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振昌
姜振昌,山东昌邑人,1952年11月生。 1982年山东师範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首批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 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年获全国模範教师称号。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201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二级教授。现为青岛大学一层次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国家特色专业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社科联委员、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社科规划办评审专家、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姜振昌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山东昌邑
- 出生日期:1952 年11月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山东师範大学
- 性别:男
- 籍贯:山东昌邑
学术成果概述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新华文摘》转载 6 篇,中国人大报刊複印资料转载 8 篇;出版个人学术着作 5 部,编着 2 部,参着 2 部;独立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 4 项,其中《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主流》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002-2007 、经费 8 万),《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010-2013 、经费 12 万),《百年风旗》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001-2003 、经费 2 万),《山东新文学大系》为山东省委特批项目( 1998-1999 、经费 100 万、已结项并出版); 16次独立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中国现代杂文史论》 1997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2002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议论的 " 曲张力 " 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徵》 2006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2006 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2009 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学术成果附后)
教学成果概述
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同时,已独立招收10 届博士研究生和 20 届硕士研究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 中国现代文学 " 、 " 鲁迅研究 " 、 "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主流 " 、 " 思维方法与文学研究 " 等多门课,多次获优秀教学奖。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文艺报》、《联合日报》、《现代教育导报》等曾多次介绍其学术成果和治学事迹。
着作
1 、《中国现代杂文史论》(专着, 25 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 、《缪斯的精灵》(论着, 22 万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3 、《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论着, 30 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年版。
4 、《鲁迅与中国学文学的精神》 ( 主编, 36 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 、《民国杂文大系》( 10 卷, 250 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 年版。
6 、 《鲁迅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7 、《经典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2 、《缪斯的精灵》(论着, 22 万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3 、《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论着, 30 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年版。
4 、《鲁迅与中国学文学的精神》 ( 主编, 36 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 、《民国杂文大系》( 10 卷, 250 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 年版。
6 、 《鲁迅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7 、《经典作家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论文
1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鲁迅研究月刊》 2008 年第 8 、 9 期头条。
2 、《鲁迅与现实主义:生活真实的发现和征服》,《文学评论》 2010 年第三期头条。
3 、《在整合和分化中嬗变发展》(论文, 18 千字),《文学评论》 1996 年第 5 期。
4 、《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论文, 19 千字),《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 2001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5 、《鲁迅与中国 20 世纪杂文》(论文, 15 千字),《鲁迅研究月刊》 1999 年第 8 期,《新华文摘》第 12 期全文转载。
6 、《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 16 千字),《东岳论丛》 2003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第 10 期全文转载。
7 、《时代的杂文意识和杂文的时代意识》( 6 千字)《东岳论丛》 1995 、 3 期 ,《新华文摘》第 6 期全文转载。
8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内驱力和基本趋向》( 4 千字),《理论学刊》 2002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第 12 期摘要转载。
9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论文, 16 千字),《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
10 、《议论的 " 曲张力 " 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徵》 ( 论文, 14 千字 ), 《文学评论》 2004 年第 5 期。
11 、《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5 千字),《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4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7 年第期 1 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 2006 年第 24 期摘要转载。
12 、《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 —— 中国新文学中的 " 鲁迅风 " 杂文》( 13 千字),《文艺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13 、《现代游记:人生与自然的长绿心河》(论文, 12 千字),文学评论丛刊》 1998 年第 2 期。
14 、《责任感与独立性:鲁迅杂文的传统》(论文, 4 千字),《文艺报》 2000 年 11 月 21 日。
15 、《新文学裂变中的革命文学论争: " 鲇鱼效应 " 与鲁迅的抉择》(论文, 8 千字),《学术探索》 2003 年第 7 期。
16 、《历史不了情:阿 q 精神话题的 " 当代性 " 》(论文, 9 千字),《东岳论丛》 2004 年第 2 期。
17 、《 " 当代性 " 与鲁迅研究 20 年》,《山东师範大学报》 2004 年第 6 期。
18 、《当代的和科学的 —— 新时期以来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东方论坛》 2005 年第 5 期。
19 、《走向整合转型的鲁迅研究 》,《 鲁迅研究月刊》 2002 、 4 期。
20 、《褒扬贬损之间》,《 鲁迅研究月刊》 2002 、 4 期 。
21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鲁迅研究年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2 、《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年鲁迅研究年鉴》,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
23、《杂文史上的公案:"现代评论派"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第12期。
24、《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2010鲁迅研究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5、《裂变与再生:作为左翼文学先声的"革命文学"辨争》、《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1期。
2 、《鲁迅与现实主义:生活真实的发现和征服》,《文学评论》 2010 年第三期头条。
3 、《在整合和分化中嬗变发展》(论文, 18 千字),《文学评论》 1996 年第 5 期。
4 、《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论文, 19 千字),《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 2001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5 、《鲁迅与中国 20 世纪杂文》(论文, 15 千字),《鲁迅研究月刊》 1999 年第 8 期,《新华文摘》第 12 期全文转载。
6 、《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 16 千字),《东岳论丛》 2003 年第 3 期,《新华文摘》第 10 期全文转载。
7 、《时代的杂文意识和杂文的时代意识》( 6 千字)《东岳论丛》 1995 、 3 期 ,《新华文摘》第 6 期全文转载。
8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内驱力和基本趋向》( 4 千字),《理论学刊》 2002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第 12 期摘要转载。
9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论文, 16 千字),《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
10 、《议论的 " 曲张力 " 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徵》 ( 论文, 14 千字 ), 《文学评论》 2004 年第 5 期。
11 、《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5 千字),《文学评论》 2006 年第 4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7 年第期 1 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 2006 年第 24 期摘要转载。
12 、《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 —— 中国新文学中的 " 鲁迅风 " 杂文》( 13 千字),《文艺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13 、《现代游记:人生与自然的长绿心河》(论文, 12 千字),文学评论丛刊》 1998 年第 2 期。
14 、《责任感与独立性:鲁迅杂文的传统》(论文, 4 千字),《文艺报》 2000 年 11 月 21 日。
15 、《新文学裂变中的革命文学论争: " 鲇鱼效应 " 与鲁迅的抉择》(论文, 8 千字),《学术探索》 2003 年第 7 期。
16 、《历史不了情:阿 q 精神话题的 " 当代性 " 》(论文, 9 千字),《东岳论丛》 2004 年第 2 期。
17 、《 " 当代性 " 与鲁迅研究 20 年》,《山东师範大学报》 2004 年第 6 期。
18 、《当代的和科学的 —— 新时期以来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东方论坛》 2005 年第 5 期。
19 、《走向整合转型的鲁迅研究 》,《 鲁迅研究月刊》 2002 、 4 期。
20 、《褒扬贬损之间》,《 鲁迅研究月刊》 2002 、 4 期 。
21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鲁迅研究年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2 、《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年鲁迅研究年鉴》,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
23、《杂文史上的公案:"现代评论派"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第12期。
24、《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2010鲁迅研究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5、《裂变与再生:作为左翼文学先声的"革命文学"辨争》、《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1期。
获奖
1 、《吶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2009 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2 、《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2006 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3 、《中国现代杂文史论》, 1997 年 12 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4 、《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2002 年 12 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5 、《议论的 " 曲张力 " 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徵》 ,2006 年 3 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个人 ) 。
6 、《在整合和分化中嬗变发展》, 1998 年 5 月获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个人)。
7 、《鲁迅与中国 20 世纪杂文》, 2000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8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2005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9 、《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 —— 中国新文学中的 " 鲁迅风 " 杂文》, 2007 年 12 月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个人)。
10 、《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2008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2007 年 9 月获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1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2004 年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2 、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 2010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2009 年获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3、《鲁迅与现实主义:生活真实的发现和征服》,2014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2 、《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2006 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
3 、《中国现代杂文史论》, 1997 年 12 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4 、《 < 故事新编 > 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2002 年 12 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5 、《议论的 " 曲张力 " 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徵》 ,2006 年 3 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 个人 ) 。
6 、《在整合和分化中嬗变发展》, 1998 年 5 月获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个人)。
7 、《鲁迅与中国 20 世纪杂文》, 2000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8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2005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9 、《一脉天风, 百年旺泉 —— 中国新文学中的 " 鲁迅风 " 杂文》, 2007 年 12 月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个人)。
10 、《 < 吶喊 >< 彷徨 >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2008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2007 年 9 月获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1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2004 年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2 、 《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 2010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2009 年获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
13、《鲁迅与现实主义:生活真实的发现和征服》,2014 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
项目
1 、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010 - 2016)
2 、《百年风旗-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002 - 2007 )。
3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007 - 2009 )。
4 、《东亚文学与文化》,山东省 " 11.5" 强化建设项目( 2006 - 2010 )。
2 、《百年风旗-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002 - 2007 )。
3 、《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007 - 2009 )。
4 、《东亚文学与文化》,山东省 " 11.5" 强化建设项目( 2006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