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宁海州(今乳山市)青山村宫姓地主在此建佃户庄,后繁衍成村。因建村处在白沙河西岸,故命名西村庄。 西村庄位于海阳市西南部,行村镇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4′。东与地雷战故乡赵疃隔青石公路相望,西与庙河前村相邻,南与杜格庄相连,北与齐格庄接壤,隶属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3户,789人。有赵、姜、孙、徐、邵、严等姓,均为汉族,其中姜、孙两姓人口较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西村庄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宁海州(今乳山市)青山村
- 始建时间:明崇祯年间
- 主要产业:种植、农业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宁海州(今乳山市)青山村宫姓地主在此建佃户庄,后繁衍成村。因建村处在白沙河西岸,故命名西村庄。 西村庄位于海阳市西南部,行村镇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4′。东与地雷战故乡赵疃隔青石公路相望,西与庙河前村相邻,南与杜格庄相连,北与齐格庄接壤,隶属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3户,789人。有赵、姜、孙、徐、邵、严等姓,均为汉族,其中姜、孙两姓人口较多。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西村庄初级国小。1968年成立完全国小,1-5年级学生读书不出村。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3人,其中有2人攻读研究生。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70公斤,总收入1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80辆,机车30辆,电话110部,电视280台,电冰柜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自1975年以来,村统一规划,村民盖起新瓦房,街道整齐宽敞,能通行各种车辆。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病重住院药费报销50%,对老人及病重者上门送药。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2年投资6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7年投资12万元,修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来水。1998年投资7万元,安装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2年,姜桂玉在香山国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33年1月,姜桂玉主持建立了中共西村庄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 1934年2月,姜桂玉去东北参加革命,赵成仁接任党支部书记,姜烈任组织委员,邵长忠任宣传委员。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随军参战。1949年10月,本村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26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56名。自党支部建立以来,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桂玉、赵成仁、邵长忠、孙言进、孙言高、赵成志、姜风进、姜全方、邵长令、赵修业、孙忠良、孙忠强、姜玉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言章、姜炳文、孙言起、孙忠希、孙忠树、孙忠非、邵长忠、姜全方、孙忠敬、赵丕福、姜吉彬、孙忠强、姜孜欣、姜明增、赵成举、姜吉平。1999年5月,孙忠强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3月,姜玉海任村委主任(代理)。 1986年,本村被县政府评为文明村。
地图信息
地址:威海市乳山市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