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词牌名)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读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代表作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浪淘沙
- 别名:卖花声
- 始兴年代:唐代
- 流行年代:宋代
- 正体结构:双调56字
- 正体韵格:平韵
词牌沿革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为七言绝句体;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
《全唐诗》在词部中说“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在诗乐结合的大时代氛围中,刘、白善习民歌并依当时流行歌谣曲调而创製七言绝句体唱和《浪淘沙》,被《乐府诗集》列入“近代曲辞”中,它本是一些散佚或残损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机构加以整理而得以保存的诗歌,其内容多是诗人述志感怀之作。
格律说明
浪淘沙词牌有多体。刘禹锡、白居易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作七言绝句体。有两种格式,一为仄起式,一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与七绝仄起平起式全同。
五代开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浪淘沙》,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歇指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逗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格律对照
格一(七言绝句体)
仄起式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六)》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美人首饰侯王印,儘是沙中浪底来。
平起式
皇甫松《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格二(双调小令体)
小令定格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小令别格
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柳永《浪淘沙·有个人人》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有箇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四肢娇困也,眉黛双颦。
格三(商调慢词体)
双调一百三十三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六句五仄韵。此种慢曲,必须选用入声韵部。所有抝句与领格字,不但要遵守平仄,更得注意四声,方能符合曲体。
柳永《浪淘沙慢·梦觉》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负佳人, 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殢雨尤云,有万般千种相怜惜。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 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典範词作
(唐)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白居易《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北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北宋)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北宋)晏几道《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北宋)蔡伸《浪淘沙·楼下水潺湲》
(南宋)李清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南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