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叙事学研究
《史记叙事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宁。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史记》的文学成就,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史记叙事学研究
- ISBN:9787500473220
- 页数:286页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条形码: 9787500473220
尺寸: 20.6 x 14.4 x 1.6 cm
重量: 340 g
作者简介
刘宁,女,陕西西安人,1971年1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範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此前,人们对叙事学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小说和先秦散文研究,作者的这项研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者对叙事学理论有全面而透彻的把握,能够将其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对《史记》的叙事特徵和成就,做出深入準确地分析,毫无囫囵吞枣,牵强生硬之感。作者写作态度认真、引用材料翔实丰富,学风严谨,写作合乎规範,在很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创见,例如第三章提出,《史记》叙事存在浪漫情节、讽刺情节与悲剧情节三种情节类型,它们分别隐喻着叙事者的理想、叙事者的批判和叙事者的同情,这三种情节的存在,形成了《史记》的反讽意味;第四章通过对《史记》叙事时间的研究,指出《史记》叙事中司马迁所关心的不是巨观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而是人的情感生活和命运,因而体现在他的叙事中的时间过程,也就不是体现普通道德意义的客观事件逻辑,而是体现特定个人性格和命运的生命历程;第六章论集《史记》的叙事话语,揭示了“复调”在叙事中的运用效果。这些地方都能发前人之未发,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史记》艺术成就。
媒体评论
以叙事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已成为一个热门方法。《史记》作为一部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史学、文学巨着,用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它的文学形式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也是一项很有新意的尝试。
——福建师範大学教授郭丹
作者对《史记》的刨作动因作了深入的解析,指出司马迁作《史记》是上附六经,以当代孔子自居,颇及前贤之心。在《史记》叙事话语的分析中,通过叙事话语的外语境、叙事话语的内语境、叙事话语的复调这些特点分析《史记》叙事构成的多声部历史咏叹,在求真求实的同时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华东师範大学古籍研究所 黄珅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 历代《史记》叙事研究回顾
二 本书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中国叙事传统溯源与早期历史叙事的发展
一 中国叙事传统溯源
二 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发展
第二章 《史记》叙事视点研究
一 叙事者及叙事动机
二 叙事立场
三 叙事视角
四 聚焦
五 盲点
第三章 《史记》叙事情节研究
一 情节类型及其隐喻性
二 情节组合的意义:反讽意味的生成
第四章 《史记》叙事时间研究
一 时间观念的产生
二 时间观念与历史叙事在哲理上的融通
三 历史叙事时间
四 叙事的时间顺序
五 叙事的时间速度
六 叙事中的时间意识分析
第五章 《史记》叙事结构研究
一 整体结构的深层意义
二 编排顺序的密码破译
三 内部结构的关键:命意
四 具体篇章的组织:谋篇
第六章 《史记》叙事话语分析
一 叙事话语的外语境
二 叙事话语的内语境
三 叙事话语模式及意识形态
四 叙事话语的特点:复调
第七章 《史记》叙事接受研究
一 传播与接受的途径
二 接受者分析
三 接受与经典化
余论:实录与虚构——关于历史叙事本质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