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张一鸣(书法家)

张一鸣(书法家)

张一鸣(书法家)

当代着名书法家,山东聊城人。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齐鲁儿女书画院副院长,被中国梦论坛组委会、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授予“和平使者”称号。曾得到着名书法家陈孟康先生,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田伯平等诸多名师指导。幼承庭训,学书从唐碑入手,后又涉足于篆、隶、金文等,尤其对北魏时期的诸碑刻石更加用功,可谓“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一鸣
  • 别名:张丕秀
  • 出生地:山东聊城
  • 职业:书法家

个人简介

魏碑榜书具有多元的美学特质。它渗透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血脉,融合了隶书的笔势开张与楷书的结体严谨,给人以雄健开张的心理体验。其特点:苍劲有力、厚重纯朴,铜造铁铸、方圆兼备。
行书宗法于王羲之,其书作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 遒美,疏密 相间,布白 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 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楷书熔欧、颜、柳、赵于一炉。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尤其是小楷有晋唐之神韵、元明之清秀。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作品曾在海内外多次展出,被众多机构及私人收藏。其小楷长卷《出师表》、《道德经》等作品被高价拍卖。其作品被收入《庆祝党的十八大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集》、《全国第五届张裕钊流派书法精品展作品集》。

所获荣誉

2012年3月,荣获“中华百龙全国书画大赛”银奖,榜书作品在北京雕塑公园展出。
2012年4月,作品荣获“弘扬北京精神,营造捷运文化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展”优秀奖,作品在北京捷运站展出。
2012年11月,作品荣获“庆祝党的十八大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三等奖。
2013年5月,接受中国网路电视台(CNTV)专访,并拍摄专题片《磨砺春秋三十载 精益求精显真金》,全面展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艺术点评

五彩墨色 意气纷然
论张一鸣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
----汶岳
近 日,观青年书法家张一鸣(原名张丕秀)书法作品《曾国藩家训》,竟觉尺寸之中气象万千,字里行间蔚为大观,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盈面悦心,融思畅神!该作品既合法度又重在变化,一笔下去,纵深、层次,应有尽有,笔到功到,意气纷然。在“五彩墨色”中,字字都殷殷渗透着粗朴、峻厚、豪放、浑穆、洞达之精义。
张一鸣,祖籍山东聊城,幼承庭训,学书从唐碑入手,后又涉足于篆、隶、金文等,尤其对北魏时期的诸碑刻石更加用功,可谓“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他学养深厚,见悟深刻;求新创变,笃真守拙,终于走出了一条恬淡、古朴、内敛却劲拙的书学道路。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採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今即从“形”“神”两个方面,谈一下张一鸣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蕴。
一、张一鸣行书之美
1、形:线条在法度下的自由舞蹈
“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张一鸣行书宗法于王羲之,其书作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谓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在此幅作品中,多个“知”、“之”、“而”、“以”、“吾”、“则”、“当”字无一雷同,颇得《兰亭序》之真意,充分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的形式美规律。
点画线条作为书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本身的力量感、节奏感。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是指点画线条能在人心中唤起力量的感觉。看书法是不是写得好,除笔画和间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笔力。观一鸣书法,其笔锋根据需要藏露结合,点画线条方正竣厉,力含其中。其单字的结体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又于平正中见险绝,处处显露出力的平衡。节奏感是线条美的另一要素。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观一鸣行书,其作品中字与字一笔勾连而去,婉转似溪水长流,轻舞若春阳漫照,或急或徐,上下承接,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犹如游丝牵引,呈排山倒海之势。
2、神:心手两畅的至高境界
对书法来说,形在,意达,才能立字。书法的至高境界便是通过抽象的线条与人的情感相呼应。石涛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张一鸣紧紧把握了书法“一画”的创造法则,将筋、骨、血、肉融为一体,以最简单的造型形式去表现他丰富的人生体验,将生命艺术化。多年来,张一鸣坚持读书、临帖、悟道、创作。他的涵养,他的胸襟,他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张一鸣书法作品《曾国藩家训》充满着不从流俗的气质。也只有像他这样,笃学、淡泊、执着才能在创作中恬淡自如、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的佳作。
近代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能够从墨迹中看出“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神。张一鸣的书法,就充满着这样的精气神!
二、张一鸣魏碑榜书之美
张一鸣魏碑榜书具有多元的美学特质。曾有人以“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好的书法作品,即: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庄严不可侵犯,这恰恰暗合于张一鸣魏碑榜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魏碑书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张一鸣先生对魏碑情有独钟。无论亦隶亦楷的“二爨”,无论方整严峻的《龙门二十品》,无论具有皇家气象的墓誌《元怀》、《元瑛》,无论郑道昭的《郑文公碑》等等,他都悉心品赏,仔细玩味,认真揣摩,常加体悟,心追手摩,达到忘我境界。他觉得,质朴方厚重,疏野更自然。书写魏碑,不仅可以完善书写技法,从中,更可以感受北魏肃穆重拙的人格气概以及洪荒大化的自然形态,因而张一鸣对魏碑书法有一种“心嚮往之”的亲切和私淑,并时时以魏碑中蕴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来校正和规範自己的人生行为,以及书法行为。张一鸣认为,书如其人,这不仅是一句励志书家的箴言,更是一种文人心底的潜在法则。这种法则,体现在笔墨点画中,就要有形。这种形,就是一个人心性的外化。以此角度来观照和研习魏碑书法,心底自然就蕩漾起一种真力、真气,从而酿造、修炼出一种人生境界的大美。
三、张一鸣书法的诗性之美
张一鸣的书法作品隐含着一种风流逸气和洒脱精神。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家不学、不懂古典中国文化,历来被认为积蕴有限,难成大器。张一鸣学书,不仅朝夕临习字帖,更每每精研历史文化。他深信:经目着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除对中国楹联、榜书等传统艺术进行精研外,他还遍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饑似渴研读诸子百家等古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细微处体悟书法应有的蕴积和厚重。他的书法也因此于喧嚣中见沉毅、于古典中见性情,特立独行、大气豪放,独擅一家之美,殊为难得!
中国书法作为综合艺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天人和谐以及载道、畅神三方面。中国书法讲究天人和谐。而从功能上来看,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还包括载道、畅神两个方面。载道是对群体的,有其认识客观世界和道德教化的作用。畅神是对个体的,帮助陶冶性情,实现精神超越。两种功能都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张一鸣的《曾国藩家训》就是这样的书法作品。曾国藩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其流传甚广的家训典籍,堪称“古今家训之首”。它集中体现了曾国藩既能自立又能立人、既能自达又能达人的人生智慧与济世思想。其家训励志励行,治家治学,饮誉士林,被后人广为称颂,影响深远。张一鸣的书法大气磅礴、磊磊落落,以之表现曾国藩家训,正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二者结合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更是功德无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