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郁铭芳

郁铭芳

郁铭芳

郁铭芳,1927年10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8年郁铭芳自上海私立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化验室练习工作;1949年调至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下属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化验室,先后担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等职;1956年调至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1957年奉调到新成立的化纤筹建处工作;1961年担任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副总工程师;1964年担任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之后相继担任所长兼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顾问、高级工程师;1990年借调到上海纺织涤纶总厂,担任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调任东华大学,受聘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11年获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

郁铭芳主要从事化学纤维的理论和工程套用研製,主要有芳香族聚醯胺纤维、聚醯亚胺纤维、碳纤维、涤纶高速纺丝、高强涤纶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郁铭芳
  • 外文名:Yu Mingfang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27年10月3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东吴大学
  •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祖籍: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人物经历

1927年10月3日,郁铭芳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商业者的家庭,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父亲毕业于上海华童公学,经常指导郁铭芳的学业,使他自幼就萌发了进军科学技术的志向,中学时喜欢做化学实验。
1944年9月,以东吴附中总分第三名的成绩直接入读上海私立东吴大学化工系。1948年夏,毕业后通过上海纺织建设总公司的招考被录用,担任化验室练习助理技术员。
1949年1月,调至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下属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化验室,负责浆料原料分析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等职。
1952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产生了“技术归队”重返化工的想法。1956年,向组织提出技术归队的申请报告,希望调到化学纤维领域去工作。1956年5月,调至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
1957年1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贯彻纺织工业部的发展方针,决定发展化学纤维,郁铭芳奉调到新成立的化纤筹建办公室工作,成为上海第一批参加化纤工业建设的11名技术人才之一。
1961年,担任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副总工程师。1964年10月,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改组为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后担任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1964年10月-1980年11月),之后相继担任所长兼总工程师(1980年11月-1987年11月)、总工程师(1987年01月-1990年04月)、顾问、高级工程师。
1983年,赴西德、瑞士考察变形丝和高速纺丝的设备及工艺。1983年,赴义大利考察非织造布技术。1984年,赴美考察碳纤维技术和设备引进。1986年,赴义大利考察喷粘无纺布技术。1990年,赴美考察聚酯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
1990年1月,借调到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现上海联吉合成纤维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1990年4月-1994年06月),负责筹建年产7万吨聚酯工程。7月,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12月,调任东华大学,受聘担任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年,参加东方科技论坛第150次学术研讨会,并与季国标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2011年,在江苏太仓成立“荣文合纤企业院士工作站”。2011年,获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纺粘法非织造布“终身成就奖”荣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1957年,郁铭芳参加筹建中国首家自行设计的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当时合成纤维在国内还是空白,没有技术、没有原料、没有设备,经过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纺出了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6丝。
1962年,在他参加领导下,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製造设备、建设的年产六百吨锦纶生产装置投入了生产,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解决了中国军用降落伞丝依靠前苏联提供的问题,为中国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1964年,组织领导芳香族聚醯胺(芳纶1313)纤维的研究。1973年,组织领导 “芳纶1414纤维”研究。
1990年,投身于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年产7万吨聚酯切片"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于根本改变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992年,参加涤纶7万吨聚酯切片项目考察组,赴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考察。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1978年,组织领导纺织工业部重点科研项目 “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研究。1981年,组织领导的“高强I型聚丙烯腈原丝和碳纤维小试”通过纺织部验收。1982年,在反覆论证、多方準备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关于喷丝成布(即纺粘法非织造布)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建议。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
1992年
丙纶喷丝直接成布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
涤纶长丝高速工艺与设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
高强I型碳纤维及原丝中试
纺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
芳纶II型纤维研製及套用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8年
聚醯亚胺纤维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
碳纤维腈纶原丝
国家级
中强碳纤维的研製
纺织部二等奖
  • 论文着作&专利发明
1984年,郁铭芳参与编撰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1991年,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评选的第二届陈维稷优秀论文二等奖。
出版着作
时间图书名称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参与编撰)
2002年
《纺织新境界——纺织新原料与纺织品套用领域新发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期刊论文
郁铭芳.对“七五”期间中国发展涤纶的几点看法.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86(2):2-9
郁铭芳.聚丙烯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的研究.陈维稷优秀论文彙编,1992:14-19
郁铭芳.21世纪的化纤和化纤工业.针织工业,1998(6):38-42
郁铭芳.高性能纤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纺织导报,1998(5):2-4
“廿一世纪的化纤和化纤工业”,针织工业,1998
Close ties lead to growth in China’s manmade fiber and Nonwoven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Fiber Journal,1998
China’s manmade fiber industry struggles with Asian flu,but recovery’s in sight”,International Fiber Journal,1999
郁铭芳.化学纤维的发展前景.合成纤维,2000(1):3-5
化学纤维的发展前景,合成纤维,2000

人才培养

2001年年郁铭芳怀着培养化纤人才的愿望,进入东华大学任教,为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开设了《材料导论》、《材料方法学》等课程。为激励学生崇德向善,2013年,郁铭芳为钱宝钧教育基金增资24万元,奖励品德优良的学生。
郁铭芳经常教育学生要树立良好学风,他的开门弟子钟继鸣毕业论文共列了参考文献200多篇,其中引用了60篇。郁铭芳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把参考文献全部校阅一遍。截至2009年,郁铭芳培养了2名博士,3名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谘询联盟,郁铭芳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时间题目作者类型
2009
碳纤维用丙烯腈聚合物在离子液体中的聚合反应研究
杨玲玲
硕士
2008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与纺丝成形
刘崴崴
博士
2007
高性能碳泡沫的製备与研究
王新营
博士
2007
咪唑基离子液体水溶液的物化性质及相行为的研究
赵天瑜
硕士
2006
中间相沥青的调製和碳泡沫的製备
钟继鸣
硕士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参考资料
1988年
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92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02年
第四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2003年
上海市教委优秀党员称号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纺织学报》编委
《合成纤维》编委主任
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顾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顾问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顾问
1994年06月-2001年12月
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2002年01月-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2004年01月-
上海纺织工程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人物评价

郁铭芳参加筹建中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中国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学纤维,是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郁铭芳在国内率先採用合成纤维螺桿挤压纺丝先进技术,促进了合成纤维纺丝技术的更新换代,对合成纤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新闻晚报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