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是2011年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日亮。
基本介绍
- 页数:210页
- 出版社: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第1版 (2011年1月1日)
- 装帧:平装
图书信息
丛书名: 大夏书系·语文之道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1781319, 7561781318
条形码: 9787561781319
尺寸: 23.2 x 16.4 x 1.4 cm
重量: 340 g
作者简介
陈日亮,语文特级教师,1939年出生于东海之滨的有福之州,1960年毕业于福建师範学院中文系,同年即执教于名校福州第一中学,至今五十载,鬓霜齿豁,犹情注语文,心繫课堂。有《我即语文》一卷,人称是其语文教育人生的写真之作。
内容简介
《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内容简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听课和研究课例。听别人上课,收穫实在不少。一节课听完后,常常会发现自己以往备课和上课的疏漏,在比较中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是很快乐的。听完课,读完课例,看看别人的分析评价,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辨,即所谓“览之而必察”,“研之而后精”(陆机语),再写下一点心得,对自己的经验重新加以审视,觉得比过去上课还充实。我上午听课,课后就同年轻教师交换意见。我总是滔滔,他们总是默默。我说明白了吗?说的都正确吗?他们都听进去而且都听懂了吗?这样一想,我就有些不安。于是下午便坐下来,敲起键盘,将上午所说的整理一遍,发给自认为未必听进去或未必听懂的他或她。如此渐渐成了习惯,即使不就写就发,我也一样经常整理所读所感,独自品尝自己的快乐。
媒体评论
日亮先生之“细读”,非一味死细,而是细而精,细而深,精深之功,全在关键字之洞察幽微,不在词句以上,而在词句以下,一点中穴,全脉皆通,意味之深长、发人猛醒之妙,固有长年积学,呕心沥血之厚,亦有猝然发现、顿悟之灵;其更妙处,不拘于深,且有神思飞越之活。读之,不禁掩卷长叹日:如此细读,可谓得文章之三昧矣。
——语文教育家 福建师範大学教授 孙绍振
陈老师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职业定位準确的语文教师,
更是一位能在博大的文化殿堂里与古今中外的学人智者对话的“读书人”。他是“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故每能于诗文精妙处烛隐抉微,发人所未发,尤能在被多少人解读过的“熟文”中读出新意与创见,其例在《如是我读》中随处可见。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篇篇课文的解读範例,更重要的是,还在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态度方面能给予深刻启示。
——语文教育家 着名特级教师 钱梦龙
有关语文教学法的着作,车载斗量,各有贡献。陈日亮老师说“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这十二个字,最契我心。它从一个侧面朴素简洁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关係的真谛。书中的三十篇课文解读,作者现身说法,金针度人,从各个不同角度、层面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文教学之目标、内容、方法、智慧、个性等浑然一体,陈老师其人、其心、其学亦尽在其中,读来如坐春风,获益良多。
——语文教育家 浙江师範大学教授 王尚文
日亮老师已退休多年,却还像一个刚刚踏上杏坛的新教师,充满了教育理想,充满了对前途的憧憬。读《如是我读》,发现他对每一篇课文的挖掘都是那样的深入、仔细、严谨,他做的大量的分析、考证、梳理,使我对他更加充满敬意。我问自己:“你能做得到吗?”回答是:“我做不到!”
——着名特级教师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 黄玉峰
目录
自序
《沁园春·长沙》上阕的三个关键字
《雨巷》:“丁香”意象的还魂与重塑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烛之武退秦师》叙事的“层折”艺术
《记念刘和珍君》:非诵读不能尽其哀愤
《小狗包弟》需要探究什幺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厚重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幺新闻》:果真是没有吗
《荷塘月色》:怎样“超出”平常的自己
《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
《囚绿记》探究二题
《採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短歌行》诗绪的飘忽与连缀
《赤壁赋》的双重结构及其他
《林黛玉进贾府》就看“人物出场”
《祝福》的十二处点批
《蜀道难》的奇想架构
《动物游戏之谜》:从语言表达领悟科学思维
《定风波》:曲笔写直的範例
《声声慢》的愁苦基调读準了吗
《拿来主义》应该“拿”什幺来教
《项鍊》文本解读的多元整合
《春》“拆卸”了还有美吗
《风筝》解读分寸的掌握
《羚羊木雕》能读出什幺样的感情倾向
《背影》:你读出了多少“背影”
《老王》与时代的伤痕和隐痛
《端午的鸭蛋》:试品尝那“淡而有味
《我的叔叔于勒》的“意义创构”及其他
《蚂蚁》的“以文解文
课文答问十则
一、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四、杜甫诗三首
五、柳永《雨霖铃》
六、蒙田《热爱生命》
七、曹雪芹《情真意切释猜嫌》
八、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九、孙犁《芦花荡》
十、杨绛《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