿飞正传》、《东邪西毒》、《春光乍泄》、《异度空间》、《红色恋人》、《新上海滩》、《夜半歌声》、《东成西就》、《金枝玉叶》、《霸王别姬》、《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色情男女》、《胭脂扣》获奖纪录:
1988年《胭脂扣》获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0年《阿飞正传》荣获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1993年获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
1994年电影《霸王别姬》获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男主角”;
1994年电影《东邪西毒》获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最佳男主角”。
李雪健:“好书记”朴实无华
195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县,李雪健是个戏里戏外朴实无华的演员。1985年他在影片《钢锉将军》中成功地扮演了将军李力,自然而有威慑力,他的表演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该片获“政府奖”优秀影片奖。1989年,李雪健因主演电影《焦裕禄》而名声大噪,他以一系列生活化的细节和投入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县委书记形象。代表作品:
《天山行》、《焦裕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荆轲刺秦王》、《四十不惑》获奖纪录:
198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1987政府奖;
胡蝶:翩翩蝴蝶“电影皇后”
原籍广东鹤山,1908年生于上海。1933年,在上海新闻界人士陈碟衣、毛子佩等人发起的女明星竞选中,胡蝶被选为“电影皇后”。30年代初,胡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代表作品:
《珍珠塔(1926)、《秋扇怨》(1926)、《女律师》(1927)、《歌女红牡丹》(1931)、《红泪影》(1931)、《啼笑姻缘》(1932)、《自由之花》(1932)、《狂流》(1933)、《脂粉市场》(1933)、《盐潮》(1933)、《姊妹花》(1933年)、《女儿经》(1934)、《再生花》(1934)、《劫后桃花》(1935)、《夜来香》(1935)、《美人心》(1935)、《女权》(1936年)、《家》(1941)
王丹凤:美人依旧惹人爱
1925年出生于上海,有“小周璇”之称,一生中扮演过各种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角色。王丹凤早期在银幕上的角色都是那种恋爱曲折、受尽磨难的柔弱女子,唤起观众对她的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丹凤在影坛上,还是至今全部参演根据巴金名着“激流三部曲”改编的名片《家》、《春》、《秋》的第一人。代表作品:
《龙潭虎穴》、《青青河边草》、《琼楼恨》、《肉》、《新渔光曲》、《无语问苍天》、《护士日记》、《儿子、孙子和种子》、《女理髮师》、《家》
上官云珠:一代明星“百变”身姿
生于1920年3月,江苏江阴人。中国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心狠手辣和趾高气扬的“接收夫人”,《枯木逢春》中善良和蔼的冬哥妈,《舞台姐妹》中人老珠黄的“戏子”,《早春二月》中柔弱的寡妇文嫂,《今天我休息》中的女医生……都被上官云珠以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丰富的人生经验注入了灵魂。代表作品:
《国色天香》、《泪洒相思地》、《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群魔》、《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获奖纪录:
1952年主演的影片《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
谢芳:性格演员表演细緻
女,汉族,原名谢怀复,1935年出生于湖北,后迁居上海。成名作《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性格鲜明,具有多种色彩,谢芳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準确地揭示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早春二月》中饰演的陶岚是她表演艺术的代表作。从这一人物始谢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员。之后她在《舞台姐妹》中塑造的竺春花也非常成功。代表作品:
《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九九艳阳天》获奖纪录:
1962年由文化部推选为新中国22位电影明星之一,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王晓棠:“金环银环”人人追忆
1934年1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开封。我国着名的表演艺术家。60年代初王晓棠成功地塑造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性格不同的金环、银环姐妹俩,再次显示她的表演技巧。还出演过的影片《海鹰》、《碧空雄师》、《鄂尔多斯风暴》、《英雄虎胆》
英文名Maggie,祖籍上海,1965年9月20日生于香港。代表作品:
《警察故事》(1985)、《旺角卡门》(1987)、《阮玲玉》(1991)、《新龙门客栈》(1991)、《阿飞正传》(1993)、《青蛇》(1993)、《东邪西毒》(1994)、《甜蜜蜜》(1996)、《花样年华》(2000)、《英雄》(2002)、《清洁》(2004)获奖纪录:
1989年《人在纽约》获第2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0年《不脱袜的人》获第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滚滚红尘》获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1991年《爱在别乡的季节》获义大利都灵影展评审团特别女主角大奖;《阮玲玉》获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2年《阮玲玉》获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银熊奖、芝加哥影展最佳女主角雨果银牌奖、香港艺术家年奖银幕演员年奖;
1993年《阮玲玉》获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女主角;
1997年《甜蜜蜜》获第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主角、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第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女主角、第42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8年《宋家皇朝》获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2004年《清洁》获坎城电影节影后荣衔,成为首位荣获坎城电影节影后的华人女星。
姜文:第一个走在纽约的“北京人”
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代表作品:
《末代皇后》(1985)、《芙蓉镇》(1986)、《红高粱》(1987)、《春桃》(1988)、《本命年》(1990)、《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宋家皇朝》(1995)、《有话好好说》(1997)、《鬼子来了》(1999)、《寻枪》(2001)《天地英雄》(200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获奖纪录:
1986年《芙蓉镇》获中国第10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8年《春桃》获中国第12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3年自编自导《阳光灿烂的日子》获第五十一届义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新加坡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荣获9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1995年《宋家皇朝》获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陈冲:不甘寂寞的“小花”
1961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着名电影演员、导演。代表作品:
《小花》(1980)、《大班》(1986)、《末代皇帝》(1987)、《诱僧》(1993)、《红玫瑰与白玫瑰》(1994)、《向日葵》(2004)、《茉莉花开》(2004)获奖纪录:
1980年《小花》获第3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在南斯拉夫电影节上获最佳女演员奖;1994年《红玫瑰与白玫瑰》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梁朝伟:香港影坛不老的神话
1962年6月27日出生于香港。代表作品:
《癫佬正传》(1986)、《悲情城市》(1989)、《阿飞正传》(1990)、《重庆森林》(1994)、《东邪西毒》(1994)、《三轮车夫》(1995)、《春光乍泄》(1997)、《海上花》(1998)、《花样年华》(2000)、《英雄》(2002)、《2046》(2004)获奖纪录:
曾两次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两次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一次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2000年更因《花样年华》一片坎城封帝。
成龙:四十年打遍天下
原名陈港生,祖籍山东,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国际着名功夫影片巨星。代表作品:
《精武门》(1970)、《龙争虎斗》(1973)、《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A计画》(1983)、《警察故事》(1985)、《红番区》(1994)、《我是谁》(1998)、《尖峰时刻》(1999)、《特务迷城》(2001)、《新警察故事》(2004)。说到成龙电影,个人觉得不得不提《玻璃樽》,之前成龙的作品以武侠和警匪居多,武打场面走的是诙谐幽默的路子,从这部作品开始,成龙作品走向剧情风格,打斗也开始有新的变化。获奖纪录:
1988、1992年荣任世界杰出华裔青年。1999年获得香港政府颁发的银紫荆勋章。
李小龙: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英雄
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鲁斯·李(BruceLee),原籍广东南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1973年7月20日,逝世于香港伊莉莎白医院。李小龙自创截拳道,被国际权威武术杂誌《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被誉为“功夫之王”、“武之圣者”;美国洛杉矶市将《死亡游戏》开映日(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他作为惟一入选的华人被《时代》杂誌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他入选了200名全球最伟大流行文化偶像。代表作品:
《细路祥》(1946)、《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猛龙过江》(1972)、《龙争虎斗》、《死亡游戏》未完成,李小龙逝世,1978年重拍推出(1973)
刘烨:说不尽的金马影帝
1978年3月23日出生于吉林,200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着名男演员。代表作品:
《那人、那山、那狗》(1998)、《蓝宇》(2001)、《巴尔扎克与小裁缝》(2001)、《青春爱人事件》(2003)、《美人草》(2003)、《恋之风景》(2003)、《茉莉花开》(2003)、《无极》(2004)获奖纪录:2002年凭电影《蓝宇》获第3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004年凭电影《美人草》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陈道明:越老,越醇,越香
1955年4月26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着名男演员。代表作品:
《今夜有暴风雪》(1982)、《一个和八个》(1983)、《八旗子弟》(1989)、《我的1919》(1999)、《英雄》(2001)、《无间道3》(2003)获奖纪录:
1989年《末代皇帝》获第7届《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第九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
1990年《围城》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3届学会奖、全国製片厂第2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1年获四川国际电影节“金熊猫”最佳男主角奖;
1995年获得全国“十大影星”称号;1996年被授予全国电影协会表演成就奖;
2000年《我的1919》获“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23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巩俐:东方美的代言人
山东济南人,1965年12月31日生于瀋阳,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被西方影坛公认为中国女星的国际代言人,被称为“东方女性典範”。代表作品:
《红高粱》(1987)、《古今大战秦俑情》(1989)、《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画魂》(1993)、《霸王别姬》(1993)、《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风月》(1996)、《漂亮妈妈》(1999)、《周渔的火车》《殭尸归来2消失的御林军》(2003)、《2046》(2004)获奖纪录:
1992年《秋菊打官司》作为威尼斯电影节参赛片获金狮奖,巩俐获最佳女演员奖。2001年,获加拿大蒙特娄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和终身艺术成就奖。曾先后获第16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历任第50届坎城国际电影节评审,第51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颁奖人,及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会主席,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会主席和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会主席。
周润发:难以逾越的影帝之冠
1955年5月18日出生在香港的南丫岛,原籍广东宝安。他曾7次赢得影帝称号,为香港男演员之最。代表作品:
《英雄本色》(1986)、《秋天的童话》(1987)、《英雄本色》(1987)、《喋血双雄》(1989)、《阿朗的故事》(1989)、《赌神》(1990)、《和平饭店》(1995)、《安娜与国王》(1999)、《卧虎藏龙》(2000)获奖纪录:
1985年《等待黎明》获亚洲太平洋影展、第22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7年《英雄本色》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秋天的童话》(台湾名《流氓大亨》),获第24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8年《秋天的童话》获香港第1届“导演评选大奖”最佳男主角奖;同年凭《龙虎风云》获香港第7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8年获美国电影协会“亚洲杰出演员奖”;
1990年《阿朗的故事》获香港第九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撰文:刘悠扬)
秦怡:40年代“名旦”的绝代风华
原名秦德和,1922年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国着名电影、戏剧演员。曾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代表作品:
《好丈夫》(1939)、《忠义之家》(1946)、《遥远的爱》(1946)、《无名氏》(1947)、《马兰花开》(1956)、《铁道游击队》(1956)、《女篮五号》(1957)、《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苦恼人的笑》(1979)、《海外赤子》(1979)、《雷雨》(1984)《闺阁情怨》(1990)、《梦非梦》(1993)获奖纪录:
1995年纪念中国电影90年的活动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阮玲玉:一代名伶叹“人言可畏”
原名阮玉英,祖籍广东省中山县,1910年4月26日生于上海,1935年“三八”节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遗书,服毒自杀,年仅25岁。阮玲玉是中国早期着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被尊称为“一代艺人”。代表作品:
《挂名的夫妻》、《血泪碑》、《白云塔》、《情慾宝鉴》、《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香血海》、《神女》、《新女性》
赵丹:烈火中永生的艺术家
原名赵凤翱,1915年生,祖籍山东肥城,寄居江苏南通,1980年病逝。赵丹是我国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代表了中国60年代前后的电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当国际声誉。代表作品:
《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热血忠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女》、《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武训传》、《为了和平》、《李时珍》、《林则徐》、《聂耳》、《海魂》、《烈火中永生》、《青山恋》
周璇:“金嗓子”天涯歌女
1918年生于上海,1957年9月20日病逝。周璇一生塑造了无数动人的形象,留下了优美的歌声,被誉为“金嗓子”。代表作品:
《花烛之夜》、《喜盈门》、《百宝图》、《满园春色》、《三星伴月》、《狂欢之夜》、《马路天使》、《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长相思》、《歌女之歌》、《忆江南》、《夜店》、《清宫秘史》、《和平鸽》
葛优:坎城影帝的“丑星”生涯
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饶阳县,着名男演员。电影作品:
《顽主》(1988)、《代号“美洲豹”》(1988)、《过年》(1991)、《大撒把》(1992)、《秦颂》(1996)、《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天下无贼》(2005)获奖纪录:
1992年《过年》获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1994年《过年》获坎城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在坎城电影节获奖的男演员;
1993年《大撒把》获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王馥荔:永远的“天下第一嫂”
原籍天津,194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京剧科,被称为“天下第一嫂”。代表作品:
《金光大道》(1975,上集)、《金光大道》(1976,中集)、《天云山传奇》(1980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咱们的牛百岁》、《秋瑾》(1983)、《日出》(1985)、《山神》(1992)、《五魁》(1993)、《红娘》(1998)、《婶子》(2003)获奖纪录:
1984年《咱们的牛百岁》获第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1986年《日出》获第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1995年电视剧《小楼风景》获第13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中华影星新时期十年电影奖;首届中国百佳电视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于蓝:唱一曲40年的《红岩》
1921年生于辽宁,以扮演革命妇女、劳动妇女见长,是老百姓喜爱的党员艺术家。代表作品:
《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鬚沟》、《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林家铺子》
林青霞:走下神坛的大美人
1954年11月3日出生于台湾,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至今仍被奉为走下神坛的大美人,是一代人心中永远的梦中情人。代表作品:
《窗外》(1973)、《在水一方》(1975)、《我是一片云》(1976)、《月朦胧,鸟朦胧》(1978)、《一颗红豆》(1979)、《燃烧吧,火鸟》(1982)、《新蜀山剑侠》(1983)、《滚滚红尘》(1990)、《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1992)、《东邪西毒》(1994)、《重庆森林》(1994)获奖纪录:
1990《滚滚红尘》获第2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张瑞芳:尤记当年“李双双”
191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原籍北京,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
《南征北战》(1952)、《家》(1956)、《母亲》(1956)、《聂耳》(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李双双》(1962)、《年青的一代》(1976)、《大河奔流》(1979)、《怒吼吧,黄河》(1979)、《泉水叮咚》(1982)获奖纪录:
1963年获第2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1993年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特别荣誉奖;
1995年获表演成就奖、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
田华:战斗中成长的“白毛女”
原名刘天花,1928年出生于河北唐县,中国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
《白毛女》(1950)、《花好月圆》、《党的女儿》(1958)、《江山多骄》(1959)、《碧海丹心》(1962)、《白求恩大夫》(1964)、《奴隶的女儿》(1978)、《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通天塔》(1985)、《柳菲的遗书》(1988)获奖纪录:
1957年因《白毛女》获文化部金质奖章;
199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获中国电影世纪女演员奖。
张艾嘉:美貌与智慧并存
英文名SylviaChang,原籍山西五台山,1953年生于台湾嘉义。身兼演员、导演、编剧三职,影坛着名才女。代表作品及获奖纪录:
1972年演出首部电影《龙虎金刚》;
1976年演出电影《碧云天》,获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1981年演出电影《我的爷爷》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86年执导《最爱》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荣获最佳女主角奖;
1987年英国国家电影院举办“向张艾嘉致敬”焦点专题;
1987年荣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最爱》;
1992年加拿大多伦多影展以“影展聚光焦点”活动,举办张艾嘉专题作品展;
1995年执导中影年度大戏《今天不回家》;1998年执导及演出电影《我要活下去》;
1999年执导电影《心动》,演出国际电影《红色小提琴》;
2004年执导及演出电影《20,30,40》
达式常:记忆中的大众情人
原籍江苏南京,1940年9月26日生于上海,回族,1962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中国着名电影演员。代表作品:
《春苗》(1975)、《难忘的战斗》(1976)、《东港谍影》(1978)、《曙光》(1979)、《燕归来》(1980)、《人到中年》(1982)、《谭嗣同》(1984)、《戈壁恩仇记》(1987)、《地狱·天堂》(1989)获奖纪录:
1981年《燕归来》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
1983年电视剧《走进暴风雨》获《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秦汉:台湾文艺片首席小生
原名孙祥钟,1946年年7月10日出生于四川,是拍琼瑶戏最多的男演员,台湾文艺片首席小生。电影作品:
《几度夕阳红》(1966)、《窗外》(1973)、《烟水寒》(1977)、《我是一片云》(1977)、《夕阳山外山》(1978)、《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春天里的秋天》(1979)、《彩霞满天》(1979)《一颗红豆》(1979)、《雁儿在林梢》(1979)、《原乡人》(1980)、《金盏花》(1980)、《梦的衣裳》(1981)、《小镇医师的爱情》(1986)、《滚滚红尘》(1990)
王铁成:一辈子只演一个角儿
原名王铁城,1936年6月出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是扮演前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的着名特型演员。代表作品:
《大河奔流》、《报童》、《李四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中国革命之歌》、《周恩来》(上下)获奖纪录:
1991年《周恩来》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于洋:永不褪色的“英雄虎胆”
原名于延江,山东省黄县人,1930年10月出生,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
《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卫国保家》、《走向新中国》、《山间铃响马帮来》、《英雄虎胆》、《飞越天险》、《青春之歌》、《矿灯》、《水上春秋》、《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万里征途》、《戴手铐的旅客》
李秀明:坚忍内秀真挚动人
生于1954年12月9日,河北大城人,1972年国中毕业后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1973年结业后留剧院任演员,1976年起任北京电影製片厂演员。1975年,电影《春苗》让在人们夜看到了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李秀明那种纯真眼神和清澈笑容让人宁静,而坚忍内秀的气质总牵动着人心。1980年的电影《孔雀公主》轰动一时,李秀明扮演的孔雀公主清丽动人,善良可爱。次年她成功塑造了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形象,这也是李秀明的表演功力进入新境界的里程碑。代表作品:
《春苗》、《年青的一代》、《巨澜》、《大河奔流》(上下集)、《甜蜜的事业》、《今夜星光灿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孔雀公主》、《秋瑾》、《山林中头一个女人》、《你的微笑》、《红楼梦》获奖纪录:
因成功塑造了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四姑娘形象,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唐国强:“奶油小生”到铮铮硬汉
1952年5月4日生于青岛。多年来创造了无数艺术形象,赢得观众喜爱。1979年唐国强担任男主角的《小花》荣获了该年度的“百花奖”。1978年他在影片《今夜星光灿烂》中扮演男主角何战云,在神话故事片《孔雀公主》中饰演傣族王子,把这个古老的傣族爱情传说演绎得如诗如幻,但也落下了奶油小生的说法。但是毛遂自荐扮演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男主角赵蒙生则再次证明了他的演技,也成为他表演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实现了向硬汉的转型。代表作品:
《南海风云》(1975)、《小花》(1979)、《孔雀公主》、《路漫漫》、《四渡赤水》、《高山下的花环》、《共和国不会忘记》(1987)、《长征》(1996)、《开国领袖毛泽东》获奖纪录:
1979年《小花》荣获当年“百花奖”并获得电视十佳演员”、“首届全国百佳电视工作者”、“金鹰”最佳男主角和“飞天”优秀男演员提名。
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之王
1962年6月22日生于上海,以无厘头的喜剧驰骋香港影坛。1988年的周星驰在久跑龙套之后得到导演赏识,出任《霹雳先锋》男主角之一,他那非逻辑性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文化,成为香港普罗文化的重要一环。2001年自导自演的《少林足球》更为星爷夺得最佳导演称号。新片《功夫》更是从无厘头的恶搞发展到狂笑之后的感悟和眼泪。代表作品:
《百变星君》、《大内密探零零发》、《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食神》、《功夫》、《少林足球》获奖纪录:
1989年凭《霹雳先锋》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1992年凭《审死官》获得亚太电影展最佳男主角;
1997年凭《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获香港回归后第一个政府电影奖:香港电影学会之金紫荆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1年自导自演的《少林足球》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张国荣:怀念远去的背影
1956年9月12日生,原籍广东。张国荣从影22年,结晶出56部电影,每部各有不同魅力,让人留恋远去的背影。《英雄本色》中的警官宋子杰可以看到年轻时张国荣意气风发的一面;《东邪西毒》中的欧阳锋有着他此生最美丽的笑容;《阿飞正传》中放蕩不羁的怀旧时代叛逆者让两个女人为他如痴如醉;《霸王别姬》让张国荣充分展示自己“女性魅力”,塑造了一个让西楚霸王难以割捨的“虞姬”,同时也是一个让巩俐黯然失色的“虞姬”;《胭脂扣》中的十二少更是让观众悲从中来。代表作品:
《阿飞正传》、《东邪西毒》、《春光乍泄》、《异度空间》、《红色恋人》、《新上海滩》、《夜半歌声》、《东成西就》、《金枝玉叶》、《霸王别姬》、《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色情男女》、《胭脂扣》获奖纪录:
1988年《胭脂扣》获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0年《阿飞正传》荣获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1993年获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
1994年电影《霸王别姬》获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男主角”;
1994年电影《东邪西毒》获第1届香港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最佳男主角”。
李雪健:“好书记”朴实无华
195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县,李雪健是个戏里戏外朴实无华的演员。1985年他在影片《钢锉将军》中成功地扮演了将军李力,自然而有威慑力,他的表演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该片获“政府奖”优秀影片奖。1989年,李雪健因主演电影《焦裕禄》而名声大噪,他以一系列生活化的细节和投入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县委书记形象。代表作品:
《天山行》、《焦裕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荆轲刺秦王》、《四十不惑》获奖纪录:
198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1987政府奖;
胡蝶:翩翩蝴蝶“电影皇后”
原籍广东鹤山,1908年生于上海。1933年,在上海新闻界人士陈碟衣、毛子佩等人发起的女明星竞选中,胡蝶被选为“电影皇后”。30年代初,胡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受到好评。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饰演有着不同生活道路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把两个身份悬殊、性格各异的女性刻画得非常成功。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成为三、四十年代我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
代表作品:
《珍珠塔(1926)、《秋扇怨》(1926)、《女律师》(1927)、《歌女红牡丹》(1931)、《红泪影》(1931)、《啼笑姻缘》(1932)、《自由之花》(1932)、《狂流》(1933)、《脂粉市场》(1933)、《盐潮》(1933)、《姊妹花》(1933年)、《女儿经》(1934)、《再生花》(1934)、《劫后桃花》(1935)、《夜来香》(1935)、《美人心》(1935)、《女权》(1936年)、《家》(1941)
王丹凤:美人依旧惹人爱
1925年出生于上海,有“小周璇”之称,一生中扮演过各种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角色。王丹凤早期在银幕上的角色都是那种恋爱曲折、受尽磨难的柔弱女子,唤起观众对她的怜爱。更值得一提的是,王丹凤在影坛上,还是至今全部参演根据巴金名着“激流三部曲”改编的名片《家》、《春》、《秋》的第一人。代表作品:
《龙潭虎穴》、《青青河边草》、《琼楼恨》、《肉》、《新渔光曲》、《无语问苍天》、《护士日记》、《儿子、孙子和种子》、《女理髮师》、《家》
上官云珠:一代明星“百变”身姿
生于1920年3月,江苏江阴人。中国着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心狠手辣和趾高气扬的“接收夫人”,《枯木逢春》中善良和蔼的冬哥妈,《舞台姐妹》中人老珠黄的“戏子”,《早春二月》中柔弱的寡妇文嫂,《今天我休息》中的女医生……都被上官云珠以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丰富的人生经验注入了灵魂。代表作品:
《国色天香》、《泪洒相思地》、《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群魔》、《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获奖纪录:
1952年主演的影片《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一等奖。
谢芳:性格演员表演细緻
女,汉族,原名谢怀复,1935年出生于湖北,后迁居上海。成名作《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性格鲜明,具有多种色彩,谢芳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準确地揭示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早春二月》中饰演的陶岚是她表演艺术的代表作。从这一人物始谢芳突破了本色表演,成为一名出色的性格演员。之后她在《舞台姐妹》中塑造的竺春花也非常成功。代表作品:
《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九九艳阳天》获奖纪录:
1962年由文化部推选为新中国22位电影明星之一,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王晓棠:“金环银环”人人追忆
1934年1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开封。我国着名的表演艺术家。60年代初王晓棠成功地塑造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性格不同的金环、银环姐妹俩,再次显示她的表演技巧。还出演过的影片《海鹰》、《碧空雄师》、《鄂尔多斯风暴》、《英雄虎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